标签归档:APILetter

为什么 OpenAPI 的设计如此重要?

为什么 OpenAPI 的设计如此重要?

在 APILetter 的 S1E6,我想和你聊聊 OpenAPI 设计的重要性。

在整个 S1 的文章中,我用了接近 4 篇的篇幅来介绍 OpenAPI 的设计,从一开始介绍为什么要使用 RESTFul ,到 API 的错误码设计理念,辅以批量接口设计的实例,再加上最后这篇重要性的强调,三分之二的比重,意在让你深刻认识到,OpenAPI 的设计至关重要。

为什么 OpenAPI 的设计如此重要?

在企业内部工作时,常常需要找到平衡质量和速度之间的折衷方案。当项目时间非常紧迫时,往往会牺牲一些质量。但如果项目有足够的时间,就有更高的概率能够设计出一个质量更好、开发者体验更佳的 OpenAPI。

然而,OpenAPI 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不能马马虎虎。一个坏的设计会让团队持续在 OpenAPI 开发上投入更多的精力。

沟通难度高带来的维护成本增高问题

和企业团队内部使用的 API 不同,OpenAPI 的用户是内部团队,用户的差异决定了沟通的难度的。

在内部API中,若需要对某个API进行不兼容变更,我们可以通过比较简单的沟通完成变更的通知,并通过企业内部的优先级对齐方式来明确变更的时间和行为。

但对于OpenAPI的用户来说,不兼容的变更意味着需要通知所有的外部开发者,并确保他们完成相应的更新。然而,这个时间节点和周期并不容易控制,跨企业的优先级对齐、时间节点对齐、以及出现问题时的技术支持,都可能会导致OpenAPI变更周期变得非常长,让维护人员感到疲惫不堪。

以平稳迁移为例,通常需要1-2年的时间才能下线OpenAPI。如果没有平缓过渡,那基本上就无法下线API了。

无法下线的 OpenAPI 最终将会指向不断增加的维护成本。毕竟,即使我们可以不在旧版的 OpenAPI 中去提供新的 Feature ,但依然要针对旧版本的 OpenAPI 提供安全更新,这会导致团队的研发成本越来越高。

风格/设计不统一带来的开发者评价问题

OpenAPI并不一定非要选择 RESTFul 风格,但一定要统一设计风格。

好的设计风格一方面是开发者对于美和好的追求,另一方面也会是开发者对于你的能力和团队水平的评估纬度。开发者可以通过对于接口风格、文档质量等多个角度的评估来评价你的产品的质量和结果。

虽然开发者并非企业的绝对决策者,但对于那些高度依赖开放性和集成性的业务而言,开发者的评价尤为重要。出色的开发者评价,将会使企业在进行集成相关的决策时,更加放心地进行选择。

当然,风格/设计不统一带来的也不仅仅是开发者评价问题,还涉及到更多的维护成本问题:

  • 因为风格不统一,导致开发者对于不同的接口没有一个明确的范式,需要理解成本带来的学习成本高的问题。
  • 因为风格不统一,导致开发者需要针对不同的接口做不同的适配层,重复建设。

美与好不是一个 OpenAPI 在发布时必须要追求的,但又是你大规模获客时一个重要的对比项目。所以,在 OpenAPI 的设计早期,定义接口设计规范是一个值得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思考的事情。

如果我的设计已经不好了,又该如何处理?

绝大多数人没有机会从头设计一个全新的 OpenAPI 系统,大多是需要一边跑一边换轮子的。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为你的 OpenAPI 设计一个明确的下线策略,以及,做好你需要花费一年的时间来做好这件事的准备。先定下统一的 OpenAPI 规范,并通过大版本迭代的方式,将旧版中的设计不好的 OpenAPI 重新梳理、设计、整合,并开放出新版的 OpenAPI 出去。

再将存量中设计不好的 OpenAPI 标记为 deprecated,引导增量开发者升级使用新版的 API,卡住存量的 API 的新增使用用户。

随后,只需要不断在新版的 API 中提供新的 Feature,使用自然的产品策略方式诱导开发者来升级,从而实现存量 API 的自然退役即可。

总结

和企业内部使用的 API 不同,OpenAPI 的开放属性决定了 OpenAPI 是很难退役的,因此,从一开始就朝着最好的方式来演进,可能才是最正确的做法。快速迭代,快速试错的路子,并不适合 OpenAPI 的产品形态。

开发者文档的三种内容层次:字典、概览和教程

开发者文档的三种内容层次:字典、概览和教程

不知道,你有没有关注过开发者文档的信息结构。下图是 Google Docs 的 API 文档。

在菜单中 Google Docs 提供了 Home、Guides、Reference、Samples、Support。你有没有想过,这些内容为什么如何设计?在我看来,这是开发者文档内容的三种层次。

