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报 – 20190507

今日完成

  • 验证了 L 的板子是否合规,判断不合规以后,放弃现有方案。
  • 了解如何使用内置时钟来完成芯片工作

今日遗留

  • 完成 Y 项目的 NB 模组沟通的代码。
    • 完成 BLE 与 NB 的 mac 地址获取的部分
    • 完成设置 NB 模组信息的能力。
    • 完成 NB 模组基本通讯的能力
  • 完成 Y 项目的 GATT Client 的代码编写
    • 能够扫描设备
    • 能够切换到扫描模式
  • 完成 Y 项目的 NVStore 的内容

明日要事

  • 完成 Y 项目的 NB 模组沟通的代码。
    • 完成 BLE 与 NB 的 mac 地址获取的部分
    • 完成设置 NB 模组信息的能力。
    • 完成 NB 模组基本通讯的能力
  • 完成 Y 项目的 GATT Client 的代码编写
    • 能够扫描设备
    • 能够切换到扫描模式
  • 完成 Y 项目的 NVStore 的内容
  • 解决电路板使用 LDO 供电的问题。

我的买书法

说了我的读书法,也来说一说我的买书法,将我目前的买书逻辑和所使用的平台介绍给大家。

看书多,难免就要买很多书,毕竟我们不可能每天都跑到书店去蹭书看。可是在大城市里,房价那么贵,我们不太可能买太多的书放在家里。因此,我也有自己的一套买书工作流,也介绍给大家。

就买书而言,我目前使用3个平台,分别是小木屋图书(借书)、Kindle(电子书)、多抓鱼(二手书)。

具体的流程如图:

339bo

借书

我现在看书最多的是纸质书,但是买纸质书是不可能的,一个是书太贵,另一个是书的存储成本太高,因此,我选择了租书。租书我选的小木屋图书的服务。这家的服务是一年支付 ¥365 元,可以无限制的借书,其中,每次只能借3本(称为一个书箱),把当前书箱还了以后,就可以再次借书了。

你可以扫描下方的二维码,获取30天的体验时间。如果你也喜欢看纸质书,不妨试试看。

uaw9r

买电子书

我一般会用租来的书完成第一遍阅读,将第二遍阅读交给电子书(电子书更加便于携带)在买书这个方面,我使用的是亚马逊的 Kindle 的服务。亚马逊毕竟做了这么多年,书的保有量还是最大的。

一般来说,我看的书都可以在 Kindle 平台上找到。所以还不错。

买二手书

Kindle 虽然做的是最大的,但目前仍有一些出版社不提供电子版的书,所以我还需要一个补充的渠道,来完成非电子书的购买。目前我使用的是多抓鱼。

多抓鱼作为一个二手书售卖平台,是我用的比较多的平台。他的书也比较多,而且有不同的版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版本,对我来说,因为只是做个笔记,所以一个比较旧的版本也是可以接受的。

这样就完了么?

这样就完了么?当然不是,在前面我说过,大城市的仓储成本很高,对于多抓鱼买到的二手书,一般在用完后,我会在朋友圈发一下这本书,看看有没有谁需要的,将这本书送给我身边的朋友。

这样既降低了我的存储成本,另一个方面,也是一个不错的关系维护的手段。

我的读书法

我一直以来都是读书比较快的。正常情况下,一些偏向社科类的图书,大多可以两个小时内读完。

所以我可以在一个月读完不少书。很多人好奇,你读书好快,这样真的有意义么?

于是我决定写一篇文章来说明一下我自己的读书法。

三遍读书法

我给自己的读书方法命名为“三遍读书法”,意味着每一本书都需要读至少3遍。

第一遍:粗读

第一遍读书是粗读,时间大约是 2 – 5 小时,这一遍的目的是将这本书大体上浏览一遍,知道这本书讲的是什么, 对这本书有一个大致的心里预期。

这一遍追求的是对于这本书有一个大体的认识,此时应可以告诉别人,这是一本讲什么的书,这本书内容框架大概如何,这本书值不值得读

很多不值得读的书,会在第一遍被过滤掉。

第二遍重点读

读完了第一遍的时候,对于一本书会有了自己的初步认识,对于这本书所讨论的问题,也就会有了自己的看法和问题,带着这些看法和问题,进入到第二遍的阅读。第二遍的阅读时长不确定,看具体会有多少问题来决定。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带上问题,然后在书中寻找答案,找到针对同一个问题,作者的解决方案。

这一遍读完以后,我自己的问题就已经解决了,对于我来说,这本书所产生的效益已经达到了顶峰,再花费更多的时间细读,所产生的效益是很低的。

第三遍笔记读

第三遍读的重点是做笔记,这一遍主要是讲一些我认为不错的句子、语段抄出来,放在我自己的博客、笔记中,以备不时之需。

这一遍是最轻松的,一般半个小时就足以把我希望记录的东西给抄录完成(我会使用 PDF版本来抄录,方便快速抄录,关于 PDF 的问题,可以看我今天的第二篇推送,我的买书法)。

为什么要读三遍?

