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思考

自我 PUA

自我 PUA

在身边的不少人眼中,我算一个很厉害的人 — 年纪轻轻就能获得超出自己这个年龄大多数人能做到的水平。

不过我自己知道,其实我并不是一个特别优秀的人 —— 我有着普通的出身,过着普通的生活,上着普通的学校,并没有什么不普通。即使是别人看来不错的成就,在我看来也不过是普通的成就 —— 那些聪明人轻轻松松就能获得的。

而如果问 —— 那为什么你能做到,别人做不到呢?我想,这可能源自于我很擅长自我 PUA。我会不断的给自己加上更多的压力,在压力的逼迫下不断的去调整自己的极限。

通过自我 PUA ,我的确一直在逼着自己变得更好 —— 不一定是比天之骄子做的好很多,但确实超越了曾经的自己。

不过,我也知道,其实这种状态不可持续,也不是真正的强大 —— 我总会有一天把所有的压力累积到爆炸,然后彻底重来。我也并不能做到和那些特别优秀的人一样,能够游刃有余的处理所有事情。

不过,好在我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放过自己,对于做不到的事情,坦然的接受我做不到。

裁员不稀奇

裁员不稀奇

最近裁员消息到处都是,看群里一个人提到 —— 公司裁员以后,发现业务正常运转。让我想起了一个梗 —— 不敢居家办公,怕公司发现离开了你业务照常运转。

对于很多小公司来说,由于公司规模小,所以每个岗位的员工都不可或缺。但对于存在裁员新闻当中的大公司 —— 员工体系的设计便是希望你们可以每个人都能被替换掉,每个人都是标准化的螺丝钉。因此,在这样的公司当中,裁员业务正常运转丝毫不稀奇。

不过,裁员也并非完全没有坏处 —— 裁员可能不会让业务停止运转,但大概率会降低业务运转的效率—— 毕竟过去两个人能做的事情,现在只有一个人做了,自然会按照优先级调整,优先安排高优事项。低优事情能做就做,不能做就等等再做。

希望我们的经济可以扛过这一波疫情的影响。

哎,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天下皆苦。

白领凭什么比农民更赚钱

白领凭什么比农民更赚钱

在 V2ex 看到这样一段话,想展开聊一聊。

在我大学刚毕业的时候,我其实很喜欢小公司,觉得小公司可以提供更好的薪酬福利(小公司这么小,招人总要有点过人之处吧)。但当我去到大公司的时候,才意识到我错的有多么离谱。如果你希望更好的薪酬福利,那么一定要选择大公司。但如果你希望赌一个未来,那么小公司是你应该去的地方。

为什么大公司能够在提供更好的薪酬福利,本质上是因为大公司通过自己的规模效应,赚取了超额的利润,只是将其中的一小部分分润出来,就可以给员工带来极舒适的工作体验。而作为这个大公司中的每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拿到更好的薪酬福利,则是因为你作为个人的付出本身价值可能一般,但公司本身的规模效应,可以为这件事创建一个极大的乘数,所以最终得到了一个不错的收益, 公司也就愿意持续给你支付一个较高的薪水。

此外,这个回答里提到了农民,这部分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我国的市场是一个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联合产生作用的市场,而农民的产出就属于政府宏观调控的范畴。一方面,政府需要确保农民能够吃得饱饭,不至于干不下去。另一方面,政府也需要更多的民众能够吃得其饭,不至于饿死。但政府本身不能产生价值,只能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就产生了我们发现农民赚不到钱,纷纷出来打工。而我们的粮食又能始终保持在一个低位的现象。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有赖于农业机械化和化肥的大量使用,通过这些方式,提升产量,降低人工成本,才能让农民真正赚得上钱。

歌手也看时代

歌手也看时代

最近周杰伦发新歌,一天就成为了数字专辑销量排行榜的榜首,并成为日销量、周销量、年销量和总畅销的排行榜榜首。

总销量排行榜

作为一个听周杰伦歌长大的人,自然是高兴这样的场景的,我所喜欢的歌手,依然是受到大家喜欢的歌手。

不过,高兴之余,也让我思考,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一个歌手已经唱了 22 年的歌(第一张专辑《杰伦》发布于 2000 年,至今已经 22 年),还能够获得大众的喜爱?背后到底是有什么出色之处,能够让人持续的着迷于他。

当然,我认为周杰伦的唱功、创作能力等都不错,除了歌词时长听不清,别的没啥毛病。但这也不会是全部,新一代的歌手同样也有类似水平的人。

那到底是为什么?

