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目前参与的一个社区,走的是精英治理的路子。但是在运行过程中,遇见不少问题,这也让我在思考,精英治理的适用条件。
精英治理并不适用于所有社区的发展阶段,实际上,精英治理应当是有一定的条件限制的,比如:
- 精英治理应当有一定的社区人数基础的,实际上,如果你只有数十人的小社区,不用精英治理反而可能更好。
- 精英治理者应当有足够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社区的治理当中去,不然只会让整个社区的权力分散,让事情进展缓慢。
我目前参与的一个社区,走的是精英治理的路子。但是在运行过程中,遇见不少问题,这也让我在思考,精英治理的适用条件。
精英治理并不适用于所有社区的发展阶段,实际上,精英治理应当是有一定的条件限制的,比如:
我上一家公司是在朋友的初创公司,虽然薪水不能算是最高的,但也不算亏待。而且因为老板比较熟悉,团队比较小,所以也还算自在,如果你想做什么,那就去做什么,比较好。
如今的工作,是在腾讯,知名的公仔厂。大公司的典型特点就是职责分明,你只能做你能做的事情,不能做所不能允许的事情。
此外,大公司因为经常会有一些内部的沟通被互相坑,使得一些老人在跨部门合作的时候,会优先考虑可能被坑。
这种习惯对于社区成长起来的我来说,是一种束缚。我不能因为喜爱一个产品而去为了一个产品做想做的事情。我也不能因为喜欢一个产品,而去说我想说的话,这种限制,让我觉得,还不如出去的好。
总会有人认为,学代码是 IT 工作最底层的工作,是搬砖,优秀的程序员最终都会走入管理层,“学而优则仕”。
但海外也存在不少老码农,似乎好像海外的码农们就可以一直写很久代码,而国内就只是一个青春饭。难道换一个地方,事情的差距能有这么大?
其实不然,首先,海外的计算机 IT 产业兴起的早于国内,实践的沉淀使得海外有产生老码农的土壤,国内的 IT 发展还不到 30 年,也就很难有年纪比较大的程序员了。
其次,程序员并不同,即使是一个公司、一所学校出现的程序员,也都是可以分类的,就像我常和朋友说:
程序猿可以分为两类:
1. 一类是程序员,他们对于编程本身充满了热爱,他们喜欢编程,喜欢编程带给他们的快感。
2. 另一类是码农,他们对于编程本身并没有感觉,他们喜欢的不过是写代码所带来的高收益。
存在即是合理,出现码农十分正常,但是,从我们个人来说,我们需要离开码农,拥抱程序员。码农会让你不断失去斗志,而程序员可以让你对编程充满热爱。我们不要奢望改变别人,但我们可以选择我们想要的环境。
作者:白宦成
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8918080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近我在华东师范大学的王伟老师那边去做了一下项目的宣讲,介绍了一下 Linux 中国的开源激励解决方案,希望能够吸引一些学生参与到项目中来,参与项目开发、参与开源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在想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样的方式,才可以培养出一个开源人?
我一直自诩是互联网原住民、开源原住民,虽然我并不是最早接触开源的,但是我自从 2011 年开始,就不断在做和开源相关的事情,从早期的使用开源,到中期的参与开源,到后期的贡献开源,和如今的推广开源。我自开源社区成长,也因此成为一个活跃的社区人。我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和我一样,加入到开源社区中来。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出一个像我一样的开源人呢?
思考再三,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那么就是
开源人应当是由开源社区教育出来的,而不是某一个开源人教育出来的。
每一个开源人不是因为他的老师是开源人而是开源人,每一个开源人都因为他自己在开源世界投入了足够的精力,最终成为了一个开源人。
对于开源人的培养,应当以开源的方式进行,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个项目了。FreeCodeCamp 拥有一个全 Github Star 最多的项目,就是 freeCodeCamp/freeCodeCamp 。如果你在 FreeCodeCamp 学习编程,当你学习到 Github 的相关章节时,就会告诉你,你需要去给这个项目点 Star ,去贡献 PR ,让你从一开始就体验开源、学习开源。
对于我们来说,开源的教育也当是如此(当然,王老师的课程中引入了开源项目来做 Mentor ,本身就是在实践这种理念),我们需要让我们的程序员能够知道开源、了解开源、理解开源、参与开源。
长期以往,我们的程序员中,也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开源世界原住民。
近期在 ICU 陪护,更新不便,不做更新。
后续情况正常后再说。

