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l Bleeding printed paper

《职场奋斗记》

这本书我看了一半以后看不下去了,主要的原因是太水了。当成传记看还行,别的没必要。

  • 每个人的一生中至少要证明两能能力:获得机会的能力与建立在这种能力之上的工作能力。
  • 实际情况是,一个人的家世背景在职场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这一作用的值是中性的,如果你立得正,行得端,这一值就会是个正数,就会帮助你比别人更容易成功。反之,如果你的行为有差池,做出了有辱家族名誉的事情,那么,这个值就会成为一个负数,值数越高,负面效果也就越明显,所引发的职场动荡与冲击也就越猛烈。
  • 人在职场,你必须要时刻记住为自己说话,如果你不说,别人就更没有这个义务。
  • 人生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命运已经注定。 因为人是靠希望而生存的,未知与不确定性会激发人最大程度的奋斗欲望,一旦失去了这些,人的生命价值就会降低,生存的意义也无从谈起。
  • 命是规律规则,命是这个社会中无计其数的人相互博弈时所产生的利益推动力量,没有人能够掌控这种力量,你最多只能适应它。
  • 你要想通过一条决议,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会议上突然宣布,由于事发突然,除非与会者之中存在着进退同一的反对者团体,否则,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人是反应不过来的,忙乱之际无法组织起反攻,等他们阵容拉起,事情已经拍板了。
  • 所谓面试,就是你通过自己的表现要让对方对你由衷钦佩的过程,任何一个招聘者都不可能对那些缺乏信心的求职者产生好印象的。
  • 在这个社会里,越是处于底层的人,越是卖力的苦干,因为那是他们唯一的立身之本。而许多熟谙社会游戏规则的人,却全不管这些麻烦事,他们知道底下人肯定会为了糊口而拼命干的,所以他们只管捞自己的,如果遇到捞得过凶的上司,下面的人多半还会出一个两个的劳模,因为劳模把贪官应该操心的事情全都承担了。 凡是出劳模的地方,必然有着许多贪官,只有贪官才需要劳模替他们卖命,老百姓是不需要这玩艺的。老百姓需要的就是各司其职,各就其位,一个关系理顺的社会,胜过一万个“英明的领导”。
  • 你必须为你自己的位置负责,这才是现实的真理!
  • 我的人生经验告诉我,人在职场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先做事,再做人。概因一个初入职场的人,不仅对职场的游戏规则一无所知,更有着许多实践知识需要掌握,这功夫只要能够闭着眼睛把事情做下来,就已经很难得了。过了这个阶段,等到你已经掌握了足够的实践知识,能够在工作之中做到游刃有余了,就可以上升到即做人,也做事的阶段,这时候不仅要把事情做好,还要做到方方面面都满意。而到了第三个阶段,就是只做人,不做事了,这一阶段的成功者比比皆是,相信每个人自有体会。
  • 据我的观察,越是不承认组织系统内部存在着分歧的企业,其权力博弈的规则越是混乱,越是缺乏规范与自制
Internal Bleeding printed paper

