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提前预知了别人的MBTI类型(比如我公开了),那你就可以用他最舒服的方式和他沟通;相比于不知道的人来说,你会选择和你沟通起来更舒服,更同频的人。
这才是 MBTI 的性格红利。
但问题在于,公开类型的动机是什么,对于我来说,是“降低沟通成本”,你知道我喜欢什么,就别整那些幺蛾子了,大家时间都很宝贵。
你可以访问下方的地址,获取到关于我的 MBTI 等信息
你提前预知了别人的MBTI类型(比如我公开了),那你就可以用他最舒服的方式和他沟通;相比于不知道的人来说,你会选择和你沟通起来更舒服,更同频的人。
这才是 MBTI 的性格红利。
但问题在于,公开类型的动机是什么,对于我来说,是“降低沟通成本”,你知道我喜欢什么,就别整那些幺蛾子了,大家时间都很宝贵。
你可以访问下方的地址,获取到关于我的 MBTI 等信息
最近几个月,我花了大概 4000 块钱,做了盖洛普测试和 MBTI 的测试,并清了相应的教练给我做了一个培训,来了解我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在 MBTI 测试中,我得到的结论是:我是一个 INTJ 型人;
而在盖洛普优势中,我得到的结论是:我的优势领域是理念 | 专注 | 行动 | 沟通 | 完美
我其实算是同龄人中,想的比较明白的人。我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我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我想要什么样的成就。
但对于我来说,所有的这些都是我自己的认知,有没有可能,以一个更加量化的工具,来完善我对于自己的认知。
MBTI 和盖洛普优势分析就是我找到的工具。
MBTI 性格分析可以让我知道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其实我知道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喜好的是什么),以及,让我知道什么样的人可以和我合作达成最优解。
盖洛普优势分析则可以让我明白,哪些东西是我更加擅长,或者说「更适合」的事情,这可以让我有目的的调整自己手上在做的事情,从而实现扬长避短。对于自己不那么擅长的部分,可以选择交给自己的队员来实现,而不是选择自己一个人硬抗。
对于每个人来说,我觉得都有必要做 MBTI,一方面是对于不了解你是什么样的人来说,你可以通过测试和咨询,更加清晰你自己的画像;另一方面,更加重要的是,你要找到适合协作的人,更加高效。
而盖洛普优势,更适合那些找不到方向而迷茫的人,盖洛普会给你一个方向,让你明确,哪些方向「可能」更适合你。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不做,顺从自己的内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作为技术人,对于做 Branding 的事情其实不那么上心,也因为不上心,导致在实际做事情的时候,难免做的不好。
我因为从事过运营,所以有一些经验,这里,分享一下我自己的思路。
以这个 Commit 为例:
这个 Commit 制作了一件事,就是在 GitHub 项目的目录下创建了一个 funding.yml
,从而实现开启 GitHub 的 Sponsor 功能。
那如果我们要将其转换为宣传资源,我们可以这样思考:
如果可以做成文字类型的,那么可以针对这个 commit 写一篇文章,比如就叫做
如何开启 GitHub 的 Sponsors 功能
如果可以做成视频内容,就可以做成
手把手教你开通 GitHub 的 Sponsors 功能
在第一层思考,我们可以很容易获得一篇文章和一个视频,但我们如果不满足以此,希望获得更多的推广内容,我们要怎么做?
我们可以延展思考一下,GitHub 的 Sponsor 功能是基于特定目录下的 yaml
文件来配置的,那我能不能有一篇文章延展介绍一下这个特定目录下的其他功能?
比如:
这样,我们就从之前的文章中,延展出来了第二层思考,这个时候,我们有了第二个主题,同样,可以延展出一篇文章和一个视频。
在第二层思考中,我延展出来了三个不同的服务,那在这种情况下,我可以再写三篇文章,分别介绍这三种不同的服务。
这样,我就喜提三篇文章:
以及他们对应的视频。
实际上,只要你愿意去思考「为什么」和「能不能」,很难在计算机领域写干,因为这个领域足够大,足够一个人写一辈子的原创了。你需要做的仅仅是,从你最熟悉的领域,选择一个话题,然后开始写作,不断的延展话题。
此外,如果你想写但又不擅长写作,我之前在 GitChat 和图灵的英子老师一起搞过一个写作课,你可以看看这个网站,我将我们当时的课程内容整理并发布在了互联网上。
我作为一个工程师,引以为傲的,便是不要求需求一定是完全详尽的,我会根据自己的个人经验,来帮助产品经理补全这些内容。
但另外一个层面,我也确实在思考,为什么我们会希望需求尽可能明确?