在COSCUP参会后记中,我提到,因为提交的议题得到了通过,因此我成功的抵达台湾,参加了 2019 年的 COSCUP,并在会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开源访谈,以期促进两岸的开源软件、开源社群、开源人的交流。
这次的台湾之行,也让我看到了两岸在开源之间的差异,因此,希望能够通过这一篇文章,让更多的大陆开源人,看到不同的世界,了解多元的开源世界。
Linux 之父 Linus Torvalds 有一本书 《Just For Fun》,在中国大陆的书名是 《只是为了好玩》(也有译作一生只为寻欢笑),这一句话,在我看来,很好的表现出台湾开源人的精神风貌。
在台湾参会期间,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所有议程结束后的 Lighting Talk。
Lighting Talk,闪电演讲,每个人都只有 5 分钟完成自己的演讲,如果没有完成,就会被主持人拔掉电源,强制停止演讲。在这五分钟里,每一个演讲者都竭尽所能,将自己的演讲内容完成。
现在听起来似乎还很正常?但是当你看到演讲者的题目,就会觉得不那么正常了。
今年的 COSCUP 的 Lighting Talk 的主题是这样的
你会看到,大家提供的议题并不像我们在大陆所提交的议题那样,高端大气上档次,反而是十分的接地气,大家在起标题时,选择的也是尽可能有意思的话题,并以此来吸引参会者来听。
或许你会想,只是一个 Lighting Talk,随意一点也正常,正式的议题肯定就很正经了,然而,并不是。
正式的议题是这样的:
是的,正式议题也并不那么正式,也带有一丝戏谑和玩笑。回过头来看我们的大会的议题,支撑亿级XX的XX平台架构实践、XXX面对亿级并发场景的组件体系设计,此类型的议题数不胜数。一场大会,从头到尾都是亿级流量,如今的架构师,如果没有扛过亿级流量,都没有资格上大会。
这种差异,使得两岸的开源会议的参与者完全不同。大陆的会议主题大多高端大气上档次,其门票也一样的高端大气上档次,使得大家根本提不起兴趣来自费参会,加上会议总是会在工作日举办,导致如果你想要自费参会,所要付出的成本是极高的。而台湾的会议主题则相对更加的接地气,门票一样接地气,针对开源贡献者,更是提供的免费的门票,让你可以开开心心参会。
台湾开源推崇的便是 “Just For Fun”,首先先要让开发者 Happy ,然后才是考虑产品的商业利益,让爱好,变为财富。首先学会快乐,再学会成功。
而大陆开源推崇的更多是“利益至上”,我如何让我的产品击败别人的产品?开发者先要考虑商业的利益,再去考虑自己的爱好。从一开始,便与利益挂钩,后续,便再也难于利益脱钩。
当然,我不能只是一味的说,台湾的开源更活泼、更有生机,我们也需要看到其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台湾之所以更活跃,首先应当是开源项目主要由个人及小企业主导。对于个人主导的开源项目来说,因为没有重重的 KPI,所以拥有更多的活力,开发者会大量投入自己的精力去完成、完善、推广一个项目。对于小企业主导的项目,则是希望帮助小企业在残酷的商业竞争中获取一定的竞争优势,有一个社区所认可的开源项目显然比没有要好。此外,这些小企业的团队领导人大多是从工程师起来的,所以对于开源社区、开源贡献是有认同感的,他们会思考,我的项目能够活下来,是得益于开源社区的贡献,因此,我需要也为社区做一些贡献。
而大陆的开源项目则更多是以企业主导,背负着特定的 KPI,大家做开源的动力难免不足。一方面,工作的压力使得不少人在工作之余,根本没有时间去做开源项目。另一方面,企业主导的开源项目因为也会背负一些从开源到业务引流的 KPI,也使得整个过程失去了快乐与活力。同时,大陆的企业领导者大多不是工程师,而是产品、商务等岗位,这会使得他们对于开源社区、开源软件没有认同感,他们也不会觉得,自己使用了开源软件,就需要为开源社区做出贡献。此外,大陆的开源教育也做的并不好,我们太过于看重成败,使得原本一些不错的项目,可能因为惧怕失败而放弃开源,如果我们不去看重成败,而是将更多的心思放在开源本身的价值,或许我们可以做的更好。
就像前面的长荣航空的广告中所言,”在学会赢之前,先学会享受了玩的乐趣”,也因此,才有了“乐在其中,才会无限精彩”。对于大陆的我们,或许需要找回自己最初的初心,享受生活、享受工作,让自己的工作不再是抑制成长的压力,而是推动我们前进的动力。
当然, Just For Fun 并非全然没有问题的,就如 Skywalking 的创始人吴晟老师所言,开源不能仅仅是 Just For Fun ,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商业目标,一个好的开源项目可能随时因为创始人的离去而失去维护者。相比之下,一个好的商业目标虽然看起来与起初的目标相冲突,但是终归确保了开源项目的长期运转,也不失是一种贡献。
庄表伟老师补充:
国内也是有一些比较happy的技术和开源大会的,少一些就是了
在 2018 年的时候,COSCUP(Conference For OpenSource Coders, Users & Promoters) 我虽然知道,但因为自己的缘故,没有办法参会,于是在 COSCUP 2019 的消息出来之后,我便主动提交了自己的议题,希望可以去台湾参加一次 COSCUP ,感受一下台湾最大的 FLOSS 社群会议活动。
幸运的是,我提交的两个议题「从 GRANK 到 GITRANK ,我们是这样针对开源项目建模的」和「一个 P0rnHub 周边项目的诞生和成长」都通过了筛选,成功被组委会选中,也便有了此次的台湾之行,有了这篇 COSCUP 后记。
在台湾之前,我在西藏出差了三个月,因为时间的关系,当时只来得及办理台湾自由行个人签注。在西藏出差期间,因为没有时间回深圳,导致我一直没有办理入台证,后续,8 月 1 日,国台办停办了所有的个人自由行签注,更是让我陷入了十分紧张的状态,担心自己能否前往台湾,参加本届的 COSCUP。

