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随笔

作为 Kindle 难民,除了转发朋友圈,我们还能做什么?

作为 Kindle 难民,除了转发朋友圈,我们还能做什么?

昨晚,Kindle 中国区将在未来的一年里停止购买、未来的两年里停止下载的信息。

官方的声明

而作为一个持有多个 Kindle 的 Kindle 读者,我愿意称自己为 Kindle 难民。不过,难民归难民,在当下还是要思考接下来怎么处理。出二手我肯定是不打算,因为 Kindle 官方的新闻一出, Kindle 在二手市场的价格必然是要暴跌的(倒是可以从收藏的视角来在二手市场上收一些想要的 Kindle)。继续使用的话,就要想 Kindle 对我们的影响有多大。

先说结论:

  1. 对于喜欢线上购买图书并等 Kindle 推送的人来说,有可切换方案;
  2. 对于喜欢使用 Send To Kindle 的人来说,有可切换方案;
  3. 对于喜欢使用 Kindle 硬件来读书的人,继续使用数据线就行,不影响你的使用。
  4. 对于想要趁机切换至其他平台人来说,是个好时候,各家应该会做定向的营销。

再说细节:

1. Kindle 停止运行的重要时间节点

Kindle 对于我们的影响主要是在两个时间点:2023 年 6 月 23 日和 2024 年 6 月 40 日。

  • 在 2023 年的 6 月 23 日前,我们依然可以在 Kindle 商店当中购买我们喜欢的图书(还有一年时间缓冲)。
  • 在 2024 年的 6 月 30 日前,我们依然可以在 Kindle 当中下载我们已经购买好的图书。
  • 在 2024 年的 6 月 30 日之后,我们只能通过 Kindle 数据线连接电脑的方式来下载图书到 Kindle 当中阅读。

所以从短期来看,我们依然可以继续使用 Kindle 愉快的读书而没有丝毫的影响。但长期来看,如果你更喜欢线上随时选购的方案,那迁移到其他平台是必然的选择。

2. Kindle 商店停止运行后,还能做什么?

国区 Kindle 商店的停止运行,让我们失去随时购买图书的体验,如果我们想要继续可以实现随时购买图书的话,有两种方式:

  1. 切换到其他平台,购买新的电子书设备阅读:这是一笔大支出,目前国内的新的阅读器都不便宜, 1000+
  2. 切换到美区的亚马逊,通过美区来购买图书:注册一个账号就可以操作的,唯一限制的是你需要有能够在美区亚马逊支付的信用卡(现在还在用 Kindle 的同学应该都有信用卡了吧….)

当然, 如果你是一个自由党,崇尚的是能够自由自在的阅读,在过去的时间里,想必你已经熟悉的掌握通过数据线传书的方式和方法。 Kindle 商店的关闭对于你来说并没有什么影响,反正你也没怎么用。Kindle 依然是一个好的阅读工具。

3. Kindle 国区和海外版的区别是什么?

过去我们使用的都是 Kindle 的国区,而 Kindle 本次关闭的也只是国区(全球范围 Kindle 并没有被关闭),因此,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将 Kindle 硬件切换至海外版,来完成 Kindle 生命的延续。

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是会有一些不同的:

  1. Kindle 国区的价格更便宜,海外区更贵:以 Unlimited 服务为例,国区版连续包月每月 是 12 元/月;海外区是 9.99 美元/月,折合人民币约 67元/月。不过价格更贵,也提供更多的书。对于喜欢读原版图书的同学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需要注意的是,海外区的图书整体价格较高,国区30多块钱的图书,放在海外可能是几百块钱。
  1. Kindle 海外区在支付方面有比较多的限制:Kindle 国区在支付方面做了一些本地化的工作,比如支持支付宝/微信等支付方式,而海外版则没有,你必须拥有信用卡才能购买图书。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不是很友好。

但在本次国区停运的 case 下,切换到海外区确实是一个能够让你最快恢复阅读体验的事情。

4. 如何注册海外区的账号,并切换 Kindle 账号?

Kindle 的海外区账号的获取并不困难,你只需要访问 Amazon.com 注册一个 Amazon.com 海外区的账号,就可以进行账号的切换了。

而在 Kindle 上,你需要退出当前的账号,并使用新的邮箱密码登录即可。

Kindle 有个很神奇的设定,你可以同一个邮箱注册国区和海外区,登录时,使用不同的密码可以登录到不同的区域。不过出于方便管理,我还是建议你使用单独的邮箱进行登录和注册。

5. 如何在海外区购买简体中文图书?

