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和一小部分年轻人合作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些年轻人会有一些问题:
- 自大:能够和我们合作的年轻人大多是优秀的,优秀的难免自傲。 I can ,but you can’t。
- 不听劝:我说的信息只会让他觉得不爽,而不会让他觉得自己很有价值。
同样的问题可能也会出现在我和「老人」的沟通过程中,如何规避这个问题?
- 保持谦逊:这很难,特别是对于比自己年轻的人,很难做到谦逊,但我们应该做到。
- 用逻辑分析:大部分人做决策并不会进行逻辑和理智分析,而我们想要证明自己,逻辑和理智是必要的。
当你和一小部分年轻人合作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些年轻人会有一些问题:
同样的问题可能也会出现在我和「老人」的沟通过程中,如何规避这个问题?
做事认真与否,其实是非常明确的。对于业内人士来说,你这做的事情的工作量有多少,一目了然。即使在技术细节上不懂,但你所花费的时间、对于细节的打磨,是很轻松的可以看出来的。
而细节,会让读者、 听众、观众对你满意。可能你技不如人, 很难获得别人的认可,但你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也值得他人的赞许。
有没有花费了精力也做不好的呢?有的,但其实很少的。
作为公司内的员工,你可能会被激励员工的“内部创业”所打动。但你要知道的是,你可以做内部创新、可以在螺狮壳里造道场,切不可在其中投入你的感情和心力。
这里的矛盾在于,你使用公司的资源做内部创业,你所有的产出,其实是归属一公司所有的。你可以用公司内部创业的路子去做所有你不那么看重的事情。但如果你真的看重一件事,且愿意为之付出极大的心力、劳力,那么一定要跳出来自己做。
跳出来,还有生的可能,留在企业内部,一定会死。
原因很简单,随着业务的高速发展、团队的扩大,创始人提供的价值会越来越少,慢慢跟不上自己的团队的迭代。这个时候公司有几个选择:
这种变化,如果不是你心爱的产品还好,但如果是你心心念念的产品,一次就够你万念俱灰了。
既然都是风险,干嘛不出来做呢?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因为你是「内部创业」,那么你就必须遵循企业的大规范。如果企业的战略有调整,作为企业战略当中的一份子,你的业务必须被砍掉的时候,你应当如何自处?自然是跟随企业的战略调整,不然还能怎么办?
最后的结论你会发现,还是自己出来干最省心。
在进行互联网产品设计时,常常会说,「我们要关注用户价值」,但似乎落实到现实中,大家都默认选择了一个更短时间的价值 —— 用户走过我的摊位,我要产生多大的交易额?用户访问了我的网站,给我产生了多少的收入?
多年「羊毛出在狗身上」的免费互联网模式,让我们下意识以为,我们只有「羊毛出在狗身上」才能够赚钱,我们不得不从流量大潮中分流出一部分,经过过滤,再将其回归到流量的大潮里。
这个思维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我们提供给用户的价值是短暂的,是会停止的。但实际上,一个用户可能是会持续的使用你的产品的,在这个过程中,你是完全有可能在一个更长的周期产生出更大的价值。
不过这里也有一些问题在于,为什么过去的产品不会太过于关注这个问题?一方面是品牌建设并非绝大多数产品会考虑到的,甚至很多产品直到产品火了,才开始关注到品牌建设。另一方面是更长期的模式需要损失短期的收益,对于企业和产品来说,能否扛到看到长期收益是个问题。
不过,对于独立开发者而言,完全可以猥琐发育,直到看到产品的长期价值。
很抱歉,虽然我年纪稍长,对于很多人来说,都还是一个小朋友,但依然要用一个非常老气横秋的口气来和你讨论关于「竞争」这个话题。因为有太多的人来问我关于竞争的问题。我不得不选择将我的观点和建议整理成一篇文章,以减少我重复介绍自己观点的次数。
在竞争中,常常被大部分人忽略的是,竞争并非是静态的。实际上,由于竞争中存在的软门槛和硬门槛的不同,使得竞争往往是动态的。
竞争中最常见到的是硬门槛,也是我们一般而言,给到新人的建议 —— 你必须去做某些事情,不然你就会付出极大的代价。比如,最常见的是,我们给到每一个年轻人的建议是你应该读完本科。如果你是专科,那就努力专升本。或者想办法走成人高考,获得一个本科的文凭。
