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随笔

black flat screen tv turned on displaying yellow emoji

onCall 别说「报错消息很明确了」

今晚在写飞书 Bot ,遇到了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的时候,不得已,找到了飞书的 OnCall。但在聊天的一开始,OnCall 的同学便回复了「报错消息很明确了」的回复。 让我开始有点生气。 生气的点在于,作为一个专业的开发者,onCall 之前查文档我还是心里有数的,如果问题可以被解决,我就不会选择进入 onCall 的流程。这样的回复有点质疑我的专业的感觉。 但是,换个角度来思考,onCall 同学可能确实是在忙,有点不爽。可以理解。 那有没有一个更好的办法来规避这个问题?

  1. 回复:「你好,这个报错文档中有对应提醒,是否已经按照文档描述调试过了?」这样的回复虽然含义差距不大,但缺少了「质疑」的感觉。
  2. 直接回复错误码对应的问题(但这部分其实是需要工具支持的,比如帮助 onCall 同学提供一个快速回复的工具,降低成本)

希望各位 onCall 同学都可以规避这个问题,不要陷入 onCall 导致脾气暴躁的环节。

black flat screen tv turned on displaying yellow emoji

做事要认真

做事认真与否,其实是非常明确的。对于业内人士来说,你这做的事情的工作量有多少,一目了然。即使在技术细节上不懂,但你所花费的时间、对于细节的打磨,是很轻松的可以看出来的。

而细节,会让读者、 听众、观众对你满意。可能你技不如人, 很难获得别人的认可,但你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也值得他人的赞许。

有没有花费了精力也做不好的呢?有的,但其实很少的。

shallow focus of woman

如何在熬夜后获得比较好的状态

昨晚熬夜写 Bot,搞到三点才睡觉。如何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比较好的精神状态?

  1. 熬夜,但要睡觉:我三点才睡觉,但我还是睡觉了的,我睡到了早上的 7 点。中间的三个多小时,足以完成两次睡眠循环,获得一个基础的恢复。
  2. 早起喝水:早起后喝一杯水,为的是让你从困倦的状态中清醒过来,因此要喝常温或冰水
  3. 吃碳水化物:碳水化物可以让你获得早晨大脑思考的能量。
  4. 午休:由于前一天晚上没有睡够足量的时间,因此,在中午务必借用午休时间,好好睡觉。
  5. 睡醒以后喝咖啡:午休可以让你获得一定的休息;而后的工作时间,你可以通过茶/咖啡,来提振精神,保证下午/晚间的状态。
idea 2654148 640

如何迸发灵感

做产品设计难免会遇到需要苦思冥想而不得其解的时候,在这时候如何更好的激发自己的灵感,让自己能够更快的跳出苦思冥想的状态中? 一个比较好的方式是:跳出当下,远离细节,用最轻松的状态重新思考问题。 比如说,以我为例,我的灵感大部分时候会出现在两种场景下:

  1. 洗热水澡:洗热水澡可以让我放松精神,而放松的情况下重新去思考问题可能会获得不错的效果(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的)
  2. 走路:我在通勤的路上也是常常会有一些灵感会迸发出来的。走着走着我想起来一个问题,然后思绪会因为无法完全集中而开始分散,反而迸发出一些不错的灵感。

但是,也需要注意的是,这两个方式有效的核心原因是跳出当下所关注的问题,从一个更高、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如果你洗热水澡的时候也是整个人很紧绷,可能就无法得到好的结果。

black flat screen tv turned on displaying yellow emoji

MBTI 其实是「性格红利」

你提前预知了别人的MBTI类型(比如我公开了),那你就可以用他最舒服的方式和他沟通;相比于不知道的人来说,你会选择和你沟通起来更舒服,更同频的人。

这才是 MBTI 的性格红利。

但问题在于,公开类型的动机是什么,对于我来说,是“降低沟通成本”,你知道我喜欢什么,就别整那些幺蛾子了,大家时间都很宝贵。

你可以访问下方的地址,获取到关于我的 MBTI 等信息

https://mp.weixin.qq.com/s/-Bqgzesu6mJG-4x8cIwtaQ

person using pencil

我为什么做盖洛普测试和 MBTI 测试?

最近几个月,我花了大概 4000 块钱,做了盖洛普测试和 MBTI 的测试,并清了相应的教练给我做了一个培训,来了解我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在 MBTI 测试中,我得到的结论是:我是一个 INTJ 型人;

6uzjp

而在盖洛普优势中,我得到的结论是:我的优势领域是理念 | 专注 | 行动 | 沟通 | 完美

o202o

为什么要做这两个测试?