需求明确,意味着工程师在拿到需求之后,就可以开始工作了,而无需思考这个需求中的不合理的部分。
但当你和一个不靠谱的产品经理去合作的时候,就会发现,几乎约等于没有的需求,意味着在产品的研发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重写和改写的部分。因为产品经理前期思考的不充分,和后续的架构调整的计划较多,就会导致项目在后续研发的过程中,会出现不断的架构调整,推翻之前的工作,对局部进行重写,最终导致工程的不断 Delay。
当然,我也并不是说,我们应该在事事上都去追求完美的产品设计,这显然不现实,时间成本也比较高。但确实,作为一个 Trade Off,这是一个存在的现象。
换句话说,如今的行业的不断细分,是有其存在道理的。流水线化让每一个人的产出可以被量化、我们接受标准的 Input 和给出标准的 Output,让每一个人的工作都可以更加轻松。
前几天帮朋友面试一个新人,刚好有一个经验丰富的面试官一同参与,就刚好学习了一些,如何提问才能更好的进行面试。
关于项目,大致应该是三部分。
我虽然如今已经不在大厂,但之前的经历,让我有不少大厂的朋友,从大家熟悉的 BAT,到华为、网易、美团、字节跳动等企业,我基本上都有一些朋友在其中。自然,也就少不了人来找我帮忙推荐候选人/推荐工作。
不过,我今天想给那些希望我帮忙内推工作/实习生的人写一篇文章,说明如何找我帮你内推工作更有效。
首先,我必须要声明的是,帮你内推,也是我找到对应企业的员工,请他来帮你内推,因此,我并不会参与到内推的流程中去,我更多是一个掮客的角色,帮你们拉通信息。
内推是一个很模糊的名词,我们总感觉「hey,老白,帮我内推一个运维的岗位吧」,我就能帮到你。但实际上,由于一个大型企业内往往同一个岗位有不同的部门、团队招聘,具体的工作要求也是不同的,你投递的岗位不同,会影响你的最终的命中率、面试体验等。而作为一个掮客的我,也很难要求我的朋友在帮你内推精挑细选(毕竟人家还有自己的工作),因此,出于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也希望你认真对待这一次内推。
而有一些大厂会对候选人面试次数有限制,比如大家一直在传 Google 的面试次数有限制,如果多次面试不过,就永远没有机会了。因此,我非常建议你在内推前,明确自己的内推目标。
以下是我推荐你在内推的时候要做的事情。
你想要去的企业大多是头部的企业,而这些企业其实大部分时候不太会去我们所熟悉的照片网站上去招聘(很多时候都是公司的员工去这些网站上开账户,然后拿简历做内推)。因此,如果你想要别人帮你内推,首先要找到对应公司的招聘网站,并在其中筛选你想要的岗位。
举例,假设你想要在腾讯找一份测试工程师的工作,你需要找到腾讯招聘的官网(https://careers.tencent.com/),输入你想要搜索的关键词,并找到其中适合你的工作。
然后点击进入你想要投递的工作,进入详情页,复制岗位的地址。这个地址就是后续你需要给我的,需要内推的岗位的链接。
找到了你想要投递的岗位后,你需要查看岗位的相应的要求,调整你的简历,让你的简历中的重点可以更加轻松的被 HR、面试官看到。(这里是强调重点,而非作假。简历造假是重大的信用问题)。
修改简历方面,网上有很多的文章和经验分享,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
如果你没有信心,建议找一些做过人力资源的朋友,帮忙给看一下,他是否能够看懂你的简历,从你的简历中择取必要的信息。
当你准备好了自己的简历,就可以找我让我帮你找人内推了。一个比较高效的方式是,你直接按照如下格式来和我沟通:
老白,我想去 XXX 企业,你能不能帮我内推一下?
