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20年12月

从拒绝需求讨论开发者在团队中的身份

从拒绝需求讨论开发者在团队中的身份

我今天在听播客时,听到了 XMind 的创始人园长提到了一个观点

我们要把团队成员当成成员,而不是乙方,要让团队成员有发言权

园长,XMind

这让我想起了我在腾讯时,做的最后一个项目。

背景大致是我被调到一个临时的项目组,配合秘书团队做一个小程序。在小程序上线后,开始使用以后,秘书临时新增一个功能,我认为这个功能不合理,会增加线上应用的风险,且功能实现无法短时间实现且保证安全。但秘书认为我是没事找事,最终,以和我合作的前端小哥在前端实现为最终方案进行解决。

这个事情中,秘书因为有自己的 KPI,所以必须要实现;前端因为要急着从项目中抽身,而选择了放弃对于需求的评估。我认为这个功能的设计属于拍脑袋,没有考虑到实现的复杂度和对线上应用的影响而拒绝。

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前端放弃底线,实现任何看起来可能不合理的需求是有问题的。但考虑到即将离开腾讯,所以也就放弃了争吵,随便他们去了。

随后我问了一下群里的设计同学,看看他们是否有会和产品反驳需求的时候,得到的反馈让我很是惊讶:“我们是服务型设计,从不拒绝需求”。

即使是在腾讯,设计师这样富有创意的工作也变成了只会做需求的工人,那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师的价值何在?服务型的设计,和乙方何异?

对于我来说,如果一项产品需要我来做,那我一定要思考这里的需求的合理性,如果不合理,我一定会选择去和产品经理讨论,并将实际存在的问题抛出来,去讨论这个需求是否真的值得去做。在我看来,如果这个需求我不经思考就去做,那和机器人没啥区别。

而更多的人,可能从来不考虑自己到底是团队的成员还是团队的乙方。又或者,是国内大公司的高度分工下,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上一个流程的乙方?

从被动整理到主动整理

从被动整理到主动整理

最近我将 Things 的日志簿的移动选项从立即改为了「每天」,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了这个功能的价值。

作为一个任务管理软件,遵循 GTD ,点击 check,任务就被清理掉是一个 ToDo 软件最为常见的功能。

那允许用户手动切换这个功能的时间,又是为了什么呢?我一直没有明白,直到我调整了这个选项,我才终于明白他的价值。

立即收入日志簿的好处是对于使用者没有任何的心智负担,不需要思考我是否要去做收入日志簿的这个动作。但相应的,也失去了再次和这个任务打交道的机会。

而将其设置为每日/手动,这可以让你的任务始终呆在他的位置上,直到这一天过去,或者是你手动做了录入。虽然相比立即收入多了一步操作,但你获得的是在完成录入的时候,你会重新 review 自己的这些文档,了解自己在过去的时间所做的事情。

一个简单的调整,对于一个人进行工作和时间的整理很有帮助。

如何办理双标信用卡

如何办理双标信用卡

目前在申办信用卡的时候,一般是提供的是两张卡,一张是银联标,另一张是 MasterCard 或 Visa 。

这样的配置在绝大多数场景下是没有问题的,可以正常支付,银联标的就只放在国内使用;MasterCard 就只放在海外支付。

但随着全球化的不断进行,很多时候,我们在境内的一些服务可能也需要海外的支付;或者是海外的支付也会用到境内的支付手段。单标卡因为无法完成相应的结算,所以就会卡死在这里。

我就是卡在 Google Developer 续费上了

这个时候,你需要的是一张同时包含了银联和 MasterCard or Visa 的卡。

你可以打电话给信用卡客服,说明你要使用的支付服务只能接受Master/Visa 支付,但同时要以人民币支付,就可以了。

或者你可以先用自己要用的场景进行支付,客服可以查到有一条授权失败的记录,基于这个记录,他会帮你办理。

先定目标再练习

先定目标再练习

这几天又在看《知识付费》,看到一些之前没有注意到的内容,分享出来.

第一个密码不是多写,而是确定写作的质量标准

《知识付费》,萧秋水

看到这一句时,恍然大悟.

我因为兴趣广泛且精力还算充沛,所以做了很多的事情,但是这些事情未必能够给我带来足够多的好处.而这个过程中, 可能很多事情都是无意识去做的.因为我想做,所以我就去做了.

这种无意识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我的产物可能在创意 & 想法上是好的,但最终产出物的质量却不尽如人意.在这个过程中,确实的就是标杆产品.