《职场精进之路》书摘

  • 锦囊二:要针对岗位招聘要求有针对性地调整简历。有些面试者不管应聘什么公司或什么岗位都是通用一套简历,其实这样是有问题的。有些岗位虽然职责相似,但是要求肯定不会完全一样,有些公司是不同的行业,那么简历的表达、突出的侧重点也最好不一样。这里所谓的针对性调整简历不是刻意捏造工作经历,而是尽量突出符合岗位要求的项目经验、技能。比如,如果是一家互联网公司,你如果之前有过互联网公司的工作经验就可以多写一点,如果做过跟该公司类似的产品就可以详细一点;如果是一家外企,可能就要附上英文的简历。
  • 锦囊三:提前了解应聘企业和用人部门。现在网络这么发达,你过两天就要去面试了,总要了解一下应聘企业的情况,包括企业的规模、发展历史、主要的产品、市场份额、企业文化、主要的竞争对手等。尤其是该企业的主要产品功能、特色、优劣势,一旦面试中涉及,你可以对答如流,那么肯定能有加分,面试官也会知道你做了充分的准备。假如能有一份产品评测或体验报告会更好。即便面试过程中面试官没有涉及相关的问题,你也可以在面试结束后主动提起。如果可能也可以想办法了解一下用人部门的情况,网络上还有些大公司的面试经验,虽然这些作用不大,但是有备无患。
  • 锦囊四:提前准备好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的
  • 有句话说得好——学历是铜牌,能力是银牌,人脉是金牌,思维是王牌。
  • 但是如果工作几年之后再选择,一个成长型的小公司、有潜力的创业公司,加上好的工作岗位和股份期权也不见得就比大公司差。
  • 一份工作的投入包含多个方面,时间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还应该包含身心和知识经验上的投入。
  • 身心上的投入是指一种更加主动的工作态度,积极解决难题、跟他人合作、主动发现问题、承担更多的责任。
  • 永远不要觉得自己的付出白费了,很多时候只是暂时没有反映在待遇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之前的付出会形成加速度,使你的提升变成一道上升的弧线,会逐渐跟那些匀速的直线拉开距离。当你真正可以用知识、经验来工作的时候,比如一些公司聘请的顾问、专家,那么即使工作时间少,你的收入也不会少。所以在刚参加工作的这几年里,别总想着拿多少钱干多少事,这样的思想只会害了你,这是你快速积累获得加速度的时期。就如同存钱,你开始得越早,哪怕数额小一些,但是复利的力量会最终给你合理的回报。
  • 老板为什么要招实习生?道理很简单,就是要用相对廉价劳动力然后做这些琐碎的事情,把更重要的事情留给公司骨干甚至自己去做,让他们不要为这些小事分心,这样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企业就是讲究分工的,本来就不是人人平等的。强调工作分工上人人平等,而不是根据能力经验分工的公司估计也做不长久。
  • 如何定义责任?责任至少要包含工作内容复杂度、压力和承担的风险,这三点至少要符合两点才能说明你目前岗位上的责任较大。
  • 作为职场新人,不断提升自己,能够承担更多的责任,帮助团队达成更高的业绩是重中之重。如果你始终在上司眼里像个孩子,无法担当大任,那么你的待遇肯定上不去。
  • 大部分人都是期望享受慢生活,有情有调,每天完成了自己8小时的工作,然后所有的时间都是回归家庭或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 十二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这个世上没有鱼与熊掌可以兼得的好事,同一时间只能选择一个。但是,你可以在你能抓鱼的时候拼命抓鱼,这个时候就先忘记熊掌,当你有了足够多的大鱼后,再拿大鱼去换熊掌。
  • 大部分时候你并不需要像电影中的情节那样去给人答疑解惑,只需要表现出自己的真诚,而不是封闭自己,甚至觉得自己跟环境格格不入,相信很快就能融入团队。
  • 善于抓住机会是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把分配给自己的工作先做到最好,然后再看自己可以承担什么样的团队工作,或者帮上级解决头疼的问题。而不是自己手头上的工作都还没做好就去想着表现自己,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 任何时候,当上司需要你的时候,你能马上有反应是一个好习惯。没有这个习惯,许多机会也会跟你擦肩而过。不要总觉得上司是有工作才想着你,当有好处的时候他也会第一时间想到你,而不是想到那个总是装聋作哑的人。
  • 在低价值的事情上耗费的时间越多,产生的单位价值就越少,从资产累积的角度来说就越慢。所以,不用去纠结自己是不是要买车,也不用考虑买车养车的花费,而是要好好思考一下你究竟是特别需要一辆车装点脸面还是自己开车真的给工作生活带来了十足的便利。
  • 工作的第一个维度是“岗位”工作
  • 工作的第二个维度是“通用”工作
  • 工作的第三个维度是“流程”工作
  • 工作的第四个维度是“辅助”工作
  • 学习成长从来都是一个自我对抗的过程,能速成的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内容。因为大部分人的智商都差不多,你能速成别人也可以。能让你真正领先于他人的知识不可能轻易就被获得,所以别把那些速成当宝典,你不需要速成,你需要的是专注。
  • 主动工作的人永远比被动工作的人提升快,因为主动工作的人会积极发现问题、寻找方法、攻克难关,不断得到成就感,而被动工作的人则是排斥困难,等待被安排工作,并没有想着如何做得更好,从而使自己得到提升。
  • 作为新人,“You are nobody”,做一切你可以做的事情,并且尽可能地做好。
  • 学习敏锐度高的人在五个关键要素中表现突出:自我认知、心智敏锐度、人际敏锐度、变革敏锐度和结果敏锐度。评定一个人的学习敏锐度能帮助面试官、管理者和HR做出明智的聘任决定,处理内部应聘者,注重培养一个人的学习敏锐度。
  • 根据一个人的领导力评估,可以将人分成九大不同类别的领导力人群,分别是:冲动者、机会主义者、外交家、专家、实干家、重构者、转型者、炼金术士和嘲讽者。 冲动者一般是指做事完全靠本能、没有章法,就像是刚出生的婴儿只会哭喊一样,只有这类领导力的人根本无法走上管理者岗位。而嘲讽者属于千年一遇的奇才,他已经具备改变世界和人类命运,他的思想可能会影响世世代代,比如老子,那种人极其稀少,也不会存在于企业里,所以这两类领导力都可以忽略。对团队和企业比较重要的领导力就是中间七种,即机会主义者、外交家、专家、实干家、重构者、转型者和炼金术士。
  • 外交家:遵守规则、避免内在和外在的冲突、适应环境、压抑自己的欲望、忠于群体、希望融入集体、是非分明、在意外表/身份、落入俗套、努力达到群体标准。从这些特质定义中可以看出来外交家更多是想让自己融入群体、排斥异类,尽可能让自己符合群体要求,但是也难免看上去圆滑没有创新。据培训教练说,很多企业里的VP(Vice President),虽然职位级别很高,都是只在外交家的层面。
  • 如果降低一个层次,把一个工作当作一份事业,这样就能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兼顾个人利益。把工作当作事业的人,我们经常称其有“事业心”。有事业心的人和没有事业心的人区别非常大,有事业心的人对自己做的事情有一种内在的动力,会有比较强的目标感,同时有长远的规划。
148667380d5d36d7b6f1737252c9518c