硬门槛的意义在于它真的可能在关键问题上,阻止你进行下一步。比如说,对于航天科技的核心工程师来说,相关专业的文凭就是硬门槛,如果没有对应的文凭,相关的企业和单位是不敢录用你的,因为你完全可能为航天事业埋下后患。
除了硬门槛,被很多人忽视的就是软门槛,以及,很多人会把软门槛认知为硬门槛。和硬门槛不同,软门槛不会成为你能够完成某个职位工作的阻拦,但软门槛会成为别人筛选你时的重要标准。在你求职时,你有没有某个证书、你有没有某个认证,都只是你求职过程中的软门槛。不要将软门槛看作是硬门槛。硬门槛是用来筛掉不适合的 60% 的人的,而软门槛则是用来选出想要的 20 % 的人。剩下的 20% 的人,就是那些符合了硬门槛,但无法跨过软门槛的人。
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面对的竞争往往都是全方位的。你并没有什么异于常人的特点,你和你的竞争者并没有什么不同。这个时候,你们并没有太大的差距。但倘若你拥有一个和其他人不同的优势, 这个优势就会成为提升你综合评分而获得选中的重要因素。
绝大多数的时候,竞争即会看你的所有竞争条件,希望尽可能选择一个足够好的候选人。另一方面,如果你在某些点上特别的突出,就能够让你自己成为被选中的佼佼者。
如果你的某个技能超出统一领域的其他人一个数量级的水平,那么即使你的其他能力不够强,依然可以获得青睐。但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应当有这样的自知之明,是否是这样的人。
对于一般来说,我们都认为高学历带来的是更大的竞争优势。但是,高学历也会为你的选择来到沉没成本。这些沉没成本会让我们失去一些可能性和选择。
当然,失去的可能性未必是坏事,也可能是一件好事。但作为选择的人来说,确实会有可能担心庙小容不下大佛而不愿意选择,将你从当前的选择中踢出。换句话说,高学历意味着某些事情,你再也做不了了。
最近观察到一个现象,我认为一个非常「理性」,拥有着「理工科思维」的前辈,他的配偶却显得「贪小利」、「情绪不稳定」,这似乎是很奇怪的事情。难道「理工科思维」、「沉稳」的前辈不应该是找一个很稳重的配偶么?
但随时时间的流逝,我又有了新的看法。
作为一个普通人,当我们掌握了「理工科思维」和使用理性指导生活的方式和方法后,我们的生活可以非常容易走上正轨。我们在做各种选择会比依靠「情绪」来指导我们的生活的人会更加稳健、更加轻松、更加富有确定性。
但理工科思维未免过于范式固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生活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朝着一个确定的目标上走着,在一个明确的轨道上行驶。
一个不那么稳定的配偶,可以为他的生活中添加一些变量和变化,让生活变得不那么枯燥。从这个角度来说,也挺好的。
这篇文章也是在试图用理性的逻辑来分析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但可能我说的全都是错的。
最近在读《如何成为顶级记者》,总体来说,不同的记者有不同的切入视角,但如果要找一个能够综述所有人的关键点就是 —— 「离事情发生的地点足够近」。无论是通过自己的数据分析找到真正的事情发生点,还是和当事人建立更加友好、更加深入的联系,都是为了达成「离事情发生的地点足够近」这个诉求。
而当我总结到这里时,我突然在思考一个问题:我的问题真的是如何成为一个顶级记者么?
显然不是,我必然是会在编程和工程师的路上越走越远的,我的目的其实是:「如何录制好一档访谈类型的播客」,而这个问题如果细化的话,其实真正的问题应该是「如何提出一个正确的问题」。
当我明确了正确的问题之后,那就知道正确的 Action 应该是什么 —— 「学习提出正确的问题」。
回到这个事情本身,我其实在初期也进行了思考:从做一个好的访谈播客出发,推导出我需要具备优秀的访谈能力,而优秀的访谈能力往往出现在优秀的主持人和优秀的记者身上,因此我推导出了需要去学习顶级记者的思路。但是,问题的思考还不够深入,如果进一步推导和抽象,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 「提出一个正确的问题」。
我会关注一些个人可用的收款方式,核心支付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开发产品过程中,必须要用到的各项基本技能。如果支付流程无法打通,独立开发者的商业模式就会遭到最直接的打击:你如何赚到钱?
