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常年有信息焦虑症,所以我订阅了大量的信息来源,各种 RSS、公众号。但真正我能看到的是有限的。
这个时候就有一个问题需要回答:
我关注的这些内容,到底是我需要?还是我想要?
理想情况下应该是我只看我需要的,并在我需要的基础之上,有 10% 左右的超额内容,这样确保自己既没有被海量的消息打爆,同时也没有陷入在信息茧房里。
100 多个频道,得干掉一些。

由于常年有信息焦虑症,所以我订阅了大量的信息来源,各种 RSS、公众号。但真正我能看到的是有限的。
这个时候就有一个问题需要回答:
我关注的这些内容,到底是我需要?还是我想要?
理想情况下应该是我只看我需要的,并在我需要的基础之上,有 10% 左右的超额内容,这样确保自己既没有被海量的消息打爆,同时也没有陷入在信息茧房里。
100 多个频道,得干掉一些。
今天注意到,我自己在消费 Youtube 上关于 Tesla Model 3 的视频信息。
但实际上,我不应该消费这个信息,因为我已经在今年买了自己的第一辆车,今年内大概率是不会需需要买车了。在买车应该是在 2-3 年后,有了自己的房子才会考虑买电动车。
此刻我对于 Tesla Model 3 的任何信息消费都是无意义的、超出我需要的,除了会增长我自己想要购买 Model 3 的欲望之外,不会有任何的变化。
但现实是我不可能在短时间再买车。
so, 答案就是,我不应该消费这些信息,直到我的又一次需要去购车时,再重新关注和了解这些信息。
嗯,应该取关一些公众号、Up 主,控制自己的信息摄入了。
不少人对于大力出奇迹有一个错误的认知 —— 认为大力出奇迹便是 ALL In。但其实并不是,大力出奇迹更像共产主义的一个特色 —— 集中力量办大事。
实际上,我并不鼓励任何形式的 ALL IN,如果你开始思考要不要 ALL IN 的时候,说明你的路子大概率已经走错了。正确的事情需要投入去做,但不需要 ALL In 的去做。
ALL In 是指你将所有事情都押宝在一件事上,这意味着你不成功便成仁。但当你走到这一步的时候,可能你已经没得选了,大概率面临的是失败,不然为何成功成了千古佳话。
大力出奇迹则是对看重的事情大力投入,而不是停留在推演、思考,主动投入资源去推进一件事的落成,才能帮助你把想要达成的目标给达成。
这两者是不同的,可别乱用。
最近在和朋友在做一些项目的时候,很深刻的感受到了创业公司的一些问题。而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 —— 优先级分不清。
这也引发了我的思考,大公司为什么能成为大公司?小公司为什么总是小公司?是不是有什么是小公司一直没做好的?
思考后我的答案是:小公司往往死于优先级不清晰。
作为一个小公司来说,资源不多是正常的,但不是致命的,有多少钱就办多少事就好。但如果你没有钱,却选择做一个不适合自己的事情,或不把有限的资源投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可能最终一定会面临一事无成,最终无法达成自己的预期。
我们当时的目标是开发一个项目。一个项目中存在主流程和辅流程。我的观点是优先关注项目的主流程,而不是辅流程。而朋友则会关注一些偏表面的体验、颜色、或一些直线流程的产品功能。这里我们存在了优先级的冲突。当然,最终还是按照我的优先级来做事。
在绝大多数的时候,大公司是那个资源更加充沛的角色,这使得大公司可以拥有更多的资源、更多的试错可能机会。对于大公司来说,一个方向的试错,并不会导致大公司彻底死亡。同时,大公司的各种流程的积累,可以帮助大公司尽可能的做出最正确的决策(虽然这个「最」其实是在企业内的最,未必是产品的最)。
但对于小公司来说,由于资源的有限,可能一次失败面临的就是全盘皆输。因此,对于小公司来说,优先级的决策就变得弥足珍贵。对于小公司来说,如果领导者是一个聪明、经验丰富的人,还可以很好的评估项目和工作的优先级,带领大家穿越周期,最终取得预期的结果。但如果领导者不够聪明,或者精力不在做决策上,则大概率走向不好的结果。
不过,这个事情上来讲,也有一点悖论。对于小公司来说,决策会更加重要,但对于小公司来说,招募到一个可用之材也是更困难的事情 —— 因为人才会选择去一些胜率更高的大公司从业,获取更加明确的收益。小公司得到的人才可能往往不是那么的优秀,使的小公司的决策行为更加雪上加霜。
对于小公司来说,需要用更高的赔率去招募合适的人才,才能招到真正优秀的人来一起做事。
大公司因为有标准的流程,即使决策者水平不高,依然可以借助流程提升决策的水平。但对于小公司来说,如果决策者水平不高,大概率会死在路上。好的决策,影响一切企业。
作为一个个人,如果你刚刚走进社会,有机会进入到大公司去感受到大公司的决策流程,那对于你整个从业经验来说都是会有很大帮助的。但如果你没有办法进入到大公司,那么一定要仔细遴选小公司,特别是与小公司的领导者沟通,了解小公司的人领导者是什么样的人,确认小公司的领导者是否是你认可的人。避免浪费自己的时间。
创业公司/小公司可能是每个人必经的道路。但是,我希望你能在这个路上少踩一些坑,走的更稳。
上周看了《憨夺型投资者》,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句话
情况好,赢得多;情况不好,输得少
