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随笔

black smartphone screengrab

《生涯线》书摘

  • 在与老板进行对话时,不要过多关注你所得到的评分,而要力争得到自己所需的深度反馈。如果你看淡了数字和分数,也就为自己敞开了大门,去接收实用的真实反馈。
  • 如果不积极去征求和采纳反馈信息,就会受限于有限意识(bounded awareness)。
  • 不要为那些建议找理由,或者是辩解;不要责怪他人;不要生气。如果你的反应是那样,他人有可能不会再给你真实的反馈。你所需要的就是接收反馈信息,然后思索。
  • 希拉的反应也给了我们另一条经验教训,即留意他人的感受。即使你坚决不认同他人的观点,他人的感受依然重要。“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如果你毫不在乎他人的感受,“恶名”很快就会传播开来。你需要问一些明确的问题,请他人举出具体的例子,然后努力改变那些在你看来错误的印象。
  • 在与导师进行对话时切记这句话。重要的不是表现出你懂多少,而是展现你的倾听和学习的能力。
  • 将这个定律用到工作上,要确保取得最佳绩效,适量的激情(但不是过高的或错位的激情)是必不可少的。激情不足,可能就无法集中精神,人们会失去信心,甚至是害怕面前的行动。从图2-1中可以看出,如果没有激情,也就没有了绩效。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毅力也会逐渐消退。在水平轴的另一端,如果激情过高,绩效也会为零。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你的决策和推理能力会受影响,从而阻碍绩效的提升。当害怕或恐慌时,人们会过于兴奋,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人们在特定情况下常常会“怯场”。同样,如果因为担心结果而压力过大,一些基本的事情都会很难完成。
  • 当机会出现时,可以战略性地偏离自己的计划,但一定要牢记自己的目标到底是什么。
  • 要有毅力,还必须有准备。罗马哲学家塞内卡(Seneca)是2 000年前的人。他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幸运就是机会之路与准备之路的交会处。”
  • 在规划自己的职场生涯线时,也一定要小心,不要放弃那些重要领域的控制权。放弃控制权也许能让你在短期内获得收益,但规划自身生涯线的目的就是制订计划,争取持续赢利。
  • 有耐心并不意味着你可以浪费时间,坐等机会上门。恰恰相反,你仍然需要有一定的紧迫感。
  • 请记住,随着你在职场逐渐成长,必须让自己看到那些冒出来的、此前想都没有想到的新目标。只要跟着自己的计划走,那些曾经看上去难以想象的目标很快就会变得切合现实。
  •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快速行动”,这条策略将助你一臂之力。
  • 与迪克·巴斯一样,你会发现,在考虑目标时要大处着眼,这会让你从中获益。不管如何努力,你绝对不可能一次完成所有工作。
  • 1.有目标强于没目标。 2.具体的目标强于泛泛的目标。 3.有难度的具体目标强于容易实现的目标。
  • 让你在追求目标的道路上更加坚定。 减肥
  • 呢?“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快速行动”