幸运的是,在我 13 号回到深圳后, 提交资料,加急办理后,还是成功的在前往台湾前,成功办理了入台证,获取了前往台湾的许可。
在确定了议题被选中后,我就订了从香港飞往台湾的机票(毕竟从香港飞比从大陆飞能便宜 1000 左右),但是,后续因为环境原因,我不得不选择退掉我从香港起飞的机票,改为从大陆直飞台湾。
一开始订的票是从广州直飞台北,结果,到了出发的早上,因为前一天晚上休息的时间太晚了,导致我醒来以后,无法赶上从深圳到广州的列车,不得已,我将飞机改签,转而从深圳飞上海转机飞台湾。

经过这么一番折腾,最终,我在 8 月 16 日的下午,成功抵达台北。

COSCUP 在会议的前一天晚上,安排了会前派对,参加派对的大家可以在 Party 现场见面、聊天,讨论关于开源等一切事务。

我在 Airbnb 完成入驻后,就尽快赶到了 Party 的会场,参与现场的交流。会场选在了台北 101 大厦的附近,我们在 Party 的现场只需要抬头,就可以看到台北 101 大厦,非常的漂亮。

整个 Party 的氛围可惜因为我还是太过于腼腆,并没有和太多在场的台湾同胞交流,倒是和大陆一同前往台湾演讲的各位讲师聊的很开心。
大家得知附近刚好有个诚品书店,便一致决定,去看看这个“网红”书店,我还在诚品书店买到了几本不错的书,都带回了大陆看。

今年的 COSCUP 是在台北的台湾科技大学举办,租借了台科大的一栋大楼来做会议。相比于大陆的会议主要是一个主会场,所有人都去听,COSCUP 的主办方的看法有所不同,在他们看来,他们需要的是更多的会场,让更多的开发者可以勇敢的 Show 出自己。

