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 4 月月度总结

数据丢了。。。
Do things like hackers and try to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数据丢了。。。
今晚在写飞书 Bot ,遇到了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的时候,不得已,找到了飞书的 OnCall。但在聊天的一开始,OnCall 的同学便回复了「报错消息很明确了」的回复。 让我开始有点生气。 生气的点在于,作为一个专业的开发者,onCall 之前查文档我还是心里有数的,如果问题可以被解决,我就不会选择进入 onCall 的流程。这样的回复有点质疑我的专业的感觉。 但是,换个角度来思考,onCall 同学可能确实是在忙,有点不爽。可以理解。 那有没有一个更好的办法来规避这个问题?
希望各位 onCall 同学都可以规避这个问题,不要陷入 onCall 导致脾气暴躁的环节。
做事认真与否,其实是非常明确的。对于业内人士来说,你这做的事情的工作量有多少,一目了然。即使在技术细节上不懂,但你所花费的时间、对于细节的打磨,是很轻松的可以看出来的。
而细节,会让读者、 听众、观众对你满意。可能你技不如人, 很难获得别人的认可,但你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也值得他人的赞许。
有没有花费了精力也做不好的呢?有的,但其实很少的。
昨晚熬夜写 Bot,搞到三点才睡觉。如何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比较好的精神状态?
做产品设计难免会遇到需要苦思冥想而不得其解的时候,在这时候如何更好的激发自己的灵感,让自己能够更快的跳出苦思冥想的状态中? 一个比较好的方式是:跳出当下,远离细节,用最轻松的状态重新思考问题。 比如说,以我为例,我的灵感大部分时候会出现在两种场景下:
但是,也需要注意的是,这两个方式有效的核心原因是跳出当下所关注的问题,从一个更高、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如果你洗热水澡的时候也是整个人很紧绷,可能就无法得到好的结果。
你提前预知了别人的MBTI类型(比如我公开了),那你就可以用他最舒服的方式和他沟通;相比于不知道的人来说,你会选择和你沟通起来更舒服,更同频的人。
这才是 MBTI 的性格红利。
但问题在于,公开类型的动机是什么,对于我来说,是“降低沟通成本”,你知道我喜欢什么,就别整那些幺蛾子了,大家时间都很宝贵。
你可以访问下方的地址,获取到关于我的 MBTI 等信息
这个周末,我带着女朋友去了趟成都的「大熊猫繁育基地」,收获不少,分享给还没去的你。
成都的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位于「成都市成华区成都外北熊猫大道1375号」,是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毕竟大熊猫的生长繁育需要很大的空间,必然会很偏),所以,周围的住宿并不是很多。
比较好的一点的是成都保利公园皇冠假日酒店(我住的就是这家),打车去大熊猫基地大概 4.8 公里,费用大概 14 ~ 18元;
如果可以的话,我还是建议你住在附近,或者至少是比较近的地方。原因是大熊猫基地每天早上 7:30 开门,如果你可以在 7:30 进入大熊猫基地,那么你就会遇见较少的游客,有更多的时间去欣赏大熊猫的憨态可掬。
成都保利公园假日酒店有一些套餐提供了大熊猫基地的门票,如果你住这个酒店,可以去找找看。
我是双十一购买的票,是一晚高级间 + 2张大熊猫基地门票 + 2大1小早餐 + 熊猫便当。
住这个酒店需要注意的是:
大熊猫基地的可供参观的项目是挺多的,整体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般来说,大家都是去看大熊猫的,不过既然都来了,不妨去看看小熊?,也挺萌的。
大熊猫基地的价格透明,而景区内也有不少的基础引导设施,基本上你跟着走不会走丢。而大熊猫基地基本上也没有什么特别需要讲解的部分。如果可以,我强烈推荐你自由行过去,自由行的好处是你可以在一个地方停留很久,观察很久的小熊猫。
比如,我们在一个地方呆了很久,原因是里面有三只未成年的大熊猫在打架,看的大家乐呵呵的。
最近几个月,我花了大概 4000 块钱,做了盖洛普测试和 MBTI 的测试,并清了相应的教练给我做了一个培训,来了解我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在 MBTI 测试中,我得到的结论是:我是一个 INTJ 型人;
而在盖洛普优势中,我得到的结论是:我的优势领域是理念 | 专注 | 行动 | 沟通 | 完美
我其实算是同龄人中,想的比较明白的人。我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我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我想要什么样的成就。
但对于我来说,所有的这些都是我自己的认知,有没有可能,以一个更加量化的工具,来完善我对于自己的认知。
MBTI 和盖洛普优势分析就是我找到的工具。
MBTI 性格分析可以让我知道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其实我知道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喜好的是什么),以及,让我知道什么样的人可以和我合作达成最优解。
盖洛普优势分析则可以让我明白,哪些东西是我更加擅长,或者说「更适合」的事情,这可以让我有目的的调整自己手上在做的事情,从而实现扬长避短。对于自己不那么擅长的部分,可以选择交给自己的队员来实现,而不是选择自己一个人硬抗。
对于每个人来说,我觉得都有必要做 MBTI,一方面是对于不了解你是什么样的人来说,你可以通过测试和咨询,更加清晰你自己的画像;另一方面,更加重要的是,你要找到适合协作的人,更加高效。
而盖洛普优势,更适合那些找不到方向而迷茫的人,盖洛普会给你一个方向,让你明确,哪些方向「可能」更适合你。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不做,顺从自己的内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作为技术人,对于做 Branding 的事情其实不那么上心,也因为不上心,导致在实际做事情的时候,难免做的不好。
我因为从事过运营,所以有一些经验,这里,分享一下我自己的思路。
以这个 Commit 为例:
这个 Commit 制作了一件事,就是在 GitHub 项目的目录下创建了一个 funding.yml
,从而实现开启 GitHub 的 Sponsor 功能。
那如果我们要将其转换为宣传资源,我们可以这样思考:
如果可以做成文字类型的,那么可以针对这个 commit 写一篇文章,比如就叫做
如何开启 GitHub 的 Sponsors 功能
如果可以做成视频内容,就可以做成
手把手教你开通 GitHub 的 Sponsors 功能
在第一层思考,我们可以很容易获得一篇文章和一个视频,但我们如果不满足以此,希望获得更多的推广内容,我们要怎么做?
我们可以延展思考一下,GitHub 的 Sponsor 功能是基于特定目录下的 yaml
文件来配置的,那我能不能有一篇文章延展介绍一下这个特定目录下的其他功能?
比如:
这样,我们就从之前的文章中,延展出来了第二层思考,这个时候,我们有了第二个主题,同样,可以延展出一篇文章和一个视频。
在第二层思考中,我延展出来了三个不同的服务,那在这种情况下,我可以再写三篇文章,分别介绍这三种不同的服务。
这样,我就喜提三篇文章:
以及他们对应的视频。
实际上,只要你愿意去思考「为什么」和「能不能」,很难在计算机领域写干,因为这个领域足够大,足够一个人写一辈子的原创了。你需要做的仅仅是,从你最熟悉的领域,选择一个话题,然后开始写作,不断的延展话题。
此外,如果你想写但又不擅长写作,我之前在 GitChat 和图灵的英子老师一起搞过一个写作课,你可以看看这个网站,我将我们当时的课程内容整理并发布在了互联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