你拿到手的一万块钱,公司为此付出了多少钱?

绝大多数的人因为没有创办过公司,所以其实不太了解自己的工资的组成部分和企业付出的成本,甚至有很多人可能终其一生,都无法理解自己的工资薪金的组成部分。

最近刚好看到一个「中国薪资计算器」,借此机会,和大家聊一聊我们的工资的构成。

企业招聘一个员工是有成本的,你拿到手的现金 = 公司成本 - 公司承担的保险和公积金 - 个人承担的保险和公积金。所以,你到手的是一万块钱,但其实公司可能承担了不止一万块钱。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以天津为例,假设你一个月的税后收入是一万块钱,那么意味着你的税前收入是一万三千余元。差值的这三千余元,便是你自己缴纳的社保、公积金、个税的部分;而公司需要为你支付的整体成本,则是一万八千余元。差值的这五千余元,则是由公司承担的公积金和社保的部分。

一个详细的表单,可以参考下方的说明: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1

通过上面的表,你就明白了,为什么很多时候,企业主在招人上是十分肉疼的。企业主明明支付了 138% 的成本,但因为各种保险和公积金,真正到员工手里的只有 75% 了。

在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当中,员工们往往喜欢不走社保,不打卡里,而是通过现金发放,也是希望规避掉公积金和各种保险。虽然可以减少保险和公积金的支出,但另一方面, 也致使劳动者失去了相应的保障。得不偿失。

如果你希望提升自己的税后收入,还是积极提升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更贵的人吧。

two person sitting on camping chairs while watching mountain

保持简单、干净、平静的生活

总的来说,我还算是一个比较喜欢追求简单的生活的人。

虽然我依然会喜欢出门去吃饭(懒得自己做,或者是想吃的确实自己做不好,比如烤鱼),但不妨碍我其实在大多数时候只要能吃饱就行;

虽然我依然喜欢买买买,但不妨碍我大部分时候其实都不用我买的东西(这也是为啥近几年我开始疯狂断舍离),更多的时候,都是拿着之前买的东西,重复使用。

我们需要保持一个简单、干净、平静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方式让我们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投入在我们想要做的事情当中,让我们可以专心专意,投身创作。

让自己的物质生活变得简单,让自己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内容。

5e54199359bbafe0ef692365a9bcffb6

三个有用的 Golang 辅助网站

在我数十年的编程生涯里,我大部分时间写的都是动态类型语言,所以我对于类型并不太感冒。不过,当我在写 Golang 的时候,确实遇到了一些过去写 PHP、 Node.js、前端不同的问题。

一个最令我困扰的点便是:对于 JSON 的处理,需要先定义结构体来做转换。对于一些简单的 JSON 结构,我还可以简单的完成定义。但如果是一些比较复杂的结构体,我就放弃了手动定义,而是选择借助一些辅助工具来完成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比如我最常用的便是各种 JSON to Go 的网站,贴一个 JSON 进去,然后自动生成对应的 Golang 的 Struct,接下来我只需要复制右侧生成的 Struct 到我的代码里,就可以完成 JSON 的定义,使用 Golang 自带的 JSON 库解析即可。

截图的网站是 https://mholt.github.io/json-to-go/

另外一个可以实现 JSON 转换成 Go Struct 的网站是 https://transform.tools/json-to-go,它提供了更加全面的转换路径。不过有些时候选择太多也会让我有点困惑。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1

另外一个令我困扰的也是类似的格式转换,不过是 YAML 的。思路相同,手写要配置的 YAML 文件,并生成对应的 Struct: https://zhwt.github.io/yaml-to-go/。在设计风格上,和上面的 JSON2Struct 类似,是基于上面的项目改造过来的。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3

除此之外,如果你在定义 YAML 的时候, 对于部分数据如何定义不太明确,可以考虑使用 JSON2Yaml 的工具来实现将你需要的数据转换为 YAML 定义。

5e54199359bbafe0ef692365a9bcffb6

在 Go 当中嵌入父目录中的文件

自 Go 1.16 版本开始,Go 提供了将二进制文件打包进入到 Binary 文件当中的机制:`//go:embed。不过,我看到的示例大多数都是嵌入当前文件夹下的子文件夹的示例。并没有嵌入父一级文件夹的示例。于是,我便开始研究起来。

为什么会需要嵌入父目录中的文件?

