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思考

2023, 松弛

2023, 松弛

2022 年,为了保持对自己的压力,我保持了为期一年的高密度更新。回过头去看,我觉得这些更新有价值,将我思维中的碎片都展现出来了。但同样的,这些碎片过于简单和不集中,可能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其实很难有比较大的帮助。对于我自己来说,也只是将我的思维碎片提前拿出来,而不是在我自己的脑海里发酵一下。

在 2023 年,我对自己的定位是松弛,不再逼自己去做一些事情(即使这些事情的确很好),而是更加随性,不强求,看命,看运。

OpenAI 的 API 使用的三种层次

OpenAI 的 API 使用的三种层次

随着 ChatGPT 的逐步推广,我看到了大量基于 OpenAI 的产品出现,如果要将其分层,我认为可以分为三层:

Connect 层:只是在使用 OpenAI 的 API ,并没有做太多的功能提升

比如我自己做的 ChatGPT-Feishu,其实就是在这个层次,更多是将 ChatGPT 和一些现成的应用进行连接,所以差异性不大,大家大多是在技术上卷一些新的 Feature。

在我看来,这个层次的卷动是非常有限的,因为现成的应用和场景就这些,大部分时候我们能做到的也就是将 ChatGPT 和现有的生态更好的结合,但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变化。

Prompt Engineering 层:预制 Prompt,帮助用户问出好问题

当我们仔细去看社交网络上的那些 ChatGPT 的用法之后,其实你会发现, 大多数人对于 ChatGPT 的用法是非常简单粗暴的 —— 问一些过去问搜索引擎的问题。ChatGPT 会给你一个看起来还不错的答案。

这个问题背后其实是大部分人是问不出一个精确、明晰、易于理解的好问题的。

而 Prompt Engineering 层的产品则可以实现对于问题的解构,将一个复杂问题拆解为一套模板 + 一些用户可以理解和输入的内容,从而降低提问的难度。

这一层的应用更多是在卷不同的场景以及对于 Prompt 的优化,以实现更加精准和优质的返回内容,从而帮助用户解决问题。

Finetune 层:对模型进行微调,以符合应用和业务的场景

OpenAI 对于模型提供了 Finetune 的能力,开发者可以准备自己的数据集,将其上传至 OpenAI,由 OpenAI 对模型进行微调,后续开发者可以使用经过微调的模型来进行自动的补全。

这个层面大家卷的就是行业领域认知和干净的数据了,就回到了 AI 经典的行业落地场景了:收集行业数据 – 清晰数据 – 训练模型 – 实际应用。只是 OpenAI 将这件事的难度给降低了。对于开发者来说,可以更加低成本完成整个流程。

如果你只是玩票,那我觉得第一层和第二层都是不错的。但如果你打算正经做个事情,那么第二层可能是必备的基础。

ChatGPT 与聊天软件的结合

ChatGPT 与聊天软件的结合

ChatGPT 与聊天软件的结合会是一个不错的爆点。因为机器人的出现,可以让你在不丢失上下文的同时,完成你的工作,这样的形态会帮助 ChatGPT 快速的完成拓展。

网页版的 ChatGPT 虽然更强,但终归还是可以通过 API 来体验到的,但集成在各种工作的上下文当中,可以帮助机器人达成更强的能力。

对于 ChatGPT 来说,飞书、Slack、Telegram、Discord、Teams 来说,都有一定的空间可以用来做一些事情。

值得你去进行一定的投入。

你生活的地方,才是家

你生活的地方,才是家

自大学以来,我便常年在外,每年回家的时间,不过是过年那七天。其他时间,我大多在一线城市奋斗。

而对于我来说,家也成了一个陌生的词汇 —— 焦作是我家,我在焦作生长,我熟悉我家附近的道路。但焦作也不是我家, 我早已不知道家门口的商铺是什么?他们在卖些什么、他们的生活里都是什么样的日常。

