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思考

question mark neon signage

问选择记的问原因

我并不是一个天才,我也会遇见难以抉择的事情。

当出现难以抉择的事情的时候,我就会选择去问那些我信服的朋友。

我会以如下方式提问:

  1. 我面临的选择是什么?
  2. 我当前所面临的困境(背景信息,而非选择信息)
  3. 说出我可以选择的点
    1. 选择是什么
    2. 选择背后的考虑是什么
  4. 寻求朋友的解答

和一般人不一样的是,我在问选择的同时,会选择问一下原因。

这些原因会帮助我理解为什么他要这样选,以及后续我如何再参考他的选择方式,做出自己的选择。

black flat screen tv turned on displaying yellow emoji

顾问公司和外包公司的区别

此内容原发于我的 Twitter, 但我觉得值得放在博客上激励自己。

顾问公司:面临一个模糊的问题或概念,帮助客户梳理、整理概念,并提供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可能是使用已有工具,也可能是研发新的工具。

外包公司:面临一个明确的问题,需要投入人力和物力去解决问题。

二者在工作周期上也不同,顾问公司往往是短线作战,会在一周到数个月内搞定工作。而外包公司往往是长期签约,辅助完成工作。此外,顾问公司的研发新的工具的部分,和外包公司很像。

如果你想要或已经成为 Digital Nomad,则尽可能的让自己成为顾问型而非外包型,原因是外包型的工作是可以预期工作量的,你只能以工作时间等来进行报价。但顾问型不同,只有研发新工具的部分是可以预估工作量的,而前面的沟通、信息的整理和问题的拆解,是无法被直接按照时间评估工作量的。

如果真的要对思考的过程按时间报价,那一定是一个天价,经验和知识的价格很贵。也正因为顾问型公司有这样的无法被直接估价的工作,也可以因此获得更高的项目溢价,跳出穷忙的陷阱。


新补充的

如果你接受上面这个设定,那么你就要意识到,顾问公司之所以溢价高,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其非代码的部分。如果你可以提升你自己的非代码部分,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溢价。

换句话说,我们看到很多的程序员出来以后只能做外包,因为他们

1. 不知道有顾问公司的存在。

2. 不具备做顾问型公司的能力。

group of fresh graduates students throwing their academic hat in the air

你的大学应该如何生活?

大学是目前这个时代,不少人会走上的一条路。

但,大学对于每一个走这条路的人意义不一而同。有的人目标明确,有的人浑浑噩噩。这条路怎么走,大部分人都说不清。

而说不清的核心因素,是从未想清楚目的地是何处,没有了目的地,也就没有了指引方向的灯塔,不过是随波逐流。

在这种情况下,只能跟着别人走,随大流。

今天我在看别人的博客的时候,发现了上海交通大学的生存指南,写的很现实,也很真实。我觉得有必要推荐给看我博客的大学生、准大学生们。

或许你没有想清楚自己的目的地是何处?或许你还没有理解大学生活中的某一些细节为何是这样。这本电子书结构化的将你在大学会遇见的事情都告诉你,让你通过了解别人的世界,引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上海交通大学生存指南:https://survivesjtu.gitbook.io/survivesjtumanual/li-zhi-pian/huan-ying-lai-dao-shang-hai-jiao-tong-da-xue

此外,还有一本书要推荐给你,来自黄灯的《我的二本学生》,实际上,如果你是更高的学府,你可能不会面临书中所提的问题,但不意味着你不会遇见类似的问题。我倒是建议,你可以读一读这本书,了解别人的生活现状,以明晰自己的生活定位。

此外,关于学历这个问题,我一直都觉得,学历只是你曾经获得某个技能的标志,但对于你的未来,并非完全由学历定位,而且,在绝大多数的企业中,学历是一个门槛,但这个门槛并非完全无法逾越,有很多的方式可以绕过门槛,从窗户爬进面试现场。所以,与其说「我就是二本学生,我只能这样」,不如想想如何才能做到「我要突破二本给我的限制,让自己变得更好」。

f6b45291a31c61dd2fea43f6269feb40

如何面对朋友的推荐

昨天和朋友去街上溜达,期间他给我介绍了一个拍夜景模式的 App,叫 「Night Mode」,在他给我拍样片的时候,我就付费把 App 买了下来。

他很惊讶,为什么我会这么快买?,「你是我见过买的最快的」。


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

可能是因为过去的人们都无法相信他,也不会选择相信他。所以就要再三思索才决定是否要购买和选择使用他所推荐的产品。

但对于我而言,我并不会在每一次都这样做。实际上,我的推荐机制的运作是基于对于人的信任而进行的。

举个例子,就这次的场景来说,是一个朋友向我推荐他自己觉得好用的 App。那我思考的是:

  1. 这个人可靠么?答案是肯定的。
  2. 这个人用过的 App 多么?他推荐的好么?答案也是肯定的,他手机里装了几百款 App,同一类型的软件往往会下载多款。
  3. 这个 App 贵么?答案是否定的,这个 App 并不算特别贵,18 元。
  4. 这个 App 的价格,超出我对于这个人的信任了么?答案是否定的。这个价格不会让我损失对他的信任。

既然上面的问题都指向了可以买,那我大可以相信他的选择,直接下单购买。

很简单的几个问题,就把问题的决策做完了。何乐而不为呢?

man in gray shirt sits on cliff

生命在于体验

我不止一次的和我的朋友们说,我如今的 Slogan 变成了「生命在于体验」。

说了这么多次,自己也有点疲惫了,倒是不会觉得我想错了,只是觉得每次说同样的话,好麻烦,所以我决定写一篇文章来说这个话题。这样,下次有人讨论相关问题的时候,我只要抛出一个文章链接就好了。

生命在于体验

在我看来,我们所做的众多事情中,只有围绕体验所做的事情,才是只为我们自己所做的事情。

我们这一生,要做很多事情,从小要上学,长大要工作,老了要帮孩子带一带子嗣。看起来我们做了很多事,但这些事是否真的是为了我们自己而做的?这里面到底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让基因可以流传下去而做的?

如果是为了基因可以流传下去而做的,那么这些事情就不再是为我自己而做的,是为了基因而做的,是为了别人而做的。

这样来看,我们的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好好赚钱买房、好好养育下一代,是否都是为了让基因流传下去而做的呢?

当你想到这里的时候就发现,我们在追求的很多东西可能都不再是为我们自己而做的,不过是基因操纵之下,让我们误以为是我们想做的。

那既然如此,我们如何找到那些专属于「我」的事情呢?

在我看来,这个就是「体验」,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1. 体验是专属于一个人的,和其他人无关。即使某一项可能涉及到多个人,但每一个人在这个活动中获得的体验是专属于他自己的。
  2. 体验是无形的,人死道消。你死去后,你的那些体验就不复存在。可以认为,这些体验是只为你存在的,如果离开了你,这些体验就不复存在。

当我意识到,体验是 Only For Me 以后,我觉得,那么我应该追求的是在有限的生命中,去体验不同的生活,让自己的人生可以更有意思。

YOLO

今天在群里聊起来的时候,群友(大侠)说,YOLO。

我去搜索了以下,YOLO 是 you only live once 的缩写,意为「你只会活一次」

我觉得,这个和我提到的体验才是唯一属于你不太一样,不过,鼓励的事情类似,就是你要勇敢的去体验那些你没有体验过的东西。

特别是你还有的选,有的体验的时候,更要去这样做,因为以后可能就没有机会这样做了。

black flat screen tv turned on displaying yellow emoji

为什么工作?

53wiy
2020 年 9 月 21 日 摄于苏州 – 平江路 – 吴先生茶舍

工作是我们如今每个人都会面临的事情。我们从高校毕业,走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开始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工作。但,工作到底意味着什么?工作又到底为了什么?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工作赋予我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自由职业者经常会陷入存在主义危机,因为自由职业者的工作和绝大多数人脱节 — 当别人上班的时候,我在旅行;当别人在加班的时候,我在漫步平江路。这种时间和空间的交错感,会让你产生一种,我似乎并不为这个社会所需要的感觉。

工作,赋予了我们在这个社会中的身份和价值:「你是某某公司的工程师」、「你曾经工作于某个公司」。当我们离开工作,我们开始不知所措,我们开始下意识的逃离这种失去工作的状态。就像我们离职了没多久,就匆匆的开始寻找下一家,以让自己找到对于这个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但是,你是否认真思考过,工作是为了什么?对于失去工作的恐惧,让我们在失去工作时,匆匆忙忙的寻找下一份工作,却无暇思考工作背后的意义。

你可以仔细想想:

  1. 我工作是为了什么?
  2. 我工作是想要什么?
  3. 工作为我带来什么?我又失去了什么

当你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你就开始逐渐的理解工作在你的生命中,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位置。同样的,有了工作的定位,也就可以将之与其他你所珍视的东西做对比。

而这些问题,对于我来说,答案如下:

  1. 我工作是为了获取成长,以期完成我自己的长期成长目标。而我的成长,是为了可以享受生活。这里的享受生活,是指有时间体会生活中的种种乐趣,而不是为了一个明确的金钱收入目标
  2. 我工作是想要获得能够帮助我长期目标实现的东西,比如知识、经验、人脉等,而不仅仅是金钱
  3. 当前这份工作带给我经验、知识、人脉,但同样的,也让我失去了精力、失去了更多的可能

当我想清楚了工作带给我的是什么以后,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将我所想要的,与我现在所得到的进行对比,如果无法满足我的预期,那不妨离开,去做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

今日图片

今天的图片摄于我在苏州 – 平江路的吴先生茶舍。因为我坐的位置在侧方,所以拍出来的效果就像一句诗 — 「犹抱琵琶半遮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