  • 不要过多思考问题。如果你发现自己因为某件事情而不知所措或颇感困惑,那么停止过度分析。暂时搁置,或者去做其他事情,等思绪平稳下来之后再做决定。
  • 优秀的军事领袖非常善于使用“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快速行动”策略。
  • 决断的一大好处就在于它能让你处于最前沿的位置。其他人则需要花时间来追赶你,琢磨你下一步要干什么。他们会将你视为领导者。你也必须开始有同样的想法。
  • 许多人拥有成功的能力,但缺乏较强的执行力。这种欠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没有清晰且切合实际的计划,结果是眼高手低,急于求成,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 在《小赌大胜:卓越的公司如何实现突破性的创新和变革》(Little Bets)
  • 该公司过去也一直使用这句话来表述自身文化重要的一部分。也就是说,IBM公司意识到必须给员工空间,让他们能进行创造性的新工作,否则会导致公司沾沾自喜,停滞不前。
  • 如果有过这种经历,那就是处于心流的状态。它就像沉迷于一些活动,而这些活动要满足3个基本的条件,即你喜欢这件事,它要求必须精神集中,而且你有做这件事的能力。
  • 在平稳期里,你可以培养一些技能,不仅提升自己在当前岗位上的技能,而且还为下一个岗位做好准备。
  • 在经典书籍《问题解决》(On Problem Solving)中,德国已故心理学家卡尔·登克尔(Karl Duncker)介绍了他进行的一系列实验。
  • 从多个方面来说,红海战略是一种防御性的,而蓝海战略则是进攻性的。之所以称为红海,是因为水域由于竞争对手的残酷无情而变得血腥。通过进军蓝海,你可以更多地去关注自身,将精力放在那些你认为进行创新和取得成功所必须做的事情上。由此你可以进行内部竞争,从而实现更令人满意的成果,无须去与他人一决高低。
  • 你必须在工作中创造并维持自己的溢价。如果不这样,企业会用你去“交换”业绩更出色的员工。你必须确保自己不会停滞不前,从而防止出现这种结果。
  • 在职场中,你应该立志成为创新者或内行,率先发现自己必须培养哪些新技能,这样能让你在工作中脱颖而出。
  • 为了避免停滞,最艰难的就是在变得墨守成规之前改变自己的做事方式。这要求你意识到曾经奏效的方法不再有效,但遗憾的是,这点并不那么容易做到。
  • 事实上,如果你能吸取失败的教训,学习新知识,做好更充足的准备,那这就是建设性失败,能让你此后以更快的速度走上坡路。
  • 美国人应该乐于承担这些风险,推动知识的发展,丰富我们的经历,并拓宽我们的领域。我们相信所发现的风险和挑战都在我们集体的经验范围之内,且能够加以克服。
  • 失败通常被理解为出错,但失败的结果本应该是更积极的。现实中存在更为糟糕的失败,即因为恐惧而未能尝试重要的事情。
  • 它意味着只要迈出正确的第一步,在最开始就表现强劲,那么同事和上司心中就会对自己有正面的预期,进而推动自身职场生涯线的发展。
  • 外向的人通常说多于听,内向的人则恰恰相反。内向的人更加谨慎,深思熟虑;外向的人乐于快速采取行动,更愿意冒险。
  • 肖恩·埃科尔(13)在其《快乐竞争力》(The Happiness Advantage)(14)一书中对这个观点进行了详细阐述,他分析了为什么最初就要追求快乐。
black smartphone screengrab