对于我来说,家是我生活的地方,它可能很大,如天津我租的房子一般;它可能很小,如我在深圳住的 10 平米的小隔间。

家是你生活的地方 —— 而不是家乡的地方。你在村里修建再好的房子,可那终究不是你的家 —— 那里只有一座气宇轩昂的房子,却没有你。你在城里住的再落魄,那终究是你的家,因为它有你。

那么,为什么一年只住几天的地方可以是家呢?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不同的人性格是不同的。

以我为例,是一个偏社牛的性格,什么活动总想去凑一下。什么样的事情都希望去了解一下,因此也造就了我什么都知道一点的习惯。对于这样性格的我来说,参与社交活动是一种享受。

而对于社恐来说,我所做的一切,可能都是令他反感的。

而现实生活中可能并不一定能总能如愿,比如可能社牛并不会被邀请到活动当中,而社恐则总是被带到各种不同的场合当中去锻炼。

社牛和社恐都不能如愿,这大概就是社会与个人预期的错配。

安迪比尔定律的变种 — AI 和需求定律

安迪比尔定律的变种 — AI 和需求定律

安迪-比尔定律,是对硬件升级与软件升级之间关系的陈述,是指新软件总将耗尽新硬件所提高的任何计算能力。

安迪 – 比尔定律,维基百科

最近在看 ChatGPT ,突然想起来了安迪比尔定律。在安迪比尔定律中,我们描述新的软件将会耗尽硬件提升的计算能力。

如果将其放在 AI 能力,则意味着,AI 节省的那些工作岗位,都将会因为人类无穷的需求和变化而重新出现。

AI 终究只是一个工具,是一个提升生产力的工具,他所提升的生产力,很快会因为社会平均生产力的提升而降低其效益。

当然,短期还是会有很大的价值,拥有 AI 能力,你就有超出平均水平的收益。

人生有台阶

人生有台阶

法不轻传为什么 2022 年了,依然让堂弟入 IT 的坑当中,我其实提到过,我希望堂弟能够走 IT 的路线,从而摆脱黄土朝天的现状和未来。

但说实话,如今我觉得,我可能过于高估了自己,以及低估了阶级之间的代差。

我父亲是从村里走出来的学生,到城里上学,并考入了公务员。而我如今能够成为一个软件工程师,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从小学习 IT。大伯则是一直留在村里,虽然中间做生意、搞绵羊养殖,但总的来说,都是做的和土地相关的事情,堂弟也从小耳濡目染,给大伯帮忙。

对于我来说,我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从而走出了自己的路。堂弟的起点更低,我的路线未必适合他。甚至我的选择可能就是一个错误的选择,他需要走的,是曾经我父亲的路,从村里到城里,再从城里到更好的城市里去。

优秀的人当然可以跨越这个步步前进的设定,但终归只是少数人。

想起来之前知乎上的一个段子 —— 凭什么别人几代人的努力,被你努力一下自就给超越了?

学而不思则罔?学而不用则罔

学而不思则罔?学而不用则罔

在论语当中,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句子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论语 · 为政》

我们从小就学习这句话,它也伴随我们走过了我们的学习生涯。但直到最近,我才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这句话,并将其进一步拓展 —— 学而不用则罔

在学校学习的时候,我们学习的往往是理论知识,无需专门的去实践,所以就如同孔夫子所言,我们只需要学习并思考,便可将知识融入到我们脑海中,成为我们自己的知识和智慧。

而当我们走上社会之后,我们的学习则更加的功利 —— 你不太会去学习一些纯理论的,你所学习的东西,往往是需要解决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将「学而不思则罔」改一改,变成「学而不用则罔」。

学然后致用,才能让我们不至于迷失在不同的理论当中,相互冲突。实践不同的理论,并因此来改变自己的生活。

工程师,除了互联网,还有很多选择

工程师,除了互联网,还有很多选择

2022 年景不好,看到不少裁员的,也看到不少人面对裁员显得悲观,甚至也看到有些人提到「如果不做成管理层,感觉这一生可以看到尽头」。

但工程师其实还有很多选择 — 这世界并不是只有互联网公司才需要工程师,任何一个和数字化强相关的企业,也都需要工程师。大部分时候,如果你放弃了高薪,你其实完全可以找到一个可以轻松做到 Work Life Balance 的工作,他们可能偶尔加班,但绝对不卷。你每天可以接送孩子,周末可以出去玩,而不是每到周末就整个人被榨干,没有力气。

我们现在面临的社会是一个阶级逐渐固化的时代,你其实希望通过在互联网大厂实现的是阶级越迁。但时间窗口已经消失,已经不存在阶级越迁的可能性了,你还会选择继续在互联网大厂卷么?

