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买入》书摘

 前言

  • 在看到那段视频之前的几周里,我一直在对美国股市进行分析。我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对积累财富来说,什么时候买股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买了这些股票,并一直买下去。估值是高还是低不重要,处于牛市还是熊市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持续买入
  • 我说的持续买入,指的是持续买入一组多样化的、可以产生收入的资产。我说的可以产生收入的资产,指的是那些你认为在未来能够为你带来收入的资产,即使这些收入并不会被立即直接支付给你。它们包括股票、债券、房地产及其他项目。然而,持续买入策略的具体细节并不十分重要。

 绪章 从何处开始?

  • 这些例子说明,应该关注什么取决于自身的财务状况。如果没有很多钱可用于投资,那就应该专注于增加储蓄(并用来投资)​。然而,如果已经有相当体量的投资,那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研究投资计划的细节。
  • 简而言之:穷人要储蓄,富人要投资
  • 首先,计算出明年在毫不费力的情况下预计能存下多少钱。​“毫不费力”是指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我们将其称为你的预期储蓄。比如,如果你预计每月能存下1 000美元,那么你的预期储蓄应该是每年12 000美元。接下来,计算一下你的投资明年预计会增长多少(以美元计算)​。例如,如果你有10 000美元的可投资资产,你预计它们会增长10%,也就是预计增长1 000美元。我们称其为你的预期投资增长。最后,比较这两个数字。预期储蓄和预期投资增长哪个更大?如果预期储蓄较高,那么你需要更多地关注储蓄和增加投资。然而,如果你的预期投资增长更高,你就应花更多的时间考虑如何投资你已经拥有的东西。如果这两个数字很接近,那么你应该在储蓄和投资上都花时间。
  • 在极端情况下,这种重要性显而易见。如果你没有可投资的资产,那么储蓄就是第一要务。你如果退休了,不能再工作了,就应该在投资上花更多的时间。

 1 储蓄

  • 当我们有能力多存钱时,我们就应该多存钱;当我们没有能力多存钱时,我们可以少存一些钱。我们不应该使用一成不变的规则,因为我们的财务状况很少是一成不变的。
  • 这就是为什么最好的储蓄建议是:存下能存的钱。
  • 数据清楚地表明,人们对自己能存多少钱感到担忧。不幸的是,储蓄不足带来的压力比储蓄本身更有害。布鲁金斯学会的研究人员在分析了盖洛普的数据后证实,​“储蓄压力的负面影响大于其积极影响”8。这意味着,只有当以一种没有压力的方式存钱时,存更多的钱才更有益。否则,存钱本身就是弊大于利。
  • 尽我所能地存钱,就能享受我自己手里的钱,而不是质疑自己所做的每一个财务决定。
  • 正如得克萨斯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所言:​“许多研究发现,退休人员的金融资产会保持稳定,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人们不会在退休后花光储蓄。​”作者证实,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许多退休人员的支出并没有超过他们每年从社保、养老金和投资中获得的收入。因此,他们从不抛售投资组合的本金,而他们的财富通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长。
  • 结果是,退休人员往往会给继承人留下一大笔钱。根据美国智能投顾平台的一项研究,60多岁去世的退休人员平均留下的净财富为29.6万美元,70多岁的为31.3万美元,80多岁的为31.5万美元,90多岁的为23.8万美元。

 第二章 如何存更多钱

  • 即使你能获得12%的年化收益率,你也需要将资金全部投入股市并持有几十年。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 最具持续性的致富方法是增加收入,并投资创收资产。
  • 将人力资本转化为金融资本的好方法有哪些?以下是五个你应该考虑的方法:
    • 1.出售时间和专业知识
    • 2.出售技能/服务
    • 3.教学
    • 4.销售产品
    • 5.公司内部晋升
  • 亚里士多德说过:​“知道的,就去做。懂得的,就去教。​”
  • 作为一个群体,​(百万富翁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只有1/5的人不是大学生。他们中的许多人拥有高等学位。18%的人有硕士学位,6%的人有博士学位,8%的人有法学学位,6%的人有医学学位。21
  • 这就是为什么我支持通过传统的职业道路增加收入,尤其是对那些年轻或缺乏经验的人来说。虽然朝九晚五的工作很难让你变得非常富有,但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并培养职业技能非常有利于自身的职业发展。
  • 到了40岁,你有两样东西是大多数22岁的人不具备的——经验和资金。这些经验和资金从何而来?来自传统的职业,很可能是为别人打工。
  • 不管你将来如何努力增加收入,以上所有的方法都应该是临时的。我说临时是因为,最终,你的额外收入应该用来增加更多的创收资产。
  • 使理查森暴富的不是他的劳动收入,而是他对企业的所有权。
  • 无论是投资自己的企业还是别人的企业,你都需要将人力资本转化为金融资本,以积累长期财富。如果想这样做,你就需要像老板一样思考。

 第三章 如何让花钱没有负罪感

  • 两倍法则是这样的:每当我想在某件东西上“挥霍”时,我都必须拿出等量的现金进行投资。
  • 这并不是说幸福不重要。当然重要。​《快乐的金钱:快乐消费的科学》一书的作者发现,以下花钱方式最有可能增加你的整体幸福感:26• 购买体验• 犒劳自己(偶尔)• 购买额外时间• 预付费用(例如全包假期)• 为别人花钱在上述方面,拥有(和花费)更多的钱通常意味着更幸福。然而,即使是这些很棒的建议也不是万能的。你可以购买最好的体验,让自己拥有世界上所有的自由时间,但这并不能保证你会满足。
  • 最终,你的钱应该用来创造你想要的生活。这才是重点。因此,困难不在于花钱,而是弄清楚你真正想从生活中得到什么。
  • 解决这个问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问问自己,你所购买的东西是否能给你带来长期的满足感。如果答案是“是”​,那么就购买吧,不要再从心理上打击自己。但如果答案是“不”​,那么你需要果断放弃,因为你的钱在其他领域会有更好的用途。