第一层:解决有没有的问题

典型代表:API Reference

绝大多数开放平台也好,To Developer 产品也罢,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开发者知道我有什么样的能力。而最简单、最直接最高效的方式,便是 API Reference。

各大产品在进行对外开放时,首先准备的便是一套 API Reference。在 API Reference 当中,你可以看到开发者应该如何调用一个 API;某个 API 的入参是什么、出参是什么;如果出现了失败,应该如何处理这些错误。

当一个 API Reference 为开发者提供了简洁、明确、易懂的文档内容之后,开发者基本就可以准备开始进入开发流程了。

Opinionated Notes:RESTFul API 的 API Reference 理论上不应该存在多层级的资源关系。

优秀的 API Reference 参考:

第二层:解决怎么用的问题

典型代表:API Overview、单个业务领域的 API Guides & API Tutorial

作为开放平台,当完成了 API Reference 之后,便算是及格了。但及格不应该是目标,目标应当是卓越。抵达卓越,则需要更多内容的帮助。

API Reference 回答了「能用什么」的问题,但没有解决「如何使用 API」的问题,特别是复杂的业务场景下,同一个业务内可能会需要多个不同的资源来进行 API 的操作,这个时候,如何使用这些资源,并将这些资源包装、关联起来,就成为极具业务属性的 Know How 知识。

举个例子来说,以服务端 OpenAPI 为例,日历的资源就涉及到用户、日历、日程、会议室、参会人、权限管控等多个不同的资源,如何串联这些 API 才能达成你的业务目标,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说明。对于日历的能力熟悉的开发者可能很快就可以找到调通的方式,但对于不够熟悉的,这些 API 之间的串联,可能需要他花费一天,甚至一周的时间才能真正理解背后的含义。如果想要降低开发者调通过个 API 的时间,那么介绍这些不同 API 之间的关系,其在业务系统之中的含义就尤为重要。

如果你对于服务端的 API 感触不深,那么客户端的 API 可能会让你感受更加深刻,以微信小程序的中的蓝牙设备开发为例,如果你作为一个从未开发过蓝牙能力的开发者,看到了蓝牙提供的这一系列 API,只怕马上头皮发麻,需要每一个都看一遍才能理解其含义和价值;在蓝牙这件事上阻塞个半周一周也是常态。

一个好的 API Guide / Tutorial 可以有效的降低开发者在调试这些 API 过程中所耗费的时间。当然,微信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提供了一套非常好的 API 说明

优秀的 Tutorials 参考

第三层:解决场景化使用的问题

典型案例:Code Sample,Demo App,场景化的使用教程

API Tutorials 可以解决的是面向场景化的单个领域的内容。它帮助开发者很好的解决了一个领域内的产品能力的串联。但在实际的业务场景当中,开发者面对的不是已经拆解到 API 粒度的任务,而是面向场景设计的不同问题。对于开发者来说,把场景拆分成 X 个 API 并没那么容易(特别是如果经验不足的时候),因此,一套标准的 Code Sample ,甚至是 Demo App ,都可以帮助开发者快速解决面向场景化的问题。它可能涉及到了客户端、服务端,或者是面向了多个不同的领域。这些内容帮助开发者可以快速 landing。

以飞书开放平台为例,飞书开放平台在开发教程里提供了多个领域、不同方向的场景化教程(虽然还不够多,远远不够),帮助开发者快速完成某个特定领域的功能的开发。

这些内容可能未必能完全满足开发者的需求,但确实可以给开发者一定的借鉴意义,帮助开发者理解整个业务流程和对应场景下的具体的实现,帮助开发者快速完成业务需求。

第三层之后,应该是什么?

前面三层解决了有什么、怎么用的问题,而在整个应用的生命周期当中,怎么用并不是终极问题。下一步需要解决的是如何用好的问题。不过这个问题不在本次阐述的内容当中,所以我们留一个悬念,下次再说。

 衡量 API 设计质量的指标 — TTFC/TTFHW

 衡量 API 设计质量的指标 — TTFC/TTFHW

任何一个开放平台类产品,要解决的问题都是如何在现有的平台能力之上,开放一些能力给到第三方开发者,帮助第三方开发者开发应用,拓展体验,如果我们可以降低开发者在完成开放能力接入所需的时间,我们就可以让开发者有更多的时间去构建属于自己的业务逻辑,拓展平台之上的应用生态和开发者体验。

API 的设计质量、文档质量和错误处理信息的质量可以非常明显的影响到 API 的使用体验。但这些体验却很难通过我们在软件工程领域所使用的各种性能指标来衡量。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专业的、对于 API 有判断能力的人来完成对于 API 质量的评估和优化的引导,但这件事并不利于持续发展和长期迭代。我们需要一个靠谱的指标,来引导我们持续性的、规模化的进行 API 本身的优化和迭代。

上图为 readme.com 提供的 TTFC 介绍

在这个问题上,Slack 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 Time to First Hello World(TTFHW), API 服务提供商 readme.com 则提出了一个类似的概念 Time to First Call(TTFC)。

TTFC/TTFHW 为什么是一个好的指标?