在海外区注册账号,并配置好信用卡支付后,你就可以购买图书了。如果你想要买一些国内的书,则需要在海外区电子书目录中找到 — 「Foreign Languages」— 「Chinese (Simplified)」。在这里你可以找到简体中文图书来查看。

如果你懒得找,也可以点击直达链接前往购买。

切换后,如果你希望在 Kindle 设备上找到,我也录制了视频来教你如何在 Kindle 上找到简体中文的图书。

6. 如何在海外区上配置 Send to Kindle 功能?

登录亚马逊后,进入顶部的 Kindle 电子书 — 找到 Manage content and devices

在设置页面找到 Peference

Peference 页面配置 Personal Document Settings,就可以重新用上我们之前熟悉的 Send To Kindle 的功能了~

总结

总体来说, Kindle 国区下线给我们读者带来的问题是可控 & 可解决的。但真正的问题可能还不简简单单是设备的问题,而是 Kindle 下线对于图书行业打击。我自己在实际使用电子书平台时,常常会出现 Kindle 有而微信读书没有。对于这些图书行业的从业者来说, Kindle 没有了,他们需要重新去对接一个新的渠道,麻烦又可惜。

但愿 Kindle 的下线不要影响到图书行业从业者们做电子书的信心。

把问题极化,更快的做出决策

把问题极化,更快的做出决策

我在做一些问题的判断时候,会比较倾向于借助于「极化」的手段来快速做出决策。

简单来说,就是将令你困惑的问题的条件放大至极限,从而更快的逼近问题的真相,让你做出一个满意的答复

在生活中,我们面临问题时会遇到选择,而让我们产生踌躇不前的原因大多是因为看起来两个选项似乎差不多,我们在纠结到底哪个选项「更好」。为了让我们可以更加清晰的看到问题可能的结果,不妨将问题中的条件放大 10 倍、放大百倍、甚至放大到一个无法被再放大的情况。

当问题被放大后,收益和代价也会无限放大,从而让我们更容易发现到底哪种收益是我们想要的、什么样的代价是我们不希望要的。

灵感:Meeting Kit

灵感:Meeting Kit

我最近在使用 Agora SDK 开发一个视频会议软件,在开发各种视频会议的细节功能时,我不由得疑惑。为什么一定要开发会议当中的一些基础功能 —— 比如静音、踢人、设置设备、会议聊天。

当然, 这些东西开发起来并不复杂 —— 你只需要基于 Agora SDK 就可以开发出来,只是我在想,这些非常基础的功能,能否有一些现成的功能 (是的,我非常懒)。

所以,我在想,能否有一个 SDK ,可以帮助我简化一下视频会议的开发(视频会议算是一个非常普适/标准)。

开源项目: Meeting Kit

Features

  • 开箱即用的视频会议功能
    • 静音 / 设置音频设备
    • 视频分享 / 设置视频设备
    • 屏幕分享 / 自定义屏幕分享设备类型(包含默认值,可自定义)
    • 虚拟背景功能 / 支持自定义虚拟背景 Template
    • 信号状态链接功能
    • 自定义功能区
    • 不同布局模式(可参考腾讯会议、Zoom 等视频软件)
    • 录屏功能
  • 配置 APPID & Token 即可初始化一个标准的视频会议应用。
  • 自定义各组件样式
  • 支持导出部分功能作为一个单独的组件在外部使用(比如需要传入 Client 和 Track)

项目的长期发展

  • 支持底层替换
    • 可以支持 Agora、AWS、腾讯云、自建 WebRTC 中转节点(Premium Plugin?)
  • 支持多种常用开发方案
    • 或许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 Organization,下辖 React、Vue、Flutter、iOS、Android 插件。
  • 支持更多功能的插件
    • 比如美颜,可能需要 WebAssembly
    • 比如 Memoji
  • 产出课程 (Premium)

现有项目对比

  • Agora-RTC-React/Agora-RTM-React:这两个项目虽然简化了 Agora SDK 在 React 生态下的使用,但对于开发者来说这些也仅仅是简化了开发,对于开箱即用的应用而言,还是有限。
及时行乐与长远规划

及时行乐与长远规划

女朋友吐槽我说,我似乎不像曾经那样,愿意花钱了,开始有点变的小气。

我也在想,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想了想,可能是因为目标感不同。

当年刚毕业 / 还在学校的时候,我对于结婚这件事没有那么高的预期,并不预期我马上会要结婚,所以存钱不重要。不需要储蓄,重要的是及时行乐。

如今的我,需要考虑结婚、彩礼、买车、买房、长期发展,担子一重一重都在眼前,自然会显得更加小气、抠搜。

目标感的不同,让我选择了不同的方式和方法。

过去的我不在乎未来,只在乎当下。如今的我,在乎当下,但更在乎一个美好的未来。

可是,没有当下,又谈何未来呢?

