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思考

person writing on brown wooden table near white ceramic mug

我想成为什么样的写作者?

我写博客有很多年了,博客也是零零散散什么都写:技术、生活、书评,无所不写,无所不聊。本质上是我不认可「人设」这个设定。

人设当然有其价值,可以让你在很短时间内,让别人认识你、知晓你、记得你。但对于作为一个个人性质的项目:我的个人博客、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我不希望背后有一个所谓的“人设”,我怕那样我会太累,我怕那样的我难以持续。

在一个可能长达几十年的项目当中,尝试带上面具只会让我失去自己,而脱下面具,做一个真实的自己,可以让我更加的轻松和自在。所以,我在写博客、写公众号上更在乎的是否真实、是否从心。

当然,这也不意味着我不需要锻炼自己的写作和表达,我依然需要为了让我的读者获得更好的内容而锻炼。

从我自己近几年的阅读来看,我比较喜欢的作者有两个:

  1. 张辉:「辉哥奇谭」公众号的作者,辉哥的公众号的风格是聊个人、聊自己,写作的内容也比较广泛,但会朝着一个特定的大方向去写。
  2. 碧树西风:「记忆承载」和「记忆承载3」公众号的作者,碧树西风的风格是泥石流,会介绍一些他从投资人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对于目前还在韭菜阶段的我来说,有效的补充了一些信息。

对于我来说,或许未来可以成为这样的作者,我就心满意足了。

group of fresh graduates students throwing their academic hat in the air

大学要储备的只有学习能力

最近,即将从大学毕业的堂弟找到了我,希望我能给他一些建议。在经过了一轮又一轮的讨论后,他决定跟随我进入软件行业,成为一个软件工程师。

而作为一个软件工程师,我深知学习能力是这个行业最重要的能力(是的,没有之一)。因此,也需要考察一下堂弟的学习能力。经过一番考察,在我看来基本上是需要回炉重造的状态。不过,既然如此,那就坦然面对现实,一点点带吧。

不过这个事情也让我开始思考大学当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随着大学本科的扩招、社会对于不同职业的渲染,大学生们对于大学毕业后是否从事自己所在的行业大部分是不太确定的,再加上当初选择专业的适合,可能没有经过详细的调研,只是随便选择了一个,或者是调剂到了当前的专业。毕业即转行似乎成为了一个常见的选项。

如果你的大学专业是自己深思熟虑选择的,且毕业也要选择这个行业去从业,那么你在大学花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本专业的知识是必要且值得的。

但,如果你对前途不甚明确,不知道自己以后从事什么行业,那么储备一些通用的能力是最重要的。这里包括:学习能力写作能力演讲能力阅读能力等一众通识能力。

而在这众多能力当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学习能力。因为学习能力是你掌握其他所有能力的「元能力」,当你掌握了学习的能力以后,你就可以借助于学习能力,掌握一个又一个的新能力,成就最强大的自己。

如果你未来从事的行业是一个充满未知和不确定性的行业,那么学习对于你来说更是重中之重了,因为你需要时刻掌握着将自己这艘大船调头的能力。而如果你所在的行业没有那么大的变化,掌握学习能力则可以帮助你更好的构建跨行业、专业的交叉能力,在行业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总结

对于自己未来不明确的大学生来说,构建自己的学习能力,并在学习能力基础之上,构建自己的阅读、写作、演讲能力,是最划算和有价值的;而对于未来明确的大学生,所需要的就是在你自己认可的方向上,蒙眼狂奔。

697908ef25588ba1de188bb8b8d5559c

把问题极化,更快的做出决策

我在做一些问题的判断时候,会比较倾向于借助于「极化」的手段来快速做出决策。

简单来说,就是将令你困惑的问题的条件放大至极限,从而更快的逼近问题的真相,让你做出一个满意的答复

在生活中,我们面临问题时会遇到选择,而让我们产生踌躇不前的原因大多是因为看起来两个选项似乎差不多,我们在纠结到底哪个选项「更好」。为了让我们可以更加清晰的看到问题可能的结果,不妨将问题中的条件放大 10 倍、放大百倍、甚至放大到一个无法被再放大的情况。

