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思考

ea3765a81c7a26a7864efdcf7c81ef7b

离钱更近的岗位

对于不同的人,其实是有不同的选择的。

大学毕业时,隔壁班的班长在武汉做了龙湖地产的销售,次年就在朋友圈看到他在武汉买了房子,在次年买了私家车。作为同龄人,我深感他的优秀。另一方面,也让我看到了我自己过去思维里的误区。

一直以来,我秉承的想法都是「人要去最熟悉/最擅长/最适合的岗位」,但我忽略了另外一个问题 — 一个人对于钱的需求度。

不同的人对于钱的需求度是不同的,有的人家庭小康,自己不需要挣太多钱,即可活的很好。有的人家境贫寒,需要努力挣钱,才能让一家人过的更好。

而想要赚到更多钱,我认为最核心的一个认知是 —— 你只有到离钱更近的地方,才能赚到更多的钱。适合或许可以让你把一份工作做到极致,但未必能让你赚到钱。而离钱更近的地方,哪怕你是行业平均水平,也可以拿到一份不错的收入。

举例来说,搞房地产销售的,就比搞汽车销售的更赚钱。大家都是赚提成,本金越大,提成的数额越多;互联网里搞游戏的,就比搞工具的更赚钱。游戏一天现金流水就足以让工具类应用一年吃喝不愁。

如果你想赚钱,就去离钱更近的地方吧。

grayscale photography of man wearing crew-neck shirt

相由心生

见过我的人大多都会说一句 — 你看起来完全不是这个年龄,再大 10 岁都正常。

是的,我是一个十分显老的人。

最近再次被提起这个话题,让我开始思考 —— 为什么我会是这样的?为什么我看起来要比真实年龄更大?

仔细分析后,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会导致我成为现在这个状态:

  1. 我是个胖子:胖会让整个人看起来更大只,从观感上也就失去了青年人的锐气和英气。
  2. 我在思考很多更遥远的事情:我是一个十分焦虑的人,我常常会想很多和我当下没有关系的事情。一方面,朋友们会觉得我愿意想的更远是一个好事,但另一方面,这种想的更远也让我陷入对于未知的焦虑当中。不自觉的进入到「苦大仇深」的状态。

对于我来说,想要改变也很简单

  1. 减肥
  2. 回到当下,没必要用遥远的可能性来压迫自己。思考的更远是好事,但如果想的太远,会让自己的压力过大。

变回一个有灵气的青年人吧!

blue and white light digital wallpaper

都 2022 年了,还需要独立站么?

于2014 年不同,如今移动互联网盛行,对于很多企业、个人来说,独立站点已经不再是一个必选项了。

但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如何看待独立站和微信公众号/知乎账号的问题。

作为我个人,我常年维持的包括 Twitter、抖音、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知乎账号。但同时,个人博客,也就是你现在看到的这篇文章所在的地方,也是我长期维护的主要阵地。

在我看来,独立站代表了自主可控。作为技术人,我们可能对于国内搞的信创嗤之以鼻,但我们必须要明白,我们嗤之以鼻的是将开源技术改改就叫自主研发的行为嗤之以鼻,而不是对于自主可控诉求的嗤之以鼻。

如果你只使用 Twitter、微信公众号等平台,那么你面临的问题可能是 —— 一不小心突破了平台的界限,就会直接将你的账号封禁,让你的账号无法访问,你的所有创作历史付之一炬。即使你的内容可能并不会被政府认为有风险,但平台出于自身保护的诉求,也可能预先将你的账号进行了封禁。作为创作者,这样的风险是极大的,你可能辛辛苦苦积攒的数年的工作,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但如果你拥有一个自己的独立站点,那么当某个平台出现问题后,你依然可以基于自己的独立站点来进行维护和发布,你依然拥有自己这个独立站的可控。在这种情况下,独立站才是你自己的最核心的阵地,其他平台不过是你的一个运营渠道。渠道是可以随意更换的,而独立站才是你的立身之本。

当然,选择独立站也需要注意,什么样的更可靠,比如 ICANN 直接管辖的通用顶级域(gTLD)就比交给各国家管理的域名(ccTLD)更可控(国家域名有可能出于国家利益封禁,而由 ICANN 直接管辖的通用顶级域则不会)。比如一个简单的例子 —— 阿桑奇的维基解密即使让众多国家都颜面扫地,但依然存活于世,便是 ICANN 的中立属性带来的。只要维基解密能找到支持自己的服务器,就可以继续托管。

你当然可以选择不要自主可控,但你要明白是你自己把生杀大权交给了平台。

editing video screengrab

短跑还是长跑,你想清楚了么?

昨天,我写了《年轻人别太抗拒加班》一文,阐述了我对于加班的态度。

另外一个方向,我认为值得参考的思路是关于长跑和短跑的对比。

长跑和短跑的一个很大的不同是短跑更关注的是加速度和爆发力,你需要获得一个更快的加速度,并在很短的时间达到目标。而长跑太长,我们很难通过一次爆发来达成目标,则需要更换策略,采用的是跑的更久的路线来操作。

如果这件事放在加班上,则是需要思考你自己在一线城市的生命周期。

不得不说,我国的一线城市的落户并不容易,四大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只有广深略好,北京和上海的落户都是极为困难的。而想要长期在一个城市生活、养育下一代,户口是不可或缺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思考我们的策略:我在一线到底是长跑还是短跑?

