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随笔

black and white penguin toy

如何处理 Github Action 报出的 remote: Permission to xx x denied to github-actions[bot] 问题

在帮 @MikeyWei 搭建 Beyond-the-World 的网站时,他希望我能够实现 Hexo 自动的部署能力,这样作为一个写作者,他可以只关注于写作(只需要复制粘贴 Markdown)本身,不需要去处理 Hexo 本身的配置问题。所以我便借助 GitHub Action 来实现自动部署,帮助他实现想要的目标。

不过,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一个问题,Github 提示 remote: Permission to xx x denied to github-actions[bot]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20
GitHub 提示

但我使用的是 Github 默认的 Secret Token ,并没有手动配置,所以并没有发现有配置权限的地方。而过去同样方式又是可以的,所以可能的问题便是 Github 提供了新的配置,导致这个 Token 默认没有权限了。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21
我的配置文件

仔细研究后发现, Github 的确是新增了一个配置,在项目的 Settings - Actions - General 当中,新增了一个选项 workflow permissions。你可以通过直接修改这个选项,来为你的 Flow 提供默认的读写权限。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22

不过,由于我不是组织的管理员,所以没办法设置,所以我选择了另外一个方式,在 Action 的 yaml 中添加了 permission 的描述,为这个 Job 新增了写权限,默认的 Token 便拥有了写权限。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23

延展阅读

https://docs.github.com/en/actions/security-guides/automatic-token-authentication#modifying-the-permissions-for-the-github_token

man in black jacket sitting on white chair

ChatGPT 与聊天软件的结合

ChatGPT 与聊天软件的结合会是一个不错的爆点。因为机器人的出现,可以让你在不丢失上下文的同时,完成你的工作,这样的形态会帮助 ChatGPT 快速的完成拓展。

网页版的 ChatGPT 虽然更强,但终归还是可以通过 API 来体验到的,但集成在各种工作的上下文当中,可以帮助机器人达成更强的能力。

对于 ChatGPT 来说,飞书、Slack、Telegram、Discord、Teams 来说,都有一定的空间可以用来做一些事情。

值得你去进行一定的投入。

man in black jacket sitting on white chair

ChatGPT,为独立开发者提供了更多可能

独立开发者很大的一个问题是能力范围有限,但有了 ChatGPT,你可以成为一个更强大的独立开发者。

自立的这条 Tweet 给了我灵感。

作为一个独立开发者,我们其实会面临很多不同场景下的需求,比如我们需要写软件的更新日志、写用户教程、做活动推广,这些对于独立开发者来说,都是需要耗费精力才能完成,有了 ChatGPT,我们(可能)可以快速获得一个80分的对应角色的人,我们可以问他们各种需要的能力,从而来提升我们做事的效率。

AI 不会让专业的人失业,但的确可能会让半吊子失去了工作。但对于 AI 的用户来说,真的是科技普惠众生了。

living room set with green dumb cane plant

你生活的地方,才是家

自大学以来,我便常年在外,每年回家的时间,不过是过年那七天。其他时间,我大多在一线城市奋斗。

而对于我来说,家也成了一个陌生的词汇 —— 焦作是我家,我在焦作生长,我熟悉我家附近的道路。但焦作也不是我家, 我早已不知道家门口的商铺是什么?他们在卖些什么、他们的生活里都是什么样的日常。

对于我来说,家是我生活的地方,它可能很大,如天津我租的房子一般;它可能很小,如我在深圳住的 10 平米的小隔间。

家是你生活的地方 —— 而不是家乡的地方。你在村里修建再好的房子,可那终究不是你的家 —— 那里只有一座气宇轩昂的房子,却没有你。你在城里住的再落魄,那终究是你的家,因为它有你。

那么,为什么一年只住几天的地方可以是家呢?

person using iMac

使用 Github 作为 Logseq 的数据同步

继之前体验 Obsidian ,如今我在使用 Logseq 作为我的日常信息记录:

  1. 有想法就放在 Journal 当中,并通过大纲的方式,让我的想法逐渐变得丰满。
  2. 使用 TAG 来区分不同的内容分类(比如编程、生活之类的)

在使用 Logseq 的时候,必然会涉及到需要做数据同步的问题 —— 没有同步万一跪了怎么办?

好在是 Logseq 提供了 Git 版本控制的能力,你只需要在设置当中开启 Git Commit 的能力,就可以让其自动使用 Git 来添加版本,从而实现将你的变更通过 Git 本身的能力来记录。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16
Logseq 自带的 Git 功能

当完成了 Logseq 的 Git 初始化后,自然而然的,我们便会想 —— 我能不能将其上传到 GitHub 上来完成存储?即使不分发协作,也可以很好的用来存储。答案当然是可以的,配置版本控制之后,Logseq 的仓库就是一个标准的 Git 仓库,你直接推送即可。

当发现可以推送之后,也就不担心数据的版本化问题了。那随之而来的便是 —— 我如何做数据同步?如何不让我手动上传数据到 Github 当中?