我其实算是同龄人中,想的比较明白的人。我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我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我想要什么样的成就。

但对于我来说,所有的这些都是我自己的认知,有没有可能,以一个更加量化的工具,来完善我对于自己的认知。

MBTI 和盖洛普优势分析就是我找到的工具。

MBTI 性格分析可以让我知道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其实我知道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喜好的是什么),以及,让我知道什么样的人可以和我合作达成最优解。

盖洛普优势分析则可以让我明白,哪些东西是我更加擅长,或者说「更适合」的事情,这可以让我有目的的调整自己手上在做的事情,从而实现扬长避短。对于自己不那么擅长的部分,可以选择交给自己的队员来实现,而不是选择自己一个人硬抗

什么样的人适合使用这两个工具?

对于每个人来说,我觉得都有必要做 MBTI,一方面是对于不了解你是什么样的人来说,你可以通过测试和咨询,更加清晰你自己的画像;另一方面,更加重要的是,你要找到适合协作的人,更加高效。

而盖洛普优势,更适合那些找不到方向而迷茫的人,盖洛普会给你一个方向,让你明确,哪些方向「可能」更适合你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不做,顺从自己的内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灵光一闪

如何将一个commit 变成一系列宣传资源

作为技术人,对于做 Branding 的事情其实不那么上心,也因为不上心,导致在实际做事情的时候,难免做的不好。

我因为从事过运营,所以有一些经验,这里,分享一下我自己的思路。

以这个 Commit 为例:

这个 Commit 制作了一件事,就是在 GitHub 项目的目录下创建了一个 funding.yml ,从而实现开启 GitHub 的 Sponsor 功能。

第一层思考

那如果我们要将其转换为宣传资源,我们可以这样思考:

  1. 内容形态:这个内容我能不能做成文字类型的,或者是能不能做成视频类型的?

如果可以做成文字类型的,那么可以针对这个 commit 写一篇文章,比如就叫做

如何开启 GitHub 的 Sponsors 功能

如果可以做成视频内容,就可以做成

手把手教你开通 GitHub 的 Sponsors 功能

第二层思考

在第一层思考,我们可以很容易获得一篇文章和一个视频,但我们如果不满足以此,希望获得更多的推广内容,我们要怎么做?

我们可以延展思考一下,GitHub 的 Sponsor 功能是基于特定目录下的 yaml 文件来配置的,那我能不能有一篇文章延展介绍一下这个特定目录下的其他功能?

比如:

  • issue template
  • GitHub Action
  • Pull Request template

这样,我们就从之前的文章中,延展出来了第二层思考,这个时候,我们有了第二个主题,同样,可以延展出一篇文章和一个视频。

第三层思考

在第二层思考中,我延展出来了三个不同的服务,那在这种情况下,我可以再写三篇文章,分别介绍这三种不同的服务

这样,我就喜提三篇文章:

  • 如何使用 GitHub 的 issue template 来规范用户的提交?
  • 如何使用 GitHub 的 Action 来完成应用的自动化
  • 如何使用 GitHub 的 PR template 来规范用户的 PR

以及他们对应的视频。

总结

实际上,只要你愿意去思考「为什么」和「能不能」,很难在计算机领域写干,因为这个领域足够大,足够一个人写一辈子的原创了。你需要做的仅仅是,从你最熟悉的领域,选择一个话题,然后开始写作,不断的延展话题。

此外,如果你想写但又不擅长写作,我之前在 GitChat 和图灵的英子老师一起搞过一个写作课,你可以看看这个网站,我将我们当时的课程内容整理并发布在了互联网上。

black and red click pen on white printer paper

为什么工程师希望需求明确?

我作为一个工程师,引以为傲的,便是不要求需求一定是完全详尽的,我会根据自己的个人经验,来帮助产品经理补全这些内容。

但另外一个层面,我也确实在思考,为什么我们会希望需求尽可能明确?

需求明确,意味着工程师在拿到需求之后,就可以开始工作了,而无需思考这个需求中的不合理的部分。

但当你和一个不靠谱的产品经理去合作的时候,就会发现,几乎约等于没有的需求,意味着在产品的研发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重写和改写的部分。因为产品经理前期思考的不充分,和后续的架构调整的计划较多,就会导致项目在后续研发的过程中,会出现不断的架构调整,推翻之前的工作,对局部进行重写,最终导致工程的不断 Delay。

当然,我也并不是说,我们应该在事事上都去追求完美的产品设计,这显然不现实,时间成本也比较高。但确实,作为一个 Trade Off,这是一个存在的现象。

换句话说,如今的行业的不断细分,是有其存在道理的。流水线化让每一个人的产出可以被量化、我们接受标准的 Input 和给出标准的 Output,让每一个人的工作都可以更加轻松。

two women sitting beside table and talking

面试的时候,作为面试官可以怎么提问

前几天帮朋友面试一个新人,刚好有一个经验丰富的面试官一同参与,就刚好学习了一些,如何提问才能更好的进行面试

关于项目

关于项目,大致应该是三部分。

  1. 项目基本介绍,可以由候选人来完成
  2. 项目中印象最深刻,最有价值的点是什么?做起来比较困难的点?有没有研究特别久的点?最后怎么突破的?
  3. 其他一些细节问题

