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at screen television displaying Netflix logo

《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 The Social Dilemma》观后感

豆瓣页面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4960008/

观看渠道

Netflix

观影感受

作为一个互联网从业者,其实智能推荐算法在我看来,特别的常见。但说句实话,我自己其实对智能推荐算法不甚了解。更是不熟悉他背后的机制。倒是我们常说的「信息茧房」这些,都有所耳闻。而这部影片中,就在介绍这个内容。

这部影片我想看了很久,但一直断断续续,刚刚才看完。

这个影片先用一个故事 「Ben」的生活,来介绍了推送、提醒这些功能的用途,也让我深刻的感受到,这些东西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

另一方面,用 Ben 的生活,和他误入极端组织集会的场景,展示了社交媒体对于人们观点的影响,颇为恐怖。

我们需要学会梳理自己的信息源,让自己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个世界。

推荐每个人去看这部影片。

black flat screen tv turned on displaying yellow emoji

onCall 别说「报错消息很明确了」

今晚在写飞书 Bot ,遇到了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的时候,不得已,找到了飞书的 OnCall。但在聊天的一开始,OnCall 的同学便回复了「报错消息很明确了」的回复。 让我开始有点生气。 生气的点在于,作为一个专业的开发者,onCall 之前查文档我还是心里有数的,如果问题可以被解决,我就不会选择进入 onCall 的流程。这样的回复有点质疑我的专业的感觉。 但是,换个角度来思考,onCall 同学可能确实是在忙,有点不爽。可以理解。 那有没有一个更好的办法来规避这个问题?

  1. 回复:「你好,这个报错文档中有对应提醒,是否已经按照文档描述调试过了?」这样的回复虽然含义差距不大,但缺少了「质疑」的感觉。
  2. 直接回复错误码对应的问题(但这部分其实是需要工具支持的,比如帮助 onCall 同学提供一个快速回复的工具,降低成本)

希望各位 onCall 同学都可以规避这个问题,不要陷入 onCall 导致脾气暴躁的环节。

black flat screen tv turned on displaying yellow emoji

做事要认真

做事认真与否,其实是非常明确的。对于业内人士来说,你这做的事情的工作量有多少,一目了然。即使在技术细节上不懂,但你所花费的时间、对于细节的打磨,是很轻松的可以看出来的。

而细节,会让读者、 听众、观众对你满意。可能你技不如人, 很难获得别人的认可,但你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也值得他人的赞许。

有没有花费了精力也做不好的呢?有的,但其实很少的。

shallow focus of woman

如何在熬夜后获得比较好的状态

昨晚熬夜写 Bot,搞到三点才睡觉。如何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比较好的精神状态?

  1. 熬夜,但要睡觉:我三点才睡觉,但我还是睡觉了的,我睡到了早上的 7 点。中间的三个多小时,足以完成两次睡眠循环,获得一个基础的恢复。
  2. 早起喝水:早起后喝一杯水,为的是让你从困倦的状态中清醒过来,因此要喝常温或冰水
  3. 吃碳水化物:碳水化物可以让你获得早晨大脑思考的能量。
  4. 午休:由于前一天晚上没有睡够足量的时间,因此,在中午务必借用午休时间,好好睡觉。
  5. 睡醒以后喝咖啡:午休可以让你获得一定的休息;而后的工作时间,你可以通过茶/咖啡,来提振精神,保证下午/晚间的状态。
idea 2654148 640

如何迸发灵感

做产品设计难免会遇到需要苦思冥想而不得其解的时候,在这时候如何更好的激发自己的灵感,让自己能够更快的跳出苦思冥想的状态中? 一个比较好的方式是:跳出当下,远离细节,用最轻松的状态重新思考问题。 比如说,以我为例,我的灵感大部分时候会出现在两种场景下:

  1. 洗热水澡:洗热水澡可以让我放松精神,而放松的情况下重新去思考问题可能会获得不错的效果(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的)
  2. 走路:我在通勤的路上也是常常会有一些灵感会迸发出来的。走着走着我想起来一个问题,然后思绪会因为无法完全集中而开始分散,反而迸发出一些不错的灵感。

但是,也需要注意的是,这两个方式有效的核心原因是跳出当下所关注的问题,从一个更高、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如果你洗热水澡的时候也是整个人很紧绷,可能就无法得到好的结果。

black flat screen tv turned on displaying yellow emoji

MBTI 其实是「性格红利」

你提前预知了别人的MBTI类型(比如我公开了),那你就可以用他最舒服的方式和他沟通;相比于不知道的人来说,你会选择和你沟通起来更舒服,更同频的人。

这才是 MBTI 的性格红利。

但问题在于,公开类型的动机是什么,对于我来说,是“降低沟通成本”,你知道我喜欢什么,就别整那些幺蛾子了,大家时间都很宝贵。

你可以访问下方的地址,获取到关于我的 MBTI 等信息

https://mp.weixin.qq.com/s/-Bqgzesu6mJG-4x8cIwtaQ

panda eating bamboo

关于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的一些心得

这个周末,我带着女朋友去了趟成都的「大熊猫繁育基地」,收获不少,分享给还没去的你。

关于住宿

成都的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位于「成都市成华区成都外北熊猫大道1375号」,是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毕竟大熊猫的生长繁育需要很大的空间,必然会很偏),所以,周围的住宿并不是很多。

比较好的一点的是成都保利公园皇冠假日酒店(我住的就是这家),打车去大熊猫基地大概 4.8 公里,费用大概 14 ~ 18元;

h273w

如果可以的话,我还是建议你住在附近,或者至少是比较近的地方。原因是大熊猫基地每天早上 7:30 开门,如果你可以在 7:30 进入大熊猫基地,那么你就会遇见较少的游客,有更多的时间去欣赏大熊猫的憨态可掬。

关于成都保利公园假日酒店

成都保利公园假日酒店有一些套餐提供了大熊猫基地的门票,如果你住这个酒店,可以去找找看。

我是双十一购买的票,是一晚高级间 + 2张大熊猫基地门票 + 2大1小早餐 + 熊猫便当。

住这个酒店需要注意的是:

  1. 早餐时间是 6:30 ~ 10:00,如果你想赶第一波大熊猫基地开门,就要早点起来吃早餐;
  2. 大熊猫基地的门票会是现场帮你预定,短信发送到你的手机上。到了基地以后,凭码进入;
  3. 酒店送的熊猫便当是方便你带去大熊猫基地自己吃的,但便当要 8:00 ~ 10:00 才有,所以如果你要在基地吃便当的话,可能就没办法赶第一批了。不过我个人觉得其实无所谓,因为便当里是两个三明治 + 酸奶 + 水果 + 饼干(饼干很好吃,而且有熊猫样式的)
  4. 酒店有免费接送车前往大熊猫基地,但早班车是 8:30的,所以,如果要赶第一班,那你还是要自驾/打车前往。

关于内部项目

大熊猫基地的可供参观的项目是挺多的,整体可以分为三大类:

  • 大熊猫
  • 小熊猫
  • 野生鸟类

一般来说,大家都是去看大熊猫的,不过既然都来了,不妨去看看小熊?,也挺萌的。

关于自由行 & 跟团游

大熊猫基地的价格透明,而景区内也有不少的基础引导设施,基本上你跟着走不会走丢。而大熊猫基地基本上也没有什么特别需要讲解的部分。如果可以,我强烈推荐你自由行过去,自由行的好处是你可以在一个地方停留很久,观察很久的小熊猫。

比如,我们在一个地方呆了很久,原因是里面有三只未成年的大熊猫在打架,看的大家乐呵呵的。

person using pencil

我为什么做盖洛普测试和 MBTI 测试?