仔细想了想,大概是周杰伦生对了时代。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80后为2.28亿人,90后为1.74亿人,00后为1.46亿人。周杰伦是幸运的,他的歌曲影响了 80后、90后,影响了至少 4 亿人,再加上 00 后往往父母是 80 后那一代人,也会带着听一些歌,也会迁移默化影响一部分。4亿人的基数,自然是容易上榜首。而随着人口数量的下降,新一代的歌手,除非极其优秀,很难突破这种限制。人口所带来的数量级层面的差距,是无法比拟的。

当然,后续有这饭圈的文化来让销量提升,但这仅仅能解决歌手赚钱的问题,无法解决影响力的问题。 1 个人买 100 张专辑和 100 个人每个人买 1 张专辑,我相信歌手会更喜欢后者,因为后者才能让影响力持续的扩大。

不由感叹,即使你是天才,也依然需要时代的机遇。周杰伦无疑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

敢于与众不同

敢于与众不同

对于习惯于「中庸之道」的中国人来说,习惯于将自己隐藏在人群中央,不然也不会有「枪打出头鸟」的说法了。

但中庸之道,属实不适合构建个人影响力。别人不会因为你的客观就喜欢你(实际上大家并不认为你的客观就是真的客观。之前有一句话,你永远会认为和你保持一致的主观是客观的)。反倒是倘若你表露出自己对于世界的看法,可以很快的从众多人中找到志同道合者。

倘若你希望构建自己的个人影响力,大胆的让自己变得不同吧!不同会让你脱颖而出,不同会让你成为那个独一无二的人。

为什么中年人总是爱创业?

为什么中年人总是爱创业?

一般来说,年轻人才是最适合创业的。年轻人成本低、抗风险能力高,就算失败了,还有时间和机会重头再来。但如果我们真去看创业的市场,可能发现,反而是中年人比较喜欢创业。

仔细想想,也很正常,接下来试着解读一下。

我最近在看汽车,对于我来说,买车不算一件特别难的事(毕竟有软件开发的行业溢价放在这里),但另一方面,却也是个难事,我并不能一下拿出那么多现金。

那这些好车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在买?

仔细想想这些车大概率是那些年纪在 30 ~ 40 岁的人买的。他们往往跟随时代发展的红利赚了一波钱。而房产价格的暴涨也让他们得到足够的现金流水。即使是没有足够的房产,当年毕业时买房欠下的贷款,大头也还的七七八八了。剩下的都是一些日常的还款,每年年底还能结余一些。

当你已经买了房子之后,你这一辈子最大的一笔交易就已经结束了。如果你不考虑后续的置换房产,那么你积攒下的收入将会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生活已经很难再给你兴奋和激情了。而创业,是一个能给你极大的刺激和新奇感的选择,如果做好了,你甚至还能让自己的资产翻几番。作为已经在行业中深耕数年的中年人,这无异是一个好的选择。

如果你是,你能抵御这样的吸引力么?

体制内重做人,体制外重做事

体制内重做人,体制外重做事

如果我们认真思考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差异,就能得出标题的结论。

在体制内,你可以跟随这个体制生活、成长,与体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你不能轻易的进入体制内,但如果你进入体制以后,你也很难从体制内离开。只要不是犯下什么弥天大错,大部分时候你都还能继续在体制内当中呆着。

这种稳定性也让体制中的每个人都能意识到:我会和我面前这个看的不爽的人一起共事一辈子。这种长期稳定的关系,让体制内的人更倾向于把关系搞好 —— 毕竟就算你们今天撕破脸了,明天不还是要一起上班?甚至接下来的数十年都要一起上下班。既然如此,那不如选择息事宁人,不要让关系差到不可挽回的那一步。

私企则不同,即使我国的劳动法对于劳动者有保护,但企业只要愿意,依然可以将你光明正大的开除掉(无非是给你几个月工资的事情)。对于私企的每个人来说,都可以意识到,如果我看不行这个老板,那我可以选择直接离职,反正他又拦不住我。在 90 后、00 后,这种状态更加的明显。而对于企业来说,也会更加关注一个人能否把事做成,只要能做成,就可以继续接受。如果无法完成企业的目标,就无情的将员工开除。

因此,我们也就可以观测到标题中提到的「体制内重做人,体制外重做事」。

但就像我在 不可非黑即白的看问题 当中提到的,体制内重做人不意味着只做人,你同样需要做好事情;在体制外也不能只是看事不看人。你肯定不希望自己的合作伙伴是草包只会谄媚上级,或者只会做事,对人冷冰冰的。对应的,我们也不要变成这样的人,要掌握做人和做事的方法,并平衡二者的关系,不要彻底的倒向任何一边。

不可非黑即白的看问题

不可非黑即白的看问题

和朋友聊天,谈及国企和私企的区别时,朋友给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

在任何一个企业当中,都有偏政治的部分和偏业务的部分,只是在不同的企业当中比重不同。对于国企来说,企业本身的独特性,使得他更加的偏向政治,所以我们看到国企当中往往强调要会做人。而在私企当中,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更强,所以大家会更强调业务能力,不那么强调政治。但不存在任何一个企业当中只有政治或只有业务的情况。

这句话跟我很深的思考,过去我一直认为,在私企当中是完全不存在政治的。但得到新的信息后,不得不承认, 我过去的想法实在是过于天真。这世界不应该是二元对立的。大部分应该都是存在过渡的,无非是向哪个方向过渡罢了。

以后要警惕自己的这种思想。

财富自由不重要,你想要什么才重要。

财富自由不重要,你想要什么才重要。

每个人都在向往着自由,但似乎也并不是每个人都想清楚「如果自由,你要去做什么」?

