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多图,请注意】
出发






当雄见闻








西藏





雪山
酒店后的草原
我











纳木措
文成公主(黑卡)
文成公主(iPhone)























布达拉宫(黑卡)
布达拉宫(iPhone)




























【本页多图,请注意】

















































































最近我将 Things 的日志簿的移动选项从立即改为了「每天」,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了这个功能的价值。
作为一个任务管理软件,遵循 GTD ,点击 check,任务就被清理掉是一个 ToDo 软件最为常见的功能。
那允许用户手动切换这个功能的时间,又是为了什么呢?我一直没有明白,直到我调整了这个选项,我才终于明白他的价值。
立即收入日志簿的好处是对于使用者没有任何的心智负担,不需要思考我是否要去做收入日志簿的这个动作。但相应的,也失去了再次和这个任务打交道的机会。
而将其设置为每日/手动,这可以让你的任务始终呆在他的位置上,直到这一天过去,或者是你手动做了录入。虽然相比立即收入多了一步操作,但你获得的是在完成录入的时候,你会重新 review 自己的这些文档,了解自己在过去的时间所做的事情。
一个简单的调整,对于一个人进行工作和时间的整理很有帮助。

目前在申办信用卡的时候,一般是提供的是两张卡,一张是银联标,另一张是 MasterCard 或 Visa 。
这样的配置在绝大多数场景下是没有问题的,可以正常支付,银联标的就只放在国内使用;MasterCard 就只放在海外支付。
但随着全球化的不断进行,很多时候,我们在境内的一些服务可能也需要海外的支付;或者是海外的支付也会用到境内的支付手段。单标卡因为无法完成相应的结算,所以就会卡死在这里。
我就是卡在 Google Developer 续费上了
这个时候,你需要的是一张同时包含了银联和 MasterCard or Visa 的卡。
你可以打电话给信用卡客服,说明你要使用的支付服务只能接受Master/Visa 支付,但同时要以人民币支付,就可以了。
或者你可以先用自己要用的场景进行支付,客服可以查到有一条授权失败的记录,基于这个记录,他会帮你办理。

这几天又在看《知识付费》,看到一些之前没有注意到的内容,分享出来.
第一个密码不是多写,而是确定写作的质量标准
《知识付费》,萧秋水
看到这一句时,恍然大悟.
我因为兴趣广泛且精力还算充沛,所以做了很多的事情,但是这些事情未必能够给我带来足够多的好处.而这个过程中, 可能很多事情都是无意识去做的.因为我想做,所以我就去做了.
这种无意识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我的产物可能在创意 & 想法上是好的,但最终产出物的质量却不尽如人意.在这个过程中,确实的就是标杆产品.
如果先找到标杆内容,再进行制作,那么所制作的产品是有一个对比的,有了对比,就有了提升的空间,也就自然而然的明白应该如何优化,再辅以练习,就自然而然的可以提升自己的质量。
这个点其实和史蒂芬科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以终为始是一个道理的。我依然需要重读这本书,将所学到的东西,内化到自己的各项工作中。
目前来看,我需要设定标杆内容的方向包括:
不知道读到这篇文章的你都知道什么标准呢?也可以分享给我。

因为有记账的习惯,因此,订阅服务对于我来说是比较好找的,这里整理一下我持续付费的订阅服务 & 一些付费购买的软件.
这些只是我一些和开发相关的软件和服务,但实际我的订阅还有很多,各种生活软件订阅之类的数不胜数.需要慢慢清理掉啦!

