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苦难一直都在,从未远离过我们,轻松筹之类的平台只是将他们放在了我们的眼前罢了。
分类目录归档:随笔
能成大事者,敢背锅
我有两个朋友,在某厂做 BaaS 服务。
在进行产品开发时,到了某个产品时,大 boss 竟然想让用户自己去买服务器来搭服务,并通官方通过的 SDK 进行转接。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因为在我看来, BaaS 这种业务,就是把弹性、运维、环境都从用户这里拿走,让用户只关注逻辑和业务,从而更好的关注自己的业务。这种将一部分能力拆出来,由用户自建的行为十分的奇葩,将从用户这里拿走的弹性、运维、环境问题,重新又踢回给了用户。
作为一个 BaaS 服务,如果你让用户想起来自己去搞弹性,那基本就是在提醒用户,你不要用我们的服务了,你自建吧,反正弹性什么的你还是要自己搞。没区别。
后来,我想明白了,估计是 大 Boss 因为该产品之前的一些功能不稳定,总是被客户吊,所以在设计新的产品时,选择了稳妥,但是很难用的方案。这样的方案虽然难用,但不是不能用。可能想着得过且过,不背锅算了。
不过,如果同样的事情让我来做,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看法。
在我看来,你可以因为业务的不稳定而被吊,这没问题,自己的技术力量不足,无法解决问题是应该被吊。但是如果你因为稳定,而不去做一些东西,这等于拱手将客户送人。我宁可被吊,但是用户要被我抓在手里。有了用户,我才能获取足够多的反馈,才能够让我以后不被吊。你把皮球都踢出去了,也把用户都踢出去了,yi以后你想要被吊,也没有机会了。
在我看来,一个 BaaS 、SaaS 层的服务,最好的三个状态是这样的:
- 让用户不能离开:因为你需要用户来给你反馈,来帮助你迭代,成功。你可能会做一些限制,不让用户离开。比如深度耦合的服务。
- 让用户不想离开:虽然有了竞品,但是因为你的好用,所以用户不愿意离开。你虽然应用户的需求,开放了数据导出等功能,但是用户还是很喜欢你的产品,不想离开。
- 让用户不愿离开:当用户发现,虽然有竞品,但是提供的服务依然不如你,切换过去了发现还不如你的时候,他就再也不愿意离开了。而且,当他试过一次别人家的业务,很失望以后,后续除非有什么特别大的利好,不然他不会再考虑离开你的服务。这个时候,你的业务就成功了。
此外,这个 Boss 的想法也让我觉得可笑,愿意背锅,敢于背锅是对自己开发团队、产品团队的信任,我信任你不会让我背锅。把锅甩出去了,表现了你对自己的产品、自己的团队没有信心。倘若团队离心,产品又怎么可能做好呢?
如何理解设计模式?
我一个朋友,一直想问我,有没有什么书,可以告诉他到底应该怎么写代码?
我一直也很迷惑,因为我自己的写代码的过程并不是通过某一本书而来的,而是通过不断的编程实现的。因此,我不知道到底什么才是所谓的编程思想。
直到今天我在 Lynda 上看一个视频教程,我才明白,设计模式就是编程思想!