 第四章 你可以接受生活方式多大程度上的改变

  • 一旦被花掉的部分超过加薪的50%,你就要推迟退休时间了。
  • 收入增加而储蓄不足会让你推迟退休时间,这听起来可能很奇怪,但我将证明为什么确实是这样。事实上,与储蓄率较低的人相比,储蓄率较高的人必须将未来加薪的更大比例(如果他们想在既定的时间退休)存起来。
  • 与直觉相反,当前的储蓄率越低,生活方式的改变就越不容易影响当前的退休计划。为什么?因为显然,储蓄少,花费就多。
  • 快速回顾一下,两倍法则的意思是,在购买昂贵的东西之前你应该留出同样金额的现金来购买创收资产。因此,花400美元买一双漂亮的皮鞋意味着你还需要向指数基金(或其他创收资产)投资400美元。
  • 这相当于50%的边际储蓄率,恰好与上面强调的50%的生活方式变化完美契合。所以,享受你的加薪吧!但记住,只花50%。

 第五章 你应该负债吗

  • 但这并不是人们可能会背负高息债务的唯一原因。在《穷人的投资组合》一书中,作者惊讶地发现,世界上一些最贫穷的人实际上把债务作为一种省钱的方式。
  • 尽管大家考虑负债的原因有很多,但基本可以归入两类:1.降低风险。2.获得大于借贷成本的回报。在降低风险方面,债务可以用来提供额外的流动性、稳定的现金流和更低的不确定性。例如,有人可能会选择不提前还清抵押贷款,以便在紧急情况下手头有更多的现金。在这种情况下,持有债务所提供的选择权的价值可能超过持有债务的成本。

 第六章 你应该租房还是买房

  • 无论是买房的一次性成本还是持续性的维护成本,房子往往都是负债而不是资产。当然,租客也不能免受这些财务成本的影响,因为这些成本可能已经包括在租金中。
  • • 你计划在那个地方待10年。• 你有稳定的个人和职业生活。• 你负担得起。

 第七章 如何为房屋首付和其他“大额购买”存钱

  • 我已经知道你在想什么了。通货膨胀呢?是的,在你储蓄的同时,通胀将使你每年损失几个百分点。然而,考虑到你只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几年)内持有现金,这种影响其实很小。

 第八章 何时可以退休

  • 本根4%法则的美妙之处在于,它为原本复杂的问题提供了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计算退休后的第一年你能花多少钱将不再是一件有压力的事情,而只是一个基本的计算。更重要的是,这条法则可以用来计算你首先需要为退休存多少钱。
  • 假设我们知道你可以在第一年花掉你全部退休储蓄的4%,那么我们知道:4%×总储蓄=年度支出使用分数而不是百分比,我们得到:1/25×总储蓄=年度支出两边同时乘以25来求解总储蓄,得到:总储蓄=25×年度支出就是这么简单!
  • 正如厄尼·泽林斯基在《如何自由而快乐地退休》中所述:与普遍的看法相反,许多因素——不仅仅是银行里有一两百万美元的存款——都有助于当今退休人员的幸福和满足。事实上,对大多数退休人员来说,身体健康、心理健
  • 和稳固的社会支持比良好的财务状况更重要。
  • 虽然这些话充斥着玩笑的意味,但奥利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工作极具价值,它对一个人获得身份认同感非常重要。如果永远不再工作,有些人可能会发现很难在生活的其他地方找到意

 2 投资

  • 全球人均寿命的大幅延长是当代退休理念的催化剂。随着退休制度的产生,投资和财富保值需求也在增加
  • 在此之前,人们没有投资的概念,因为没有必要为未来投资。但是,在过去的150年里,健康和医学的进步改变了这一切。现在我们有了投资的理由,也知道为什么过去的人不投资。但这并不是投资的唯一理由,只是主要理由之一
  • 对退休人员来说,通货膨胀的影响更加明显,因为他们支付的价格越来越高,但工资却没有相应地增长。由于退休人员不工作,他们对抗通货膨胀的唯一武器就是资产增值。记住这一点,尤其是在退休即将到来的时候。总的来说,虽然持有现金总是会有一些很正当的理由(例如应对紧急情况、进行短期储蓄等),但从长远来看,持有现金几乎得不偿失,因为通货膨胀每年都会造成损失。因此,如果你想把这种损失降到最低,现在就要把非急用现金投资出去

 第十章 你应该投资什么

  • 事实上,股市在一个世纪里会有几次超50%的价格大跌,每4~5年下跌30%,至少每隔一年下跌10%。正是股票这种高度波动的特性使人们在动荡时期难以坚持持有。即使是经验最丰富的投资者,看到10年的增长在几天内消失也会感到痛苦
  • 对抗这种波动最好的方法是着眼于长期。虽然这不能保证收益,但历史证据表明,只要有足够的时间,股市往往会弥补其周期性的损失。时间是股票投资者的朋友
  • 小企业投资专家布伦特·贝肖尔曾在推特上写道,经营一家赛百味餐厅的操作手册长达800页。想象一下经营一家价值5 000万美元的制造商
  • 马克斯说的没错。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发现,花在尽职调查上的时间、经验和参与度都与天使投资者的长期收益呈正相关。7
  • 这个概念更正式的说法是林迪效应。林迪效应指出:某样东西在未来的受欢迎程度与它在过去存在的时间成正比。林迪效应解释了为什么2220年的人会更喜欢听莫扎特而不是金属乐队。尽管今天金属乐队在世界范围内的听众可能比莫扎特的还多,但我不确定两个世纪后是否还会如此。

 第十二章 你投资了吗

  • 因此,如果你担心一次性买入股票带来的风险,更好的选择是一次性买入风险较低的投资组合,例如60%股票/40%债券,而不是平均买入股票。

 第十三章 为什么不应该等待逢低买入

  • 你应该尽快、尽可能多地投资。这就是持续买入的核心理念,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例如,如果你从1926年起随机选择一个月,开始购买一篮子美国股票,并在接下来的10年里一直买入,那么你有98%的概率战胜持有现金的投资者,有83%的概率战胜5年期美国国债的投资者。更重要的是,在这样做的时候,你往往能获得10.5%的收益。88如果你对1970年以来的一组全球股票进行类似的操作,10年内,你将在85%的时间超过持有现金的投资者,获得约8%的收益。89在这两种情况下,创造财富的方法都是一样的——持续买入。毕竟
  • 处理本章的数据时,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事情是,我们的投资生命有多依赖于运气(术语是“收益风险序列”,我们将在下一章中讨论)

