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随笔

a person sitting at a desk using a laptop computer

我的 Hackathon 心法

我是一个很喜欢 Hackathon 的人,除了会积极参与一些其他团队组织的 Hackathon,有些时候也会自己给自己模拟一个 Hackathon 来玩。

如果仔细问问我为什么这么喜欢 Hackathon,大概是你必须在一个有限时间内去完成一个你自己设定的目标。这个目标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同时又逼迫你思考到底什么是重要的。我的几个出名的项目 —— Logoly、NESHouse、ChatGPT-Feishu 都是在 Hackathon 的阶段完成的。

对于我来说,一个 Hackathon 我一定会做的:

  1. 选择一个我不那么熟悉的技术栈:太熟悉的内容没必要在 Hackathon 的过程中去实现,放在真正的生产环节去迭代就好。
  2. 选择一个我不熟悉的目标:如果技术栈选择了一个熟悉的方向,则在目标上会选择一个全新的方向,这样有可能在 Hackathon 环节去做一个自己从未做过的事情,扩展自己的能力圈。
  3. 逼迫自己思考什么是重要的:Hackathon 因为时间和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一定要逼着自己反复的思考到底什么是最重要的?以及我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达成这个最重要的内容的产出的目的。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几乎每一次的 Hackathon 都会有全新的收获,无论是新的技能,还是新的产品,一定会有相关的产出,而这些就是我参加 Hackathon 的最核心的收获。

此外获得到的东西,都不过是 Bonus,有了最好,没有也完全可以接受。

wrapped gift box

一些适合送给小朋友的礼品

我的两个表姐都生了小朋友,大表姐生了一个女儿,二表姐生了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作为舅舅,我希望每年都送他们一些礼品,一方面让他们记得我,另一方面,也算是帮助身在焦作的他们看到一些一线孩子看的书。(当然,这些书未来当我有了孩子,也会同样买给他,让他看)。

记录下来,是为了方便你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有的参考。

已经送过的礼品

图书

  • 新概念英语》:虽然目前教育提倡学中文,不断在降低英文的比重,但我自己作为一个英文的受益者,还是希望下一代能够学习英文、学好英文,去看看这广袤的世界。
  • DK博物大百科》:DK 大百科声名在外,希望博物大百科可以帮助他们理解这个世界的多样性。坦白来讲,我觉得 DK 系列都很值得作为礼物送给小朋友。
  • 小亮老师的博物课》:当时小亮老师比较火,加上博物课本身是我比较希望小朋友了解的,就直接买了一套。现在回过头想想,可能和 DK 博物大百科冲突了。
  • 图说天下·国家地理系列:走遍中国》:焦作是一个小地方,如果他们未来上大学也在省内上,可能终生走出河南的机会不多。但走遍中国系列的图书,可以让他们知道原来中国这么大, 他们知道世界之大,便有走遍世界的可能。
  • 大英儿童漫画百科全书》:这是我买的最早的礼物,当时没有买 DK大百科主要是怕他们看不懂。
  • DK 文明百科全书》:专注在历史领域的图书。DK 大百科是真的很适合当礼物送。。

玩具

  • 乐高

希望送的礼品

  • 性教育相关图书:我国的学校里目前性教育依然是禁忌,则通过家庭的方式来补充是必要的。我也希望选择一些性教育的图书,送给他们,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性观念,保护好自己。
  • 财商相关图书:我从小就没有接受良好的财商教育,很多信息都是成年以后自己慢慢学习的,希望他们能够不走我的老路,在更早的时候,就能够接受到相关的信息。目前打算购买的图书包括:《小狗钱钱》、《富爸爸穷爸爸》。胭脂王推荐了《奇妙的盘算社团》,但我还需要自己先看一遍,再评估是否要送给外甥女和外甥。

2024.01.15补充

《奇妙的盘算社团》读完了,还不错。不过比较适合初中阶段的小朋友。他们已经建立了基础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时候看这本书比较好。

2025.01.10 补充

堂姐家的孩子出生了:

  • 生肖金手环(大概 1g )左右,第一次见面送的。
  • 金饭碗、金筷子、金勺子(大概 1g )左右,满月送的。
red and white square illustration

You Need or You Want?