如果先找到标杆内容,再进行制作,那么所制作的产品是有一个对比的,有了对比,就有了提升的空间,也就自然而然的明白应该如何优化,再辅以练习,就自然而然的可以提升自己的质量。

这个点其实和史蒂芬科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以终为始是一个道理的。我依然需要重读这本书,将所学到的东西,内化到自己的各项工作中。

目前来看,我需要设定标杆内容的方向包括:

  1. 文章撰写的标准
  2. 视频课程录制的标准
  3. 视频课程制作的标准
  4. 代码质量的标准

不知道读到这篇文章的你都知道什么标准呢?也可以分享给我。

我在用的订阅服务/付费软件(2020年12月版)

我在用的订阅服务/付费软件(2020年12月版)

因为有记账的习惯,因此,订阅服务对于我来说是比较好找的,这里整理一下我持续付费的订阅服务 & 一些付费购买的软件.

订阅服务

开发相关

  • Jetbrains All Pack: 由于我会根据不同的 Project 切换不同的语言,因此我在购买订阅的时候,直接购买了 All in One Pack. 149美元/年

视频剪辑

  • 万兴喵影: 我的一些视频的片头、片花啥的都是在这里加的. 360元/3年
  • ArcTime Pro: 积分充值类的,我的视频的字幕大多是由 arctime自动识别再手动调整部分内容来制作的.

记录生活

  • Day One :我一直用的日记本软件,很好很强大. 168元/年
  • MoneyWiz: 我在用的记账软件,习惯了, 108 元/年

综合

  • SetApp: 前几年上的车,一直参与家庭车付费.18元/月
  • Microsoft 365: 和朋友一起组了家庭包,一年83元;
  • 1Password:和朋友一起组了家庭包,一年80元;
  • Adobe 全家桶: 我平时会做播客,也会做一些简单的图片处理, PS 和 AU的使用率比较高,此外,也会进行一些视频剪辑. 29.99美元/月(黑五特惠)
  • 阿里小号:我用阿里小号来收快递,这样可以和我自己的手机号区分开.一年20
  • XNIP: 截图软件,非常好用,我是早期用户,一年订阅 12 元,不算贵.
  • iCoud: 用来存 iPhone 照片的, 21 元/月;
  • Google One: 用来存相机照片的,一年 230 元;

付费软件

开发相关

  • Sublime Text 3: Sublime Text 是一个我经常用的编辑器,我经常在不同的场合下打开 VSCode、Sublime 不同的软件,查看不同的项目的代码.出于多年白嫖,买了一个个人授权,在自己的几台电脑上注册了. 80美元
  • PPDuck: PP鸭是我用的一个很不错的图片压缩软件.虽然新小科技提供了免费的图压,但对于我来说, ppDuck 的体验还是更好一些.且一次性付费,还好. 65 元
  • Rotato: Demo 展示应用程序,可以将截图转化成视频.虽然看起来挺简单,但对于产品推广的时候,用户的体验是不一样的. 99 元;

视频制作

  • Capto: 录屏软件,我平时要录制很多的视频教程,这个是必要的投入.97元

其他

  • IDM: 在 WIndows 下用的下载软件,99 元.
  • Balsamiq Desktop: Balsamiq 是一款我比较常用的原型绘制工具,可以非常方便的绘制出简单明了的原型.相比于 Axure ,他提供的线框图可以让我更加专注在产品本身,而不是原型的细节. 89美元
  • iMazing: 之前一次 BundleHunt 上买的,用来管理 iOS 设备很方便.3美元.

总结

这些只是我一些和开发相关的软件和服务,但实际我的订阅还有很多,各种生活软件订阅之类的数不胜数.需要慢慢清理掉啦!

试着使用60%键盘

试着使用60%键盘

我在今年年中买了一个 Anne Pro2 ,当时考虑到这样可以控制自己强制使用 Vim 来写代码。

但后续没有持续下来,Anne Pro 2 就闲置了。最近因为搬家了,有了更大的的办公空间,更长的桌子,因此, Anne Pro2 就重新成为一个可以考虑的选项。

Anne Pro2 这款键盘 最初在买的时候,我最为看重的主要是它的60%键盘布局 以及强大的配置功能。

实际上,在使用的过程中,配置的功能确实非常给力。

比如说,我自己常用的一些配置:

  • 配列:默认的配列是 Windows 配列,我通过其官方的软件 ObinsKit,将配列调整为 macOS 的配列,就无需修改按键习惯,完美兼容了在 macOS 下的使用习惯。
  • MagicFN:由于是60%的键盘布局,因此,没有方向键,Anne Pro 2 提供了 FN 键配合 WASD & IJKL 来完成上下左右键的功能。但 FN 键都在右下角,在配合 WASD 使用的时候就有些奇怪。因此,我借助 Magic FN 将最为常用的 FN1 映射到了 CapsLock 键上,这样就可以很方便的完成上下左右的移动。
  • 灯光:灯光功能确实很好用,自带了一些颜色的配置,还提供了不同的配置选项和预设,你可以自己实现一些很有意思的配色。灯光虽然我打字的时候很少看,但在晚上看还是挺好的。

总结

Anne Pro 2 的价格不算贵,在机械键盘当中算是比较便宜的。60%的键盘布局可能不太适合所有人,但如果你可以接受 60% 的键盘布局,那么这个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什么样的人适合做独立开发者?

