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技术

APILetter

为什么开放平台大多选择了 RESTful 风格?

大型互联网平台会提供一些开放平台,并提供一定的开放能力,帮助开发者基于自己的平台进行二次开发,拓展平台之上的应用生态。而在这些开放平台当中,最常见的便是采用 RESTful 风格的开放平台,比如 GitHubMicrosoftGoogleTwitterStackOverflow

如果说用一个偷懒的想法,那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 RESTful 一定做对了什么,不然不会这么多平台都愿意选择它。

考虑到我们的 Newsletter 是一个面向开发者、To Dev 业务的产品经理的邮件,就不再详细介绍 RESTful 是什么,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去看看 Fielding R T. Architectural styles and the design of network-based software architectures[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2000 这篇论文。国内的技术劳模阮一峰老师也有一篇文章阐述 RESTful 架构:理解RESTful架构

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 RESTful 风格做对了什么?我想它应该是「RESTful 风格的 API 通过将方法抽象回资源,面向资源提供操作的方式,简化了 API 的设计,减少使用 API 所需要的上下文,用最简单的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不同的操作的可能。」

举个🌰

个简单的对比的理解,以创建一篇博客文章为例,我们所熟悉的 Internal API (应用内部的 API,没有特定的风格)和 RESTful API 的区别如下:

Internal API 下的创建文章

POST /create-post

{
  "title":"xxx",
  "content":"xxx"
}

RESTful API 下的创建文章

POST /posts

{
  "title":"xxx",
  "content":"xxx"
}

看起来,好像也没什么不同,啊哈?那我们再看看根据 ID 获取文章的区别:

Internal API 下的根据 ID 获取文章

POST /get-post-by-id

{
  "id":123
}

RESTful API 下的根据 ID 获取文章

GET /posts/123

{
}

看获取文章,似乎有那么点意思了,显然,我们所习惯使用的 Internal API 比 RESTFul API 的风格的路径更长,也更喜欢用 POST。当然,这也完全可以接受。我们可以再举个例子,既然有根据 ID 获取文章,是不是还可以根据标题来获取文章:

Internal API 下的根据标题获取文章

POST /get-post-by-title

{
  "title":"xxx"
}

RESTful API 下的根据标题获取文章

GET /posts/?title=xxx

{}

你可以看到, 在 Internal API 当中,我们为了提供获取标题的方式,不得不又写了一个新的路径,一个新的方法,来实现类似的功能。而在 RESTful 当中,我们只是在创建文章的路径当中,提供了一个不同的 Query Param,来完成查询。

实际上,如果我们的文章提供了不同的参数,我们又要针对这个文章提供各种不同类型的搜索条件(相信你肯定在各种中后台管理系统当中看到各种各样的筛选器),在 RESTful API 当中,你只需要在同一个路径上叠加不同的 Query Param 即可,而在传统的 Internal API 当中,你可能需要设计不同的方法来实现。

为开发者省时间的 RESTful 风格

RESTful 风格的 API 不再面向具体的操作来设计,而是将具体的操作抽象为不同的资源和对应的资源的操作,来降低开发者实际在使用这些 API 的成本。

在 RESTful 风格下,一个开发者唯一知道的,便是资源的命名,剩下的便都是交给 RESTful 风格的规范来完成的。

  • 如果开发者知道对应的资源是叫 User,那么他就知道获取所有用户使用 GET /users,获取某个用户就是 GET /users/ID,创建用户就是 POST /users,删除一个用户使用DELETE /users/ID。
  • 类似的,如果他需要操作邮件的对象,则是把 URL 当中的 users 替换为emails,仅此而已。

开发者不需要每次打开文档去猜测 API 到底是 camelCase 、snake_case、PascalCase 还是 kebab-case,也无需猜测每个 API 应该使用什么 HTTP 方法发出请求,开发者只需要遵循 RESTful 规范去请求接口即可。

为平台方省设计的 RESTful 风格

对于服务提供来说,RESTFul 风格也提供了简化设计的可能。举个例子来说,假设我们有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用户数据,如果开发者不能很好的抽象,带来的可能是一系列复杂的接口,让我们的维护成本疯狂提升。随着数据结构本身的复杂,要实现、维护的接口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多,需要投入的人力也不断的变多。

举个例子来说,假设我们的平台上有一个 User 对象,他的结构如下面的 JSON 所示:

{
  "id":1, // ID
  "name":"张三", // 姓名
  "nick_name":"小张", // 昵称
  "former_name":"张老三", // 曾用名
  "login":"zhangsan2022", // slug
  "i18n_names": {
     "en":"Sam Zhang" // 英文名
  },
  "blog":"http://example.com" //个人博客
}

由于使用开放平台的用户可能在开放平台上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用法和操作,所以我们可能需要为用户提供一系列的方法,来帮助用户实现不同目的下的数据查询。你可能不得不提供一系列的 API:

  • GetUserById
  • GetUserByName
  • GetUserByNickName
  • GetUserByFormerName
  • GetUserByLogin
  • GetUserByBlog

而同样的问题,放在 RESTful API 当中,只需要一个 /users? 就可以完成了,剩下的便是在 Query Param 当中去叠加各种不同的判断规则,简单但直接。对于一个开放平台来说, RESTful 风格将过去可能需要用 N 个方法才能实现的方式收拢成一个方法,大大降低了持续维护的成本。

不严谨的的 RESTful 风格

说了那么多 RESTFul 风格的好处,也来说一说 RESTful 风格的坏处。

  1. 没有明确的规范,只有一个指导思想:RESTful 风格的提出者 Roy Thomas Fielding 在自己的博士论文Fielding R T. Architectural styles and the design of network-based software architectures[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2000.当中提出了 RESTful 风格的设计,但并未详细的指明具体的设计细节,所以对于实际落实到工业生产环境过程中,往往会衍生出不同的风格,比如 Google 的 RESTful API 规范和 Microsoft 的 RESTful API 规范就并不相同。他 2008 年写的一篇文章轻描淡写的说自己当时没写细则是因为没时间了。但论文发表了 8 年时间,也没见写第二篇论文解释细则。。。
  2. 对于资源的抽象要求非常高,很容易抽象错:RESTful 风格看起来是否简单,面向资源设计是个人就行。但落实到实际应用场景中,就没这么容易了。
    1. 一个最容易引发讨论的点便是:如何表现出数据结构之间的关系?常见的做法是在路径里展示出关系,比如用户的文章是 /users/1/posts ,但在 Roy 2008 年的文章《REST APIs Must be hypertext-drivern》当中给出的答案是,应该抽象出一个更高层的资源来完成这个筛选,路径中不应该包含关系。
    2. 另一个容易引发讨论的点是批量操作:你如何设定一个批量操作?比如批量创建用户,或者是批量发送消息?你可能会单独设计出一个 /message/batch_send 的方法,但在 Roy 2008 年的文章《REST APIs Must be hypertext-drivern》当中给出的答案是,你应该设计一个全新的资源抽象,来确保整个 API 架构是稳定、一致的。

选择 RESTful 风格,归根还是省钱

RESTFul 风格的好处和坏处都很明显 —— 好处是他提供了简化的实现,统一的表现,最小惊讶原则的落实,让开发者只需要知道资源的信息,便可以进行具体的操作,而无需担心众多的 API 存在各种不同的设计风格和设计实现。开发者需要自行编写 SDK 来完成各种不同的操作。毕竟,RESTful 本身就是基础的 HTTP 操作。

而作为一个已经提出了 20 余年的 API 设计风格,RESTful 已经拥有了丰富的开发者共识(大部分开发者可能不熟悉 RESTful API ,但看到了,大多能猜到是 RESTful 风格,也能用起来 RESTful 风格的 API )、抽象也更统一(RESTful 虽然没定义特别多细节,但一些基础的逻辑也是定义了的,比如 URL 里不能包含动词),对于开放平台这样需要大规模的和外部开发者交互的平台来说,无疑是成本更低的。

评语

RESTful 风格有着其明确的优势,但同样,他的劣势(定义不明确、抽象要求高)使得大部分我们所见的的 RESTful 风格都不那么 RESTful(也并没有人能定义谁更 RESTful),更重要的是,RESTful 的使用体验,并不一定真的就比 Internal API 更好。很多时候,它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而未来,能够提供更加丰富的组合能力的 GraphQL ,可能是一个选择。不过,想要做好 GraphQL,你要先做好基础的 RESTful 资源抽象,才好在真正进入 GraphQL 的时代,快速发展。

docker

在 macOS 上使用 Podman 来运行 Docker 环境

Podman 是由 Redhat 开源的 Docker 替代品。在绝大多数场景下, Podman 可以直接替代 Docker来执行(比如 alias docker=podman)。