由于常年有信息焦虑症,所以我订阅了大量的信息来源,各种 RSS、公众号。但真正我能看到的是有限的。

这个时候就有一个问题需要回答:

我关注的这些内容,到底是我需要?还是我想要

理想情况下应该是我只看我需要的,并在我需要的基础之上,有 10% 左右的超额内容,这样确保自己既没有被海量的消息打爆,同时也没有陷入在信息茧房里。

不消费无用信息便是一个尝试

100 多个频道,得干掉一些。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1
gmail

Gmail 的一个搜索小技巧

很久没有看 Gmail 了,堆积了一千多条消息。于是今天上午抽了半个小时,清理了一下邮箱。

RaiseByTurtles 中找到如何筛选出所有没有标签的邮件,我使用的是下面这个 Query

-has:userlabels -in:sent -in:chat -in:draft -in:inbox
Code language: CSS (css)

通过这个 Query ,我就知道我其实还可以使用 - 的语法来在 Gmail 中搜索邮件(过去我几乎只用 is:unread [query] 来搜索所有包含某个关键词的我未读的邮件)。

在清理过程中,我就可以不断的在其中去叠加一些关键词,来实现,干掉那些已经失效的邮件,比如,通过下方的 Query 就可以实现屏蔽掉所有没有标签且不属于 Substack 和 zhubai 的邮件,从而避免误伤到我订阅的 Newsletter。

-has:userlabels -in:sent -in:chat -in:draft -in:inbox -substack -zhubai
Code language: CSS (css)
woman taking photo of high-rise building beside road

什么样的照片有长期的留存价值?

这两天在梳理我的老照片,一边看一边删,也整理出了我眼中,有长期留存价值的照片。希望通过总结出规则,方便自己日常拍照、日常清理照片。

原则

  1. 有清晰人像的照片:我们的记忆是跟随人一起的,我们会记得某些人的某些时刻。因此值得长期留存的照片,一定是有清晰人像的照片。无论是正面出镜,还是背影出镜,能辨别出清晰人像的照片,才是有留存价值的。单纯的风景照片从长周期的记忆视角来看,不值一提。
  2. 有故事感的照片:虽然有清晰人像,但故事中有一定的冲突、故事感的照片,才值得我们留存。自拍符合清晰人像,但未必符合故事感。如果只是自己的脸,其实留存下来没有太大的意义(只能用来感慨自己的人生变化还是蛮大的,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朝气)。

定期清理照片

除了定下规则,也需要定期清理照片,这样才能在需要的时候,快速找到自己的照片。照片多并不一定是好事,有价值的照片多才是好事。

手机相机还是得好

翻自己的老照片,明显感觉到,手机拍照记录生活还是更主流。相机虽然也有,但更多是「作品」,而不是「生活」,生活还是得手机。

selective focus silhouette photography of man playing red-lighted DJ terminal

我喜欢的歌手

最近突然想起来,应该把我喜欢的歌手 Share 给大家,互相交换一下自己喜欢的歌手、歌曲,让那些好听的歌曲广为流传。

周杰伦

不用多解释,我们那个年龄段的人都喜欢。

赵英俊

赵英俊的歌我一致都很喜欢,他的歌曲风格独特又深入人心。

我喜欢的歌包括:

  • 《送你一朵小红花》
  • 《世界上不存在的歌》
  • 《悟空传》
  • 《万万》
  • 《不许离开我》
  • 《唐人街》
  • …几乎他的所有歌我都很喜欢

他的歌很多时候唱出了小人物的无奈,像我这样的小人物,难免会有一些「他唱出了我的感觉」,所以很习惯。

再加上他的编曲也都不错,人也很有才,所以很喜欢听他的歌。

可惜天妒英才,英年早逝。

汪苏泷

汪苏泷的情歌很多,也很值得听。

海来阿木

海来阿木坦白来讲,之前我不是特别的熟悉,因为的确小众。不过听了以后,他的声音还挺有个性的,自带嘶哑的特效,唱起来情歌,自带的撕裂感。

我喜欢的歌包括:

  • 《不过人间》
  • 《你的万水千山》
  • 《别知己》
  • 《三生三幸》
  • 《阿果吉曲》
  • 《西楼儿女》

海来阿木算是宝藏歌手了,比较小众,但歌的确很好听。独特的声线值得一听。

李宗盛

我目前已经到了能听懂李宗盛的年纪了。所以,也推荐给大家。

此外,李宗盛之前和 New Balance 拍的一系列广告片也不错,感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

woman eating sandwich

从童年找答案

熟悉我的人知道,我是一个胖子,不折不扣的胖子。身高 180 ,体重 110 Kg。我也试图减肥,但一直以来,并没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导致体重一直没有减下来。我也在想,到底是什么让我始终瘦不下来?

答案当然是:迈不开腿、管不住嘴。可真的这么简单嘛?

为什么迈不开腿?

因为内心有恐惧:

  1. 恐惧自己的体能不足,所以到健身房去根本做不了几个动作。
  2. 工具自己的能力不足,到健身房会被嘲笑。

但这些真的是问题么?或许是的,毕竟我还算的上是一个骄傲的人。但同时,这些想法也限制了我的发展和身体健康。

也许是因为在我看来,总有比健身更重要的事情,身体可以往后放一放。但,真的还能往后放一放么?

为什么管不住嘴?

相比于迈不开腿, 管不住嘴显然是让我持续胖下去更加重要的原因。但,为什么?为什么管不住嘴?为什么习惯性的吃多?

当我无意识的时候,我自然会继续吃多。但真的去思考为什么吃多的时候,我赫然发现,这问题原来是从童年带回来的回忆。

打小吃的就多

从小时后开始,我吃的就比较多。所以一直以来,给家里人养成的印象也是我比较能吃。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家里人觉得我能多吃 — 给我安排更多吃的 — 激励家里人给我安排更多吃的 — 进一步多吃。

这种恶性循环使得我被要求吃的更多,而我为了让家里人更开心,所以也在不断的吃的更,久而久之,固化了我吃的多的风格。

但,这解释不了如今我已经离开了家乡,已经开始自己做饭吃饭,为什么还是吃这么多?

内心深处对于物资匮乏的恐惧

我家里并不算富裕,甚至从小我的外食之类的都是很少的。大部分时候我都是在家吃的,对于外面的好吃的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机会去吃。

这样使我养成了一个坏习惯 — 每当有的机会去吃的时候,就会多吃。因为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还能再吃到。这个坏习惯也加重了家里人对于我「吃的多」的刻板印象。

而且,这件事也影响我在其他方面的习惯。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我住高档酒店,没有用完的洗漱用品一定会带走。一方面是我觉得不带走浪费。另一方面,的确这些高档酒店的洗漱用品我拿回家依然可以用。

虽然我的收入可能完全可以支付的起一块肥皂的钱,但习惯趋势我还是会把酒店的香皂带回家日常使用。我真的缺这块肥皂钱么?显然不是的。

想要改变,需要从心改变

我其实在朋友的减肥的服务中学了不少,包括理论也都看了,也都学了,但还是减不下来。真的是服务不行么?不是的。

从技能上,我已经掌握了先吃青菜蛋白质,再吃碳水;控制自己摄入食物的比重和顺序。但,习惯性的多吃,让我即使是已经在先吃碳水的情况下,依然大量的摄入了食物。

想要改变这些问题,需要解决我自己的心病、心理问题,最终才能得到解脱。

Go All In signage in middle of camera and banknotes

大力出奇迹,但不是 All in

不少人对于大力出奇迹有一个错误的认知 —— 认为大力出奇迹便是 ALL In。但其实并不是,大力出奇迹更像共产主义的一个特色 —— 集中力量办大事

实际上,我并不鼓励任何形式的 ALL IN,如果你开始思考要不要 ALL IN 的时候,说明你的路子大概率已经走错了。正确的事情需要投入去做,但不需要 ALL In 的去做。