警惕“习惯了”

警惕“习惯了”

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一些让人不舒服的事情事,会有两种路线:

  1. 认识到这是个问题,并努力的去改变他,让他变得不再是个问题
  2. 认识到这是个问题,但告诉自己,总会习惯的

如果你发现自己在最近遇到一些事情时总是后者,就需要警惕「习惯」了。

我们需要警惕“习惯”,因为习惯的力量太过于强大,他可以把一切不合理的东西合理化。而一旦不合理的事情合理化,就会让我失去把事情变得更好的可能。

警惕「习惯」,努力让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好。

如果财富自由,你会做什么?

如果财富自由,你会做什么?

对于我来说,如果我不需要为了生存而进行产出,那我可能会希望自己能够保持静默,持续的去学习一些东西,学习一些「无用之学」。

背后的原因很简单,我拥有好奇心,我的好奇心驱使我去做更多的事情,而学习,正是满足我自己好奇心当中重要的一部分。

受限于生存压力,当下的我很难做到能够随心所欲的去学习一些东西 —— 你要追求财富、你要追求成功、你要追求事业有成。但这些东西可能只是表象,可能只是社会所赋予我们的压力。

回归到最后,还是要看你像做什么?

就我自己而言,我会学很多东西、体验很多东西,还有一个不会变的,可能就是通过 Coding 来改变世界,毕竟,这世界上有太多需要被改变的东西了。

我创建了一个用于随手发的 TG Channel

我创建了一个用于随手发的 TG Channel

先上链接: https://t.me/+azWuudfqVsM5MDQ1

这个 Channel 是一个我用来阅读的时候,随手发一些信息到里面的 Channel。他会包含了我觉得「有意思的别人的话」,如果你对于我在看什么感兴趣,那么这个 Channel 会是你需要的。

作为一个表达欲很强的人来说,我其实有着非常强的诉求有个渠道去发一些东西,但现有的很多平台发这些零碎的东西会让别人感受到不好,所以我能做的便是创建一个隐私的 Channle 来发布,这样就不用担心对别人的影响了。

少楠曾邀请我在小报童上开一个专栏来分享,不过我一直觉得,我自己能分享的信息过于碎片,担心难以让读者们满意,所以决定还是放弃开专栏的机会,更多是向内求, 不去做更公开的分享,而是做一些更加小众、更加舒适的分享。这个 Channel 就是我的一个尝试。

IT企业的价值在何处?

IT企业的价值在何处?

一直以来,大家都以进入互联网企业为荣,绝大多数人都在想这个问题。

但,价值是否真的在互联网?

一直以来,互联网企业都因为工资高等特点被广大开发者所关注,但随着互联网的增量减少,很显然,互联网的高工资难以维持。互联网对于工程师的诉求也会逐渐的减少。

在这个时候,每一个软件工程师都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 —— 如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生存?

一个是找到有增量的互联网市场 —— 比如出海,到第三世界国家去进行产品开发(不一定人要去,但至少业务要去)。在这个市场,竞争不那么激烈,你依然可以维持高增长,获得更高的收益。

另一个是可以思考 IT 企业的本真价值是什么?互联网企业也好、软件企业也好,本质上是通过提升效率,让过去不好做的事情现在变得更加简单(微信提升了沟通的效率、淘宝提高了交易的效率、微博/Twitter 提升了发布观点的效率)。因此而产生价值。

而被互联网化/数字化的行业和领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大量的行业都还在使用一些非常传统和古朴的手段来进行信息的处理和交互,这些行业值得软件企业/互联网企业深耕,推进更多的企业数字化,并跟随这些企业的数字化来产生价值。

不过,也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方案一,还是方案二,都已经不是「捡钱」的难度了,都需要你深耕行业,并在深耕的基础之上,创造价值,才能收获相应的反馈。