这是因为不同的项目的构建规则不同。一些小型项目可能只有一个 main.go 或同级目录下几个其他的 go source 文件即可,但对于更大型的项目,合理的项目拆分是有助于帮助提升项目的可维护性的。

以我为例,我的目录结构如下:biz 目录下是我的核心逻辑,也是我日常写代码的地方;conf 则放置了各种配置,比如各种 API Key,ral 则是网络访问层,比如我比较喜欢用 gin 来做底层的网络访问层;script 放置了开发所需要的各种脚本文件;static 则放置了前端所需要的 JS / CSS 文件。在开发一些偏内容向的页面时,我会习惯使用 Server Side Render,所以我在 biz 目录下还有一个 template 目录。而主要的逻辑则放在 handler。

├── biz
│   ├── dal
│   ├── handler
│   ├── logic
│   ├── service
│   └── template
├── conf
├── ral
│   └── gin
├── script
└── static
    └── public
Code language: PHP (php)

在日常开发时,一个非常常见的操作是在 handler 里处理基本的逻辑,并将 template 中的模板渲染出来,并返回给用户,这个时候就需要在 handler 里使用上一级目录的文件了。

错误的尝试1:使用 .. 来引入

作为文件系统的常规配置,我自然知道可以通过 .. 来代表上一级目录,因此我试着使用如下的语法来引入文件

//go:embed ../template/*
Code language: JSON / JSON with Comments (json)

结果报了个错误 invalid pattern syntax。看得出来,是因为我的语法出现了问题。

通过搜索,我找到了这个 Github issue,才得知,由于避免跨模块的访问,go embed 阻止了 .. 语法的使用

Because embed.Files implements fs.FS, it cannot provide access to files with names beginning with .., so files in parent directories are also disallowed entirely, even when the parent directory named by .. does happen to be in the same module.

https://go.googlesource.com/proposal/+/master/design/draft-embed.md

错误的尝试2: 使用 go:generate 来执行复制

在上面的 issue 当中,我注意到还有另外一个方式,可以实现类似的效果。可以借助 go:generate来实现在执行 go generate 方法时,复制文件到本地,这样就可以实现在 Build 二进制文件之前,把文件复制到本地,即规避了跨模块的问题,也避免了将 template 文件放在本地,污染代码目录的问题。

//go:generate cp -r ../../assets ./local-asset-dir
//go:embed local-asset-dir
var assetFs embed.FS
Code language: JavaScript (javascript)

这个方法在运行的时候没有效果,不过在其他人可能是有效果的(我猜是因为我开发时很少直接用 go generate,都是直接 go run 了)。不过,这个方法也有个问题,因为是写在代码本身当中的,很有可能后续因为某些原因,这些代码被误删除或修改了,导致整个系统的运行不正常。而散落在各文件的描述也会使得修复十分复杂。

正确的做法

在看这个 issue 的最后,我注意到了正确的用法,在另外一个 issue 当中,开发者 tomasf 提到了,我们应该在 asset 目录下创建一个 embed.go 来完成 embedFs 的建立,并在其他文件直接引入这个文件,完成定义。

You can create a embed.go file in your assets directory and make the assets available as it's own package to the rest of your program.

tomasf

这个说法一出,豁然开朗!尝试一下,果然有效。我在 template 目录下创建了一个 embed.go 文件,并添加了如下代码。

package template

import "embed"

//go:embed *
var TemplateFs embed.FS

并在另外一个文件当中使用template.TemplateFs.ReadFile("index.tmpl") 来完成模板文件的引用。这样既不违背 golang 的跨模块,也不会使得代码不可维护,非常好。

参考阅读

  • https://go.googlesource.com/proposal/+/master/design/draft-embed.md
  • https://github.com/golang/go/issues/46056
  • https://github.com/golang/go/issues/41191#issuecomment-686621090
  • https://blog.carlmjohnson.net/post/2016-11-27-how-to-use-go-generate/
  • https://blog.carlmjohnson.net/post/2021/how-to-use-go-embed/
Internal Bleeding printed paper

《老后两代破产》书摘

老后破产 + 老后两代破产,看的人心烦,也让人想起了自己的养老和父母的养老。

“没有去医院看病的钱了”