ALL In 是指你将所有事情都押宝在一件事上,这意味着你不成功便成仁。但当你走到这一步的时候,可能你已经没得选了,大概率面临的是失败,不然为何成功成了千古佳话。

大力出奇迹则是对看重的事情大力投入,而不是停留在推演、思考,主动投入资源去推进一件事的落成,才能帮助你把想要达成的目标给达成。

这两者是不同的,可别乱用。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小公司大多死在优先级不清晰

引言

最近在和朋友在做一些项目的时候,很深刻的感受到了创业公司的一些问题。而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 —— 优先级分不清。

这也引发了我的思考,大公司为什么能成为大公司?小公司为什么总是小公司?是不是有什么是小公司一直没做好的?

思考后我的答案是:小公司往往死于优先级不清晰

作为一个小公司来说,资源不多是正常的,但不是致命的,有多少钱就办多少事就好。但如果你没有钱,却选择做一个不适合自己的事情,或不把有限的资源投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可能最终一定会面临一事无成,最终无法达成自己的预期。

背景信息

我们当时的目标是开发一个项目。一个项目中存在主流程和辅流程。我的观点是优先关注项目的主流程,而不是辅流程。而朋友则会关注一些偏表面的体验、颜色、或一些直线流程的产品功能。这里我们存在了优先级的冲突。当然,最终还是按照我的优先级来做事。

我的观点

在绝大多数的时候,大公司是那个资源更加充沛的角色,这使得大公司可以拥有更多的资源、更多的试错可能机会。对于大公司来说,一个方向的试错,并不会导致大公司彻底死亡。同时,大公司的各种流程的积累,可以帮助大公司尽可能的做出最正确的决策(虽然这个「最」其实是在企业内的最,未必是产品的最)。

但对于小公司来说,由于资源的有限,可能一次失败面临的就是全盘皆输。因此,对于小公司来说,优先级的决策就变得弥足珍贵。对于小公司来说,如果领导者是一个聪明、经验丰富的人,还可以很好的评估项目和工作的优先级,带领大家穿越周期,最终取得预期的结果。但如果领导者不够聪明,或者精力不在做决策上,则大概率走向不好的结果。

分析和评论

不过,这个事情上来讲,也有一点悖论。对于小公司来说,决策会更加重要,但对于小公司来说,招募到一个可用之材也是更困难的事情 —— 因为人才会选择去一些胜率更高的大公司从业,获取更加明确的收益。小公司得到的人才可能往往不是那么的优秀,使的小公司的决策行为更加雪上加霜。

对于小公司来说,需要用更高的赔率去招募合适的人才,才能招到真正优秀的人来一起做事。

结论

大公司因为有标准的流程,即使决策者水平不高,依然可以借助流程提升决策的水平。但对于小公司来说,如果决策者水平不高,大概率会死在路上。好的决策,影响一切企业。


作为一个个人,如果你刚刚走进社会,有机会进入到大公司去感受到大公司的决策流程,那对于你整个从业经验来说都是会有很大帮助的。但如果你没有办法进入到大公司,那么一定要仔细遴选小公司,特别是与小公司的领导者沟通,了解小公司的人领导者是什么样的人,确认小公司的领导者是否是你认可的人。避免浪费自己的时间。

创业公司/小公司可能是每个人必经的道路。但是,我希望你能在这个路上少踩一些坑,走的更稳。

grayscale photo of concrete houses

我们是不是在三战的前奏?

一战的导火索是萨拉热窝事件,斐迪南大公夫妇被枪杀,引发了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二战的导火索则是德国入侵波兰,引发世界大战。而二战前局部也发生了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西班牙内战、日本侵华战争。

如今,我们面临着俄乌冲突、巴以冲突,感觉仿佛三战的前奏。印巴边境也开火了。

希望我的猜测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