最近几个月,我花了大概 4000 块钱,做了盖洛普测试和 MBTI 的测试,并清了相应的教练给我做了一个培训,来了解我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在 MBTI 测试中,我得到的结论是:我是一个 INTJ 型人;

6uzjp

而在盖洛普优势中,我得到的结论是:我的优势领域是理念 | 专注 | 行动 | 沟通 | 完美

o202o

为什么要做这两个测试?

我其实算是同龄人中,想的比较明白的人。我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我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我想要什么样的成就。

但对于我来说,所有的这些都是我自己的认知,有没有可能,以一个更加量化的工具,来完善我对于自己的认知。

MBTI 和盖洛普优势分析就是我找到的工具。

MBTI 性格分析可以让我知道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其实我知道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喜好的是什么),以及,让我知道什么样的人可以和我合作达成最优解。

盖洛普优势分析则可以让我明白,哪些东西是我更加擅长,或者说「更适合」的事情,这可以让我有目的的调整自己手上在做的事情,从而实现扬长避短。对于自己不那么擅长的部分,可以选择交给自己的队员来实现,而不是选择自己一个人硬抗

什么样的人适合使用这两个工具?

对于每个人来说,我觉得都有必要做 MBTI,一方面是对于不了解你是什么样的人来说,你可以通过测试和咨询,更加清晰你自己的画像;另一方面,更加重要的是,你要找到适合协作的人,更加高效。

而盖洛普优势,更适合那些找不到方向而迷茫的人,盖洛普会给你一个方向,让你明确,哪些方向「可能」更适合你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不做,顺从自己的内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灵光一闪

如何将一个commit 变成一系列宣传资源

作为技术人,对于做 Branding 的事情其实不那么上心,也因为不上心,导致在实际做事情的时候,难免做的不好。

我因为从事过运营,所以有一些经验,这里,分享一下我自己的思路。

以这个 Commit 为例:

这个 Commit 制作了一件事,就是在 GitHub 项目的目录下创建了一个 funding.yml ,从而实现开启 GitHub 的 Sponsor 功能。

第一层思考

那如果我们要将其转换为宣传资源,我们可以这样思考:

  1. 内容形态:这个内容我能不能做成文字类型的,或者是能不能做成视频类型的?

如果可以做成文字类型的,那么可以针对这个 commit 写一篇文章,比如就叫做

如何开启 GitHub 的 Sponsors 功能

如果可以做成视频内容,就可以做成

手把手教你开通 GitHub 的 Sponsors 功能

第二层思考

在第一层思考,我们可以很容易获得一篇文章和一个视频,但我们如果不满足以此,希望获得更多的推广内容,我们要怎么做?

我们可以延展思考一下,GitHub 的 Sponsor 功能是基于特定目录下的 yaml 文件来配置的,那我能不能有一篇文章延展介绍一下这个特定目录下的其他功能?

比如:

  • issue template
  • GitHub Action
  • Pull Request template

这样,我们就从之前的文章中,延展出来了第二层思考,这个时候,我们有了第二个主题,同样,可以延展出一篇文章和一个视频。

第三层思考

在第二层思考中,我延展出来了三个不同的服务,那在这种情况下,我可以再写三篇文章,分别介绍这三种不同的服务

这样,我就喜提三篇文章:

  • 如何使用 GitHub 的 issue template 来规范用户的提交?
  • 如何使用 GitHub 的 Action 来完成应用的自动化
  • 如何使用 GitHub 的 PR template 来规范用户的 PR

以及他们对应的视频。

总结

实际上,只要你愿意去思考「为什么」和「能不能」,很难在计算机领域写干,因为这个领域足够大,足够一个人写一辈子的原创了。你需要做的仅仅是,从你最熟悉的领域,选择一个话题,然后开始写作,不断的延展话题。

此外,如果你想写但又不擅长写作,我之前在 GitChat 和图灵的英子老师一起搞过一个写作课,你可以看看这个网站,我将我们当时的课程内容整理并发布在了互联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