在 TTFC 之前,我相信你或多或少都试过对自己的 API 进行统计和分析。你可能会基于技术工程指标来判断 API 的好与坏;进一步则会通过一些反馈的能力来完成(比如划词反馈、点赞点踩反馈)数据的收集和进一步的分析,你可能会将这些数据进行加权分析,从而得出一个质量评分,用于判断一个 API 的好与坏。

表面上来看,他可以帮助你发现你的 API 当中的不好的点,你可以基于开发者的反馈来快速对 API 当中的一些问题来进行修复,从而提升开发者的开发体验。但这个指标的一个缺点是:它是一个负向反馈的指标。作为 API 的提供者,你拿到这些反馈的时候,它可能已经早已影响了你的大多数开发者,甚至早已令你的开发者十分不快而你却从不知道。不仅如此,如果你的开发者们并不喜欢反馈,你的 API 的问题可能永远都不会暴露出来。

TTFC/TTFHW 如其名所述,记录的是一个开发者第一次调用所需要时长,你可以根据你自己的需要,来设定开发者行为的起点。而终点,则是开发者成功发起一次调用。

相比于需要开发者主动反馈所进行的数据收集,TTFC/TTFHW 的指标不需要开发者做什么,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来完成这些信息的收集,从而在第一天开始收集数据。你不需要等自己的 API 有很多开发者之后才能开始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反馈,只要设计合适的埋点,从 Day 1 就可以获取数据,并基于数据来分析指标和下一步优化的方案。

如何建设 TTFC/TTFHW

TTFC 和 TTFHW 的指标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并不容易。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将开发者的行为和实际的调用进行关联。如果你的 API 在前端就可以发生调用,且能够在前端直接调用,还算是简单,可以通过简单的前端埋点来完成数据的建设,并配合开发者在网站上行为的埋点,来分析出具体的 TTFC / TTFHW。

而对于一些服务端的 API,则需要花费更多的心力来建立这些数据,你可能需要将开发者在网站上的行为和其对应的在 API 上的行为进行串联,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开发者图景。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你的统计系统和你的 API 网关系统上是可以打通的,你可以非常简单的将开发者在网站上的行为与发生在 API 网关系统上的行为进行串联,从而形成一整个从开发者进入网站到开发者了解 API 设计再到开发者真实发生 API 调用当中来完成。

不过,这件事在某些支持以应用身份来调用 API 的开放平台当中来说,就是比较困难的了。因为发生调用的最小单位是应用,而不是某一个人。但也并非绝对无解,你同样可以基于某些指标来圈选一部分开发者,并将这些开发者和实际网关当中产生调用的接口进行串联分析,得出开发者的实际的调用时长。

如何使用 TTFC / TTFHW

当你通过艰辛的数据埋点、数据收集、数据入仓之后,便可以进行数据分析,使用这些数据了。这里分享两个使用这些数据的思路,供你参考。

TTFC/TTFHW 的数据可以从整体数据视角和局部数据视角查看。

当你作为整体数据来查看时,你所拿到的是一个开发者完成整体调用所需的时长。你可以基于开发者的行为,来计算出开发者的 TTFC 所需的时长,和他进入到转化漏斗当中下一步所需的时间,并分析不同时长人群在实际转化率上的差异值,对比这些差异值,并得出判断和下一步的 Action ,优化你的 API 产品的实际体验,提升产品转化率。

上图为 moesif 提供的 TTFC 转化分析图表

当你作为局部数据来查看时,你可以将 TTFC/TTFHW 拆分成若干个不同的阶段,比如网站访问、查找文档、了解鉴权信息、阅读 API 文档、实际发生调用等多个阶段,并对这几个部分的耗时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一些定向优化的 Action ,来优化整个网站和 API 的质量,帮助开发者降低调用所需耗费的时长。

建设 TTFC / TTFHW 数据指标的一些建议

在建设 TTFC / TTFHW 的过程中,如果你遇到了困难,不妨试试如下的方式:

  1. 为你的服务端 API 提供一套在线的调试工具,从而让开发者可以在看文档的时候直接调用接口,测试效果。
  2. 如果你的 API 支持以开发者的身份调用,可以试着使用 OAuth 协议,让开发者在看文档的时候直接授权发起调用,并在调用成功之后给出相应的代码的生成。

一个可互动(Interactive)的文档,可以帮助你有效的降低 TTFC/TTFHW。

当然,除了产品本身的优化,你还可以试着提供更多的开发者教程、示例代码,来降低开发者调用你所提供的 API 的难度,优化开发者的体验。

为什么开放平台大多选择了 RESTful 风格?