三遍读书法有自己的含义

第一遍是为了筛选出值得花时间的书。现在出书不比以前,出一本书是十分容易的,因此,市面上的书籍也是良莠不齐,我们需要筛选一本书是否真的有价值,是否真的值得去花费我们宝贵的时间去阅读。我们的一生太过短暂,别在这些不值得读二遍的书上花费太多时间。如果一本书不值得读,为他所花掉的2个小时,也不算太过浪费;倘若你为了一本烂书花费了一个月,那你怕是要痛哭流涕了。

第二遍是为了发挥书的最大效益。如果不带问题去读书,那这本书给你产生的印象有限,很容易忘记,带着问题去读书,去发现别人对于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思考这个方案是否合理,能够帮助我多少?

第三遍是为了记录下值得记录的东西。我平时写文章,说话喜欢引经据典,因为这样可以让你的发言更具有可信度。如何获取这些经典?就源自第三遍的笔记读,通过笔记读,来让自己的知识库不断丰富。


One More Thing

买书我喜欢用 Kindle ,如果你还没买,推荐你买一个。
在大城市,Kindle 还是比较划算的,毕竟一平米 5W +

工作日报 – 20190506

今日完成

  • 协助 李XX 处理了电路板的问题。
  • 为 macBookPro 配置 mbed 编译环境

今日遗留

  • 完成 Y 项目的 NB 模组沟通的代码。
    • 完成 BLE 与 NB 的 mac 地址获取的部分
    • 完成设置 NB 模组信息的能力。
    • 完成 NB 模组基本通讯的能力
  • 完成 Y 项目的 GATT Client 的代码编写
    • 能够扫描设备
    • 能够切换到扫描模式
  • 完成 Y 项目的 NVStore 的内容

明日要事

  • 完成 Y 项目的 NB 模组沟通的代码。
    • 完成 BLE 与 NB 的 mac 地址获取的部分
    • 完成设置 NB 模组信息的能力。
    • 完成 NB 模组基本通讯的能力
  • 完成 Y 项目的 GATT Client 的代码编写
    • 能够扫描设备
    • 能够切换到扫描模式
  • 完成 Y 项目的 NVStore 的内容

工作日报 – 20190505

今日完成

  • 完成了 Y 项目的代码重构
  • 完成了 Y 项目的基本的 GAP 代码的编写
  • 完成了 Y 项目的基本的 GATT Server Demo 代码的编写

明日要事

  • 完成 Y 项目的 NB 模组沟通的代码。
    • 完成 BLE 与 NB 的 mac 地址获取的部分
    • 完成设置 NB 模组信息的能力。
    • 完成 NB 模组基本通讯的能力
  • 完成 Y 项目的 GATT Client 的代码编写
    • 能够扫描设备
    • 能够切换到扫描模式
  • 完成 Y 项目的 NVStore 的内容

今日要事

  • 明确了 5 月份出差上西藏的计划。

深圳办证体验

我今天去办理了台湾签注,为后续的台湾自由行做准备,整个体验非常的棒,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人性化

深圳办证需要提前预约,你可以在微信上的 “深圳公安” 上预约,并在上面查到办事指南,在办事指南上会提供说明,需要带哪些资料写的清清楚楚。去之前看一遍,到时候办理就没有问题了。

而且,你预约成功后,会给你发一个短信,告诉你你的预约号、办理流程等信息。

2.快

具体有多快呢?我从进入2楼开始办理,到办理完,用时四分钟(9点开始办理,我9点04分办理完成)。

3.设备全

深圳出入境大厅提供了专业的打表设备,你刷一下身份证,就可以打印表格,拿去盖章,就办理业务了。

如果你没有拍照,大厅的一侧还提供了四五台数码拍照设备,方便你现场拍照,很方便。

迷信权威的我们

咨询是一个十分不错的工作,你有充裕的时间去做自己的事情,所交往的人也都是一些业界名流,看起来非常的不错。

不过,咨询也是一个充斥着悖论的工作。我们太多的时候都太相信“经验”了,以至于在去找咨询的时候,我们都希望有提供咨询服务的人拥有足够的经验来为我们提供服务。

这使得这个行业有极强的两极分化的倾向存在。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事实上,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有经验的人么?其实倒也未必。