当问题被放大后,收益和代价也会无限放大,从而让我们更容易发现到底哪种收益是我们想要的、什么样的代价是我们不希望要的。

灵光一闪

灵感:Meeting Kit

我最近在使用 Agora SDK 开发一个视频会议软件,在开发各种视频会议的细节功能时,我不由得疑惑。为什么一定要开发会议当中的一些基础功能 —— 比如静音、踢人、设置设备、会议聊天。

当然, 这些东西开发起来并不复杂 —— 你只需要基于 Agora SDK 就可以开发出来,只是我在想,这些非常基础的功能,能否有一些现成的功能 (是的,我非常懒)。

所以,我在想,能否有一个 SDK ,可以帮助我简化一下视频会议的开发(视频会议算是一个非常普适/标准)。

开源项目: Meeting Kit

Features

  • 开箱即用的视频会议功能
    • 静音 / 设置音频设备
    • 视频分享 / 设置视频设备
    • 屏幕分享 / 自定义屏幕分享设备类型(包含默认值,可自定义)
    • 虚拟背景功能 / 支持自定义虚拟背景 Template
    • 信号状态链接功能
    • 自定义功能区
    • 不同布局模式(可参考腾讯会议、Zoom 等视频软件)
    • 录屏功能
  • 配置 APPID & Token 即可初始化一个标准的视频会议应用。
  • 自定义各组件样式
  • 支持导出部分功能作为一个单独的组件在外部使用(比如需要传入 Client 和 Track)

项目的长期发展

  • 支持底层替换
    • 可以支持 Agora、AWS、腾讯云、自建 WebRTC 中转节点(Premium Plugin?)
  • 支持多种常用开发方案
    • 或许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 Organization,下辖 React、Vue、Flutter、iOS、Android 插件。
  • 支持更多功能的插件
    • 比如美颜,可能需要 WebAssembly
    • 比如 Memoji
  • 产出课程 (Premium)
  • ...

现有项目对比

  • Agora-RTC-React/Agora-RTM-React:这两个项目虽然简化了 Agora SDK 在 React 生态下的使用,但对于开发者来说这些也仅仅是简化了开发,对于开箱即用的应用而言,还是有限。
ea3765a81c7a26a7864efdcf7c81ef7b

及时行乐与长远规划

女朋友吐槽我说,我似乎不像曾经那样,愿意花钱了,开始有点变的小气。

我也在想,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想了想,可能是因为目标感不同。

当年刚毕业 / 还在学校的时候,我对于结婚这件事没有那么高的预期,并不预期我马上会要结婚,所以存钱不重要。不需要储蓄,重要的是及时行乐。

如今的我,需要考虑结婚、彩礼、买车、买房、长期发展,担子一重一重都在眼前,自然会显得更加小气、抠搜。

目标感的不同,让我选择了不同的方式和方法。

过去的我不在乎未来,只在乎当下。如今的我,在乎当下,但更在乎一个美好的未来。

可是,没有当下,又谈何未来呢?

person holding white printer paper

警惕“习惯了”

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一些让人不舒服的事情事,会有两种路线:

  1. 认识到这是个问题,并努力的去改变他,让他变得不再是个问题
  2. 认识到这是个问题,但告诉自己,总会习惯的

如果你发现自己在最近遇到一些事情时总是后者,就需要警惕「习惯」了。

我们需要警惕“习惯”,因为习惯的力量太过于强大,他可以把一切不合理的东西合理化。而一旦不合理的事情合理化,就会让我失去把事情变得更好的可能。

警惕「习惯」,努力让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好。

person writing on brown wooden table near white ceramic mug

如果财富自由,你会做什么?