为什么我会订阅那么多播客/Blog/微信公众号

为什么我会订阅那么多播客/Blog/微信公众号

作为一个创作者,我对于自己的要求不算高,但也不算低 —— 我希望我能持续有输出。

但我也深知,我是一个普通人,我无法让自己永远有的写,永远有的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给自己提供的解决办法是 —— 让自己沉浸在足够的信息当中。

我的逻辑是 —— 我写的文章大多并不是完全创新的(技术的除外),这些文章的灵感来自于我每天的所思所想,而所思所想来自于我的摄入。如果希望有足够的输出,足够的摄入是不可或缺的。

基于上述的逻辑,我得出了我应该做的事情 —— 尽可能多的订阅播客/Blog/微信公众号,收集到尽可能多的信息,然后从这些信息中筛选出我自己所需要的,并与其产生互动(比如诞生一个新的灵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能够有这么多的文章灵感、软件的灵感,都来自于我的这些海量的输入。

当然,这些海量的输入也为我带来一些不爽的点 —— 比如,信息量太大了,我往往是无法看完所有的信息(当然,我也不太强求自己能看完所有的信息),也在追寻更好的信息摄入的方法,希望自己可以更加轻松的处理这些信息。

做让你快乐的事情

做让你快乐的事情

昨天和一个朋友聊,这个朋友在现有的公司做的不开心,觉得现有的公司已经脱离了他早期加入公司时的样子,想要离开现在的公司,寻求 Web3 公司的机会。

对我来说,我给到的建议自然是肯定的。

这个朋友在开源社区呆了很久,也有了自己的影响力和人脉,在我看来,他已经脱离了求生存的阶段,已经不会因为离开当前的公司就完全无法生存,他完全可以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既然如此,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能够让自己开心的同时,还能赚到钱的工作?

对于 90 后这一代人而言,我们当中的有些人还在奋斗的途中,但也确实有他这样的,其实家境还可以(不需要他奋斗脱贫),上一代人打下来良好的基础,让我们可以选择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没必要完全浪费自己的生命和时间在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上。

勇敢的走出现在,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吧。

奋斗

奋斗

前两天看到 V2ex 的一个帖子,提到了关于奋斗,正好也聊聊我自己关于奋斗的看法。

我其实一直都明白,我不是很聪明,我只有中人之姿(普通人的资质),因此,我不奢望能够与同龄人当中的优秀者比,因为我知道,我真的比不过,别人用一小时可以做完我需要用五个小时才能做完的事情。

但,天资不够不意味着不需要努力,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我们的奋斗,是为了让自己从当前的起点,进入到一个新的高度,而不是和天才做比较。哪怕我们奋斗到的新的高度,也不过是别的人起点,但至少相比于曾经的自己,我们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获得了更好的生活。

如图所示
灵感: Agora RTC/RTM 调试工具

灵感: Agora RTC/RTM 调试工具

我最近在写一些 Agora 的 RTC/ RTM 应用的教程,在开发 Demo 过程中,发现调试 Agora 的应用比较复杂,其实可以有一些辅助工具来帮助开发者更好的开发这些应用。

核心诉求

可以更加简单的调试 Agora SDK 当中的 Event

形态

  1. 独立的 Vue Componet / React Component
  2. 基于浏览器的 DevTools

基本功能

  • 支持触发事件(应该是一列 按钮,用户点击后,就会触发对应的事件)
  • 支持发送信息(应该是一个文本框 + 一个提交按钮)
    • 支持设定 Template
  • 支持查看频道内已有信息(最好还可以有筛选,这样方便只看自己关注的信息)
  • 支持查看 Client、Track等基本信息(如当前人数、当前用户列表等等)

为什么一定是独立的 Client?

在实际开发时,业务的逻辑和实际使用到的功能可能是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触达的。此外,根据应用的特性,还可能会有浏览器锁定、设备锁定等业务能力。这些能力虽然与 Agora 无关,但会影响调试时的难度,因此,有一个单独的 Client 可以用来调试 Agora 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为什么最好是 Component / Devtools ?

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我们可能会用到 Agora 的 Token 机制,借助这个机制,我们可以对我们的音频/视频 Channel 设定准入门槛,降低成本。但相应的,调试起来比较麻烦。

如果是 Component / Devtools ,可以通过传入 Props / 环境变量来完成 AppID 和 Token 的设定,降低调试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