我在今年年中买了一个 Anne Pro2 ,当时考虑到这样可以控制自己强制使用 Vim 来写代码。
但后续没有持续下来,Anne Pro 2 就闲置了。最近因为搬家了,有了更大的的办公空间,更长的桌子,因此, Anne Pro2 就重新成为一个可以考虑的选项。
Anne Pro2 这款键盘 最初在买的时候,我最为看重的主要是它的60%键盘布局 以及强大的配置功能。
实际上,在使用的过程中,配置的功能确实非常给力。
比如说,我自己常用的一些配置:
Anne Pro 2 的价格不算贵,在机械键盘当中算是比较便宜的。60%的键盘布局可能不太适合所有人,但如果你可以接受 60% 的键盘布局,那么这个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我这几天在 Twitter 上发了一条推,引起了一些热烈反响。不少推油也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看法。
后续我也补充了一些信息
不过,我觉得我可能需要完整的描述一下我对于独立开发者的定义,以确定大家的讨论会在同一个维度上。
技术人的常见路线其实很明确,总体可以分两个大类:技术专家和产品研发。
技术专家的特征是对于技术研究更深刻,会更加专注于某一项技术的研究,有通才型的技术专家,但较少。更多的是在某一个领域方面深入的技术专家。
技术专家的话,一般而言,最好的路线是进入企业,以技术专家的身份,被企业供养着。特别是进入大的企业,较大的企业拥有足够的技术场景可以供技术专家进行深度研究。同时,大型企业也拥有足够的预算来供养这些技术专家。
产品研发类,不会太过于纠结于技术的本身。而是会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在技术产品的价值。
这类人大多最终会走上独立开发者/创业者的道路,企业内部虽然也会有内部创新的道路,但可能很多时候会受限于企业的资源和布局,因此,在出现企业利益与产品利益冲突的时候,容易触发这类人离职。
产品研发类的人的特点是,技术也会研究,但不会像技术专家一样沉迷于某一个技术,更加关注是技术之间组合产生的价值,站立在产品、研发、和人文的交叉点,讨论组合产生的价值。
从他们的表现逆推,则可知,两种发展路线可能会需要的一些特性:
关于独立开发者而言,需要具备的特点有很多,这里仅能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一些,也欢迎各位在下方评论。共同讨论。

事实证明,我并不够 Pro ,以配得上 iPad Pro。
我把自己的 iPad Pro 换成了 iPad Mini。因为我发现,自己可能配不上 iPad Pro 的 Pro 。
我最早买 iPad Pro 是我 2018 年在家里 Remote 的时候,以写作为主,所以 买了 iPad Pro 来专事写作。iPad Pro 配上 K380 ,拿着出门去咖啡厅写文章的体验还不错。
不过,两年后的今天,我依然从事着我最擅长的领域 —— 软件开发。而软件开发的领域,并没有为 iPad Pro 留出空间。
严格意义来说,并非不能完成工作,你依然可以在 iPad 上通过 Working Copy +诸如 Server Cat 之类的软件,以瘦客户端的方式来完成开发。
这使我的 iPad Pro 并不能真正发挥其 Pro 的能力,大部分时候都是爱奇艺了。
这时我意识到一个问题,既然我不需要它的 Pro,为什么我还要继续保留呢?于是乎,我将其换为了 iPad Mini。
对比我自己的主要使用 iPad 的场景:阅读、看课程,iPad Mini 的屏幕已经足够我使用。同时,性能也足够。挺好。

倒计时啦!
这个月的工作有些拖延的问题。不过好在是开始写周报了,所以会慢慢提升一下效率。
本月主要以在家为主,出门逛了逛,但也没有去太多的地方。
本月 Side Project 没有太多进展。
本月还是没有开始写作。
本月总收入 23923.59 元;支出24305.98元,略超支出。下月继续努力。

此外,今年的年度收入预期即将达成

本月是旅行的月份!yeah!
本月去了这些地方:
一年学习 54 门课程,本月进度 1 门;全年进度3 /54;
一年读书 54 本,本月进度 9 本;全年进度 24/54
一年观看 54 部电影,本月进度0 部;全年进度9 /54

这几本是我前段时间在研究超融合时找到的,这里分享给大家。因为这些书都是公开放在网上(厂商提供下载)的,所以整理起来一并发布。
这四本书值得发一个很有意思的点是这四本书都是 For Dummies 出版社为这四家企业定制发行的电子书。官网上没有,但使用的都是 For Dummies 的标示,所以这看起来也是一个出版社营收的事情。
这四本书提供了四个不同的厂商对于超融合的看法,对于在研究超融合的你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