 第十四章 为什么投资要靠运气

  • 金和罗琳对笔名写作的尝试都表明,运气在成功中扮演了一定的角色,这一点虽然残酷,却是事实。虽然金和罗琳的成就不仅仅是偶然的,但很难解释为什么他们的书销量达到了数百万本,而巴赫曼和加尔布雷恩却没有,尽管几部作品的水平差不多。运气起着重要的作用。
  • 不幸的是,同样的神秘力量可以成就或破坏你的职业生涯,也可以对你的投资结果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十五章 为什么不应该害怕波动

  • 在投资方面尤其如此。尽管金融媒体经常会提到对冲基金破产或彩票中奖者破产,但它们有多少次讨论过一个持有现金几十年却仍未能创造财富的人?几乎没有。问题是,那些行事谨慎的人多年来都看不到自己行为的后果,而这些后果可能与承担过多风险的后果一样具有破坏性。

 第十六章 危机期间如何投资

  • 在第十三章中,我尽我所能地说服你,寄希望于只在市场调整期间(比如街头发生流血事件的时候)买入是不明智的。这些事件的低频使得大多数投资者在大多数时间里囤积现金,无利可图。然而,数据表明,如果你在市场调整期间拥有可投资的现金,这可能是你将获得的最好的投资机会之一。

 第十七章 应该什么时候卖出

  • 因为卖出迫使你面对投资世界中两个最强烈的行为偏见——担心在市场上行时错过机会,担心在市场下行时赔钱。这种情绪上的恶习会让你质疑你做出的每一个投资决定。
  • 对于何时应该出售资产,我只找到以下三种情况:1.再平衡投资组合。2.摆脱集中(或亏损)的头寸
  • 满足财务需求。如果你不需要再平衡你的投资组合,摆脱集中(或亏损)的头寸,或试图满足财务需求,那么我认为你没有理由出售资产,永远没
  • 换句话说,快买慢卖。我提出这一点是因为它有助于你未来所有关于买卖时机的决策。然而,即使有了这个框架,在投资领域,人们在选择时机时也会受到干扰。
  • 所有这些分析都说明了同样的事情:什么时候再平衡并不重要,只要你定期再平衡就行了。因此,我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再平衡,原因有两个:1.不需要花太多时间。2.与年度纳税时间重合。出于不同的原因,这两者都很重要。首先,每年花更少的时间来监控你的投资,可以让你有更多的时间做你喜欢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我不支持基于容忍范围的再平衡。基于容忍范围的再平衡是指当资产配置偏离目标配置一定范围后进行的再平衡。例如,如果你的投资组合中60%是股票,有10%的容忍区间,你会在每次股票配置高于70%或低于50%时将其再平
  • 衡到60%。这种方法很管用,但也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其次,年度再平衡可以和其他与税收有关的财务决策同时进行——从这个角度看,年度再平衡也是很好的选择。例如,如果你出售了一项待缴纳资本利得税的投资,你可能会发现,同时再平衡你的整体投资组合可以节省税费。无论选择什么样的再平衡频率,你都应该避免不必要的税费。这就是为什么我不建议你在应税账户(经纪账户)中频繁进行再平衡。因为每次这么做,你都得缴税。但如果我们可以在不缴税的情况下实现再平衡呢?还有比卖出更好的方法吗?
  • 有时候,用“可能”换“确定”是好的决策。
  • 无论你用什么策略,不要一次卖掉全部头寸。为什么?因为税收问题,并且如果证券的价格在你卖出后飙升,你后悔的可能性很大。与你卖掉95%结果剩下的5%价值清零相比,你
  • 全部卖掉结果价格上涨10倍的情况让人感觉更糟。在决定卖出数量的时候,你应该使用这种使后悔最小化的框架。

 第十八章 你应该在哪里投资

  • 本杰明·富兰克林说过:“人的一生中有两件事是确定无疑的——死亡和税收。”遗憾的是,富兰克林的这句话并不像它最初看起来的那样正确。你只需要研究一下美国所得税的历史就能知道原因。尽管现代美国所得税始于20世纪初,但美国所得税的历史要复杂得多。美国第一次提议征收所得税是在1812年战争期间,但该提议并未被采纳施行。
  • 这个策略很好,因为它避免了收入最高的年份的最高税率,并在领取退休金时提供了额外的灵活性。正如我前面提到的,由于领取退休金的税收待遇因州而异,双重战略可能是有效应对复杂局面的最佳解决方案。既然我们已经讨论了401(k)账户与罗斯401(k)账户的成本和好处,接下来让我们对使用这些账户可获得的税收好处加以量化。
  • 资产配置的最佳方式重要的不是你拥有什么,而是你在哪里拥有它。我说的是资产位置,或者你如何在不同类型的账户中分配资产。例如,你的应税账户(如经纪账户)、非应税账户[如401(k)计划、IRAs等]中是否有债券?还是两者兼有?你的股票怎么样?

 第二十章 最重要的资产

  • 这就是为什么时间是,而且永远是你最重要的资产。你在20多岁、30多岁和40多岁时如何利用时间,将对你50多岁、60多岁和70多岁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不幸的是,这个道理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被认识到。对此,我有切身体会。

