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是来自于我自己的偏见,当然,也有很多的论文、报告在解释这个问题,我想以我自己的视角来描述一下我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
本文的短视频特指抖音/快手/小红书等采用算法推荐短视频的平台。这些平台以流量为导向,主要内容是秀场类型的视频和拍段子类型的视频。
人如何变得更聪明?
如果我们想要了解到为什么认为短视频会让人变得更「笨」,我们得先知道「笨」和「聪明」的定义,并设定对应的评估指标,才能真正评估一个人是否会因为短视频发生相关的变化。
这里我认为「聪明」是指 —— 能够进行深度思考、敢于且愿意去触碰自己从未接触过的事情;而与之对应的,「笨」则是指——习惯于用已有的反馈回路思考(直觉、下意识)、不愿意去触碰自己未曾接触过的事情。
为什么短视频会让人变得更「笨」
坦诚的讲,如果我们讲短视频平台,他只是一个信息获取的渠道,作为渠道,本身并不能让人变得更笨。
但,智能推荐算法和短视频平台流量的逻辑,会让人看到的信息快速同质化。再加上人类性格中喜欢的「轻松」,会让一个人朝着「越来越轻松」无限滑坡下去。
当然,这个说法其实是有很多讨论空间的,比如:
- 如果一个长视频平台也采用算法推荐逻辑,是否也会让人变笨?比如 Youtube、Bilibili?:让人变笨的并不是智能推荐,智能推荐也有很多种做法。最常见的是猜你喜欢,一般而言是从和你相似画像的人这边拿到他喜欢的内容,再推荐给你。但这里会存在一个陌生内容和非陌生内容的度,如果是相似的内容占比极大,可能会导致信息同质化;但如果陌生内容占比大,则可以帮助人们跳出信息茧房。
- 如果一个短视频平台推送的都是知识性内容,是否也会让人变笨?比如可汗学院改用短视频的方式来推送?:我觉得这个场景下,则有些低估学习的难度了。学习是需要获取信息 - 思考 - 实践 - 反思来不断循环的。短视频如果只推送知识性内容可以解决获取信息的内容的问题,但因为其内容形态往往被限制在 3 分钟之内,会让人的信息无法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树,无法完成学习,长期停留在获取信息的阶段。
- 如果一个短视频推送片段性的知识,但会在每个视频的结尾加上整个知识树的结构、当前信息节点的位置是否可以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理想情况下,这样满足我们对于信息、思考的追求,接下来所需要的只是用户自己的实践和二次反思,这个也本不是长短视频之间的差异,而是人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短视频开始逐步接近长视频的价值,但同时,这种方式可能会损坏算法推荐逻辑 —— 因为需要按照树的结构进行推荐(无论是查找父节点还是查找子节点)。
当经历过上述的讨论,你会发现 —— 我关注的是我们获取信息的逻辑,是否可以帮助我们构建信息获取 - 思考 - 实践 - 反思的闭环,以流量为主的短视频平台则更关心如何让你爽到,而不是构建信息的闭环,从而让你逐渐失去学习的能力,最终「变笨」。
会令人变笨还这么多人用,那说明大部分人都变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