为什么开放平台大多选择了 RESTful 风格?

大型互联网平台会提供一些开放平台,并提供一定的开放能力,帮助开发者基于自己的平台进行二次开发,拓展平台之上的应用生态。而在这些开放平台当中,最常见的便是采用 RESTful 风格的开放平台,比如 GitHubMicrosoftGoogleTwitterStackOverflow

如果说用一个偷懒的想法,那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 RESTful 一定做对了什么,不然不会这么多平台都愿意选择它。

考虑到我们的 Newsletter 是一个面向开发者、To Dev 业务的产品经理的邮件,就不再详细介绍 RESTful 是什么,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去看看 Fielding R T. Architectural styles and the design of network-based software architectures[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2000 这篇论文。国内的技术劳模阮一峰老师也有一篇文章阐述 RESTful 架构:理解RESTful架构

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 RESTful 风格做对了什么?我想它应该是「RESTful 风格的 API 通过将方法抽象回资源,面向资源提供操作的方式,简化了 API 的设计,减少使用 API 所需要的上下文,用最简单的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不同的操作的可能。」

举个🌰

个简单的对比的理解,以创建一篇博客文章为例,我们所熟悉的 Internal API (应用内部的 API,没有特定的风格)和 RESTful API 的区别如下:

Internal API 下的创建文章

POST /create-post

{
  "title":"xxx",
  "content":"xxx"
}

RESTful API 下的创建文章

POST /posts

{
  "title":"xxx",
  "content":"xxx"
}

看起来,好像也没什么不同,啊哈?那我们再看看根据 ID 获取文章的区别:

Internal API 下的根据 ID 获取文章

POST /get-post-by-id

{
  "id":123
}

RESTful API 下的根据 ID 获取文章

GET /posts/123

{
}

看获取文章,似乎有那么点意思了,显然,我们所习惯使用的 Internal API 比 RESTFul API 的风格的路径更长,也更喜欢用 POST。当然,这也完全可以接受。我们可以再举个例子,既然有根据 ID 获取文章,是不是还可以根据标题来获取文章:

Internal API 下的根据标题获取文章

POST /get-post-by-title

{
  "title":"xxx"
}

RESTful API 下的根据标题获取文章

GET /posts/?title=xxx

{}

你可以看到, 在 Internal API 当中,我们为了提供获取标题的方式,不得不又写了一个新的路径,一个新的方法,来实现类似的功能。而在 RESTful 当中,我们只是在创建文章的路径当中,提供了一个不同的 Query Param,来完成查询。

实际上,如果我们的文章提供了不同的参数,我们又要针对这个文章提供各种不同类型的搜索条件(相信你肯定在各种中后台管理系统当中看到各种各样的筛选器),在 RESTful API 当中,你只需要在同一个路径上叠加不同的 Query Param 即可,而在传统的 Internal API 当中,你可能需要设计不同的方法来实现。

为开发者省时间的 RESTful 风格

RESTful 风格的 API 不再面向具体的操作来设计,而是将具体的操作抽象为不同的资源和对应的资源的操作,来降低开发者实际在使用这些 API 的成本。

在 RESTful 风格下,一个开发者唯一知道的,便是资源的命名,剩下的便都是交给 RESTful 风格的规范来完成的。

  • 如果开发者知道对应的资源是叫 User,那么他就知道获取所有用户使用 GET /users,获取某个用户就是 GET /users/ID,创建用户就是 POST /users,删除一个用户使用DELETE /users/ID。
  • 类似的,如果他需要操作邮件的对象,则是把 URL 当中的 users 替换为emails,仅此而已。

开发者不需要每次打开文档去猜测 API 到底是 camelCase 、snake_case、PascalCase 还是 kebab-case,也无需猜测每个 API 应该使用什么 HTTP 方法发出请求,开发者只需要遵循 RESTful 规范去请求接口即可。