什么样的人适合做独立开发者?

我这几天在 Twitter 上发了一条推,引起了一些热烈反响。不少推油也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看法。

https://twitter.com/xiqingongzi/status/1336353507167780864

后续我也补充了一些信息

https://twitter.com/xiqingongzi/status/1336850171255091202

不过,我觉得我可能需要完整的描述一下我对于独立开发者的定义,以确定大家的讨论会在同一个维度上。

技术人的常见道路

技术人的常见路线其实很明确,总体可以分两个大类:技术专家和产品研发。

技术专家

技术专家的特征是对于技术研究更深刻,会更加专注于某一项技术的研究,有通才型的技术专家,但较少。更多的是在某一个领域方面深入的技术专家。

技术专家的话,一般而言,最好的路线是进入企业,以技术专家的身份,被企业供养着。特别是进入大的企业,较大的企业拥有足够的技术场景可以供技术专家进行深度研究。同时,大型企业也拥有足够的预算来供养这些技术专家。

产品研发

产品研发类,不会太过于纠结于技术的本身。而是会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在技术产品的价值。

这类人大多最终会走上独立开发者/创业者的道路,企业内部虽然也会有内部创新的道路,但可能很多时候会受限于企业的资源和布局,因此,在出现企业利益与产品利益冲突的时候,容易触发这类人离职。

产品研发类的人的特点是,技术也会研究,但不会像技术专家一样沉迷于某一个技术,更加关注是技术之间组合产生的价值,站立在产品、研发、和人文的交叉点,讨论组合产生的价值。

从他们的表现逆推,则可知,两种发展路线可能会需要的一些特性:

技术专家

  • 耐得住寂寞:技术的研究远不如产品的研发能够提供的正反馈和多巴胺,绝大多数的时候是鼓噪的过程。
  • 热爱:技术的研究是一个枯燥的过程,热爱能够让他从初期的没有成功,抗过最初的困难期,渐入佳境。

产品研发

  • 不抗拒与人打交道:产品研发类的人最终走上的无论是创业还是独立开发,都会涉及到需要和人沟通,如果抗拒和人打交道,最终这个过程可能会让你心情低落,甚至抑郁。
  • 耐得住寂寞:产品研发虽然和技术专家大体路线不同。不过,产品研发早期可能很难得到正反馈,因此,耐得住寂寞可以让开发者在产品的初期,坚持做下去。
  • 抗风险能力强:独立开发者的路线是坎坷曲折的。和创业类似,唯一不同的是,失败的时候可能只有你自己,相同的是极高的失败率,因此,抗风险能力一定要强,扛得住失败。有多个收入来源,确保生计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最好不要 All in ,容易一不小心把自己玩死。
  • 技术基本成熟:不一定是使用最新的技术,但要具备独立借助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完全从零开始的话,可能会在前期获得非常多的负反馈。所以,有一定技术基础的人是比较好的。一般而言,我建议从业在 3年以上的人,可以开始考虑做独立开发者。

总结

关于独立开发者而言,需要具备的特点有很多,这里仅能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一些,也欢迎各位在下方评论。共同讨论。

从 iPad Pro 到 iPad Mini

从 iPad Pro 到 iPad Mini

事实证明,我并不够 Pro ,以配得上 iPad Pro。

我把自己的 iPad Pro 换成了 iPad Mini。因为我发现,自己可能配不上 iPad Pro 的 Pro 。

我最早买 iPad Pro 是我 2018 年在家里 Remote 的时候,以写作为主,所以 买了 iPad Pro 来专事写作。iPad Pro 配上 K380 ,拿着出门去咖啡厅写文章的体验还不错。

不过,两年后的今天,我依然从事着我最擅长的领域 —— 软件开发。而软件开发的领域,并没有为 iPad Pro 留出空间。

严格意义来说,并非不能完成工作,你依然可以在 iPad 上通过 Working Copy +诸如 Server Cat 之类的软件,以瘦客户端的方式来完成开发。

这使我的 iPad Pro 并不能真正发挥其 Pro 的能力,大部分时候都是爱奇艺了。

这时我意识到一个问题,既然我不需要它的 Pro,为什么我还要继续保留呢?于是乎,我将其换为了 iPad Mini。

对比我自己的主要使用 iPad 的场景:阅读、看课程,iPad Mini 的屏幕已经足够我使用。同时,性能也足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