  • 老后破产的现实中最为严峻的便是,越来越多的人因无力负担医疗费用,而不再接受医疗服务。在收入仅够维持生活开销的人群中,支付完房租、电费、燃气费、伙食费等最低限度的必要开销后,手头若还有结余,也有不少人会选择接受医疗或看护服务。当然,在性命攸关的时候,即使借钱也必须接受治疗——有越来越多的人在这种危急情况下被救护车送往医院——而在并不紧急的情况下,很多人为了省钱而选择了“忍耐”。

虽然与家人同住,仍处于“独居生活”的状态

  • 在高龄父母与子女同住的情况下,为尽可能多挣些钱,子女的工作时间相应延长,因而父母独自在家的时间也会增加。子女延长工作时间也是为了家庭生计。然而,他们越是忙于工作,越是无暇顾家,不得不放弃陪伴父母的时间。安田父子俩也面临着这样的两难困境,度过忙碌却又无奈的每一天。

通过问卷调查窥见的“老后破产”的现状

  • 在实际与这些家庭接触过后,我们感到,很多人看起来并不是在逞强,而是抱着“明天又会是新的一天”的希望,坚强地生活着。但是,一旦自己或家人因疾病或受伤等原因产生巨大开销,生活便会一下子变得难以维持,随即陷入“老后破产”的境地。这样的事例层出不穷。

【讲解专栏】“为何如今的人们会面临‘两代人两败俱伤’的局面?”专家给出的解答

  • “为什么即便有家人在身边仍然会面临‘老后破产’的局面呢?”这个问题是我们最想得到解答的,对此,榊原指出,正式员工与非正式员工的收入存在差异。“近二十年以来,日本的平均工资持续下降。最大的原因就是非正式雇佣的增长,而非正式员工的工资较少。”

名为“家人”的屏障

  • 目前为止,我们已对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援助的各相关部门进行了采访,不仅是行政方面,还包括地区综合援助中心、社会福利协会、非营利性机构,等等。在此过程中,我们时常听到这样充满矛盾的话语:“由于受助对象与家人同住,很难为其提供援助。”我们原以为,与独居生活相比,与家人共同生活的话,彼此之间能够互相扶持,生活也能得到改善。但是,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们渐渐意识到这样一个现实:家人的存在已成为一道“屏障”,阻碍了受助人接受应有的援助。

在自己因工作而外出时离世的父亲

  • 在建造两代人共住的房屋之时,父亲就比谁都想和孙子、和家人住在一起,享受与家人共度的时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父亲都待在自己家中,他会因此而欣慰的吧?这个问题始终徘徊在好子的心中,但已经永远无法得到解答。
summary

2022 年 9 月月度总结

Objective 1:持续获取现金流,并构建未来收益的现金牛

KR1:投资收益达到 20000 元

市场狂跌。。。甚至比年初还要低点。。。不过可以考虑再买点。就是现在赚钱能力不太行,所以没啥现金流。。都是小钱。。

KR2 :单篇稿费突破 6000 元

无变化

KR3 :达成年度预算,支出不超预算

因为交房租。。捉襟见肘。。

KR4 :构建软件类现金牛业务,预期产生收益 10000 元人民币

无进展。

Objective 2:提升生活基础设施,构建未来生活好基础

KR1:前往 6 个城市旅行

临国庆。。。来了一波 72 个新增。废了。。

KR2:进行 20 次文娱活动

没怎么进行文娱活动,还在持续看书。

KR3:借助智能化设备,缩减在家务相关事务上耗费的时间

暂无。

Objective 3 :开拓视野,打造多元行业人才

KR1:写 15 篇书评

没写出书评,但把书摘发出来了。。。水一下。。。

更多书摘看:书摘标签

KR2:输出关于 API 的 Newsletter 12 封

改为写 API 主题的 Newsletter ,已经写了一篇了。后天再写一篇。

KR3 :完成计划中的三本图书的写作

暂无进展。

Internal Bleeding printed paper

《财富从哪来》书摘

这本书写的一般,适合看一些小技巧。比如我学到了其中的卖房的技巧

前言 财富从哪来

  • 赚钱的前提,就是先不要着急赚钱;玩游戏的前提,就是先不要去着急打打杀杀。你进入任何一个行业,首先要研究的,是框架和规则。看懂了游戏规则,你才能尽可能地玩到通关。否则这个门后面有什么,地上有没有陷阱,那个怪兽的弱点在哪儿,你统统不知道,那就一定会出问题。这就是框架的作用。很多人为什么赚不到钱?因为他们太着急挣钱了,他们意识不到框架的重要性,他们只是想得到一个答案,到底干什么能来钱快。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让他们特别容易被“割韭菜”。好不容易挣点钱,一交加盟费,又花出去了。只有明白了游戏规则,你才会知道,有些选择,压根儿不用看。