参会的话,首先需要下载一个 OPass App,安装了这个 App ,就可以在现场使用 App 进行签到,十分的方便,值得大家学习。
现场的各项基础设施,也做的非常的棒,有大的议程台,可以帮助参会者了解议程。
大陆来的讲师的议程基本在第一天,所以我第一天的事情主要是去听一听大陆这边的讲师的议程,听一听大家都讲的是什么,并选一些我感兴趣的其他议程听一下
Ted Liu 讲的是自己在 Apache 基金会看到的一些东西,以及他作为 Apache Member ,看到的不同的内容、开源项目能够从中学习到什么。
吴晟老师则分享了他的项目 Skywalking 如何从一个个人项目进入 Apache 基金会的项目孵化器、成为 Apache 顶级项目的历程。
马全一老师分享了他在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等多家企业从业看到的大陆的企业的开源的现状,因为他说他的议程不能拍照不能录像,所以这里没有图片。
李辉老师则以自己的个人经历,为大家介绍了一个普通程序员如果变成一个全栈工程师、如何成为一个项目的 Core Maintainer 等等的一些信息。
水歌则分享了其在 Web Components 中的实践,帮助大家了解了 Web Components 的前世今生,并介绍了他自己基于 Web Components 实现的框架, WebCell。
其他几位老师的议程,因为时间的缘故,没有能去参加。
除了听议程以外,第一天我还去参加了 LPI 在 COSCUP 举办的考试,毕竟作为 Linux 中国的一员我还真没有正经的参加过 Linux 相关的考试,刚好这次有机会,就参加一下考试。
总体来说,LPI 的考试还是不错的,会考到一些比较基础的,平时可能根本想不到的知识点。
第一天的议程结束后,开源社成员 Richard 和 Kevin (他们是台湾人)作东,邀请了来台湾参会的讲师么,一同聚餐。
台湾菜,很好吃!
第二天,因为我自己有两场演讲,所以也仅仅参加了两个议程和一场 BoF(有相同喜好的人大家坐在一起聊聊天的活动)。

王伟老师在议程中,分享了他自己在大陆做的开源相关的教育的事情,并分享了自己的一些成果。
水歌的分享则介绍了他如何借助 Hexo 去建立一个开放透明的开源组织,介绍了他自己的实践,还进行了一个 WorkShop,帮助大家上手。
在 BoF 上,大家则讨论了关于开源、教育等一些实践、大家的思考。
关于我自己的议程,因为我在演讲,所以只能等后续组委会放出的视频和照片了?。
这次来台湾参会,我给自己留了10天时间,除去来回的2天,我还有8天时间,以及 2 天的会议时间,我仍然有 6 天的自由时间,除了在台湾游玩,我还能为两岸的开源、IT 界做些什么呢?
那就来做采访吧!
得益于 COSCUP 的关系,很多人对于我有一个初始的印象,也借此,我可以成功的在台湾访谈一些很好的朋友,包括 Anti996 License 的主导者 Suji Yan、Hexo 的开发者 Tommy、台湾的 Ruby 社群的高见龙、Ubuntu TW 的负责人 BlueT、台北 iOS 开发社群的早期负责人豆花、COSCUP 的总办 Bobchao、台湾 Laravel Dojo 的创办人范圣佑等人, 如果你对他们的访谈感兴趣,就持续关注我吧,我会在后续将这些采访都发出来。
当然,如果你对于其他的开发者有兴趣,也可以告诉我,我后续会一一进行访谈。
在参加 COSCUP 中,我也发现一些值得我们去学习的细节,这里也分享给大陆的同行,帮助大家更好的去举办大陆自己的会议。
在 COSCUP 中,每一个人可以在自己的卡片上贴上一个标签,这个标签分为 He、 She、Ze,其中 He 和 She 就不多说, Ze 则是针对一些跨性别者,或性别认知与其天然性别不同的人。对于跨性别者,或者性别认知不同的人来说,直接称呼其 He、 She 都略不尊敬,而 Ze 则很好的避开了这个问题,而且参会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标签,他人在称呼自己的时候,可以根据你的选择了填写。
共笔系统也是我在 COSCUP 中认为的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点。共笔系统,是指 COSCUP 为每一场活动都提供了一个可以在线协作的文档,每一个参会者都可以打开这个文档,然后为文档共享内容,大家共创会议笔记,这种方式,可以让大家更好的去参与这个会议,每个人对于会议的理解不同,能够结合自己的经历,写出一些不同的东西,帮助更多人去理解。
最后,做一个小的总结,这一次的 COSCUP ,其实让我感受到非常多大陆和台湾的不同,大陆这边我们会关于效率,项目,成长。台湾则会更关注娱乐,就像我在标题中写的那样 「乐在其中,才会无限精彩」,因为乐在其中,所以我们可以更加持久的做下去,至于精彩,就听天由命了。
对于大陆的开源人来说,我想,我们需要做一些改变,不应仅仅是为了工作目标而开源,为了快乐去做一些事情,不也很棒么?
我是一个睡觉很快的人,在过去的几天里,我的入睡时间是 3分钟、4分钟、9分钟、11分钟。
同事戏称,你这不是睡觉,你这是累昏过去了。
想想也是,我去睡觉的时候,基本上都是自己困的不行了。
因为隐私,这几天和两位朋友有一些不快,刚好,记录一下。
在维基百科上,隐私与隐私权是放在一起的,关于隐私权,描述如下:
隐私权,指个人人格上的利益不受不法僭用或侵害,个人与大众无合法关联的私事,亦不得妄予发布公开,而其私人活动,不得以可能造成一般人的精神痛苦或感觉羞辱之方式非法侵入的权利。
百度百科对于隐私的定义如下:
隐私是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当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个人信息,(只能公开于有保密义务的人)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干涉的个人私事,以及当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个人领域。
维基百科对于侵犯隐私行为的定义如下:
一般而言,侵害隐私的行为包括:
侵扰被害人之幽居宁静或秘密
公开披露使被害者感觉困窘的事
发布资料使大众对受害人产生错误的印象
未被告知自己的利益而僭用被害人之姓名与肖像
我的问题也很简单:
这也使我联想到了前段日子,今日头条在法庭上说,手机通讯录的信息不是隐私。到底何为隐私?
关于问题1,百度百科上加重了一段文字:

基于这样的情况,则 B 所披露的信息,已经不属于隐私。
此外,我在和朋友聊的时候,还产生了一些新的观点:
我咨询了一些朋友,这是他们给出的一些观点
个人信息面向我想公开的人群我公开了不算隐私,在没有得到我的允许下被人公开在不想公开的群体是隐私.我觉得关键是对象人群.
某非著名设计师
在一个人出行中我提到我当天要出行前往拉萨,中间因为高原反应,断更了好几天。
想来这是十分珍贵的一手经验,便决定写一篇文章,将自己与高反抗争的心得写出来。
高原反应是平等的,无论你是男是女,是高是低,是胖是瘦,只要你是从低海拔上升到高海拔地区,都会有可能发生高原反应,不同的人区别仅仅是高反的强弱罢了。
所以,来到西藏,做好有高原反应的准备就好了。如果有高原反应,那是常态。如果没有高原反应,那是你幸运。
一般来说,上到高原地区,建议先在低海拔地区适应,待身体没有特别的反应后,再不断提升自己的海拔,达到目标海拔。
我这次是出差,就因为项目方太坑,原计划应该是在 3500 米海拔的拉萨先休息几天,待适应后再前往 4300 米海拔的目的地 当雄。结果落地直接给我拉到当雄,也造成了我连续一周的不适。
如果你的行程是自己安排的,可以前往林芝(3100米)或拉萨(3500)米作为自己的第一站,待后续身体恢复正常了,再提升海拔。
在低海拔地区,我们关注的大多是自己的心率,血压。来到西藏以后,我发现,血氧饱和度更加值得我们关注。
你可以买一个这样的指夹式的血氧饱和度检测仪,来监控自己的血氧(SpO2)那一项,如果你发现自己的血氧值很低,就老老实实吸氧吧。
有些时候,我晚上头疼睡不着觉,就会出门呼吸一会新鲜空气,并检测血氧,从 49 提升到 80,就差不多可以回去睡觉了。
在西藏,如果你可以选择,我强烈建议你选择一个通风的房间,通风甚至应当成为你选房间的首要条件。
一个通风的房间,可以确保你的房间内的空气氧含量在一定的水平上,而不至于因为氧气含量的不断下降,导致头痛不断的加剧。
我住的房间因为不通风,也导致了我前面睡的几天越睡越头痛,还是后来同住的人一语惊醒梦中人,我开始出门到酒店大厅坐着,好转了一些。
在西藏,因为空气远比沿海、内地地区要干燥,所以流鼻血是常事,无需大惊小怪。
你所需要做的,就是多喝水确保自己的补水量足够,不会再次流鼻血。
我在高反的第四天去了医院,担心自己得了高原肺水肿。
不过到了医院以后,医生在对我进行了简单的问询后,告诉我,我并不需要拍片做检查,因为我没有出现咳嗽、没有持续的咳嗽的情况,所以不建议我做拍片,因为几率比较低,没必要浪费钱。
对于你来说,如果你出现了咳嗽,甚至是持续咳嗽,就要考虑是不是去医院拍个片子看看有没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