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提前预知了别人的MBTI类型(比如我公开了),那你就可以用他最舒服的方式和他沟通;相比于不知道的人来说,你会选择和你沟通起来更舒服,更同频的人。
这才是 MBTI 的性格红利。
但问题在于,公开类型的动机是什么,对于我来说,是“降低沟通成本”,你知道我喜欢什么,就别整那些幺蛾子了,大家时间都很宝贵。
你可以访问下方的地址,获取到关于我的 MBTI 等信息
你提前预知了别人的MBTI类型(比如我公开了),那你就可以用他最舒服的方式和他沟通;相比于不知道的人来说,你会选择和你沟通起来更舒服,更同频的人。
这才是 MBTI 的性格红利。
但问题在于,公开类型的动机是什么,对于我来说,是“降低沟通成本”,你知道我喜欢什么,就别整那些幺蛾子了,大家时间都很宝贵。
你可以访问下方的地址,获取到关于我的 MBTI 等信息
这个周末,我带着女朋友去了趟成都的「大熊猫繁育基地」,收获不少,分享给还没去的你。
成都的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位于「成都市成华区成都外北熊猫大道1375号」,是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毕竟大熊猫的生长繁育需要很大的空间,必然会很偏),所以,周围的住宿并不是很多。
比较好的一点的是成都保利公园皇冠假日酒店(我住的就是这家),打车去大熊猫基地大概 4.8 公里,费用大概 14 ~ 18元;
如果可以的话,我还是建议你住在附近,或者至少是比较近的地方。原因是大熊猫基地每天早上 7:30 开门,如果你可以在 7:30 进入大熊猫基地,那么你就会遇见较少的游客,有更多的时间去欣赏大熊猫的憨态可掬。
成都保利公园假日酒店有一些套餐提供了大熊猫基地的门票,如果你住这个酒店,可以去找找看。
我是双十一购买的票,是一晚高级间 + 2张大熊猫基地门票 + 2大1小早餐 + 熊猫便当。
住这个酒店需要注意的是:
大熊猫基地的可供参观的项目是挺多的,整体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般来说,大家都是去看大熊猫的,不过既然都来了,不妨去看看小熊?,也挺萌的。
大熊猫基地的价格透明,而景区内也有不少的基础引导设施,基本上你跟着走不会走丢。而大熊猫基地基本上也没有什么特别需要讲解的部分。如果可以,我强烈推荐你自由行过去,自由行的好处是你可以在一个地方停留很久,观察很久的小熊猫。
比如,我们在一个地方呆了很久,原因是里面有三只未成年的大熊猫在打架,看的大家乐呵呵的。
最近几个月,我花了大概 4000 块钱,做了盖洛普测试和 MBTI 的测试,并清了相应的教练给我做了一个培训,来了解我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在 MBTI 测试中,我得到的结论是:我是一个 INTJ 型人;
而在盖洛普优势中,我得到的结论是:我的优势领域是理念 | 专注 | 行动 | 沟通 | 完美
我其实算是同龄人中,想的比较明白的人。我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我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我想要什么样的成就。
但对于我来说,所有的这些都是我自己的认知,有没有可能,以一个更加量化的工具,来完善我对于自己的认知。
MBTI 和盖洛普优势分析就是我找到的工具。
MBTI 性格分析可以让我知道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其实我知道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喜好的是什么),以及,让我知道什么样的人可以和我合作达成最优解。
盖洛普优势分析则可以让我明白,哪些东西是我更加擅长,或者说「更适合」的事情,这可以让我有目的的调整自己手上在做的事情,从而实现扬长避短。对于自己不那么擅长的部分,可以选择交给自己的队员来实现,而不是选择自己一个人硬抗。
对于每个人来说,我觉得都有必要做 MBTI,一方面是对于不了解你是什么样的人来说,你可以通过测试和咨询,更加清晰你自己的画像;另一方面,更加重要的是,你要找到适合协作的人,更加高效。
而盖洛普优势,更适合那些找不到方向而迷茫的人,盖洛普会给你一个方向,让你明确,哪些方向「可能」更适合你。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不做,顺从自己的内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作为技术人,对于做 Branding 的事情其实不那么上心,也因为不上心,导致在实际做事情的时候,难免做的不好。
我因为从事过运营,所以有一些经验,这里,分享一下我自己的思路。
以这个 Commit 为例:
这个 Commit 制作了一件事,就是在 GitHub 项目的目录下创建了一个 funding.yml
,从而实现开启 GitHub 的 Sponsor 功能。
那如果我们要将其转换为宣传资源,我们可以这样思考:
如果可以做成文字类型的,那么可以针对这个 commit 写一篇文章,比如就叫做
如何开启 GitHub 的 Sponsors 功能
如果可以做成视频内容,就可以做成
手把手教你开通 GitHub 的 Sponsors 功能
在第一层思考,我们可以很容易获得一篇文章和一个视频,但我们如果不满足以此,希望获得更多的推广内容,我们要怎么做?