 结语 持续买入法则如何赢得时间旅行者的游戏

  • 结语 持续买入法则如何赢得时间旅行者的游戏想象一下,有一个对学习如何致富有浓厚兴趣的时间旅行者接近你。为此,时间旅行者设计了一个游戏,内容如下:明天你会在过去100年中的某个时候醒来,对你现在的生活一无所知,也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不过,你可以给自己制定一套具体的财务指示。假设你想要使自己积累财富的概率最大化,你会告诉自己什么呢?虽然人们很容易说“买苹果股票”或“避开1929年9月至1932年6月的股市”之类的话,但让我们假设历史不会以同样的方式重演。你可以回到1929年,从未经历过大萧条,或者回到1976年,苹果公司还没成功。鉴于这些有限的信息,你今天会给自己什么样的指示,让自己带着这些指示回到过去?你如何赢得时间旅行者的游戏?这本书就是我的答案。鉴于我对你一无所知,我的目
  • 就是让你在财务上获得成功的概率最大化,不管你的背景如何。记住这一点,下面让我们回顾一下我为了赢得时间旅行者的游戏而给自己制定的具体财务指示。那就是“持续买入”。储蓄是穷人的事,投资是富人的事在决定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哪里之前,先找出自己在财务生涯中的位置。如果你的预期储蓄大于预期投资收益,那就关注储蓄;否则,关注投资。如果两者差不多,那就两者都关注。(绪章)尽己所能地存钱你的收入和支出往往不是固定的,所以你的储蓄率也不应该是固定的。尽可能多地存钱来减轻你的经济压力。(第一章)关注收入,而不是支出削减开支有其局限性,但增加收入却没有。找到现在增加收入的小方法,这些小方法可以变成将来增加收入的大方法。(第二章)使用两倍法则来消除消费罪恶感如果你对某项消费感到内疚,那就把等量的钱投资到创收资产上,或者捐给慈善事业。这是最简单的让你无忧消费的方法。(第三章)至少把未来加薪和奖金的50%存起来稍微改变一下生活方式是可以的,但如果你想按期退休,就把支出增长控制在未来加薪的50%以下。(第四章)债务没有好坏之分,它取决于你如何使用它债务在某些情况下是有害的,在另一些情况下是有益的。只在对你的财务状况最有利的时候使用债务。(第五章)
  • 只在时机成熟的时候买房买房可能是你一生中做出的最大的财务决定。因此,只有当它符合你的财务状况和你目前的生活方式时,你才应该这样做。(第六章)持有现金是在为大额支出存钱虽然债券和股票可能会让你在等待的时候赚更多的钱,但当你为婚礼、住宅或其他大额支出而存钱时,现金是最好的选择。(第七章)退休不仅仅关乎金钱在你决定退休之前,确保你知道你想在什么地方退休。(第八章)用金融资本替代人力资本你不可能永远工作下去,所以趁还来得及,把
  • 九章)像所有者一样思考,购买创收资产为了真正增加你的收入,像一个所有者一样思考,用你的钱购买能产生收入的资产。(第十章)不要买个股买入个股并期望跑赢大盘就像抛硬币一样。你可能会成功,但就算你成功了,你怎么知道这不是运气?(第十一章)快买慢卖由于大多数市场预计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上涨,快速购买、缓慢出售是将你的财富最大化的最佳方式。如果你对此感到不舒服,那么你买卖的东西对你来说可能风险太大了。(第十二章、第十七章)尽可能多地投资如果你认为你可以通过持有现金来把握市场时机,那你得三思了。即使上帝也无法打败定期定额投资法。(第十三章)投资不在于你拿到什么牌,而在于怎么出好手里的牌在你的投资生涯中,你会经历好运气和坏运气。然而,最重要的是你的长期表现。(第十四章)不要害怕不可避免的波动市场不会让你一路顺风顺水。别忘了,如果你想获得成功,你就必须经历一些挫折。(第十五章)市场暴跌(通常)是买入机会在大崩盘之后买入,未来的收益通常是最高的。当这些崩溃周期性发生时,不要害怕利用它们。(第十六章)在为你想要的生活
  • 冒险之前,先为你需要的生活投资虽然我一直强调买、买、买,但有时候卖出也没关系。毕竟,如果你什么都不做,那积累财富又有什么意义呢?(第十七章)不要不经过深思熟虑就封顶缴纳401(k)计划401(k)计划的年收益可能比你想象的少。在你把钱锁上几十年之前,考虑一下你可能还需要用它做什么。(第十八章)你永远不会觉得富有,这没关系不管你在金钱方面多么成功,总会有人比你更有钱。如果你赢得了这场金钱游戏,确保你不会在这个过程中迷失自我。(第十九章)时间是你最重要的资产你可以赚更多的钱,但没有什么可以买到更多的时间。(第二十章)我们已经参与的金融游戏每天我们都要在不知道未来如何的情况下做出财务决定。虽然我们没有一套具体的指令来遵循,但我们会不断地搜索,尽可能地找到最优信息。你能看到这本书,说明你正在尝试找到一套适合你的指令。我只希望这本书榜上有名。谢谢你的阅读。

 来自微信读书

为什么我不认为百度快码目前的产品形态能解决他想要解决的问题?

最近这两个月,是我最拥抱 AI Coding 的这两个月,我尝试了多个不同的 AI 辅助编程工具,包括 Github Copliot、Cursor、Claude Code、百度快码、V0 等一系列 AI 辅助编程工具。

而 6月底,刚好被邀请参加了百度快码的 AI Day 发布会,我觉得要给大家分享一些我对于百度快码的看法,以及对于 AI 辅助编程的看法。

为什么 AI 辅助编程 / Vibe Coding 这么火?

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为什么 AI 辅助编程 / Vibe Coding 这么火,我觉得是人民日益增长的数字化和智能化需要同落后的软件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里的软件生产力不是指个体的生产力,而是整个行业的生产力之于整个经济的生产力。我们的软件生产力,目前仅出现在互联网领域,其他领域都极差。

这个问题早已有之,我国从 2014 年开始,就开始推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互联网公司,我们国家的各种 SaaS 企业,也是从哪个时间开始逐步出现。但总的来说,新的公司和企业主要出现在互联网领域,而更多的传统行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改造,走的并不快。这里存在一些投入产出比和优先级的问题,互联网拥有规模化效应,可以快速造富,所以所有人都冲进互联网,但所有赚钱没有那么快的领域,就缺乏大量的数字化、智能化的人才去参与到行业的改变当中,有需求的人,但因为不是赚钱最快的事情,导致始终停留在低效的工作方式里。

这两年,数据库型表格大火(比如 Notion、Airtable、多维表格),其主打的便是除了像 Excel 一样像表格一样的管理,还提供各种不同的展示形态和对接功能,使其还更像一个复杂的「业务系统」,虽然你可能到真实的落地场景中,发现依然不好用。但不得不说,这种简单的数字化处理,已经帮助很多人解决问题。

So,这个和百度快码有什么关系?

在百度快码的发布会中,我看到,百度希望快码能够帮助每个有梦想的人构建他们的世界,从愿景的视角来看,是很好的,也是符合我上面说的,在试图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数字化和智能化需要同落后的软件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快码 Slogan

这个初衷和愿景不错,但由于大厂「平庸的重力」,快码并没有那么的直击目标,而是走在了一个「跟随者」的脚步上。百度快码目前的产品形态都还停留在 IDE、Copliot 这个维度,就决定了他从一开始,就不是设计给非工程师使用的

百度 Comate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 那些不懂研发的人们,他们真的知道 IDE 代表着什么?那些不懂研发的人们真的知道 AI 让他点运行时,下一步代表着什么么?

