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随笔

生命在于创造

这几天一直在忙着做 WXMarkdown ,花了不少精力和时间,总算有了一个还算可用的版本。

大多数人应该都听过那句:「生命在于运动」,对于我来说,更像是「生命在于创造」

创造让我兴奋,让我开心不已。

创造能让我通宵达旦,只为实现一个自己想要的功能。

给博客加了个 Last Modified Info

效果大概是这样的

之所以给自己加上一个这个,是因为我时不时的会回来修订我的文章,而 WP 本身并不带这些的展示,这会有个麻烦,我其实并不知道我什么时候修订的文章,读者更不知道。这就会有大量的信息缺失。

我只能自己手写 append ,很麻烦,因此,便去找了个插件来实现我想要的功能。

不过,目前的功能并不是我最终希望的形态,就这个事情而言,我更期待的其实是类似于 Wiki 的 editor comment

后面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插件,我应该会自己做一个插件来实现类似的功能吧。


append

职业选择的思考

昨天,产品组的 Boss 找我聊项目,最后,问了我,我是否希望转到研发或者产品(因为我目前是运营),我想了一下,回复

目前来说还是不考虑,因为我本就是从研发转过来的。至于产品,我自己经常会做 Side Project 去练习产品和研发,所以不太考虑转产品和研发。

其实,同样的问题不是一个人问我:

你为什么要去做运营?

刚好,今天也写一篇文章,告诉大家我为什么这样选择。

对于我来说,做开发并不是一件不可接受的事情,实际上,我现在的做事习惯、行事风格还是延续做开发者的习惯,很多时候非常梗,要延续自己的开发者的思维做事,为此我的 Leader 很多时候也很头疼,我们经常要因为一个事情争论。不过,我知道,有些时候,我自己做的是有问题的,现在也在慢慢的调整,让自己变得更加「运营」一点。

但是,对于我来说,为什么不继续做开发呢?因为我发现,对于我来说,我的开发技能已经够用了。如果你关注我的产品列表,你会发现,我现在涉猎的技术非常的广泛,从 Web 、后端,到移动端、小程序,基本上都有实践,有作品。对于我来说,这就足够了。

我在乎的不是技术有多么的究极,我对于技术的需求就是,够用就好。我在乎的是,如何用我掌握的技术,去打造产品,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出于这个角度的需求,我学习了大量的技术,并利用这些技术实战,去提升自己在技术单项方面的进步。另一方面,因为我做了自己的产品,那么下一步的目标就是让这个产品去解决更多的人的问题。

围绕这个目标,我需要的是

  1. 产品能力
  2. 研发能力
  3. 运营能力

产品能力,我个人的理解是,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掌握的。目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 Routine 能够引导一个产品经理成长,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产品经理必须自己去体会产品,去提升。

研发能力,这个确实有明确的 Routine,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这样的 Routine 去提升自己。但对于我来说,没必要在工作中去做开发,因为一方面,我有相应的基础,已经具备了独立研发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不需要再去专门学习。如果从练手的角度来看,我也没有必须一定要从业才能写代码。实际上,我经常要写代码改进自己的工作流,这本就是研发能力的锻炼。另外,Linux.cn 的所有开发需求基本上都要我来搞定,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也不缺乏研发能力的试炼场。

运营能力,运营能力和产品也没有什么明确的 Routine 来成长,只能通过不断的实践来提升。而每一次实践,意味着一次资源的消耗,对于个人而言,所能触达的资源是有限的,你必须通过资源的消耗来打磨自己的运营技能,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更专业。当然,不仅仅是学习,你学习的过程,也是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

从这个层面来看,运营是一个越老越吃香的岗位,因为它会随着你从业时间变长而更具价值,因为它不是一个劳动力密集型,更倾向于智力密集型,而且,一个经验丰富的运营意味着曾经烧掉了大量的资金,如果你从头招募,意味着你需要自己去烧这样的资金,从这个角度来看,运营是一个很值得我用每天 8 小时去学习、去锻炼、去实践的工作。

通过业余的项目练习产品能力、研发能力,辅以自己在工作中学习、练就的运营能力,才能更好的去打造一款产品。

做一个产品的旁观者

我目前所在的产品开始出现一些不太好的情况。

比如,产品能力不停发新能力的同事,原有能力因为各种坑导致产品不断在填之前的坑。

比如,产品未经深度思考,急匆匆的加入各种各样的新功能,然后在开发阶段不断修改需求,整个产品的迭代不断 Delay。

越来越多的乱象,不停的观察。

傲慢会让我失去更多的可能

傲慢会让我们看不到一些人,让我们囿于自己的小圈子,不愿走出舒适区,长期来看,这样的行为会让我们失去我们向那些(看起来)不如我们的人学习的可能。

从某种角度来说,向(看起来)比我们更强的人学习可以有效的提升我们学习的效率,但,也会让我们失去一些可能性。

现在的我们太过于焦虑,所以我们对于成功无比的渴求。

本文的初稿源自 2020 年 4 月 16 的 quick note

反思,是每一个人值得养成的习惯

我最近在工作中经常要指导一个同组的小伙伴工作。原因是,虽然年龄上他比我大,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他似乎并没有养成反思、复盘的习惯,也并没有习惯去整理、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这让我们在合作过程中,令我十分痛苦,他的工作效率低的可怕。

但是,在我看来,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有这些反思、复盘,才能让我们知道自己哪些事情做错了、哪些事情做对了。

古人也有相同的看法,比如,李世民是这样说的: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李世民

单纯有反思的意识并不足够,因为反思并不能凭空进行,我们的大脑并不值得我们信任,我们常常会忘记很多东西,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记录,通过记录,补全我们大脑的缺陷。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也是我在写自我量化指南的原因。


2020 年 4 月26 日更新:

知识这东西就得经常地核实和订正,尤其是那些从别人那里听来的知识

卓克

别让自己变得市侩

在 V2ex 上看到一个帖子,内容如下

对于我自己来说,我正是从这样的一个人,变成了如今市侩的模样,开始变得沉默,不再去提出自己的意见。

当然,我们每个人都反感无休止的资源占用,但是,换个角度来看,是不是我们没有给这样的意见一些容身之地,让他们要么是只能以这样消耗资源的方式存在,或者是以沉默的方式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