《要钱还是要生活》书摘

作者:[美]维姬·罗宾,[美]乔·多明格斯

  • 财务自由的意思就是不必再为了钱而工作。
  • 读任何有关金钱的书都只有一个理由:让自己有能力过上更好的生活。
  • 年轻人步入社会后,他们的学士学位保证不了他们的收入足够偿还债务。在他们所处的世界里,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每个人都是YO YO族: You’re On Your Own(自生自灭)
  • 这些年轻人的人生规划不是在职场步步高升,而是追求人生意义,采用更弹性、自由、创新的工作方式,不局限在某个职位,而是关注自己整体的职业生涯
  • “拥有更多”是一个欲望的无底洞。无论你现在有多少钱,若一心想着“更多就会更好”,你就会以不断获取为头等大事。
  • 财商(FI1)、财务诚信(FI2)、财务自由(FI3)和财务依存(FI4)。
  • 完美无缺的职场生活要有足够多的挑战,让人感到有趣;要有足够多的安适,让人身心惬意;要有足够好的人际关系,让人神清气爽;要有足够多的空间,让人有成就感;要有足够充足的时间,让人能够完成工作;要有足够多的闲暇,让人精神焕发;要有足够多的价值,让人觉得自己不可或缺;要有足够多的乐趣,让人乐在其中;还要有足够多的收入,让人可以付账单……凡此种种。
  • 如果日复一日的工作让我们感到幸福快乐,那么,烦躁与不便就可以忽略。如果我们能相信自己从事的工作确实在使世界变得更美好,那么,我们会毫无怨言地牺牲睡眠和社交生活。如果我们用辛苦工作换取不错的收入,不仅让我们感到短暂的快乐,同时还有满足感与成就感,那么,我们多花些时间在工作上也心甘情愿。然而日益明显的事实是,除了最低限度的舒适之外,金钱并没有带来我们所追求的幸福。
  • “更多就会更好”的观念必然导致不满情绪。如果你努力为拥有一切而活,你拥有的就永远不够多
  • “足够”是一种无所畏惧的状态,一种胸有成竹的状态,一种坦坦荡荡、有自知之明的状态。它是指充分欣赏和享受金钱给生活带来的一切,但绝不购买不需要、不想要的东西。
  • 因此,断舍离不是让你随意地丢弃物品,而是为迎接新事物清理空间、腾出空间。尽管这些理念是不言而喻的,但许多人对接受这些理念怀有或明或暗的抗拒。只要一提起缩减规模、开源节流,总让人以为是因为生活艰苦、穷困潦倒。
  • 凡是在你身边、对你无用却占用空间的,那都是废物。
  • 在对改变有害行为进行抉择时,反责与分辨是有区别的。反责关乎羞愧与责怪、善与恶,分辨则是厘清事实与谎言。沉浸在责怪和羞愧情绪中会拖慢你迈向财务自由的进度。反责会让你停滞不前、灰心丧气、心绪不宁。分辨则会照亮潜在的陷阱,这样你就可以绕开它们。
  •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曾经说过:“人所渴望的不是富有,而是比别人更富有。”换言之,一旦富有变成了跟我们一样的人都能达到的状态,那它就不复为富有。
  • 你要做的就是保持自觉。所谓自觉就是:当你思考和感知的时候,你很清楚自己在想什么、感知什么。
  • 低级兴奋来自外在奖励,深层兴奋则来自“生命被用来达到你自认为崇高非凡的目的”。低级兴奋是短暂的,深度兴奋则能持久。你的满足感是内在衡量深度兴奋的标尺。
  • “财务自由”包含的一个内容就是“不需要用钱来满足需要”,这与对“财务自由”的误解正相反,误解就是:所谓“财务自由”就是有足够多的钱雇人为我打理一切事情。
  • 会计方式无所谓对错。你要选择能给予所需信息的方式,这样,你瞥一眼挂图就能知道自己的当前状况和未来走向
  • “简约”和“极简主义”这两个词概括出了无多余负累之特点,但也有些清苦的苦行僧意味。“收纳”技巧强化了追求快乐之愿望,但仍主要着眼于物品,而不是更深层次的时间、金钱和满足感等问题。“节俭”一词曾经堪当此任,但到了20世纪中叶,它变得像大萧条时代的祖父母一样让人感到古怪。
  • 浪费不是指拥有的东西多,而是指未能享受它们。要衡量你在节俭方面是否成功,不必看你的吝啬程度,要看你对物质世界的享受程度
  • 北美的“更多会更好,永远都不够”的心态不符合节俭的定义,并不仅仅是因为有多余,也是因为欠缺对我们已拥有东西的享受
  • 节俭是我们所追求的平衡。节俭是能够高效地从你所在的世界中收获幸福。节俭是恰当使用(发音正好与“正当”相近),也就是明智地管理金钱、时间、精力、空间和财产
  • 替代原则说:“当你想购物时,花点时间追溯到需求所在,问问自己最能满足这个需求的创意还是消费。
  • 节俭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避免欠债。
  • 贷款买车和分期付款购买大件也一样,如果有低利率或零利率优惠,而且你能做到按时还款,那就可以考虑。
  • 预防是关键。充分利用你所买的健康保险的附带服务,包括预防性问诊和检查、生活指导、心理健康检查和健康俱乐部会籍
  • 简单易行的养老生活投资》
  • 许多财务自由人士表示,当孩子意识到他们必须花自己的钱去买想要的东西时,他们很快就变得节俭和有创业精神。