我们可以延展思考一下,GitHub 的 Sponsor 功能是基于特定目录下的 yaml
文件来配置的,那我能不能有一篇文章延展介绍一下这个特定目录下的其他功能?
比如:
这样,我们就从之前的文章中,延展出来了第二层思考,这个时候,我们有了第二个主题,同样,可以延展出一篇文章和一个视频。
在第二层思考中,我延展出来了三个不同的服务,那在这种情况下,我可以再写三篇文章,分别介绍这三种不同的服务。
这样,我就喜提三篇文章:
以及他们对应的视频。
实际上,只要你愿意去思考「为什么」和「能不能」,很难在计算机领域写干,因为这个领域足够大,足够一个人写一辈子的原创了。你需要做的仅仅是,从你最熟悉的领域,选择一个话题,然后开始写作,不断的延展话题。
此外,如果你想写但又不擅长写作,我之前在 GitChat 和图灵的英子老师一起搞过一个写作课,你可以看看这个网站,我将我们当时的课程内容整理并发布在了互联网上。
3月回到深圳,开始忙碌的工作;期间飞了北京、上海,见了不少的朋友。
本月看书不多,但也有一些收获,也有一些新的思考方向。
无变化。
无变化。
本月开始做极客学院的结算,希望可以早日结算完成。
没有变化
去北京见了唐唐、彭飞;去上海见了郑宜东。挺开心的。
无变化。
本月写了不少的公众号文章,在博客也同步发布了。还不错。
本月的收支情况如下:
本月读书 3 本,共计8本,书评如下:
本月学习了 1 门课程,课程笔记如下:
本月看电影 6 部,影评如下:
经过一些讨论和信息的获取,我觉得目前新冠疫苗的安全性还是可以保障的。特别是我这种经常到处跑的人,还是打个疫苗比较安全,因此就决定要去打个疫苗。
在我真正开始打疫苗之前, 我就先获取到了不少的信息。比如深圳卫健委推送的关于深圳市民预约疫苗的信息。
如果你也想接种疫苗,你就需要获取当地的信息。
通过信息得知
有了这些信息,我就知道,我只要想,随时可以接种疫苗。不过,前期出于信息不对称,我并没有敢接种。
今天(2021年3月28日)早上,突然脑袋一抽抽,说,我去接种一下疫苗吧。
于是打开手机,来看怎么预约,我使用了两个工具
使用体验方面,我推荐大家使用 健康160 ,原因是虽然社康通是国家队的产品,但在产品设计、用户体验方面,还有待改进。而 健康160 帮我快速的筛选到距离我最近的可以预约新冠疫苗的社康中心。
这里有坑,具体看后面的第三部分
最终,我选择了在最近的社康中心预约了今天 15:00 – 16:00 的疫苗。
下午午休一觉醒来,已是三点十分,赶紧赶往社康中心。到了却发现,社康中心并未依赖线上的排号进行疫苗接种。我不得不在线下重新预约。
现场的工作人员告诉我,线上的预约无效,必须参考这里的说明,重新预约。
根据工作人员的反馈,似乎是社康中心都必须采用「团体新冠接种报名」,而医院可能就不需要这个,按照正常的线上预约流程就行(但我没试着去医院接种,不确定)
于是我在线下进行了重新的预约、排队,拿着工作人员提供的表单,填写后,进行排队。
填写表单后,继续排队,在外面等待接种。
这里是因为接种存在一个留观的时间,一般为半小时。而留观室的容量有限,因此,不会一股脑放上去,会走一批,放一批。
排队轮到我上楼去接种以后,走上楼进行建档,并排队进行接种。建档后你会拿到这样的文件。
有了这个凭证,你就可以去找护士打疫苗啦。然后就是排队,打疫苗。
打疫苗的过程还挺快的,坐那,护士会让你确认一下疫苗的信息、批次等,确认无误,就可以开始打了。
打完疫苗,就是最终的留观。每个人都需要留观 30 分钟,避免疫苗出现什么问题。
我的身体还算强壮,历史上也没啥问题,留观很快就过去了,然后就可以离开了。
2019 年从上一家公司离职后,我在休息了一个月后,以开发者运营的身份加入腾讯,后多方原因,我在 2020年,入职一年之际,离开了腾讯。
虽然离开了腾讯,我依然很感激腾讯的小伙伴,以及我的 Leader —— 小昱。大家的宽容,让我可以在这一年里,磕磕绊绊的,学到了一些东西,掌握了过去自己所不能掌握的知识。
也正是如此,我希望延续我作为工程师的习惯,将我自己所学的知识分享给各位,希望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到大家。这些知识对于已经从事运营多年的同学来说可能没有价值,但对于当时刚刚开始做运营的我来说,确实帮了大忙。
以下三条,是我在腾讯做运营,学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
1. 运营就是对于资源的调度和利用 —— 小昱
这句话源自我问小昱:「运营的核心到底是什么?」。彼时的我,还陷在运营就是打杂的境地之下,每天总是在怀疑自己所做的事情到底有什么意义?我所做的事情,到底有什么价值。于是我找到了小昱,问出了上面的问题。
她给出了上面的答案。
对于我而言,这句话让我豁然开朗。运营需要将自己所做的事情当成资源看,不仅如此,你所做的任何的事情和所接触到的人,你所拥有的物料、人脉,都会成为你的资源,当你从这个视角来看待你所做的事情的时候,就会跳出细节,进入到一个更加宏观的层面来看待这个问题。你会被这句话强行拉到一个更高层次来看待运营和你所做的事情。从而也会更加理解你自己在整个团队中的价值,和你能够提供的价值。
2. 运营的价值,是拉近产品和用户之间的距离 —— 读书
这句话同样出现在我迷茫的时候,当我迷茫的时候,我开始疯狂的去读各种各样和运营相关的书籍,希望从中找到我想要的答案,而这句话,便是我找到的答案。
我们提起产品,往往会想到「产品经理」、「产品研发」,运营的身影仿佛很少出现,那运营的价值是什么?
