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随笔

写文章推送时,标题尽可能避免哪些坑?

  1. 标题内包含特殊字符:在标题内加入特殊字符,会显得你的文章非常不专业、过于随意。除非你的公众号本身就具备了随意的属性,尽量不要使用特殊字符。
  2. 标题不要出现错别字、不完整、多字、不通顺:这些问题会显得你的文学涵养极低。拉低别人对你的评价
  3. 标题要完整,不能搞标题党:标题要内容完整,不能故意略去一部分内容,这样的标题有标题党的嫌疑,而且表意不明,会让人心生恶感。
  4. 标题内容避免广而空:在大多数情况下,没有一个人能做好所有的领域,你的文章、标题应该专注某一个点,避免假大空。
  5. 标题内中避免使用语气词:减少语气词的使用,语气词,特别是一些语气非常强烈的语气词,会让人有一种你已经失去了控制的感觉。减少语气词的使用,表现的心平气和一点。
  6. 标题的一些其他要点:
    1. 不要选择太过于专业的词汇,除非你写的文章面向的是同行业的人士。
    2. 不要有太多的主观感受,不会有太多人以你的观点看文章。
    3. 避免太长的标题,8~20字为佳
    4. 避免使用过多的无用词,尽可能让你的标题信息量更大
    5. 避免标题和内容不符合。

如何快速写一篇推文

我在写博客之余,会去运营微信公众号和今日头条的头条号。
和很多同行不同,我很能写,甚至可以说,比大多数同行都要能写一些。这得益于我自孩童时期而来的阅读习惯,如今虽然读书比当年少了很多,但依然会大量的去阅读,获取大量的信息。
在我看来,想要写一篇推文,关键是你要有文章内容的输入,有了输入,输出自然不是难事。
我的写作也基本遵循「采集信息」——「挖掘灵感」——「收集相关素材」——「动手实践」——「归纳整理」——「形成文章」。
只需要这几步,我的推文大体上就形成了, 剩下的就是花精力对文章的内容、细节进行调整,输出一篇合格的文章。
不过,在写博客时,就显得随意一些,因为博客更多来说,是我吐槽的地方,所以,你不太可能会在这里看到一些特别正经的文章,除非技术类(对技术的尊重我还是有的),随笔类型的内容就真的只是随笔了。

如何使用印象笔记求职?

  1. 使用印象笔记来存储你的简历(甚至使用印象笔记自带的格式工具来写简历)
  2. 使用剪藏插件收集企业的招聘信息,并加以处理,作为后续求职准备。并使用笔记链接来记录简历投递情况、面试情况
  3. 在印象笔记中使用表格来管理面试、简历、offer 的情况
  4. 使用同一个标签来管理一次面试的所有资料,方便在面试前再次翻阅。
  5. 面试结束后,使用印象笔记来扫描、管理名片,以备不时之需。

Be Better 和 Be Perfect

昨天我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动态

ph28s

今天,一时兴起,在 V 站发了一条帖子,说我想把自己关注的公众号一一取消关注,并写成文章,分享给大家看,咨询一下大家想看什么内容。期间回复各种各样。我摘取一个我认为和标题有关的内容。

rkwgy

在这件事上,我所想做的,是 Be Better, 而这个评论者希望我做的,是 Be Perfect。当然,每个人的看法有所不同,我仅仅是希望分享自己的公众号,减轻一下自己的信息摄入的负担而已。并不指望将此做成一门「生意」。
在这个角度上,人人都可以分享;人人都可以推荐。

自律给我自由

康德还认为,只有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才是自由的,因为我们遵守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则,而如果只是因为自己想做而做,则没有自由可言,因为你就成为各种事物的奴隶。

上面这句话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
自律给我自由是 Keep App 的 slogan ,一直觉得很酷,最近看到康德的这句话,才知道是根据康德的话浓缩来的。
 

让自己变得更加复杂一些

我是一个普通人,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普通人。由于年少时便喜欢电脑,从小便看计算机相关的图书,自学成才。
到了现在,不少人叫我大佬,不过我自己是不这么认为的,因为我相比于他们,唯一不同的,便是复杂度。
什么是复杂度?我看来,便是你身上有多少个拿的出手的标签。这里的标签一定是拿的出手、有一定成绩的、至少能够被100个人所认可的标签。
拿我自己来说,我是微信小程序开发者(有开源项目,也是早期的玩家之一),我是极客学院讲师(有极客学院的课程),我是 Linux 中国 的开发组组长(官方认可的)等等。这些标签要么是有一些实证,要么是有一些作品。这些标签使我的形象不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网民,他们支撑起我,让我变得更加的丰满,在面对别人时,也能更加从容。
我希望你能够变得更加复杂,以面对不断变动的世界。
(上文写的语句不通顺、内容不丰满,有空再重新写一遍。)

产品思维和商业思维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错过多个风口,机会没抓住,都让别人做了。
那为什么我没能及时抓住这些机会呢?我觉得问题主要有这么几处:

  1. 没有商业思维:对于很多事情,我只从技术的角度去考虑它,而不是从更高级别的商业思维去考虑。我只分析这个东西对于技术有何价值,却没有关注这个东西,在商业层面,有没有对应的价值。
  2. 没有产品思维:除了商业思维,我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没有产品思维。虽然我掌握了很多技术,也拥有相关的能力,但实际上我却缺乏相关的产品,没有将对应的能力整合成为产品。打造产品一方面可以帮助我更好的整合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将我所掌握的能力,提供给第三方。

因此,来整理下遇到新知、新物应该的思考路线:

  1. 技术层面:这个东西,在技术层面上是什么样的?能解决什么问题?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2. 产品层面:这个东西,能够形成什么样的产品?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3. 商业层面:这个东西在商业层面,能够产生多大的价值?

如果以后觉得有需要加入的维度,再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