机会成本决定价格

  • 所谓机会成本,就是消费者愿意为它付出的代价。在感冒没有流行的时候,被传染的风险很小,口罩可戴可不戴,不戴也不会损失什么,机会成本低,迫切度低,这个口罩也就值五毛钱的代价。可当感冒流行的时候呢,如果不戴口罩会导致感冒,可能会打针吃药,可能会耽误工作、生活,会损失很多钱和精力,机会成本升高,迫切度就变高了,这个时候,为了防止被传染,人们愿意付出的代价就多了。一旦消费者需求迫切度增加,就意味着商家的机会成本也提高了。

人口红利是谁的红利

  • 凡事都是矛盾的,无非是看你愿意用多大的风险换多大的收益。如果没有风险全是收益,那竞争对手一定就会把利润拉平。

请让全世界的人都比我聪明

  • 整个社会不是钱多就是富,而是效率高才会富。社会是一个机器,不同人是不同的零件,大家相互协作,提高效率,整个社会能以什么样的生产力产出,才是关键。
  • 凡事都是在竞争的,你和他在竞争,但是你别忘了,他的不同技能也是在相互竞争的。他只有一个人,时间只有一次,他做了这个就做不了别的,所以他必须做一个取舍,做最赚钱的那件事,然后把次要的事情交给你,哪怕他做得比你好。最简单的例子是,你为什么要雇保洁阿姨,有可能你自己做保洁比她做得还干净。因为你的时间只有一份,只能花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 管理者要用好下面的人。管理者要做最有价值的事情;然后让下面的人做不那么重要的事情。

金牌背后的经济学

  • 有努力还不够,还需要策略。我们采用了老祖宗的智慧:田忌赛马。就是在竞技水平差距很大的情况下,我们优先发展那些国外水平低、起步晚、竞争弱、群众基础差的冷门项目,才有可能获得更多金牌。

有钱就等于变富吗

  • 这样就很清楚了,所谓的“高科技烧钱”,并不是在烧纸币,而是拼效率。只有用更高的效率、更少的人口满足了基本的生活,才会有更多资源投入高精尖的行业。

穷困一生的五个毛病

  • 第一个毛病,急功近利。
  • 第二个毛病,线性规划。
  • 第三个毛病,自我视角。
  • 第四个毛病,追求免费。
  • 第五个毛病,不懂放弃。

02 用头脑赚钱,而非时间

  • 商业,是要靠战略的,两军对战,不是比谁的肱二头肌练得大。谁告诉你不能打造品牌的?谁告诉你不能做手工定制的?谁告诉你不能在设计美学和功能上改进的?谁告诉你不能做一个爆款产品让客户排队都买不到的?谁告诉你不能让客户花一个月的收入买你一双鞋子然后欣喜若狂的?

内卷都在哪些行业

  • 消费者就是需要很多衣服让他们挑,就是需要有很多好吃的让他们去尝,就是需要商家不停地竞争,给他们提供更好的选择。你觉得是内卷,那是因为你是生产者。对于生产者来讲当然竞争越少越好,我就生产这一件衣服,你们所有人都得来我这儿买。我就会做这一个菜,所有的人都得来我这儿吃,这样最好。这叫立场决定态度。

剧场效应和无效竞争

  • 永远要记得,回报的翻倍是要全要素同步翻倍的,是全要素,不是增加一个要素就行。你增加了时间,那也得增加人力成本,增加水电开支,增加管理成本,增加客户数量,增加市场需求。

做减法才是真本事

  • 新人对体系一无所知,对权重毫无概念,所有的东西都无比重要,哪一个也放弃不了,才会加一点,再加一点,再加一点,来满足内心的安全感。

低成本的炼钢方法

  • 《经济学原理》

裁决权远比对错重要

  • 任何规则的第一要义,从来都不是追求公平。再说一遍,任何规则的第一要义,从来都不是追求公平。规则的终极目的,是确定裁决权。规则真正追求的,是减少纠纷减少内耗,至于误差,并没有那么重要。
  • 公平是有代价的,这个代价有可能高到让公平本身毫无意义。如果所有的纠纷都要永无休止讨论下去,最终的结果就是系统崩溃。用未来的眼光看现在,任何人都不能保证自己现在百分之百的准确。如果裁判发现可以改,过几天发现又可以改,过几天又发现可以改,那比赛本身有什么意义?为对错画上句号,比对错本身重要一万倍。