当然,这样并不是说快码不好,只是,和他的愿景相比,似乎有些南辕北辙。

单从产品力和功能的视角来看,我认为快码会是一个不错的 AI 辅助编程工具,比如各种不同点位的 AI 功能(帮你写 Commit、写单测);还有一些洞察了 Vibe Coding 用户痛点的功能(比如预览选中截图后再次修改)

生成 Commit Message,一定是工程师们常用的
预览选中截图重新修改,是很多非工程师的痛点

我相信,百度快码可能在百度内部也被大量的使用,去解决一些基础的编程问题,但这条路可能也不一定是一个好事 —— 他会让你习惯于解决工程师的问题,而忽视了那些愿景想要覆盖的每一个人。

AI 辅助编程工具的几个世代

目前市面上的 AI 辅助编程产品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Copliot 类、 Agent 类、自动化 Agent 类。

最底层是基本上只服务于工程师的 Copliot 的产品,这类产品的特点是基本上是围绕着 IDE或者直接基于 IDE 进行魔改搞出来的,大量的依赖了工程去看代码,找到需要修改的代码。

AI 辅助编程工具的世代

更上一层是在 IDE 之上集成的 Agent 类产品,在我实际去做线下活动的时候,会发现大量的非计算机背景用户其实会使用 Agent 类产品来完成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这是因为 Agent 类产品基本上不需要你再找到代码给他看,而是用编辑器打开文件夹,直接让 AI 自己去改就行,你只负责提需求,并在过程中参与到其中去干活。

而再上一层,就是最近比较火的 Claude Code、 Gemini Code 类产品。这类产品基本上不太给用户看代码,而是只是让用户输入需要做的事情就可以,你不需要关注代码,你只需要关注最终我实现的效果就行。不过因为产品设计的问题,坦诚的讲,这类产品其实是对普通用户最不友好的。。。因为「终端」也是一个非常工程师的词汇。一个更好的方案可能是封装成对用户更友好的界面,让普通人也能用的起来。

而更下一代,则希望可以完全跳出开发者和工程师的视角,为用户提供一个易用的工具,同时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解决方案。从这个视角来看,我认为大厂是有机会的,或者是小厂可以先做,等着被大厂收购。原因是目前来看,从 Claude Code 的终端版到 GUI 版只是个产品决策和产品时间的问题。下一步则是需要解决部署上线的问题,这个是一个传统的云厂商有优势的领域,对于大厂们来说, 既可以卖模型消耗,还可以卖云资源消耗,美滋滋。

(又回到了我的老本行 BaaS、云开发 hhhh)

 AI编程的终极目标不是「让人人成为工程师」,而是「让人人不必成为工程师也能解决问题」。

给百度快码的小建议

作为一个前大厂人,我其实能理解这里面的平庸的重力,不过我还是觉得,可以给一些建议,避免说 「you can you up」(虽然我真的 can)。

  1. 和老板好好聊聊,画画饼,sell 一下未来:百度既然有云,又有模型,为什么不直接一步到位做第四代产品,而是继续做第一代产品呢?这个事你不干,阿里、字节也一定会干的。人家也和你一样,要模型有模型,要云有云,没有不干的理由。
  2. 用好云,整合好资源,实在不行用 AI 先霸王硬上弓提供了再说:大厂里难免要解决优先级排序的问题,甚至可能比小厂要慢的多,但如果你们有一个团队可以极致的敏捷,其实云现有的 API 也不是不能搞(我们当时轻服务不就是这么干的)。你们先干出来一个版本,打磨出一个还不错的产品,然后拿回去找老板要资源嘛。

& 一些小吐槽

在发布会上,邀请小朋友来分享用百度快码做应用很好,但,这是一个「only 海淀 can do」 的事情,离开北京的环境,这个 case 并不具有普适性。。。反而会让大家觉得,稍微有点「何不食肉糜」,特别是,我在台下做的时候,我旁边的一位是北京的大学老师,他都不会使用快码,同时台上的小朋友们做分享,让我深深的感觉到,背后大概率是一位大厂的工程师爸爸。。。

我的实习生上手清单

到了新的公司后,开始带一些实习生,为了方便实习生更好的加入 & landing,我准备了一个实习生上手清单,后续每个实习生加入都复制一份,并和实习生进行 1 on 1 的沟通。

由于我个人的招聘倾向,我会愿意招募有特定属性的产品同学(比如应该是有一定技术背景,或者至少对技术感兴趣,且目标是产品/运营岗位的同学),而这些同学可能会有一些共性的问题,因此下面这个清单就是为了这样画像的人准备的。

以下是清单完整内容。


What you want & What you don’t want

这次实习,你希望得到的?

  • 写下你对这次实习的预期

这次实习,你不希望看到的

  • 写下你希望在这次实习中规避掉的

成长目标

写下你认为当你离开这个团队时,你希望自己获得的能力

我对你的预期

  • 能够熟练使用 AI 工具解决问题,成为 10x Staff
  • 保持好奇心,主动尝试各种不同的产品,并主动提问;
  • 我的其他预期(当次修改)

约法六章

  • 工作日就写日报:
    • 对我负责:我招你进来,实际上承担了你的成本;我希望你能帮助我去处理一些相对琐碎的事情。
    • 对你负责:你的实习不仅仅是为了钱,而是为了学到一些东西。如果每天没做事,就很难学到东西。此外,除了每日的日报,建议你以周为维度写周报,并进行自我的 review。
  • 主动用 AI 解决问题:
    • 对你负责:帮助你更好的利用和理解 AI。如果你不知道这个怎么用 AI,可以在我给你下发任务的时候,来和我沟通。确认我的思路,然后再执行。通过执行我的思路的过程,来帮助自己掌握这些工具的使用。
  • 主动提问:
    • 对你负责:我大部分时候和精力要去处理很多事情(我会尽力关注你的实习进展和情况),所以可能不一定会主动问你的实习体感、遇到的问题。这就要求你要学会找我求助。求助并不代表着你不行,可能更多是我分配了超出你能力范围的事情。
  • 主动上报风险
    • 对你负责:主动上报风险,可以帮助你解决问题。我会在适当的时候,接入进来,帮助你去解决问题。
    • 对我负责:主动上报风险,可以帮助我化解风险,可以更早的介入解决问题。
  • 及时反馈问题
    • 对你负责:如果我们的协作过程中,有什么会让你不舒服,可以尽快反馈,我们沟通后调整,避免你工作在一个不好的状态下;
    • 对我负责:也可以帮我成为一个更好的 Mentor。
  • 注意数据安全
    • 作为一个 ex-字节人,我奉行 Context Not Control,所以我会更主动共享给你更多的信息。但也请你遵循企业的信息保密制度,不要泄露信息到外界,这样会影响你自己未来在社会中的 credit(就像你也不喜欢和把你的秘密到处分享的人一起玩一样)。