可能你会想,我难道不能使用广告的方式来赚钱么?
当然可以,但与直接向最终用户收款的方式相比,显然,广告赚到的钱不过是蝇头小利。
此外,我也说过,广告赚钱是非常少量的,因为你拿到的本身就是平台收益中的一小部分。此外,广告还有一个问题是与流量相关的,你必须不停的想办法获取流量,并将流量转化,这对于独立开发者而言,并不友好。因此,我并不看好以广告为基础的独立开发产品模式。
故而,我十分在乎收款流程的通畅。
其实想想也能明白,你会发现国内独立开发者大多出现在 iOS、Android 等移动应用开发平台上,这里很难说没有平台提供的收款渠道带来的价值。
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也建议大家可以适当关注一些收款渠道,以便你自己后续使用。
当提起这些第三方渠道的时候,大家经常会说,诶呀,你这个收款平台的费率好高啊,你看看支付宝官方,只有XXX。
我觉得,这个事情如果只对比收款费率的话,过于单纯。
实际上,支付宝官方、微信支付官方往往需要企业资质才能开通。而你开通这些账号所支付的成本,远超你当下的收入。
你用你前期的收入,养活了代注册公司、代记账公司。早期其实完全没有必要,你大可以用这些平台完成前期的冷启动,启动完成,有了长期收入,你的收益足以支撑你继续后续的工作,再替换不迟。
突然觉得,美股很适合价值投资,因为美股的交易时间决定了,它无法作为我们的高频交易方式,我们无法高频的购买。
美股持续交易时段为美国东部时间(ET):周一至周五 9:30~16:00
富途证券:https://www.futuhk.com/cn/support/topic135?lang=zh-cn&from_platform=1&platform_langArea=
美夏令时(3月-11月):北京时间 21:30~4:00
美冬令时(11月-次年3月):北京时间 22:30~5:00
虽然有盘后交易,但波动相对没有那么明显,操作的意义并没有那么大。差不多也是挂个预期价格,放在这里等待自动撮合交易。
相比之下,更符合我们生活习惯的 A 股和港股,会让你不自觉的进入盯盘模式。
GitChat 是一个定位于工程师知识付费的平台。由现图灵社区负责人谢工于 2018 年时推出,后为 CSDN 所收购。GitChat 的特点是众筹文章 & 读者按照文章付费。
我是 GitChat 平台的老用户,从 GitChat 刚刚开始推广就加入到 GitChat 当中,也是广泛的使用了 GitChat 的平台,其推出的文章、专栏我基本上都有试过。
到了 2022 年,GitChat 已经风光不再,而微信公众号也推出了其付费产品 —— 微信公众号付费阅读。
那我们要问一个问题了:是微信公众号的付费阅读干掉了 GitChat 么?
从最基础的功能表现上来看,GitChat 的核心是用户按照文章付费,而不是按视频付费;微信公众号的付费阅读功能同样支持按文章付费。从功能的层面,似乎 GitChat 已经完全被微信公众号的付费阅读功能所替代。
但在实际上,二者提供的价值完全不同。
微信公众号的付费阅读功能是提供给创作者的创收工具,作者可以在已有的用户基础之上,进行部分内容的付费,从而解决内容变现的问题。
GitChat 则在提供了创收工具以外,还提供了平台的流量,不记得之前在哪里看到过,大致是这么一句话:“在线课程的核心不是课程质量,而是课程流量”。在在线视频课程的场景下,每一个做课程的老师都不过是流水线上可以替换的工人,而更重要的是读者从何而来。不仅如此,GitChat 还提供了众筹的功能,对于创作者来说,可以按需生产内容,从而避免产出的内容无人付费。
从这个角度来思考的话,对于素人(彼时的我也是个素人)来说,GitChat 是比微信公众号更好的平台与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