对于我来说,如果我不需要为了生存而进行产出,那我可能会希望自己能够保持静默,持续的去学习一些东西,学习一些「无用之学」。

背后的原因很简单,我拥有好奇心,我的好奇心驱使我去做更多的事情,而学习,正是满足我自己好奇心当中重要的一部分。

受限于生存压力,当下的我很难做到能够随心所欲的去学习一些东西 —— 你要追求财富、你要追求成功、你要追求事业有成。但这些东西可能只是表象,可能只是社会所赋予我们的压力。

回归到最后,还是要看你像做什么?

就我自己而言,我会学很多东西、体验很多东西,还有一个不会变的,可能就是通过 Coding 来改变世界,毕竟,这世界上有太多需要被改变的东西了。

close up photography of gray engine part

IT企业的价值在何处?

一直以来,大家都以进入互联网企业为荣,绝大多数人都在想这个问题。

但,价值是否真的在互联网?

一直以来,互联网企业都因为工资高等特点被广大开发者所关注,但随着互联网的增量减少,很显然,互联网的高工资难以维持。互联网对于工程师的诉求也会逐渐的减少。

在这个时候,每一个软件工程师都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 —— 如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生存?

一个是找到有增量的互联网市场 —— 比如出海,到第三世界国家去进行产品开发(不一定人要去,但至少业务要去)。在这个市场,竞争不那么激烈,你依然可以维持高增长,获得更高的收益。

另一个是可以思考 IT 企业的本真价值是什么?互联网企业也好、软件企业也好,本质上是通过提升效率,让过去不好做的事情现在变得更加简单(微信提升了沟通的效率、淘宝提高了交易的效率、微博/Twitter 提升了发布观点的效率)。因此而产生价值。

而被互联网化/数字化的行业和领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大量的行业都还在使用一些非常传统和古朴的手段来进行信息的处理和交互,这些行业值得软件企业/互联网企业深耕,推进更多的企业数字化,并跟随这些企业的数字化来产生价值。

不过,也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方案一,还是方案二,都已经不是「捡钱」的难度了,都需要你深耕行业,并在深耕的基础之上,创造价值,才能收获相应的反馈。

photo of bulb artwork

为什么我会订阅那么多播客/Blog/微信公众号

作为一个创作者,我对于自己的要求不算高,但也不算低 —— 我希望我能持续有输出。

但我也深知,我是一个普通人,我无法让自己永远有的写,永远有的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给自己提供的解决办法是 —— 让自己沉浸在足够的信息当中。

我的逻辑是 —— 我写的文章大多并不是完全创新的(技术的除外),这些文章的灵感来自于我每天的所思所想,而所思所想来自于我的摄入。如果希望有足够的输出,足够的摄入是不可或缺的。

基于上述的逻辑,我得出了我应该做的事情 —— 尽可能多的订阅播客/Blog/微信公众号,收集到尽可能多的信息,然后从这些信息中筛选出我自己所需要的,并与其产生互动(比如诞生一个新的灵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能够有这么多的文章灵感、软件的灵感,都来自于我的这些海量的输入。

当然,这些海量的输入也为我带来一些不爽的点 —— 比如,信息量太大了,我往往是无法看完所有的信息(当然,我也不太强求自己能看完所有的信息),也在追寻更好的信息摄入的方法,希望自己可以更加轻松的处理这些信息。

woman spreading hair at during sunset

做让你快乐的事情

昨天和一个朋友聊,这个朋友在现有的公司做的不开心,觉得现有的公司已经脱离了他早期加入公司时的样子,想要离开现在的公司,寻求 Web3 公司的机会。

对我来说,我给到的建议自然是肯定的。

这个朋友在开源社区呆了很久,也有了自己的影响力和人脉,在我看来,他已经脱离了求生存的阶段,已经不会因为离开当前的公司就完全无法生存,他完全可以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既然如此,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能够让自己开心的同时,还能赚到钱的工作?

对于 90 后这一代人而言,我们当中的有些人还在奋斗的途中,但也确实有他这样的,其实家境还可以(不需要他奋斗脱贫),上一代人打下来良好的基础,让我们可以选择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没必要完全浪费自己的生命和时间在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上。

勇敢的走出现在,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