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产品的旁观者
我目前所在的产品开始出现一些不太好的情况。
比如,产品能力不停发新能力的同事,原有能力因为各种坑导致产品不断在填之前的坑。
比如,产品未经深度思考,急匆匆的加入各种各样的新功能,然后在开发阶段不断修改需求,整个产品的迭代不断 Delay。
越来越多的乱象,不停的观察。
Do things like hackers and try to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我目前所在的产品开始出现一些不太好的情况。
比如,产品能力不停发新能力的同事,原有能力因为各种坑导致产品不断在填之前的坑。
比如,产品未经深度思考,急匆匆的加入各种各样的新功能,然后在开发阶段不断修改需求,整个产品的迭代不断 Delay。
越来越多的乱象,不停的观察。
好的自媒体应该像一一个有趣的人带你爬山。带你的人领先太多了你跟不上,他落在你后面又起不到作用。
六神磊磊
欢迎大家来加我好友~
傲慢会让我们看不到一些人,让我们囿于自己的小圈子,不愿走出舒适区,长期来看,这样的行为会让我们失去我们向那些(看起来)不如我们的人学习的可能。
从某种角度来说,向(看起来)比我们更强的人学习可以有效的提升我们学习的效率,但,也会让我们失去一些可能性。
现在的我们太过于焦虑,所以我们对于成功无比的渴求。
本文的初稿源自 2020 年 4 月 16 的 quick note
我最近在工作中经常要指导一个同组的小伙伴工作。原因是,虽然年龄上他比我大,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他似乎并没有养成反思、复盘的习惯,也并没有习惯去整理、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这让我们在合作过程中,令我十分痛苦,他的工作效率低的可怕。
但是,在我看来,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有这些反思、复盘,才能让我们知道自己哪些事情做错了、哪些事情做对了。
古人也有相同的看法,比如,李世民是这样说的: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李世民
单纯有反思的意识并不足够,因为反思并不能凭空进行,我们的大脑并不值得我们信任,我们常常会忘记很多东西,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记录,通过记录,补全我们大脑的缺陷。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也是我在写自我量化指南的原因。
2020 年 4 月26 日更新:
知识这东西就得经常地核实和订正,尤其是那些从别人那里听来的知识
卓克
用户运营是一个可大可小的事情。可以宏观运营,只针对用户进行大数据的切分、标签、触达;也可以小范围的对用户进行更加细化的产品运营,更好的促进用户和产品的交流,为产品发展添砖加瓦
内容在产品运营中是一个重要,而又不太被重视的部分。
重要是,这玩意就像基建,很难看 ROI,但对于产品的长期发展来说,是有不少好处的。不太被重视是,产品运营的工作本身很难去做内容产出,因为产品运营在团队中更多是 Connector 的属性,需要连接不少人。
挺难的。不过,也更加让我自己明白其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