今天在群里看到大家在讨论主业和副业的话题,有个人提到:如果你的副业没有达到你主业的 20 倍,就不要放弃主业。不由得感叹,这个倍数通货膨胀的还挺快,前两年还是 3 倍,两年时间就到了 20 倍。

相比于一个明确的倍数,更重要的是想清楚你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有的人追求的是功名利禄,那对于他来说无论成就如何,都一定会在这个路上不断前进。而有的人追求的是田园风光,那对于他来说,收入的倍数毫无意义,重要的是他的收入能否覆盖你的支出。

当我们盲目的追求数字上的安全感的时候,很有可能是我们早已忘记了我们最初的梦想到底是什么。

羡慕那一颗柔软的心

羡慕那一颗柔软的心

总体来说,我还是比较羡慕那些拥有一颗柔软的心的。

作为一个纯纯的工科生,我的思维被理性所指导。有了情绪,也会下意识的交给理性和逻辑来拆解自己的情感,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并用理性的方式来处理它。

这样的思维方式让我在很多时候可以避免被情绪所操纵,但另一方面,也让我变得冷冰冰,没有什么“人情味”。

所以很多时候,我非常羡慕那些拥有一颗柔软的心的人。

但粒粒姐也提醒我,你羡慕他们那一颗柔软的心,但你可能不想羡慕他们在深夜辗转反侧无法入眠的心。我虽然不够柔软,但也活的自在。

有些内容,我可能一辈子都做不出来,认命了。

技术嘛,能跑就行

技术嘛,能跑就行

我用 WordPress 写博客也很多年了,中间其实有不少的人劝过我:「PHP 不行了, WordPress 也不行了,换 Hexo 吧」、「PHP 已经找不到工作了,你别学了」。

但不得不说, WordPress 依然是一个很好用的工具,我依靠他,写了超过 1000 篇博客;我依靠他,直抒胸臆。

搞技术的人比较容易极左,追求技术的新潮和先进性。写博客就要用最新最好的工具,写代码就要用最新最牛逼的语言。

但真实场景中你会发现,线上跑的应用往往是数年未曾变化的老产品,激进的迭代技术版本的往往是少见的。这难道是之前的工程师都是垃圾,不愿意升级么?也不尽然,很多时候是因为一个项目有这大量的历史债务,牵一发而动全身,技术变更产生的价值可能远不如产生的问题更多。

而更加重要的是,如果从 ROI 的视角来看,领导层面很有可能看不到技术变更的价值(需要你告诉你的领导),以及,很有可能重写的收益远高于重构的收益。

这也是我们看到大量的很 Fancy 的产品,依然在使用这些旧的技术的原因。这有什么问题么?没有的,技术终究是服务于业务的,在业务没有什么新的变化之前,这些老的技术跑着也挺好的。

如果你真的很想试试这些新的技术和方案,那就在新的项目中来落地吧!

听书无罪

听书无罪

我是一个不喜欢听书的人,我也没有用过听书类的产品。不过我算是得到这种线上电子课程的老韭菜了,买了不少的得到课程。

有的人说,这是「无法读书的时代」,我不这么觉得。我反而觉得,这是对于读书者最好的时代。

就像我常吐槽,为什么不是所有人遇到问题的解决思路应该是自己查找答案、读书找答案,而是选择去提问?

白宦成

无论是听书也好,得到课程也罢,甚至是播客节目,对我来说,都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

他们帮助我快速的在一个领域找到关节点,提供一系列的导读图书,给我一些基本的信息,帮助我更好的从一个新的领域开始。对于想要学习的人来说,这些工具可以帮助你快速提供一些关键信息,然后你可以基于这些关键信息按图索骥,去查找自己想要的知识,十分高效,何乐而不为?

如果说有罪的话,我认为有罪的是听书、有声课程的宣传口径,他们往往切中都市白领的焦虑,宣扬「只要你学习了我的课程,你便是学会了知识」,这种错误的宣传,让不少不具备判断力的人陷入了「感觉我学会」的陷阱。一学就会,一用就废

当你认清了这个事实之后,那么一切的内容都不过是你学习的工具罢了,为什么不选择一个更好用的工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