对于绝大多数的年轻人来说,一线的生活都是短跑:在一线城市打拼,赚到一定的启动资金后,回到准一线,甚至是二线城市,找到一份不那么累的工作,安静祥和的生活下去。

而对于一部分优秀的年轻人来说,一线生活是长跑:可以解决一线城市的户口甚至是房子的问题,并在一线城市长久的生活下去。

对于短跑的人来说,你需要的便是在前期大量的积累自己的经验,让自己快速的崛起,并快速的回笼资金,积攒自己的资本。那么在不影响健康的情况下,加班就成为一个合理且高效的策略。

对于长跑的人来说,你需要的是在一线更加长久的待下去,让自己更好的融入城市的生活和节奏当中是更加重要的,加班是其次,下班去构建自己的生活圈和朋友圈会更加重要。

editing video screengrab

年轻人别太抗拒加班

这篇文章大概率会被读者说「爹味重」,不过,我还是想聊聊这个话题。

我堂弟看到我每天坐在电脑前,略显焦虑,总觉得我这样不够好,也担心他自己走入行业后,是这个样子的。

从我自己而言,我自己其实并不是特别担心加班这件事:

  • 一方面是对我来说,加班本身不是坏事,加无意义的班才是。如果我坐在电脑前始终在忙活着,那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状态。但如果坐在电脑前就是刷刷 Twitter,看看视频,那可能是没啥意义。
  • 另一方面,从我的视角来看,年轻人依然需要珍惜加班的时间。就如同马云老师说的「996 是福报」,你需要通过努力工作来让自己获得新的技能和技术,并通过这些技术获得回报。

但是,我也同样抗拒加班:抗拒那些明明没有事情干但又要坐在公司里不能走的加班。

如果加班是为了学习技能,提升自己的效率,掌握更多的能力,这是一个好事;如果加班只是为了满足所谓老板的管理欲,那我建议你早日跑路,这样的公司今天能让你留下来加班只是为了满足老板的管理心,那么明天就能让你上交聊天记录来满足他的管理欲。

加有用的班。

不过说起来,如果真的是有用的班,大家估计也都愿意,自己就留下来加班了。

person standing near the stairs

为什么我选择「独立开发者」作为长期路线

我一直以来,对于自己的长期路线看待的都非常的明确 —— 我不愿走技术专家的路线,而是更倾向于走业务负责人的路线。

其背后是一套我自己看待世界的标准和逻辑:

  • 纯粹的技术专家的路线是一条死路。原因是技术专家本身没有问题,作为个人,成为技术专家也是一个可预期的路线和成长路径。但技术专家的反面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任何领域,技术专家永远都只能留下一个人,第二名就不再受市场的关注和欢迎。这使得大家不得不的内卷,让自己成为第一,把其他人踩在脚下。但风水轮流转,没有一个人能够在第一的位置上一直坐下去,因此就要不停的学习、不停的工作来保证自己的地位。终生不得休息。
  • 业务负责人的路线相对更难,但也更加多样化。业务是复杂的,人群、场景、手段、工具等的不同,都会造就出一个新的业务形态出来,而这些业务形态当中,除了部分存在赢家通吃的情况,绝大多数的市场往往都能容纳第二名、第三名的存在(一般来说,具有网络效应的产品只能容得下头部,容不下第二家)。这使得大家可以不用互相内卷,而是各做各的,服务好自己的客户,获得不错的收益。

综合上述的两条,我最终选择了业务负责人的路线,长期走下去。

如今的一个落脚点,便是独立开发者的实践。就像我一直和所有人说的 —— 独立开发者,不过是创业公司的 MVP

重置 MoneyWiz 数据

我的 MoneyWiz 已经使用了 4 年了,从 2018 年 6 月开始至今,记录了大量的消费数据、收入数据。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31

四年下来,我在 MoneyWiz 上记录了超过 6000 笔数据,这些数据记录了我过去四年的消费习惯、生活习惯、历史轨迹。

但另一方面,过去四年我的记录也极为不合理,比如过去的 4 年里只使用了 17 次退款(很显然退款次数不止 17 次)、大量的调整余额的行为(平均下来每 3 天就会调整一次余额)。这些都是一些不正常的数据,凸显出我在过去的四年里的大量不合理的记账行为。

也正是因为我的记录的不合理,过去我的数据并不能很好的支撑我针对自己的数据分析。因此,我希望在 4 年之际,重头开始,用一个更加正确、更加合理的方式来重新开始记账,并正确的使用 MoneyWiz ,来辅助我的生活。

如何处理历史数据?

历史数据虽然存在错漏,但毕竟也代表了我过去几年的消费习惯,不能完全舍弃。但另一方面,我也希望这些数据不要影响我的新的记账。因此,我将其从 MoneyWiz 当中导出来,并备份至 Google Drive。这样如何日后我需要重新对我的历史数据,依然可以基于我的导出数据进行分析。

injuo
备份数据

为什么不考虑 BeanCount?