我想去的岗位是 XXXX,这是岗位链接:https://example.com
这是我的简历 XXXX
并生成 PDF 简历,作为附件发给我。
此外,内推的时候往往还需要填写一些基本信息,比如你的邮箱等信息,请确保你的简历中包含联系方式,不然 HR 即使看到你的简历,也无法联系到你。
当我拿到你的上述信息,如果确认能够帮你内推,我就会找在对应企业的朋友,帮你内推岗位。而且,如果他觉得他希望和你做进一步沟通,或帮你同步内推的进度,我会在征得他同意的情况下,给你们拉群。但如果他不愿意,我也没办法帮你拉群。
如果你的简历符合要求,那么 HR 会在收到你的简历的一周内联系你,在这段时间里,你需要做的就是好好整理自己的所学,做好面试的准备。
我虽然自己不在大厂里,但这么多年的经历,也有不少的朋友在大厂里。如果你想要我帮你内推, 我比较建议你做好一些基础准备,然后按照上述的流程,提供信息给我,让我帮你内推。
我之前的工作都只有现金的部分, 所以从来不关注「员工股权激励」。
不过这一次因为宇宙条的原因,也了解了一些关于「员工股权激励」的信息,现在分享给你。
严格来讲,「员工股权激励」就是期权,不过,我们在求职的时候,遇见的可能有期权和 RSU两种。
在计算期权的时候,你需要关注的是:
期权的收益方式一般有以下四种:
以上信息是我自己了解到的,有必要的关于期权的内容,如果你有别的补充,欢迎在下方留言。
葛仲君老师对本文有贡献,补充了大量信息。
我并不是一个天才,我也会遇见难以抉择的事情。
当出现难以抉择的事情的时候,我就会选择去问那些我信服的朋友。
我会以如下方式提问:
和一般人不一样的是,我在问选择的同时,会选择问一下原因。
这些原因会帮助我理解为什么他要这样选,以及后续我如何再参考他的选择方式,做出自己的选择。
我算是一个很早就在接触知识付费的人,从 2018 年初,就开始做一些和知识付费相关的事情,也赚了一小笔钱。
今天刚好看到了一篇介绍的文章,我也来写一些自己的看法。
如果处在知识付费的早期,我们会不知道自己花钱购买的是什么,而选择给我们所支付的价格一个较高的预期,难免将其类比为图书、学校的课程等。
但随着知识付费的不断的发展,我们开始接触到越来越多的知识付费产品,有的好,有的坏。我们对于知识付费产品的体验也越来越多。慢慢的,我们对于知识付费的产品的阈值开始两极化,我们开始感受到那些好的,知道哪些是差的。
当我们有了这个定位以后,我们就可以进入到下一个环节,如何和你的读者满意?
其实并不困难,只要让你的产出和读者的预期是一致的即可。
而这种一致,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所处的平台、你所提供的产品的价格来决定。
在对应的价格上,花费你的心力,尽心尽力的去撰写内容,就足以让你的读者们在阅读你的内容的时候,感受到你内心的真诚。
当读者感受到你的真诚以后,你就赢得了 60 分
有了 60 分,你就可以隔绝绝大多数的差评。我在看很多的知识付费的产品,最终的差评无非是,这些内容在网上一搜索就能搜索到、这些内容已经老旧过时等等。
而这些问题,都是作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掉的
作者只需要自己多多努力,便可以避免自己的内容和公开的免费内容同质化,就可以避免自己的内容过于老旧。而这些,只看作者是否愿意做。
60 分很容易,但 90 分却很难,想要获得 90 分,你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总的来说,我认为 90 分的内容需要具备以下条件中的任一或多个:
总的来说,我自己的体验便是,当你掌握了这三点中的任一或多个,就可以为你的内容获得 90 分的积累。
这个我也不知道?♂️,大家自求多福吧!
我不止一次的在不同的场合表达我个人对于互联网技术从业者的分类:
互联网的研发岗位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工程师,一种人是码农。前者因为喜爱而从业;后者因为钱而从业。如果你不区分这两种人就以一个简单的维度来归类研发岗位的人,难免有失偏颇。
白宦成
昨天我写了 Alpine.js 的 HOWTO 后,将其发布到了一些技术站点上,今天我收到了这样的回复。
我相信,有不少人都会持有类似的观点,甚至读到我博客的人中,也会有不少这样的人。但我还是要说,我不喜欢这样的人。
对于我来说,一切以公司目标为指导,一切行动以钱为指导, 那就是码农的范畴。
工程师相比于码农,一个很大的区别是他对于技术是有热情的,有热爱的。工程师会去主动学习、研究技术,而不是像码农一样,一切以公司的指标为准。
我之所以不喜欢码农,是因为码农是会让这个行业变得更不好的,因为他们只关注收入,不关注行业本身的变化,不在乎行业的前进方向。而且,如果是为了钱,那有了更好的,更赚钱的工作,他是不是就不干现在的工程师的工作了呢?
我不觉得工程师就比码农高贵多少,但我自己是不喜欢与码农共事的,太累。每个人和每个工种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但码农的价值,我不太想要。
如果你要讨论互联网中的这些做研发的人,二者归为一谈就有失偏颇了,分开来讨论,才是更适合的。因为这两类人,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