给未知一点点时间

  • 只有广泛的涉猎、广泛的跨界,人生的地图才会被打开。你才会发现原来不同的东西居然都是相通的,你才会感慨原来跨界的力量会帮你轻易甩开这么多对手。而很多人恰恰卡在了这一步。他们要求学的东西都是有用的,要求学的东西都是有直接回报的,这样就导致他们的视角特别狭窄,他们永远都困在狭小的红海里面,出不去。他不知道有新的世界,不知道未知的力量,不知道未知的价值。他们太功利了,功利到不肯给未知花费一点点时间。

娱乐产业的大阴谋

  • 任何故事,一定要先分清真和假,再去思辨对不对。

学习的诅咒是什么

  • 记住一个原则:体系有框架,实操有效率。所谓的框架,就是在你走迷宫的时候,偷偷塞给你一张航拍图。有了这个图,你就知道每一步是为了什么,你的每一个行动才有了意义,否则你就像一个新司机跟着导航走,左拐右拐……尽管最后到了,但怎么到的,不知道。

你的生活没人在意

  • 那些能火起来的,从来不是他自己喜欢什么,而是他知道,他的观众喜欢什么。你觉得爽和让别人觉得爽,是两回事。如果你的立场永远是自嗨,那就永远不可能做起来,没人会喜欢你平淡无奇的生活。

不要盲信极致服务

  • 没有无极限的好,任何事都要讲成本和收益,同样的成本能不能放到更重要的事情上,产生更多的收益,而不是在服务的维度一味加权。

贷款买房三条原则

  • 所以一定要记住:贷款要多,年限要久,月供要少。能贷七成,不贷五成。能贷30年,不贷20年。能选等额本息,不选等额本金。千万千万不要弄反。

关于楼层的那些事儿

  • 最佳的楼层应该是楼高的1/3到2/3处。比如21层的楼,那么它最佳的楼层应该是7~14层,无论是采光、空气、噪声还是性价比,都是很不错的。

公摊面积的是是非非

  • 买房要注意三个面积:建筑面积、套内面积和公摊面积。所谓建筑面积,就是你在各类房产App上看到的面积数字,你去问中介,他们一般也是报的建筑面积。而套内面积就是实际居住面积,你拿个尺子在房间里量,各个房间面积加起来就是套内面积。
  • 想得房率高,记住两个诀窍,一个是数楼层,另一个是数面积。数楼层就是你看这个房子一共有多少层,总楼层越高,实际面积就越少,你公摊的就越多。具体一点,总楼层7层以下,公摊一般为10%;7至11层的,公摊为14%;12至18层的,公摊为18%;19至33层的,公摊为20%。
  • 钱只有一份,永远要在更好的环境和更便宜的价格之间取舍。

被忽视的买房细节

  • 签合同之前,务必要在公安机关户籍科查清楚户口情况,然后在合同里面白纸黑字约定,户口什么时候迁出,几月几日之前,不迁出的话违约责任是多少,一天万分之五还是万分之几,或者先让房东交押金,比如10万块钱,这钱我不要您的,户口迁出之后我把钱退您。

怎样把房子卖个好价

  • 记住以下几个要点:第一,扩大曝光面,找中介,能找多少找多少,不要懒,联系上附近5千米的所有中介,把房子的曝光面加大10倍。自己再注册几个账号,在同城信息网上发布消息,买个定期刷新功能,不要放过每一个死角,千万别抠,因为客户获取信息的方式千奇百怪,一定要全部覆盖到。第二,新办一个电话卡,一定要新办一个。因为有一个矛盾点,卖房子之前你希望电话越多越好,问的人越多越好,一旦卖出去,你就希望再也别打扰你了。问题是,对方不知道啊,经常房子卖了半年了,还有人打电话过来,哥你那房子卖了没。所以一定要办一个新号码,让你在推广的时候马力开到最大,而且没有后续的烦恼。第三,选定关键中介。中介和中介是不一样的,哪怕是同一个连锁店,不同的小组战斗力也完全不同。一定要学会找到最有战斗力的那个小组,而诀窍就是看关门时间,看谁晚上关门晚,别人都关门了,他们11点了还在那儿开会,这叫战斗力,这叫拼命,就找这种拼命的。你找对了中介,再难搞的客户都能给你拿下。
  • 第四,激发战斗力。哪怕你找到了关键中介,他也得发自内心给你推才行,而最关键的就是利益。所以直接签协议,我标价200万,多卖10万,你拿1.5万;多卖20万,你拿3万,有多大能耐,你拿多少钱,我可以给你白纸黑字签协议。这叫聪明人,别人不这么干,你这么干。更聪明点的,直接加微信再发个红包,可能不多,比如66块。但这个作用非常好,协议是长远的刺激,我知道提成多,可那不是以后吗?你在当前就得给他一个刺激,区区66块钱让你和其他卖家区分开,让他觉得你真的是有诚意,就冲这点,我相信你绝对不是那种为钱扯皮的人。
  • 怎么把房子卖得贵?一个字——“扔”。简单来说就是把你一个人能搬动的东西全部扔了,先扔干净再说。千万不要自我感动,我在这个房子生活了八年,这是我们吃饭的地方,桌子有点旧,但用起来没问题。这是沙发,当时买的时候挺好的,我和我老婆组装了四个小时,现在就是有点塌,不好看但坐着没问题。
  • 扔干净了之后,你去二手市场,可以找到无数高品位的二手家具,你可以以极低的价格买到,然后瞬间把房子提高一个档次。说几个重点:第一个就是沙发:一定要买一张好的二手沙发,而且二手沙发还便宜。原价三五万的沙发,你几千块钱拿下,稍微找人保养一下,就和新的一样。第二个是大件电器:比如冰箱、热水器、油烟机这些,换成进口大品牌的,还是买二手,便宜,非常便宜,而且人家给你弄得很新,你只要花点钱,装上就行。不是说崇洋媚外,这是降低信息成本。是让他在0.1秒之内,就得到一个暗示,这都是品牌的东西,这房东生活品位不低啊,这要我自己装可得好几万吧,这些东西之前那几个房子可都没有啊。