你可以借助 Git 的 Hooks 机制来完成:Github 上的开发者 CharlesChiuGit 有一个项目 Logseq Git Sync 101,其中介绍了如何实现自动的 Git 同步。

你只需将其仓库中的 Pre-commit 和 Post Commit 两个文件放置在 Logseq 目录下的 .git/hooks 目录中,即可借助 Git 自身的 Hook 能力,实现在 Commit 前主动拉取配置,避免出现数据冲突的问题,并在 Commit 之后自动推送结果,实现数据的及时上 Github。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17

具体操作也不复杂,只需要在 Logseq 根目录的 .git/hooks 目录下创建 pre-commitpost-commit文件即可;随后,将 Logseq-Git-Sync-101 中的文件内容复制到这两个文件中;最后执行 chmod a+x post-commit pre-commit 来实现给其添加可执行权限,即可实现在 Logseq 当中执行操作提前推送一次更新 & 拉取一次内容。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18
tree 效果

有了 Git Sync 101 ,我几乎可以不用担心同步数据了 —— 毕竟做研发的人,谁电脑上还能没有个 Git 了?

man in gray shirt sits on cliff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不同的人性格是不同的。

以我为例,是一个偏社牛的性格,什么活动总想去凑一下。什么样的事情都希望去了解一下,因此也造就了我什么都知道一点的习惯。对于这样性格的我来说,参与社交活动是一种享受。

而对于社恐来说,我所做的一切,可能都是令他反感的。

而现实生活中可能并不一定能总能如愿,比如可能社牛并不会被邀请到活动当中,而社恐则总是被带到各种不同的场合当中去锻炼。

社牛和社恐都不能如愿,这大概就是社会与个人预期的错配。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15

生活好物:小厨宝

来天津租房住以后,租房的成本下降了不少,在深圳同样的房租,我可以租到接近两倍面积的房子。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错的生活好物,其中我首先推荐的便是 — 小厨宝。

这个东西我之前是不知道的,因为我家过去在老房子的时候,使用的是电热水器(那种巨大的一个储水箱的),而搬到新家后,则是燃气热水器。在深圳的时候也基本上是燃气热水器和电热水器交替着使用。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14
大家伙电热水器

电热水器的好处是储水量较大,所以一般来说都装在厕所,可以用来洗澡。但由于没有全屋 0 冷水系统,所以厨房用水常常是凉水。这就导致我一直以来对于洗碗不是很有好感。特别是冬天洗碗。

而小厨宝则算是一个很适合放在厨房或者是做老房子改造的设备。和电热水器原理类似,都是通过电能转化成热能来加热水。不同的是小厨宝突出的是一个小字,可以方便的藏在厨房的柜子当中,从而实现给厨房供给用于刷碗的热水。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15

而且,其小巧的大小可以储存 5 ~ 6L 的水,日常洗碗用水完全没问题。对于环境来说,要求也不高,有个三通管道,配合一个三相插座,即可完成安装,如果你是老房子,也可以比较轻松的达成安装的条件。

小厨宝算是我最近发现的一个不错的生活好物,推荐给你 — 如果你需要给家里的老人做适老化改造,不妨从小厨宝开始。

8ec24eb1d2165bf6f329b41438de1442

投资领域的 Alpha 收益和 Beta 收益

最近币圈复苏,各种新的 Token 出现,让不少人一夜暴富。自然也就有人来写 —— 我是如何获得这个 Alpha 收益的?

那问题来了,什么才是 Alpha 收益?

Alpha 收益可以理解为是由人为因素所影响的部分,我们希望提升的收益,往往也是因为 Alpha 收益带来的。但同样的, Alpha 收益的提升也是困难的,你需要对抗市场,在市场当中总结出自己的经验,并发现其中的收益点。

Beta 收益则是那些无需手动操作就可以享受的收益 —— 比如国家的发展、时代的变化,都是可以为我们带来 Beta 收益的事情。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都可以相对简单的获得 Beta 收益 —— 比如购买大盘的指数基金。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微信读书阅读器 2.0 使用体验分享

微信读书阅读器我购买于 2022 年 4 月,截止到现在,已经到手使用了超过半年,我也终于敢放心的来说这个阅读器的好与坏了。

1761ce9c11a62b04119bacb8283a3025
订单截图

TL;DR

微信读书阅读器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配置不低,背靠微信读书的海量内容,加上一年 168 的年费,确实可以让你达成类似于曾经 KIndle 的阅读体验。而 7.8 英寸的大屏,则可以让你更好的阅读图书和查看漫画,非常舒服。但大屏幕和 268 克的重量,决定了微信读书阅读器并不适合都市打工人,它更适合你坐在沙发上、椅子上、草地上,认真的阅读,在地铁上的话,你可能会容易小手指疼。如果你只想读书、只关心读书、只在乎读书,那微信读书的阅读器就和 Kindle 一样,值得你选择和信赖。