把我当成大模型来用,提出你的 Prompt;一个好的 Prompt 会获得好的回答。

我的工作模式

  • 我在下发任务时,会给你一个 O(Objective) 和若干个 KR(Key Result),以及我对于这件事的时间预期
    • 你可以追问 Why,也可以追问 How,甚至可以是 Who(but 是 AI,用哪个 AI 来干活)
  • 一些问题你可以当面找我,也可以选择留言,消息基本上日清。

DAY 1 : Landing

  • 完成入职相关工作流程;
  • 了解团队人员安排;
  • 熟悉邮件发送的职场用法
    • 什么是 CC
    • 什么是 BCC
    • 什么时候用 reply,什么时候用 reply-all
  • 完成电脑基础环境配置
    • XMind —— 思维导图(用于理解和分析任务)
    • Microsoft TODO —— 用于管理任务
    • VSCode —— 用于后续写文档;
    • Postman —— 用于调用开放平台
    • 浏览器装沉浸式翻译 —— 用于查看海外网站帮助你快速查看内容。

DAY 2 :熟悉团队产品

目标:快速熟悉现有能力,以便于后续开展工作

关键结果1:

  • 输出包含个人观点、看法的 XXX 报告;
  • 在报告中需要包含任何一家你看好 / 用过的 XXX 的对比说明。可以只有一家。

预期完成时间:

Tasks 参考:

  • TASK 1

FAQ

如果任务优先级冲突怎么办?

可以及时和我沟通,我来帮你协调和重新安排优先级;

犯错 OK 么?

错误是学习的一部分,只要你从中吸取教训并及时沟通。

我提前做完任务了,接下来做什么?

赞!如果你提前完成了,可以找我聊聊,看看 pipeline 里还有什么事情待完成的。

我觉得这个任务分配得不合理/我不太感兴趣怎么办?

just 和我聊聊,这里面可能是我在分配任务的时候没有说清楚,进一步沟通可能会改变你的想法;

当然,也可能是确实不适合你,但没事,我们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One More thing

  • 公司中间茶水间有免费的制冰机、热水、和咖啡机;可以免费喝咖啡;

一些我自己认为不错的,可以帮助你自我提升的资料

计算机基础

我希望你拥有很好的基础的技术知识,那么下面这个教程中的内容可以帮助你更好的理解一些工程师是如何工作的。

计算机教育中缺失的一课

产品经理

这个列表中的书可以帮助你更好的理解和完成产品工作

《黑客与画家》

《启示录》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我不是产品经理》一本偏增长相关的书,会帮助你更好的理解数据

《数据化决策》

《用户体验要素》

工作方式

作为一个职场的新人,你可能会陷入事项安排不合理、时间利用率不高等问题,这个书单可以帮助你更好的利用自己的时间,完成工作。

《番茄工作法图解》

《小强升职记》

《单核工作法图解》

《深度工作》

《高效能人士的100种工作方法》(大纲式阅读,不需要深度阅读)

General Talk(maybe 职业)

这个书单可以慢慢读,和职业成长相关,但没有上面的工作方式列表更加的简单直接,所以我建议你可以慢慢读,不着急。

《程序员的思维修炼》

《软件开发之殇》

《十分钟冥想》有助于快速恢复状态

《职场精进之路》


如果你关于这个列表有建议,欢迎你在下方评论。我也会定期更新这篇文章。

基于信任的顾问合作模式

离开字节以后,我的很大一部分收入来自于外包项目的开发。不过,和过去大家熟悉的外包的不同的是,我并非传统的外包模式,我称之为「基于信任的顾问合作模式」。

传统的外包模式是什么样?

传统的外包模式往往是人力外包,或者项目外包,在项目的一开始确定一个项目的报价,然后进行 50% 的款项结算。随着后续的项目进展,往往会因为项目前期评估不足、需求变动、初期评估不够而导致成本超出报价,最终导致项目最终的结算困难。抑或者是在一开始报一个拥有足够利润空间的价格,从而让项目有足够的安全边际,以支撑不同场景下的交付。

这两种方式其实都略微有一些问题

前者正常报价的,会因为项目本身的不确定性、迭代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导致最终结尾;对于项目方来说,需求没有解决,反而损失了项目的初始基金。对于开发者来说,要么是支付成本,完成一个 ROI 很低甚至为负的项目,要么是项目完成了,但没有收到款。

后者虽然对于开发者来说,更加的安全,但对于项目方来说,支出了极高的成本,来对冲项目开发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我的做事方式是什么样的?

我做事的方式更接近于传统咨询公司的策略 —— 计算工作时长,并为工作时长付费,而且可以接受后付费。

这里有几个前置条件:

  1. 我的客户往往是介绍而来,很少有纯粹的冷启动客户;所以我们存在一定的基础信任;
  2. 我的时间的价格很高,基本上持平我在字节的时薪;
  3. 我会记录我在这个项目的时间花费,从而让项目方拥有更明确的支付预期,知道「我花钱买了什么」。

接下来我们一个个说 ——

  1. 我自己很少主动去找客户。实际上大多数时候,我的客户希望我分配更多的时间给他们。而我需要的是更多的是时间分配个客户。所以我基本上接触到的往往都是朋友转介绍过来的客户,而非主动去找的。这保证来找我的客户往往是有一定的基础信任的。不仅如此,往往他们找我时,我可能还在手头忙一些事情,随后就会被我暂时拒绝掉,让他们去找别的开发者。
  2. 我给自己的时间价格相对比较高,这保证了我可以筛选值得的客户,也可以规避掉一部分低价敏感型客户(实际上找我的 ROI 应该是更高的,但不一定是最便宜的)。同时,也给客户更好的服务。我不太喜欢低价的竞争,只会让大家都陷入无尽的价格战里。相比之下, 我更多提供的是结合 AI 的理解能力,和 AI 辅助的能力,用更短的时间完成更多的工作,提升自己的人效。
  3. 因为前面基于信任,所以我会给客户说1. 我不需要你预付费,但我会给你一个 credit。在这个 credit 内,我会先干,后让你支付;2. 到了某个支付的节点,我会给你一个账单,你需要为这个账单付费。账单里包含了详细的项目、活动和所消耗的时间。以及每个时间的具体的工作描述,从而让客户支付的放心。
1748365936 image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构建了一个相对更加互信的协作模式 —— 我认为也是更好的。我们拥有相同的目标,一起迭代,将整个项目做大做强,并赚到自己应得的钱。

最后,说一下我目前的报价: ¥400 元/小时。价格会根据客户的数量进行持续的更新。不过已经在服务的存量项目,则会保持支付的费率。仅对新客户 or 新项目生效。


2025.05.28: ¥375/小时 -> ¥400/小时

如何理解人生是旷野?