06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 婚姻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共识,是在最关键的地方达成一致。如果你们两个都是刚起步,在一个大城市共同奋斗,那么你们最大的共识就是把你们仅有的这一点钱转化为更有效的资产,而不是在一个虚无缥缈的事情上寄托所谓的爱情。
Internal Bleeding printed paper

《从零开始做内容:爆款内容的底层逻辑》书摘

自序 90%的弯路其实不必走

  • 提高未来时间的产出
  • (1)把一份时间卖出去一次,比如工资、单次咨询的报酬。(2)把一份时间卖出去很多次,比如出书、做课程、写作。(3)买卖其他人的时间,比如当老板。
  •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你用的时间短书稿质量反而更好呢?这是因为,提炼干货是一个极其痛苦的过程,一个人冥思苦想,大概率不如别人先问你问题然后再由你来作答效果好。只要有人问问题,你就会感觉,他凭什么能问得倒我?然后一顿解答,你慷慨激昂,传道授业,对方也获得了自己想要的答案,我称这种写作方式叫互动式写作
  • 70%和爆款类似×足够多的试验品=100%成功
  • 现场很多人有疑问,什么是IPO?我说I是Import(输入),P是Perception(看法),O是Organism(有机体、生态),输入知识形成自己的看法,然后再去分享以此沉淀自己的生态,升级自己的底层操作系统。解释后又加了几个案例,现场掌声雷动

前言 什么是内容

  • 因为在艺术的表现上,技巧是最容易学的,色彩、构图等都可以进行练习,真正难的反而是观点。

第1章 底层逻辑:爆款内容的6个底层逻辑

  • 《从优秀到卓越》

第2节 你要比同行快10倍

  • (1)引言:为什么你要学这个?这个方法的重要性。(2)案例+方法:一般每章都会讲3个案例,通过案例总结方法,通过方法佐证案例。(3)理论支撑:有没有大师说过类似的话或者有没有经典书籍中写过类似的语句,如果有则可以放到该章节作为理论支撑。(4)总结提炼:每一章的最后都需要提炼一下重点内容。

第6节 换角色:做创意的另一大方法

  • 《让创意更有黏性》

第2节 4个结构模板,好文其实不需要“多磨”

  • “1个观点+ N个事例”“总论点+分论点”“1个观点+N个角度”和“1个观点+同一个人的多个事迹”。

第3节 4个结尾套路,读者想不转评赞都难

  • “概括式结尾”“点名式结尾”“名句式结尾”“排比句式结尾”,

第4节 4+3 +2 =引爆朋友圈的故事模板

  • 这个故事结构,其实遵循的就是我总结的4步搞定故事模板:(1)一句话。即交代故事的开头和结果。(2)定冲突。就是给故事主人公“加戏”,使情节起波澜。没有情节的波澜起伏,就难以冲击读者内心,因此,“定冲突”对于“讲好故事”来说是灵魂般的存在。(3)给理由。即给出理由,解释为什么冲突会发生。(4)来组合。简言之就是将上述的几个部分重新进行排列组合。
  • 点去完善故事:(1)交代故事背景。(2)补充核心信息。(3)触发情绪爆点。

第1节 定位要精准:我是谁,我能提供什么,我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

  • 定位就是“如何让你在潜在用户的心智中与众不同。”所谓定位,即让你的产品和企业,或者让你个人与众不同,在市场上形成核心竞争力,对于受众来说,好的定位是鲜明地树立品牌和IP的开始。
  • (1)我是谁?(2)我能提供什么?(3)我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

第2节 如何打造小红书爆款选题

  • 《模仿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