技术规格

微信读书阅读器 2.0 和 一代一个很大的不同是不再由文石代工,整体的设计都由微信读书团队把控。好处是更符合微信读书自己的诉求,可以更加的“微信风”,但同样的,也造成危险读书阅读器的外设不多,如果你想要买一些外设,可能是比较困难的,需要对着尺寸去找,而不是可以像其他产品那样直接搜型号。我后续会写一篇文章来介绍我自己购买的外设。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42
阅读器配置

大尺寸给微信读书带来一个很重要的劣势是重量,268g 接近半斤,作为对比,你可以看到, iPhoen 14 Prox Max 也比微信读书阅读器小了近 20 g,你如果拿 iPhone 14 Pro Max 比较吃力,那你拿微信读书阅读器 2.0 可能也不会太舒服,基于文石 Poke 3 改造的微信读书阅读器 1.0 可能会更适合你。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6

微信读书阅读器 2.0 的设计

微信读书阅读器 2.0 由于是自己设计的,所以在颜值上非常的能打。我购买的是青石灰。正面除了屏幕,就没有什么东西了,而背面,也是只有一个微信读书的 Logo。

和 Kindle 不同,微信读书阅读器 2.0 使用了四四方方的边框,虽然做了包边的处理,但和 Kindle 比依然略显锐利。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正面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1

系统

微信读书阅读器 2.0 的系统自然是不用多说,来自微信官方定制的封闭式系统,好处就是你可以无需关心太多操作(对于懒得去研究开放式系统的人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坏处就是可以自定义的项目说实话不多。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2

系统级别的阅读设置就只有「点击左侧向后翻页」的设置项可以选择,剩下的便是 Wi-Fi、时间、系统文字大小等。这个左侧翻页的逻辑也挺奇怪的,我能理解是为左撇子设计的,但开启后,点击左侧向后翻页,点击右侧也向后翻页。。。我无法向前翻页了,不得已只能关掉这个功能,一直使用右手举着(加重了右手的压力)。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4
简洁的设置项目

阅读时的设置项目还不错,有比较多的选项,行距、边距、字体字号粗细等,都可以直接在阅读页面的设置进行修改。其中还包含微信读书团队选择出来的适合墨水屏阅读的字体。在减少配置的同时,提供了一些优选的选项,挺好。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5
阅读设置

电脑链接

不好意思,微信读书阅读器没有这个功能, 你并不能像 Kindle 那样,将微信读书阅读器插入到电脑上,然后做笔记 Notes 的导出,你只能在微信读书 App 当中管理你的微信读书的笔记。这个我认为算是一个败笔,好在我有一些自己的工具可以来完成导出(这个会在外设的那一篇当中介绍)。

图书缓存

微信读书阅读器 2.0 支持离线阅读,你只需要将图书添加到你的书架里,便会自动进行缓存,如果你发现图书名字前面的小黑点变成了实心打对勾✅的,说明这本书就已经完成缓存了,你就可以在离线的情况下阅读了。(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的笔记还没有上传,不要在离线情况下删除图书,会导致你的笔记也一起丢失)。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2

使用体验总结

如果你问我,微信读书阅读器 2.0 值不值得买,我会说,还是值得的,阅读体验不差,配合微信读书海量的图书,它的价值依然远超价格。但如果你没有阅读习惯,或者你日常是在通勤时读书,那手机上的微信读书 App 会更适合你,可以让你在通勤的时候用零散的时间来阅读。如果你的阅读场景是在家里坐在沙发上,或者是坐在椅子上看书,那微信读书阅读器是不错的。

photo of girl laying left hand on white digital robot

安迪比尔定律的变种 — AI 和需求定律

安迪-比尔定律,是对硬件升级与软件升级之间关系的陈述,是指新软件总将耗尽新硬件所提高的任何计算能力。

安迪 - 比尔定律,维基百科

最近在看 ChatGPT ,突然想起来了安迪比尔定律。在安迪比尔定律中,我们描述新的软件将会耗尽硬件提升的计算能力。

如果将其放在 AI 能力,则意味着,AI 节省的那些工作岗位,都将会因为人类无穷的需求和变化而重新出现。

AI 终究只是一个工具,是一个提升生产力的工具,他所提升的生产力,很快会因为社会平均生产力的提升而降低其效益。

当然,短期还是会有很大的价值,拥有 AI 能力,你就有超出平均水平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