  • 另一个小窍门是在亲子时刻尽量以创意代替金钱,包括规划生日聚会(自制蛋糕以及土豆布袋赛跑和扔水气球等老式游戏既有趣又省钱)和万圣节活动(手工制作服装很有意思,而且更令人难忘)
  • 金钱作为交换媒介的前提是交易双方一致认为它有价值
  • 金钱并没有我们赋予它的种种意义,也不等于金融体系中的严峻现实,它是我们选择用生命能量去换取的东西
  • 认识到“金钱是用生命能量换来的”只需要一瞬间,践行这个真理却是持续一生的发现之旅。
  • 富有只存在于同其他人或物的对比中。富有是比我现在拥有的要多得多。富有是比其他大多数人拥有的要多得多
  • 这个例子中,你花掉的每一美元代表你生命中的6分钟。下次掏出20美元买一件逢见必买之物时想想这个数字吧。扪心自问:这个东西值我花120分钟的生命能量吗?它与我花两个小时在路上奔波、开车去上班或者挖掘未来客户等值吗
  • 凡此种种情形,都起因于同一个思想根源:钱就是钱,爱就是爱,两者永远不该有交集。检讨一下你自己的态度吧,你是否在用高尚的哲学理想或精神理想为财务上的糊涂状态开脱呢
  • 人生亦然,一点点的蒙蔽造假就会让穿透云层的光亮减弱。因此,你要意志坚定、锲而不舍、绝不妥协
  • 辨别力与我们人人都拥有的天赋有关,那就是:懂得真理何在,看得清全局,明白我们真正想要的是此生有所作为
  • 记住,无论哪个问题,在末尾加上一句“为什么”会让它更有深度。无论哪个问题,补充一句“我给出的答案对社会有何影响”会让它更有广度。
  • 《笨人的节俭生活》(Frugal Living for Dummies)
  • 凡是你买了并不使用的东西,凡是你扔掉的东西,凡是你消耗了却并未产生愉悦感的东西,那都是浪费金钱,是浪费你的生命能量、浪费地球上有限的资源。
  • 诗人纪伯伦告诉我们:“工作是眼睛能看见的爱。
  • 《石器时代经济学》(Stone Age Economics)
  • 《工作无止境》(Work Without End)
  • 我们(作为一个社会)关于休闲的概念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曾经被认为是日常生活中令人向往的文明教养的表现,现在逐渐变得让人忌惮,提醒人们想起大萧条岁月里的失业情况。随着休闲的价值下降,工作的价值上升,对充分就业的倡导,再伴以广告业的发展,造就了民众越来越重视工作、重视挣更多的钱以便消费更多的资源
  • 让一份职业令人满意的是成长潜力、沟通渠道、工作兴趣、赏识认可,不是报酬
  • “工作”是指一切生产性的或有目的的活动,有偿就业则是众多这种活动中的一种
  • 凡是我们所做的与人生目标一致的事情都叫“工作”。通过斩断这一联系,我们找回自己的人生
  • 我们把犹如圆枘的自我强塞进一个叫作“职业”的方凿,越发让人觉得生活的内容就是从一个固定列表中进行挑选。除非你是艺术家或企业家,否则你的工作内容通常就是配合别人的议程,并因为这种效劳而得到报酬。职场有一种微妙却普遍的事不关己的气氛,觉得我们总是在替别人效力,总是在设法取悦地位比自己高一点的人。在大公司里,多数员工根本不知道他们辛辛苦苦执行的计划由谁制订。
  • 挂图每天都在提醒她:把生命能量卖得越贵,她就能越早把时间重新掌握到自己手中。
  • 第七步不过就是珍惜你的生命能量和增加你的收入,因为有偿就业的唯一目的就是获得报酬。你这样做不是出于贪婪或竞争,而是出于自尊和对生命的感激。
  • 本总额,将结果填入挂图: (资本×当前长期利率)÷ 12 =月度投资收入
  • 交叉跨越点”为我们提供了“财务自由”的最终定义。在月度投资收入超过月度支出的那个交叉跨越点,你将实现传统意义上的财务自由。你将从职业以外的来源获得被动收入。
  • 如果你把生活看得比职业更重要,并且能够设想只需要在一个有限的、可预见的时间范围内为了钱而工作,那么你工作起来可能会更有干劲、更讲诚信。当你意识到自己只需要为了钱而工作有限的一段时间,你在学会珍惜生命能量时开始具备的自信、振作、奉献、诚信、以工作能力为荣和高度负责的品质就会显现出来。
  • 对于那些不实现财务自由不罢休的人来说,本计划的一个基石就是:现在专心挣钱,以便今后不必挣钱。所以你是集中、有意地在有限的一段时间内挣钱(不出卖正直诚信,也不危及健康)。
  • 资本、缓冲资金、缓存金,它们是财务自由的三大支柱。
  • 选择”是财务自由的真正核心。它跟金钱无关,它关乎你往哪里投放最宝贵的资源:你的时间,你的注意力,你的生命
  • (资本×当前长期利率)÷ 12 =月度投资收入
  • 《通往财富的简单道路》(The Simple Path to Wealth)一书作者J. L.柯林斯(J. L. Collins
  • 书《极简主义:过有意义的生活》(Minimalism :Live a Meaningful Life)
two people drawing on whiteboard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战略