为平台方省设计的 RESTful 风格

对于服务提供来说,RESTFul 风格也提供了简化设计的可能。举个例子来说,假设我们有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用户数据,如果开发者不能很好的抽象,带来的可能是一系列复杂的接口,让我们的维护成本疯狂提升。随着数据结构本身的复杂,要实现、维护的接口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多,需要投入的人力也不断的变多。

举个例子来说,假设我们的平台上有一个 User 对象,他的结构如下面的 JSON 所示:

{
  "id":1, // ID
  "name":"张三", // 姓名
  "nick_name":"小张", // 昵称
  "former_name":"张老三", // 曾用名
  "login":"zhangsan2022", // slug
  "i18n_names": {
     "en":"Sam Zhang" // 英文名
  },
  "blog":"http://example.com" //个人博客
}

由于使用开放平台的用户可能在开放平台上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用法和操作,所以我们可能需要为用户提供一系列的方法,来帮助用户实现不同目的下的数据查询。你可能不得不提供一系列的 API:

  • GetUserById
  • GetUserByName
  • GetUserByNickName
  • GetUserByFormerName
  • GetUserByLogin
  • GetUserByBlog

而同样的问题,放在 RESTful API 当中,只需要一个 /users? 就可以完成了,剩下的便是在 Query Param 当中去叠加各种不同的判断规则,简单但直接。对于一个开放平台来说, RESTful 风格将过去可能需要用 N 个方法才能实现的方式收拢成一个方法,大大降低了持续维护的成本。

不严谨的的 RESTful 风格

说了那么多 RESTFul 风格的好处,也来说一说 RESTful 风格的坏处。

  1. 没有明确的规范,只有一个指导思想:RESTful 风格的提出者 Roy Thomas Fielding 在自己的博士论文Fielding R T. Architectural styles and the design of network-based software architectures[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2000.当中提出了 RESTful 风格的设计,但并未详细的指明具体的设计细节,所以对于实际落实到工业生产环境过程中,往往会衍生出不同的风格,比如 Google 的 RESTful API 规范和 Microsoft 的 RESTful API 规范就并不相同。他 2008 年写的一篇文章轻描淡写的说自己当时没写细则是因为没时间了。但论文发表了 8 年时间,也没见写第二篇论文解释细则。。。
  2. 对于资源的抽象要求非常高,很容易抽象错:RESTful 风格看起来是否简单,面向资源设计是个人就行。但落实到实际应用场景中,就没这么容易了。
    1. 一个最容易引发讨论的点便是:如何表现出数据结构之间的关系?常见的做法是在路径里展示出关系,比如用户的文章是 /users/1/posts ,但在 Roy 2008 年的文章《REST APIs Must be hypertext-drivern》当中给出的答案是,应该抽象出一个更高层的资源来完成这个筛选,路径中不应该包含关系。
    2. 另一个容易引发讨论的点是批量操作:你如何设定一个批量操作?比如批量创建用户,或者是批量发送消息?你可能会单独设计出一个 /message/batch_send 的方法,但在 Roy 2008 年的文章《REST APIs Must be hypertext-drivern》当中给出的答案是,你应该设计一个全新的资源抽象,来确保整个 API 架构是稳定、一致的。

选择 RESTful 风格,归根还是省钱

RESTFul 风格的好处和坏处都很明显 —— 好处是他提供了简化的实现,统一的表现,最小惊讶原则的落实,让开发者只需要知道资源的信息,便可以进行具体的操作,而无需担心众多的 API 存在各种不同的设计风格和设计实现。开发者需要自行编写 SDK 来完成各种不同的操作。毕竟,RESTful 本身就是基础的 HTTP 操作。

而作为一个已经提出了 20 余年的 API 设计风格,RESTful 已经拥有了丰富的开发者共识(大部分开发者可能不熟悉 RESTful API ,但看到了,大多能猜到是 RESTful 风格,也能用起来 RESTful 风格的 API )、抽象也更统一(RESTful 虽然没定义特别多细节,但一些基础的逻辑也是定义了的,比如 URL 里不能包含动词),对于开放平台这样需要大规模的和外部开发者交互的平台来说,无疑是成本更低的。

评语

RESTful 风格有着其明确的优势,但同样,他的劣势(定义不明确、抽象要求高)使得大部分我们所见的的 RESTful 风格都不那么 RESTful(也并没有人能定义谁更 RESTful),更重要的是,RESTful 的使用体验,并不一定真的就比 Internal API 更好。很多时候,它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而未来,能够提供更加丰富的组合能力的 GraphQL ,可能是一个选择。不过,想要做好 GraphQL,你要先做好基础的 RESTful 资源抽象,才好在真正进入 GraphQL 的时代,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