运营的价值便是用各种各样的运营手段,去拉近产品和用户/客户之间的距离,你所做的一切,只要可以帮助拉近用户和产品之间的距离,那便是有价值的,反之亦然。
因此,你在做事情的时候,可以思考一下 —— 我做的这件事,能否拉近产品和用户之间的距离,如何可以,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3. 漏斗模型 —— 小昱
漏斗模型是我在看小昱的述职报告时学到的。
漏斗模型的形态很简单,便是一个分层的漏斗,根据每一层的名字不同,会区分 AARRR 漏斗模型、AISAS 漏斗模型、AIDMA 漏斗模型等等。但核心还是这个漏斗模型。
对于漏斗模型而言,你需要关注到漏斗是分层的,因此,每一层的流量都会依次减少。而能够影响流入到下一层的流量的因素有两个:流量总量 和 转换率。
流入下一层的流量 = 这一层的流量总量 x 这一层的转换率
当你在做任何工作的时候,都可以去思考,我做什么样的事情,才可以提升我这一层的流量总量,以及提升这一层的转换率。
而这个简单的逻辑,无论是你做拉新、留存、促活还是营收,都有意义。
总结
我的上面三点认知,对于一个多年的运营可能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但我希望上面的这段话,可以帮助到那些刚刚开始从事运营工作的人。当然,这篇文章,也会放在我正在准备的电子书《GrowthForDev》当中,希望这段话,可以帮助到那些有心给自己项目做运营的开发者们。
我作为一个工程师,引以为傲的,便是不要求需求一定是完全详尽的,我会根据自己的个人经验,来帮助产品经理补全这些内容。
但另外一个层面,我也确实在思考,为什么我们会希望需求尽可能明确?
需求明确,意味着工程师在拿到需求之后,就可以开始工作了,而无需思考这个需求中的不合理的部分。
但当你和一个不靠谱的产品经理去合作的时候,就会发现,几乎约等于没有的需求,意味着在产品的研发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重写和改写的部分。因为产品经理前期思考的不充分,和后续的架构调整的计划较多,就会导致项目在后续研发的过程中,会出现不断的架构调整,推翻之前的工作,对局部进行重写,最终导致工程的不断 Delay。
当然,我也并不是说,我们应该在事事上都去追求完美的产品设计,这显然不现实,时间成本也比较高。但确实,作为一个 Trade Off,这是一个存在的现象。
换句话说,如今的行业的不断细分,是有其存在道理的。流水线化让每一个人的产出可以被量化、我们接受标准的 Input 和给出标准的 Output,让每一个人的工作都可以更加轻松。
前几天帮朋友面试一个新人,刚好有一个经验丰富的面试官一同参与,就刚好学习了一些,如何提问才能更好的进行面试。
关于项目,大致应该是三部分。
从腾讯出来以后,我一直还在用的,和腾讯内部一样的工具,便是 —— TAPD。
说句实话,TAPD 的编辑器是真的很难用,但我很难找到类似的产品,只能继续使用 TAPD。
Trello 我一直还在使用,但我只会在一些个人的项目上使用,更多的时候,我是用 Trello 替代 ToDo 类应用。但涉及到更加复杂的需求/Bug管理,我会选择使用 TAPD 这样的应用来完成。
相比于 Trello,TAPD 提供了看板和看板以外的功能,比如文档、Wiki、需求管理、迭代管理、Bug 管理等功能,对于一个软件开发项目来说,所需要的几乎都提供了。
看板的功能只是TAPD中的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 TAPD 提供了需求管理和标准的富文本编辑器,这使得一个需求可以更加详细的被描述,在开发过程中,开发者可以更好的和产品经理去对齐需求。
类似的,还有迭代和Bug管理,这些并非不能通过 Trello 实现,但Trello 的核心还是一个 KANBAN,对于更加重量级的内容管理,是力不从心的。
出于上述考虑,我最终选择了 TAPD,而不是 Trello。
国内类似于 TAPD 的产品还包括,腾讯旗下的 Coding,Coding 除了提供了基础的代码托管功能以外,还提供了项目管理工具,可以让开发者更好的管理自己的软件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