当我离职后,我越发的理解「人生是旷野」这句话的含义。

对于上班族来说,一个很大的好处是 —— 你的前进的轨道是明确的,也是我们常说的,「人生是轨道」。对于打工的人来说,你前进的轨道是相对更加明确且清晰的。你只需要遵循整个组织的晋升规则,努力往前跑,就有可能达到你的目标(或者是组织的目标)。

c296bdc2 105c 482b b668 f25cf1ca00be

而当你离开了企业和组织,成为一个自由模式的人(或者是个体户模式),你的问题会出现在 —— 你的眼前会有很多条路,你不止有一条轨道,你可能有两条、三条,无数条轨道和可能性,唯一需要的便是你自己做出选择,去走哪条路(这也是绝大多数人觉得 —— 自由是旷野的好处,你有了无数种可能性)。

但,这种可能性也有一定的问题。作为一个自由人,你会看到无数种可能性,但同时 —— 绝大多数的可能性都是不明确的,都是虚线,你不知道到底哪个可能性能够真正走到终点,甚至有可能你看到的所有可能性都无法走到终点。你努力半生,可能归来仍是一场空。而这,可能是绝大多数人从未关注的旷野的另一面—— 虽然都是轨道,但可能每个的胜率都不是 100%,你如何找到那个胜率最大的选项,成为了新的问题。

为什么我认为短视频会让人变得更「笨」

这个是来自于我自己的偏见,当然,也有很多的论文、报告在解释这个问题,我想以我自己的视角来描述一下我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

本文的短视频特指抖音/快手/小红书等采用算法推荐短视频的平台。这些平台以流量为导向,主要内容是秀场类型的视频和拍段子类型的视频。

人如何变得更聪明?

如果我们想要了解到为什么认为短视频会让人变得更「笨」,我们得先知道「笨」和「聪明」的定义,并设定对应的评估指标,才能真正评估一个人是否会因为短视频发生相关的变化。

这里我认为「聪明」是指 —— 能够进行深度思考、敢于且愿意去触碰自己从未接触过的事情;而与之对应的,「笨」则是指——习惯于用已有的反馈回路思考(直觉、下意识)、不愿意去触碰自己未曾接触过的事情。

为什么短视频会让人变得更「笨」

坦诚的讲,如果我们讲短视频平台,他只是一个信息获取的渠道,作为渠道,本身并不能让人变得更笨。

但,智能推荐算法和短视频平台流量的逻辑,会让人看到的信息快速同质化。再加上人类性格中喜欢的「轻松」,会让一个人朝着「越来越轻松」无限滑坡下去。

当然,这个说法其实是有很多讨论空间的,比如:

  1. 如果一个长视频平台也采用算法推荐逻辑,是否也会让人变笨?比如 Youtube、Bilibili?:让人变笨的并不是智能推荐,智能推荐也有很多种做法。最常见的是猜你喜欢,一般而言是从和你相似画像的人这边拿到他喜欢的内容,再推荐给你。但这里会存在一个陌生内容和非陌生内容的度,如果是相似的内容占比极大,可能会导致信息同质化;但如果陌生内容占比大,则可以帮助人们跳出信息茧房。
  2. 如果一个短视频平台推送的都是知识性内容,是否也会让人变笨?比如可汗学院改用短视频的方式来推送?:我觉得这个场景下,则有些低估学习的难度了。学习是需要获取信息 – 思考 – 实践 – 反思来不断循环的。短视频如果只推送知识性内容可以解决获取信息的内容的问题,但因为其内容形态往往被限制在 3 分钟之内,会让人的信息无法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树,无法完成学习,长期停留在获取信息的阶段。
  3. 如果一个短视频推送片段性的知识,但会在每个视频的结尾加上整个知识树的结构、当前信息节点的位置是否可以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理想情况下,这样满足我们对于信息、思考的追求,接下来所需要的只是用户自己的实践和二次反思,这个也本不是长短视频之间的差异,而是人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短视频开始逐步接近长视频的价值,但同时,这种方式可能会损坏算法推荐逻辑 —— 因为需要按照树的结构进行推荐(无论是查找父节点还是查找子节点)。

当经历过上述的讨论,你会发现 —— 我关注的是我们获取信息的逻辑,是否可以帮助我们构建信息获取 – 思考 – 实践 – 反思的闭环,以流量为主的短视频平台则更关心如何让你爽到,而不是构建信息的闭环,从而让你逐渐失去学习的能力,最终「变笨」。

一些我自己用的还不错的 Chrome 插件

英语/日语翻译:沉浸式翻译

我的日常要看到很多英文文章和网站,因此,可以借助沉浸式翻译,帮助我快速翻译多种语言为中文,从而降低我在阅读不同语言内容的障碍。

1743588697 image

快速搜索:超级搜索

超级搜索支持我快速的选中词汇并进行搜索,对于一些特定的场景下,会非常有帮助。比如我在浏览网页的时候,发现了一部电影,想快速在豆瓣电影中找到并标记,就可以借助超级搜索,配置一个搜索关键词来实现。

1743588684 image

SEO 检查器:AITDK

AI TDK 是我用来检查自己的网页是否完成了一些基本的 SEO 设置的工具。当我上线了一个新的网站后,就会打开 AITDK,然后查看哪里的信息还不完整,需要补充的。就可以继续去补充相应的内容。

1743588868 image

JSON 查看:JSON Viewer

在开发的时候,经常会有要查看服务端返回的 JSON 的情况, 借助 JSON Viewer 可以将不容易看明白的 JSON 给格式化了,方便你快速定位要看的 JSON。