对于我们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这个可能是最有价值的投资建议。当然, 也是最难达成的投资建议之一。
赚大钱可遇不可求,但亏小钱确实是有可能做到的,比如:
用书中的原话是这样的:
这就是憨夺型投资模式的框架,具体如下:
- 投资现有的业务
- 收购变化缓慢的行业中经营模式简单的企业
- 在不景气的行业里对经营不善的企业进行抄底投资
- 投资具有持久竞争优势的行业
- 看准有利时机投大注
- 注重套利
- 买入以远低于内在价值折价出售的企业
- 寻找风险低、不确定性高的业务
- 模仿好过创新
以及,在这本书中了解到了凯利公式,有空要好好研究一下。
在我看来,在职做独立开发者也算是憨夺型投资者的一种方式,其中的成本是你自己的时间成本,但因为你有 Day Job,并不是全职投入,所以即使失败,也不至于输的很惨。你的优势,则是你的成本足够低。
乐观和悲观是一个人自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自身基因所带来的。而这种乐观和悲观可以造就非常不同的做事的方法和做人的视角。
同样一个问题,乐观者遇到后思考的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如何通过努力使得问题变成一个可以被解决的问题,乐观者总是在不断的尝试一种可能,来完成要做的事情。
而悲观者则更多的关注着一件事的不可能性。如果一件事有一百种方式可以实现,那就有一万种方式不可以实现。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悲观者往往正确,但乐观者往往成功。
周末去拾光秀照相馆拍了照片,中间被摄影师引导微笑,摄影师描述我的笑就像是“职业假笑”。
回想一下,近几年我的确很少再笑了,嘴角反而是习惯性的下撇,看起来人有点凶,笑起来幅度也没有那么大,就会显得很像假笑。
甚至于在某些我不笑的形象照中,如果的确需要笑的照片,我会选择用一些 AI 的工具,来把不笑的我变成在笑的我。
今天照着镜子看了看,可能主要是因为胖…因为胖了一笑脸上肉就会堆起来….还是要减肥….
很早之前,我就看过雷 · 达里奥的视频《经济机器是怎样运行的》。在我看来,任何现代人都值得看看这个视频,即使你对于经济完全不了解,也没有兴趣了解,你知道应该知道我们这个社会的经济是如何开始运转的,从而以此来引导你的生活。
经济机器是怎样运行的我之前就推荐过一次。
在这个视频中,其实有说明,我们的经济中的钱其实是一部分人花钱,另一部分赚钱。而疫情之后,对我来说则更加证实了其对于经济的理解。
疫情之后,我们经常发现大家对于经济没有信心,从而消费水平下降,消费降级,更多存钱。这是好事,我们都更加关注给自己留出安全边界。这也不是好事,因为我们中一部分人花掉的钱,则是另一部分人挣来的钱。如果一部分不花钱,则另外一部分没办法挣钱。毕竟,钱只有流转起来,才有其价值,不然不过是废纸一张。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了大量的国家政策希望提振经济(虽然我觉得发文也没啥用),因为只有我们当中的一部分人敢于花钱,才有可能让另外一部分人赚钱。才能盘活整个经济机器。
当然,国家的预期和我们个人的预期未必一致,我们可以反过来想想,既然我们花掉的钱是别人挣的钱,那么我们的消费当中,哪一部分是应该花、值得花,那一部分是我们无意中消费掉的,除了给国家贡献 GDP,没有别的价值?
朋友问我:“你支持LGBTIQA+么?”
我的答案是,我不会反对。
对我来说,我始终能够感受到“有毒的男子气概”,也支持平权。但具体到某一个名词、一件事上,决策又不是那么的简单。
比如,LGBTIQA+ 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就像美国某一个 KFC 换了一个接线员一样,对我来说可能毫无变化,当然,从蝴蝶效应的视角来看,依然有影响,但我有限的认知里,可能对我来说毫无影响),所以我既可以支持,也可以中立。
但如果落实到身边的朋友,我会选择支持。理由也很简单,既然对我来说,支持和中立一样,那我为什么不选择让朋友更开心的“支持”呢?
Flomo 收购了幕布,这是个我难以相信的事情。但仔细想想,其实很合理,也很有价值。
作为幕布的原持有方,字节跳动面临着业务需要收缩,战略需要聚焦的现状,养着一个幕布团队没有太大的意义,只不过是因为之前和用户的协议所迫,不得不继续维护。能过将幕布卖出去,对于字节跳动来说,是利大于弊的。且字节跳动收购产品一般是来收购团队的,而在字节跳动的产品飞书当中,已经实现了类似幕布的能力,对于字节跳动来说,幕布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继续留着只不过是鸡肋,刚好 Flomo 要收购幕布,就可以顺利成章的将其出售出去。
而作为幕布的收购方 Flomo,则更是一个好的选择,Flomo 本身的调性和幕布十分匹配,对于 Flomo 的用户来说是利好,对于幕布的用户来说,也不算差。而对于 Flomo 团队来说,Flomo + 幕布的组合,可以让其在知识管理上进一步拓展,挺好。
一个难得的 Win-Win 的收购。当然,对于我来说还是难以想象的,毕竟,都是字节收购别人家的产品,第一次碰到从字节收购产品的。
少楠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