如果你的 mac 上安装了 homebrew ,你使用 podman 会非常简单。

安装 Podman

使用 homebrew 即可安装 Podman,执行 brew install podman ,即可完成 podman 的安装。

初始化 VM

由于 macOS 并不是一个标准的 Linux Kernel(底层其实是 Unix),因此,你需要单独跑一个 VM 来完成容器环境的创建。和 Docker 不同的是,Podman 使用的是 qemu 来创建一个 VM,而不是依赖 VirtualBox。

执行 podman machine init,即可初始化一个 VM 环境。

初始化完成后,执行 podman machine start 启动 VM,即可使用 Podman 命令来操作容器环境了。

(支线任务)使用 Docker cli 来操作 Podman 环境

由于 Podman 提供了兼容的实现,因此,你甚至可以使用 docker 的cli 来控制 Podman 创建的 VM 。在你执行 podman machine start 之后,在输出的 Log 当中会提示你,你可以将环境变量配置好,就可以实现让 Docker 也能识别到你的 Podman VM。

这样你就可以使用原生的 docker cli 来控制 podman 的 VM。

不过,我想绝大多数的人可能不会既安装 Podman,又安装 Docker,那你可以选择配置一下 alias,直接使用 docker 命令来操作 Podman

alias docker=podman

执行 rpi-update 提示Make sure you have ca-certificates installed and that the time is set correctly 怎么处理?

我在尝试执行 rpi-update 给自己的树莓派做固件升级时,提示了如下报错。

Make sure you have ca-certificates installed and that the time is set correctly

经过研究,发现是因为 rpi-update 的自更新域名被国内封禁了(挂载 github content 上),导致无法通过自检,只能跳过自检来更新。执行如下命令,即可跳过自检完成更新。

UPDATE_SELF=0 rpi-update

树莓派开启密钥登录

由于树莓派跑内网,再加上这个树莓派算得上是我的实验机器。因此便打算直接使用 root 来完成日常操作,懒得在 pi 和 root 用户之间切换了。而 root 登录,我又不希望使用密码登录(以我的懒散的性子,可能会设置一个比较短的密码),便为树莓派配置了密钥登录。

先使用 pi 登录到树莓派上,并切换至 root 用户。在 root 用户下,将我本地公钥复制,并放在 ~/.ssh/authorized_keys 当中,保存并退出。

接下来,就可以在本地以 ssh root@ip 的方式直接登录树莓派了。为了简化这个ssh命令,我还配置了 SSH Config 的别名,来简化我的登录命令(具体可参考 如何用 SSH Config 来优化你的 SSH 连接?

树莓派切换清华源镜像

树莓派的官方源在海外,国内访问时速度难免不理想。再加上软件更新又是一个常态化的工作,所以我就希望将其切换成国内源,以加速软件更新的速度。

玩 Linux 的,更换源简直再正常不过了。

修改 /etc/apt/sources.list 文件,将其中内容替换为如下内容,即可完成源的替换。

deb http://mirrors.tuna.tsinghua.edu.cn/raspbian/raspbian/ bullseye main non-free contrib rpi
# deb-src http://mirrors.tuna.tsinghua.edu.cn/raspbian/raspbian/ bullseye main non-free contrib rpi

替换完成后,记得执行一次 apt update ,来更新掉本地的 APT 缓存。

使用 glean 插件优化你的 React 项目

React 相比于 Vue 的好处是你可以相对轻松的将一个组件抽离出来,这使得开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抽象。

但手动抽象组件还是相对较麻烦,于是我便搜索有没有一些方便的插件,可以帮助我更好快的完成组件的抽象。于是乎便找到了 Wix 出的 glean 插件。

glean 插件可以将任意层级的组件抽出为一个全新的函数,并在之前的位置引用你的函数,因此,你可以先非常快的构建出一个完整的 UI 界面,再基于这个界面,进行不同层次的抽象。或者是在开发界面时,随时根据需要来完成界面的抽象。

官方提供的 Demo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你可以将 glean 插件提供的命令设置为快捷方式,从而实现更快的抽象组件,或者是点击组件前的黄色小灯泡💡来完成组件的抽象。

黄色小灯泡

树莓派镜像烧录后无法使用 SSH 的问题 Debug

最近开始玩树莓派,使用官方的树莓派镜像烧录器烧录了一个镜像到系统中。

但烧录成功后发现却无法通过 SSH 登录。但我记得自己明明是在配置时设置了「开启 SSH 服务」。

经过网上搜索发现,原来这个配置并没有什么卵用。你配置完成后,需要在 TF 卡的根目录创建一个 ssh 文件夹,来开启 SSH 功能。

MacBook Pro on brown wooden table

bundle audit 命令失效怎么办?