其实我也有考虑 BeanCount,奈何看起来确实不是那么方便,且我认为很重要的「预算」和「预测」的功能都没有,这对于我来说,我认为是没有必要切换到 BeanCount 的。

不仅如此,我如果使用 BeanCount,还需要自行配置服务器,对于当下的我来说,我认为优先级不高,继续使用一个相对更加开放的记账软件(比如Moneywiz),可以导出所有数据,具备日后迁移到 BeanCount 的可能即可。

总结

在过去的四年里,我很感激 MoneyWiz 和自己过去耗费的心力,成功的让自己养成了记账的习惯。但另一方面,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希望我可以更好的完成记账,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给自己留下不可分析的脏数据。

CAPTCHA

为什么 2022 年了,依然让堂弟入 IT 的坑

在之前的文章里,提到过,堂弟最近在跟我学习编程。不过没有提到为什么我做出这样的判断,这篇文章就来聊一聊为什么要做这样决策。

任何决策都有其背后的上下文,基于这个上下文才能理解这个决策的原因。

我的堂弟来自村里,从小便是帮大伯种地做生意和喂羊,没少做农活。大伯家中虽然不能说是清贫,但也确实算不得富有。堂弟还有一个姐姐,目前在北京上班。

可以看出,堂弟的基础并不好,家中并不能给他提供太多的帮助,对于堂弟来说,如果不能留在外面,很有可能就要回到河南,做个小生意,或者找一个公司工作,拿着河南的平均工资。

在这种情况下,我判断堂弟的核心诉求应该是 致富,首先要解决致富的问题,从村里走出来,而不是随时有可能生意黄了,不得不回村里。

基于上述的判断,我给到堂弟的建议是从事互联网/IT的研发工作,而具体方向的划分,则是前端工程师

关于选择 IT 主要考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1. 我可以给他一些指导。相比于让他自己完全从 0 开始进入 IT 这个行业,显然我的帮助可以让他稍微少走一些弯路。
  2. 即使 IT/互联网增长放缓,依然是一个高薪行业。即使目前 IT/互联网增长放缓,但也仅仅是相比于互联网本身。相比于更多的传统行业,IT 依然拥有相对可观的薪水收入和可预期的行业持续生命周期。对于从农村出来的堂弟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3. IT/互联网的学历歧视较轻。不少的行业是存在学历的歧视的,如果员工没有相应的学历或是不是从特定的学校/专业毕业,就会存在歧视的情况。互联网因为本身没什么门槛,所以相应的歧视也比较少,更多是你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来做这件事。如果有能力做,就不太会被歧视。而本科的文凭已经达到了行业的硬门槛水平线,堂弟需要的是锻炼自己的能力,让自己的能力达到可以求职的水平。

总体来说,我算是帮堂弟做了一个人生决定,从我上述的判断来看,没有什么大问题,但长期来看,还是要看他能否在这个行业当中坚持,并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并持续的走下去。

pile of assorted-title books

读书读的是个细嚼慢咽,但也是狼吞虎咽

我最近在读互联网圈爆火的《纳瓦尔宝典》,这本书不厚,但我读的非常慢,和我预想的完全不同。这本薄薄的书,却花费了我不少的时间,我读这本书读了快半个月,也不过读了 30%(大约 70 页),实在算不得快。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30

又会想起我之前读的《你是你吃出来的》,一两天就翻完了。

这样截然相反的结果让我思考,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我读纳瓦尔宝典这么慢?

仔细对比二者的不同,我得到了答案:

  • 对于《你是你吃出来的》,我在读之前,就知道这是一本不错的书,且我读它就是希望获得一些过去我没有的信息的,所以这本书对我来说就是完全输入。我直接阅读即可。
  • 对于《纳瓦尔宝典》,我在读之前同样知道这是一本不错的书,且他和我所在几乎是相同的行业。我虽然是希望获得一些过去我没有的信息的,但因为这里面有太多相似和过去共同的部分,所以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时常会将其中的信息拿去放在我自己的经历当中去做对比。这种拿信息和我自己的对比,让我话费了不少的时间,基本上是读一页就要想一会儿。

哪一种好呢?我觉得都挺好,

  • 前者是让我获取新的信息,我从小白开始快速了解到一些信息,指导我的生活;
  • 后者是让我验证我的判断,我从新的信息里和过去的判断进行对比,增强了自己对于判断的认知,直接指导我的生活。

二者都挺好。

pile of assorted-title books

书摘也是一种「随手发」

在前面的文章当中,我提到过,我创建了一个用于随手发的 Channel,在这个 Channel 当中发布一些我自己看到的一些 Newsletter、博客、文章当中我认为有价值的,值得回味的话随手发进去,主要是服务于我自己有事没事没灵感的时候,可以翻一翻,重新回味,便可以形成一篇博客文章(水文利器)。

刚好最近在用 Kindle 看书,今天装了 Klib ,突然意识到,在读书时的「画线/高亮」,何尝不是一种随手发的实践?

后续把 Kindle 中的数本书的书摘也发在 TG Channel 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