1743589100 image

广告拦截:AdGuard

广告拦截我选择了 AdGuard,有了它,我看 Youtube 再也没有广告了。。。

1743589301 image

复制为 Markdown:Copy as Markdown

因为经常要将部分内容复制为 Markdown,方便在我的其他工具中使用,所以我安装了这个 Copy as Markdown 插件,方便自己随意复制。

1743589434 image

页面增强:篡改猴

当我需要对一些网页做一些快速的改造,但同时又不想写成 Chrome 插件的时候,就会选择写成油猴脚本,然后放在篡改猴里来用,非常方便。

1743589508 image

灵感记录:Memos

我自己部署了一个 Memos ,用于记录自己的灵感和想法。因此,我使用了一个 Chrome 插件,来方便我记录。

1743589800 image

使用网页版的 Send To Kindle

在之前的 Kindle 难民文章中,我提到过,我将我的账号迁移到了美区 Amazon。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使用邮箱发送电子书到我的 Kindle 当中,但邮件发送有种种问题:速度慢、有些时候是在网站买的,不会发送邮件给我等等。

我就开始研究,是否有一个应用可以直接从我的电脑上将文件直接发送到 Kindle 上的方式的同时,不用数据线连接

我甚至试图自己写代码来实现这个功能,不过,好在我在真正启动项目之前,上网络上搜索了一下,发现了这个网页版本的 Send To Kindle

工具地址:https://www.amazon.com/sendtokindle

1743585738 image

这个工具是由 Amazon 提供的官方的发送工具,除了支持网页版以外,还支持 iOS、Android、Word、macOS、Windows 等不同操作系统。我因为觉得网页版比较方便,就直接用了网页版。

使用起来的方法颇为简单 —— 点击按钮,选择你要传递到 Kindle 的文件(或者直接拖动文件进入区域),然后确认信息并发送,就可以将文件发送到你的 Kindle 了。

1743586067 image

相比于过去的邮件发送,使用这个方式发送的,可以更快的在 Kindle 中看到这本书。从我自己的实际体验来看,基本上 1 分钟就可以出现在你的 Kindle 了。

构建可持续一生的职业支柱

自2018年踏出校门,七年的职业旅程让我深刻体会到现代工作的流变性。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我开始有意识地为自己构建一个可持续的职业框架,最终确定了三个并行不悖且能贯穿一生的角色:写作者、投资者与工程师。

为什么是“终身职业”?

这一构想的核心问题是:何种工作能让人甘愿投入一生,并从中持续汲取价值?经过审慎思考,我认为这样的事业通常具备以下特质:

  1. 主要依赖智识而非体能:这样可以让我在无论何等年龄下,都可以继续进行。职业运动员令人敬佩,但其职业生涯的黄金期往往受限于生理条件。
  2. 减少对外部平台或组织结构的过度依赖:虽然协作是常态,但核心工作应具备独立完成的可能性。这不仅赋予个体更大的掌控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组织变动或潜在的年龄偏见风险。
  3. 我自己做的开心:唯有真正热爱并能持续获得心流体验或成就感的事业,才足以支撑长期的投入与探索,成为真正的「终身职业」。

基于上述标准,我为自己明确了三个相辅相成的终身职业方向:

写作者

写作,首先是一种思维的锤炼。

正如你眼前的这篇文章,它既是输出,更是思考过程的凝结。我持续投入资源学习写作技巧,借助编辑反馈打磨文字,但这并非首要追求流量或读者。

写作的核心价值在于,它迫使我将纷繁的思绪结构化、清晰化,成为一种严谨的自我对话与认知提升工具。这是一种几乎不受时空限制的智力活动,可以伴随我直至生命终点。

投资者

我的投资旅程始于大学时代,至今已涉猎基金、股票、加密货币等多个领域,积累了第一手的市场经验。

投资远不止于数字盈亏,它更像一面无情的镜子,清晰映照出我的认知偏差、贪婪与恐惧。每一次市场的颠簸、每一笔交易决策,都是对心智的严峻考验。经历过亏损,也曾为错失良机而扼腕,这些都让我深刻认识到自身的局限。

深知前路漫漫,但我享受这个过程——它持续驱动我去理解世界运转的逻辑,探索经济规律,并最终深化对自我的认知。因此,投资于我而言,不仅是资产管理,更是一场贯穿人生的认知修行。

投资,会成为我的终身事业。

工程师

作为一个从十几岁就开始写代码的人,我可以骄傲的说,写代码,就是我的爱好。而我一直以来,都非常享受通过编程来改变这个世界的一部分的过程。

我也一直以来,非常享受编程的过程,编程是我进入心流状态最快最便捷的方式(另外一个是写作)。

很多人觉得写代码是“青春饭”,年纪大了就写不动了。我不这么看。软件正在吞噬世界,这个趋势恐怕几十年内都不会停。只要技术还在发展,世界还需要软件,就永远有工程师的用武之地。而且,很多时候,一台电脑就能开工,足够独立。我可以一直写下去,直到我不想写的那天。

总结

写作者、投资者、工程师——这三个角色并非孤立存在,它们相互滋养,共同构筑了我理解世界、实现价值并保持心智活力的职业生态。这或许不是一条寻常路,但它是我为自己铺设的,通往一个可持续且充满意义的漫长工作人生之道。

resume

为什么我要在面试前更多的了解候选人

最近我录制了一期《科技乱炖》,聊到了我自己的习惯 – 在面试的时候,会去跟着简历当中的信息看看候选人的博客、GitHub,了解更多的信息。

0d5b1c4c7f720f698946c7f6ab08f687

其中,听众发布了一个评论:说明了面试的经验还不够,难以筛选候选人。

从我的视角来看,我认可这个评论。当经验足够的时候,确实可以凭借基本的信息来了解一个候选人,并做出判断。

不过,我一贯认为,足够的信息才能辅助我做出更好的判断,我需要更多的信息来判断我是否愿意与一个人共事。

因此,我会选择去看 Github 、去看博客。

其背后的理由是 —— 简历可以被包装、面试可以表演。但日常无法被包装和表演。如果一个人能够将表演和包装集成在他的日常当中,我依然认可 —— 如果他能骗过他自己,骗过我也不足为奇。

当然,这是时间充足情况下的选择,这个方法对于 HR 是没有效果的,他们需要大量的看简历,筛选,通过经历、学历依然是一些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