我最近在使用 Github 来做 Rails 的 CI 自动检查时,发现 CI 自动检查时使用的 bundle audit 命令失效了,搜索后发现,是 Bundle 将 audit 拆为了单独的 gem ,而 CI 的模板并未更新,导致在调用的时候出现了错误。

既然明确了问题,解决就变得简单了。只需要在 CI 的脚本当中,加入对应的 gem 安装命令,即可完成修复。

  - name: Install bundle audit
        run: gem install bundler-audit

black flat screen computer monitor

通过 Code Snippet 提升效率

在开发应用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借助快速生成工具来帮助我们生成一些模板代码。

相比于 JS,Ruby 干脆让很多需要手动输入的地方可以不用输入,体验会更好。Rails 更是做到了极致,大量的约定。对于一些模板化的行为,你甚至可以不用写代码,框架帮你来解析。

常见的编辑器比如 VSCode、Sublime Text 都提供了大量基于插件的 Code Snippets,方便你可以快速生成一段模板代码。

不过在实际开发过程中,他们提供的模板代码可能并不太符合我们的需求,我们往往可能会有一些定制化的需求需要满足,这个时候,就比较依赖自定义模板了。

好在各种编辑器不止可以通过插件来定义 Code Snippet,你还可以自定义自己需要的 Code Snippet。

以 VSCode 为例,你可以参考其官方文档来定义自己需要的 Code Snippet,只需要简单的配置,就可以定义出你自己所需要的 Code Snippet。它可以是你自己写代码时的 Code Snippet,也可以是你在写博客时的 Code Snippet(比如写博客时自动生成前置的描述信息)。

不过,Code Snippet 的语法很多时候比较麻烦,需要一行一个字符串,对于较为复杂的 Code Snippet,构建这个 Code Snippet 本身就比较麻烦。好在有一些第三方工具,可以帮助简化这个过程。比如 Snippet Generator 就可以非常方便的帮助生成 VSCode 的语法,你只需要将需要生成模板的代码粘贴在左侧,并填写一些基本信息,就可以生成包括 VSCode、Sublime、Atom 的 Code snippet 代码,再将其粘贴到你的 VSCode 的配置中即可。

Snippet Generator

你还可以将其中的一部分内容替换为对应编辑器所提供的占位符,就可以帮助你更加高效的利用这个 Snippet 来完成内容的快速撰写。

其他

text

如何用 SSH Config 来优化你的 SSH 连接?

在 Windows 的时候,我一度非常喜欢使用诸如 XShell 之类的软件,主要原因是我可以将不同的服务器信息保持在同一个软件当中,不用每次都手动保存(Putty往往就无法保存)。

而到了 macOS 之后,我不再使用 XShell 这样的软件来完成我的 SSH 工作流(事实上我也找不到类似 XShell 的软件,后来在 Setapp 软件包中发现了 Core Shell,但我已经有了下面的技巧了,就没再用)。

经过一番研究,我发现对于我的诉求来说,其实完全没必要使用一款第三方软件来完成,SSH 自带的功能即可完成。

再次 Review 一下我的诉求:

  1. 我希望不要输入 IP 地址,而是输入一个短语,或者是域名来连接我的服务器。
  2. 我希望能够支持自定义端口,因为我一般会把我的服务器端口从 22 改为一个随机的数字。
  3. 我希望可以指定密钥文件,因为我有多个密钥,不通的场景可能使用不同的密钥。

这些诉求如今我的新方法都可以实现。

SSH 支持自定义 Config 文件,而默认的 Config 文件位于 ~/.ssh/config 这个文件中,你可以在其中添加自己的配置来实现自定义 SSH。

比如这里用到的就是 SSH Config 中的 Host 定义,你可以以如下的规则来定义一个新的配置。

Host 主机名
    User 登录用的用户名
    HostName 登录用的主机名,可以是域名或者IP
    Port 登录用的端口号
    IdentityFile 需要使用的密钥文件

比如下图就是一个配置的例子

通过在你的 Config 文件当中添加对应的定义,你就可以用 ssh 主机名 的方式来连接你的服务器了。

比如,我的树莓派的配置的主机名是 pi 那我就可以使用 ssh pi 的方式来连接到我的树莓派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