倘若是马云来提供咨询服务,我们暂且不说你能不能支付的起这个咨询费用,即使你能够支付的起这个咨询费,马云的管理经验也未必能够为你排忧解难。

写到这里,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个极其类似的工种:医生。

过去,我们有什么小病小灾,都会到一些大的公司去挂专家号,希望专家来看,造成了大的医院人满为患,小的医院空空荡荡。

随着人们的意识的变化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现在的我们,在有了一些小病的时候,我们选择在社区医院救治,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或许,再过若干年,我们的咨询行业的基础设施完善了,或许我们就可以看到更多和社区医院一样的咨询从业者出现了。


One More Thing

咨询真的只有经验这一条路可走么?显然不是,也有一些从业者以行业分析和底层的剖析入门。举个例子,得到 App 中的主讲人张潇雨所主持的《商业经典案例课》就是其中翘楚。

感谢你的竞争对手

在创业的时候,我们经常希望我们所进入的行业是一片蓝海,没有人在意,没有人关注,只有我们自己真正看清了一个事情的商业价值。

但是,在真正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在一个领域内真的没有找到一个对手,我们需要认真思考一下,这个事情的原因,是我们自己错了,还是这个世界错了?

  • 如果没有竞争对手,是不是意味着这个领域根本不值得去做?
  • 如果没有竞争对手,是不是你的思考还不够完善?
  • 如果没有竞争对手,是不是还不够成熟?

对手的存在是必要的,有了对手的存在,我们才能够在迷茫的时候相信,“这个事情是值得做的”。

有了对手的存在,我们才能够在初期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去教育用户,对手会和你一起教育用户。

说起来,美国两议员总是有反对的声音,有些明明看起来完全没有问题的提案,依然会被提出质疑。我曾不理解这样的行为。现在,我明白了。

对于一个良性的机制来说,即使是正确的一方,也需要有足够的反对者,来帮助正确的一方进行自查,如果反对方可以提出切实可行的反对意见,则说明正确的一方思考并不充分。如果反对方无法提出切实可行的反对意见,则能够增强正确一方的自信。


One More Thing

昨天提到了检视系统,有朋友问,能否不使用专门的日记软件来写日记?从而降低工具的多样性。

答案是肯定的

你可以使用任何带有标签系统的工具,来完成这个工作。你可以在每天的日记上加入几个标签,来辅助完成手动的回复。

比如,今天(2019 年 5 月 3 日)的标签有:

2019 年 5 月,5 月 23 日,星期五

当你在本月底做月底回顾时,就可以点一下 2019年5月 的标签,查看一下本月所有的日记;明年的 5月 23 日,点一下 5 月 23 日的标签,就可以看到今天的日记了。

面试无定法

昨天在一个群里,看到一个群友说,买了一本讲“面试之道”的书,看了没有用,我想来谈谈这个问题。

面试,或者说招聘,本质上是企业在筛选人才,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来完成尽可能多的招聘任务,这样才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生产过程中。

这样,我们得到了第一个结论:在招聘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降低招聘者看到我们优势的成本。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曾提到过,目前外向者依然有优势,便是因为外向者往往会主动将自己的优点暴露在别人眼前,从而被别人所关注到。

面试既然是在筛选人才,那么就一定会结合企业自身的需求进行,实际上,每个企业都是充满多样性的,根据自己所做的业务,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区别,而这些区别,就是企业在招聘时的具体要求。

在这里,我们可以得到第二个结论:招聘无定法,企业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对于不同的阶段、不同类型的人,所使用的招聘方法、招聘策略都是不同的,所以,指望一些模版化的内容,来解决这些不是模版化的需求,自然也就不太可能了。

你不可能指望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去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


One More Thing

虽然招聘无定法,但基础是相同的,你需要做的,是掌握行业内的基础知识,然后组合这些基础知识,去解决复杂的问题。

准备开始写工作日报了

具体写的规范参考辉哥的《工作日报不简单》

内容转载如下:


从去年10月起,我们在公司内部开始测试「工作日报」,截至目前反馈很好,今天和大家聊聊,回答如下问题:

工作日报的起源

去年夏天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工作忙闲不均,如果当天会议多就非常忙,而如果会议少就比较闲。在空闲的时候我会觉得不适,总希望有什么样的事情能把这些空闲填满。当时采用了「待做列表」(Todo List)的方法,平时把需要做的事项一个个列出来,在空闲的时候就依次去做「待做列表」上的事情。

但这样做有一个问题,即每天完成若干事项,划去「待做列表」上的事项时,内心依然感到很焦虑,因为还有很多「待做事项」,同时也不知道已经完成的「事项」究竟有何重要意义。

那个时候OKR刚开始试行没多久,我在想:如果能把每天的待做事项和这个季度的OKR相关联,很可能有帮助。

所以我开始在每日空闲时就检查OKR,看看做哪些事情会有助于推进季度的OKR。之后逐渐演变为每天早晨开始做相关的计划,每天晚上检查完成情况。后来无论忙闲,我都在早晨做「今日要事」的计划,这样即使当天很忙,我计划的要事依然能抽空完成。

于是我们开始向部分总监、VP推广。我写了一页纸的「工作日报」指南,发给大家,提倡大家试用。结果有趣的事情发生了,一个VP用了两三天之后在群里发了消息说:很有效,工作日报能提醒他,每天关注当周与OKR相关的要事,而以往,只有在周五写周报时,他才会留意到。

就这样,工作日报的习惯在总监、VP的群里先自然开展,逐步推广到各个团队。只要是部门负责人用着觉得不错,他(她)自然会向自己的部门成员推广、介绍。

我们试用了一段时间感觉不错,我找李想谈这个经验。他拿出自己的笔记本,说「这个习惯我从高中就有了。」但是他的做法有一点不同,即他是每天晚上写第二天的要事。我觉得这个更加合理,所以我们把方法改成在每天晚上下班前发工作日报时:除了写「今日完成」,还要写「明日要事」。这样第二天早晨发「今日要事」时,就有了参考。

工作日报的好处?

工作日报在试行两个季度后,我们发现如下明显好处,包括:

1. 与OKR关联,把目标导向融入每一天,提升个人工作效率

高效工作的本质含义并非把Todo List的一个个事项尽快划掉,而是在每天集中精力,朝着既定的目标大步前进。脱开目标谈效率是可笑的。而朝着目标,每日践行理念,就是一种极好的修行。

我强烈推荐开始尝试OKR的团队,引入工作日报的习惯,这会彻底改变个人和团队使用OKR的深度。我甚至把每日的工作日报称之为「mini OKR」。

对于个人而言,每日对于每周、每月或者季度最重要的目标做出贡献,是非常幸福的,其幸福感远远超越划掉几条Todo List。

2.  快速传递高价值信息,增进沟通,促进信任

我们不仅个人写工作日报,而且提倡把每个人的工作日报发在所在部门、项目的群里。不是个别人发,而是所有相关人都发送日报。工作日报做得好,效果会超过每日站会,这也解决了很多团队无法聚在一起开每日站会的问题。

而且,因为工作日报中包含了目标、完成情况、困难、求助信息、思考等等,所以工作日报所传达的信息要远远超过每日站会的信息。

做得非常好的部门,每日工作日报是一个当天的回顾,其中不仅包含完成的事项,更包含个人的思考。从这些事项总结与思考中,部门内的每个成员都能收获更多。

俗话说「人心隔肚皮」,但是工作日报让大家把自己最重要的目标、完成情况和困难都公开出来,这有助于促进团队内的信任。当跨部门的小组之间共享工作日报时,这些小组之间的信任也会提升到新的高度。在减少部门之间的猜疑,打掉部门墙的问题上,工作日报也能起到重要作用。

日报怎么写?

工作日报的具体写法很简单,有如下要点:

  1. 每周一写「本周要事」,通常包含3-5件最重要的,与季度OKR、月度计划相关的要事。
  2. 每天早晨写「今日要事」,包含1-3件今日内最重要的事情,通常要求保持与「本周要事」的关联性。
  3. 每天晚上下班前写「今日完成」,包含对「今日要事」的回顾总结,也包含思考和困难。同时建议写出「明日要事」,包含自己对于明天最重要工作的预测与规划。
  4. 每周五(六)下班前,不仅写「今日完成」,也要写「本周要事」的总结和「下周要事」。

这些信息,在写完之后都要在第一时间「群发」,无法群发的工作日报,其价值至少折损50%以上。

工作日报强调的是「连接」,让每日与季度OKR、月度计划、和周计划连接。让每个人和更多人连接。这样工作日报就能把孤立的每一天与长期关联,把孤立的每个人与团队关联。这就是工作日报的核心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