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会让我们看不到一些人,让我们囿于自己的小圈子,不愿走出舒适区,长期来看,这样的行为会让我们失去我们向那些(看起来)不如我们的人学习的可能。
从某种角度来说,向(看起来)比我们更强的人学习可以有效的提升我们学习的效率,但,也会让我们失去一些可能性。
现在的我们太过于焦虑,所以我们对于成功无比的渴求。
本文的初稿源自 2020 年 4 月 16 的 quick note
傲慢会让我们看不到一些人,让我们囿于自己的小圈子,不愿走出舒适区,长期来看,这样的行为会让我们失去我们向那些(看起来)不如我们的人学习的可能。
从某种角度来说,向(看起来)比我们更强的人学习可以有效的提升我们学习的效率,但,也会让我们失去一些可能性。
现在的我们太过于焦虑,所以我们对于成功无比的渴求。
本文的初稿源自 2020 年 4 月 16 的 quick note
我最近在工作中经常要指导一个同组的小伙伴工作。原因是,虽然年龄上他比我大,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他似乎并没有养成反思、复盘的习惯,也并没有习惯去整理、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这让我们在合作过程中,令我十分痛苦,他的工作效率低的可怕。
但是,在我看来,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有这些反思、复盘,才能让我们知道自己哪些事情做错了、哪些事情做对了。
古人也有相同的看法,比如,李世民是这样说的: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李世民
单纯有反思的意识并不足够,因为反思并不能凭空进行,我们的大脑并不值得我们信任,我们常常会忘记很多东西,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记录,通过记录,补全我们大脑的缺陷。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也是我在写自我量化指南的原因。
2020 年 4 月26 日更新:
知识这东西就得经常地核实和订正,尤其是那些从别人那里听来的知识
卓克

今天在读《单核工作法》的适合,突然想起来,其实还可以有一个单屏幕工作法。
当我们只使用一个屏幕进行工作的时候,我们的主界面只有一个窗口,这样会让我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一个窗口中,从而降低我们的工作压力。让我们没有那么容易走神。
多个屏幕看似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工作,可以同时有多任务,但同时也会带来更多的干扰,这些干扰反而会让我们降低成本。
“在面包中夹入馅料,除此之外一切皆为自由发挥。”这便是对三明治最好的诠释。
我目前在的组里有一个年轻的实习生,和我一样,都是程序员,目前在组里的工作,也是他负责了大量的开发的工作,而我更多的去做运营相关的动作。
在开发的时候,我发现了我们二者的不同。
在开发一个产品的时候,我的开发顺序是
先写后台功能-> 再写前台样式
而实习生则不同,他的顺序和我正好相反
先写前台样式->再写后台功能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按照一般的软件开发顺序而言,我的开发顺序其实是不正常的,而实习生的顺序才是正常的。
这个问题让我思考,到底为什么我要这么做?
后来想了想,这个可能是我的出身问题,我从运维工程师出身,后演变成后端程序员,也就是近两年才开始成为一个前端工程师,这种路径依赖,让我习惯性先写后端。
不过,这样也有这样的好处,就是我会先去校验核心功能是否可以完成,再去搞定具体的样式,从而避免了有可能出现的UI都写好了,最后功能无法实现的问题。
我在做运营的时候,经常会陷入迷茫的状态。就是我脑海中的运营和开发的思维的冲突。
同事在分享:「运营要无能,产品经理要白痴」
给我一种很奇怪的感觉:这种什么都不用做的工作好不好呢?当然好,但是,是不是我们在什么场景下都可以去做呢?
中国古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似乎他们都在试图去想要做到无米之炊。这让我开始觉得这个事情不太对了。为什么你可以做无米之炊?这到底是你自己的能力,还是平台的能力?
要不要思考?但如果思考后条件不满足呢?
如果是平台的能力,这并不能算上是无米之炊,你在消费平台的资源。
头疼。头疼。
做事之前,先想好得失,再做选择。不要轻易被别人所左右。
在绝大多数的人眼里,我都还算的上是一个很拼的人。
经常要做很多事情,有自己的成果,同时,还很年轻,可是,为什么,你还是这么拼?
有些时候, 我也在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这么拼?回老家每天老婆孩子热炕头不好么?以我的收入,回到老家,每个月绝对可以过的非常自在。但是为什么要坚持呆在大城市,不停的逼着自己往前走呢?难以相信我自己是为什么?
我自己想一想,可能是
但是我想,总有一天,我会从深圳离开,因为对于我来说,不一定要呆在深圳,还有更多适合我的地方。
昨天晚上回来的时候,在楼下看到了一只死去的猫咪,看起来不大,估计也就几个月大。
不知道为什么,死在这里,想来是自己跳出来?或者是被虐待了跑出来的?又或者是被虐待后遗弃在这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