掌握了设计模式,你就明白了代码是怎么写的了。剩下的,不过是最基础的语法问题罢了。
关于数据可视化
今天在听播客时,听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
当你不知道要干什么的时候,就可视化吧。可视化可以帮你更好的提出问题。
当你知道要干什么的时候,就直接使用数据。可视化并不重要。
很有意思,但很有道理。
Reference:
http://teahour.fm/2014/06/16/talk-with-zhang-gong-and-zhi-cheng-about-data-visualization.html
个子高的好处
我不是很高,只有180。在北方时,这个身高只能作为标准身高。
不过,来到深圳后,大部分人还是比我低的,这个时候就有一个好处,在地铁/公交上,我呼吸的空气是在人们头顶上的,氧气的含量更高。
不那么容易困。
正确的人工智能学习的路径
今天一大早在朋友圈又看到了转发人工智能的广告,借此机会,跟大家聊一聊这两年的人工智能学习热。

人工智能是个好东西么?是的。
人工智能应该怎么学?看市场,看用途。
看市场是指,你要去看你想要去的岗位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根据需求来学习。
这里面有一个典型就是:
- 人工智能岗位的分两种,一种是调参数,一种是设计算法和模型。而后者,一般要求博士学历。
但是,市场上绝大多数人工智能的课程都是从 0 基础开始教你,教你人工智能背后的一些基础逻辑。这些东西该不该学?该学,但不应该是一开始就学。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学习人工智能唯一的用途就是找一份工作,或者将其应用在你的实际工作中,那么,你应该学习的是如何用人工智能(调参数)。而不是掌握算法模型。
一股脑的都去学习基础的模型,学不学的完还是两说,等学完了,你真正去求职了,却发现,人家要博士以上,你会发现自己的学历成为了最大的门槛,这个时候,所花费的时间就浪费了。
我的建议:人工智能值得学,应该学,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应该从应用入手,先学会调参数,再去深挖模型和算法。倒过来学习,对于你几乎没有帮助。因为你差的不是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而是那一份博士学历。
如何用知识星球?
在过去的一年里,社群产品“知识星球”变得愈加火热,越来越多的人都选择了知识星球,作为自己的社群运营工具。
那么知识星球和得到、极客时间等之类的知识付费产品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呢?
我觉得知识星球更加突出了碎片化学习的特征,你接收到的都是碎片化的信息,而不是知识
不少人购买了得到就觉得自己学到了知识,但其实你只是得到了信息,而且,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你得到的是信息的准入券,真正进去学的又有几个呢?
知识星球相比于得到,更加的不成体系化,更多的表现出了碎片化,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更加明确,我们所得到的是信息,而不是知识。
部落、氏族和现代人际关系
部落时期
在远古时期,人类如果独立生活,存活率较低。如果团队合作,集体生活,则有可能将自己的基因流传下来。在这个阶段,形成了部落,一个部落中可能会有多个不同血缘关系的小的团体。不同的团体之间血脉存在差异,在外貌等方面可能也存在差异。
在这个阶段,同一个部落的人互相帮助,整个部落有较高的存活率。
氏族时期
在部落的后期,小团体本身便可以很好的生活在一起,形成了氏族,同一个血脉下的人都聚集在一起生活,氏族内部互相帮助、互相竞争。
在这个阶段,同一个氏族的人互相帮助,共同前行。在中原大地上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大族。
现代人际关系
到了现代,大家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只要靠自己就可以过的很好。所以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因为人对其他人没有那么多的需求,也就不会花那么多时间去关注人际关系。
使用外包团队一地鸡毛
接着说昨天的那个朋友的事情,由于没有自己的开发团队,所以只能找到一个外包团队来赶进度。
因为团队的不协调,大家时间上的不一致,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总是在不断的沟通,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来处理相关的事务。
- 能不用外包,就不用外包
- 尽量搞一个技术能 cover 掉团队的90%需求的人来进行项目开发。
- 总是在开会
把你自己的核心能力交出去
把书本上的知识都忘了,剩下的就是你自己的了。
作为一个职场人士,对于我们来说,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非常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东西,那我们是否要一直去做自己最有核心竞争力的地方呢?我一直觉得,核心竞争力我们应该紧紧的抓在自己手上,不能放出去。
今天早上在听播客时,有了新的看法
我听的是 TeaHour 的第 49 期:和姜海舟聊聊互联网金融
在这一期中,嘉宾“姜海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那就是把自己最擅长的东西交给别人去做,这样你才能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能力。 这个想法我觉得很好。
你要不断的将自己最擅长的东西交出去,然后去学习新的东西,这样你就可以不断的去接触到新的东西,提升自己的能力,开拓新的能力。而且,你之前曾掌握的能力还会在其他的方面给你一些补足,帮助你更好的发展。
博客链接:
http://teahour.fm/2014/04/04/talk-with-jianghaizho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