既然上升无望,不如好好过你的生活,静待下一个周期。

35 岁问题,只与你的竞争力有关

35 岁问题,只与你的竞争力有关

时常会在各种论坛看到一些关于 35 岁裁员的话题,大家都很恐慌自己会在 35 岁被裁员。

但说实话,这个事情其实没有那么复杂,你是否 35 岁被裁员,只与你的竞争力有关

当然, 不同的人和环境竞争力和年龄的相关性是有区别的:

以绝大多数人感知到 35 岁裁员的消费互联网为例:消费互联网主要需要的是快速迭代的能力和对于用户行为、用户需求的感知,这里需要的更多是随机应变的能力,自然也就更多需要加班、卷。当然,你也可以通过一些别的手段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 比如质量、效果。并不是快就是绝对的好,快但是在错误的方向蒙眼狂奔,也是一种悲哀。

而对于传统的To B 的行业软件领域,虽然可能增长没有那么快,但由于需求明确、变化少,更多是自己在行业当中的经验的产品化,则不需要那么快的迭代速度 —— 毕竟你的用户不会迭代那么快。在这样的行业当中,你待的时间越久,积累的行业 Know How 越多,自然竞争力也就越强。

选择一个适合你的领域,提升自己在领域的竞争力,才是无惧 35 岁裁员的唯一手段。

下一轮增长在哪里?

下一轮增长在哪里?

回顾 2022 ,我们看到了经济的不断在下行(不只是国内的经济下行,国外的经济也没好到哪里去,美股也在跌)。

一方面,我们可以将其归因为疫情 —— 疫情的出现使得国际之间的交流变得困难,开始出现了逆国际化的潮流,大家开始只为本国的产品消费。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关注到,这一次的下行,很有可能是创新的缺失 —— 任何创新都有其增值周期,上一次的创新的增长,来自于互联网。千禧年代,我们遭受了千年虫的冲击,但也带来了一波互联网发展。而这一波发展持续了 20 年,我们也得到了 20 年的高速增长。

如今互联网已经难以提供新的增长点了 —— 能够联网的已经都连的差不多了(物联网、车联网)、能够上网的人也都上的差不多了(现在的小朋友们可能都不一定会玩电脑,但一定会玩手机、iPad)。

互联网已经没有什么太多的增长点了。我们的经济,也就自然而然的进入萧条的时期。想要让我们的生活重回一个高速增长的时代,需要一个新的增长点。

我不知道这个增长点在哪里。不过,我们唯一能做的,便是积累那些能够跨越周期,穿越牛熊的能力 —— 写作、演讲、学习、创新的能力,永不过时。

关于你的宝贵生命

关于你的宝贵生命

今天在看 V2ex 的水深火热区的时候,注意到站长 Livid 置顶了一个帖子 —— 《关于你的宝贵生命》,写的很好,发人深省。

如果你热衷于去参与那些只要有电脑或者手机就可以回复,而不需要任何技术经验的主题,你实际上就是在浪费宝贵生命。然后你浪费完今天接着浪费明天,你的人生的一个又一个本来可以充满希望的明天就在这样的毫无意义的灌水中,灰飞烟灭。然后等你老了,内心只是充满了对这个社会的“不公平”的恨,却不记得自己在年轻的时候做过任何有意义的事。

Livid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这样的,尽量选择那些我们有独特价值的领域去参与。至于没有任何门槛的事情,我们可以选择完全不关注,一方面是这些领域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事情需要做。另一方面,则是这些领域站不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