关于个人方向

  1. 你更喜欢你做过的哪件事?为什么?如果现在让你做,你会完全重新做。会不会换语言/设计/数据结构
shallow focus photography of red and white for hire signage

如何让我帮你内推工作

我虽然如今已经不在大厂,但之前的经历,让我有不少大厂的朋友,从大家熟悉的 BAT,到华为、网易、美团、字节跳动等企业,我基本上都有一些朋友在其中。自然,也就少不了人来找我帮忙推荐候选人/推荐工作。

不过,我今天想给那些希望我帮忙内推工作/实习生的人写一篇文章,说明如何找我帮你内推工作更有效。

内推工作流

我如何帮你内推

首先,我必须要声明的是,帮你内推,也是我找到对应企业的员工,请他来帮你内推,因此,我并不会参与到内推的流程中去,我更多是一个掮客的角色,帮你们拉通信息。

内推工作流

企业员工如何帮你内推?

内推是一个很模糊的名词,我们总感觉「hey,老白,帮我内推一个运维的岗位吧」,我就能帮到你。但实际上,由于一个大型企业内往往同一个岗位有不同的部门、团队招聘,具体的工作要求也是不同的,你投递的岗位不同,会影响你的最终的命中率、面试体验等。而作为一个掮客的我,也很难要求我的朋友在帮你内推精挑细选(毕竟人家还有自己的工作),因此,出于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也希望你认真对待这一次内推。

而有一些大厂会对候选人面试次数有限制,比如大家一直在传 Google 的面试次数有限制,如果多次面试不过,就永远没有机会了。因此,我非常建议你在内推前,明确自己的内推目标。

推荐的内推工作流

以下是我推荐你在内推的时候要做的事情。

1. 打开企业的招聘官网,找到你想要去求职的职位

你想要去的企业大多是头部的企业,而这些企业其实大部分时候不太会去我们所熟悉的照片网站上去招聘(很多时候都是公司的员工去这些网站上开账户,然后拿简历做内推)。因此,如果你想要别人帮你内推,首先要找到对应公司的招聘网站,并在其中筛选你想要的岗位。

举例,假设你想要在腾讯找一份测试工程师的工作,你需要找到腾讯招聘的官网(https://careers.tencent.com/),输入你想要搜索的关键词,并找到其中适合你的工作。

腾讯招聘

然后点击进入你想要投递的工作,进入详情页,复制岗位的地址。这个地址就是后续你需要给我的,需要内推的岗位的链接。

复制岗位地址

2. 修改你自己的简历

找到了你想要投递的岗位后,你需要查看岗位的相应的要求,调整你的简历,让你的简历中的重点可以更加轻松的被 HR、面试官看到。(这里是强调重点,而非作假。简历造假是重大的信用问题)。

ikt1h

修改简历方面,网上有很多的文章和经验分享,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

如果你没有信心,建议找一些做过人力资源的朋友,帮忙给看一下,他是否能够看懂你的简历,从你的简历中择取必要的信息。

3. 找我帮你内推

当你准备好了自己的简历,就可以找我让我帮你找人内推了。一个比较高效的方式是,你直接按照如下格式来和我沟通:

老白,我想去 XXX 企业,你能不能帮我内推一下?
我想去的岗位是 XXXX,这是岗位链接:https://example.com
这是我的简历 XXXX

并生成 PDF 简历,作为附件发给我。

此外,内推的时候往往还需要填写一些基本信息,比如你的邮箱等信息,请确保你的简历中包含联系方式,不然 HR 即使看到你的简历,也无法联系到你。

4. 等待内推反馈

当我拿到你的上述信息,如果确认能够帮你内推,我就会找在对应企业的朋友,帮你内推岗位。而且,如果他觉得他希望和你做进一步沟通,或帮你同步内推的进度,我会在征得他同意的情况下,给你们拉群。但如果他不愿意,我也没办法帮你拉群。

5. 等待 HR 联系你

如果你的简历符合要求,那么 HR 会在收到你的简历的一周内联系你,在这段时间里,你需要做的就是好好整理自己的所学,做好面试的准备。

总结

我虽然自己不在大厂里,但这么多年的经历,也有不少的朋友在大厂里。如果你想要我帮你内推, 我比较建议你做好一些基础准备,然后按照上述的流程,提供信息给我,让我帮你内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