如果说,如何拥有一个稳定的个人评价体系 谈的是「选择和目标」,那么今天要聊的就是达成目标的路线。

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战略,来逐渐的达成自己的目标。目标搭配着战略,剩下的便只有努力达成战略过程中的每一个 Milestone,最终达成自己的目标了。

战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接下来的重点是:什么是战略?

战略或策略,是指为实现某种目标(如政治、军事、经济、商业或国家利益等方面的目标)而制定的高层次、全方位的长期行动计划。

维基百科

从维基百科的描述当中,我们可以抽出几个关键的定义

  • 战略的设定应该是达成某个目标:先有目标再有战略,而不是先有战略再想目标。
  • 战略应该是长期行动计划:战略意味着你要做一个偏长期的规划,这个规划可能是一年、三年、五年,甚至是十年。但肯定不是一星期,两星期的,那个叫计划或 Todo。
  • 战略应该是高层次、全方位的计划:高层次意味着战略关注的是一个在长周期下有效的事情, 而非短期有价值的。追求的更多的是长期价值;而全方位则提醒我们,战略不止我们能一眼看到的东西,还包括我们需要仔细思考才能意识到的问题。

但上面的这些似乎还是有点模糊,不具备可执行性,那是否有一些更具有可执行性的建议?

1. 战略的核心是聚焦

战略的重点不在于你要做什么,因为那个已经被目标定义。反而,战略要定义你不要做什么。我们选择做一件事的理由可能不重要,但我们选择不做一件事的理由非常的重要,因为他代表着背后的思考。

同样的,战略因为是一个更长期的过程,我们必须确定哪些事情是重要的,而重要的事情,往往只有很少的几件。如果你的战略有 30 条,那大概率不是战略,而是战术。

2. 战略要找到关键点

战略是要解决一个更加长期的问题和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做的是尽可能的找到其中的关键点位,通过撬动一个关键点位,来降低自己后续的实现成本。如果战略虽然制定,但却没有找到关键点位,可能会让你的目标离你越来越远。

不过,如果你的能力和判断力不足以让你找到战略的核心关键点也不影响,可以先设定一个指标,先快速尝试一下, 并推演当前的指标和手段是否可以持续产生效果和价值,再决定战略的关键点。

一些核心的判断点包括:

  • 不要边污染边治理:边污染边治理意味着你永生无法达到目标,你可以无限逼近目标,但永远无法达成目标。
  • 权责对等:在设计战略体系的时候,往往会遇到需要和他人协作共同达成。在涉及到和他人共同协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权责对等。以及,要尝试为他人的部分设定 Plan B ,不要出现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局面。
blue and black circuit board

我不后悔我学的是 EE

我并不是一个学 CS (Computer Science)出身的工程师,我是一个学 EE(Electrical Engineering)的工程师。我的大学本科专业是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Electronic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虽然本科不是 CS ,没办法如其他从业者一般,系统性的学习数据结构、计算机原理等一系列基础课程,给我的计算机从业带来了一定遗憾。但好在这些经典内容我可以通过 Mooc、自己阅读相关的图书来获得,虽然不能说学的就比人家科班的好,但好在是够用。

此外,软件行业的从业比较依赖你的实战能力,我因为喜欢 CS,所以其实从初中就开始 Coding ,当我毕业的时候,已经 Coding 了近 10 年,越过最基础的那些痛苦的日子,倒是也不影响我就业。

反倒是 EE 的背景,赋予了我无限的可能。我可以从事前端、后端的工作,但同时也可以成为一个嵌入式工程师(毕竟大学整这玩意的),也可以自己亲自上手设计板子、焊板子,给我了不一样的可能性和未来。

反倒是出身于 CS 的同学,因为所学内容和所工作内容的高度一致性,很难表现出背后的交叉价值,比较难有更多的选择。

我不后悔我学的是 EE。

不过,我还是会拿自己学 EE 来打趣:「当年报志愿的时候不懂,打电话给招办,问这个是不是 IT 行业,人家说是,我就报了。没想到这个是偏电子的 IT…」

MacBook Pro near white open book

不删旧文章

我的博客的一个特色是,我很少删除旧文章。

一个核心的原因是在我看来,这些旧文章虽然拙劣、天真、单纯,但从某种视角上,那是我的过去。我没必要修改我的旧文章,来掩盖自己的过去。我不太需要所有人都认为我是完美的。

当然,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我懒得去修改自己之前的文章了。毕竟目前已经一千多篇文章了,实在是懒得更新了。

倘若我要写一篇文章,且和之前的文章相关,我可能会选择在文章当中引用旧文章,从而方便读者了解到之前我的思考轨迹。

而不删除旧文章获得的一个好处便是,我的思考轨迹,我如何变成如今的我都有迹可循。

5430447568ebabfac404a65fa9b88433

Kindle 之于我,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写 Kindle 并不多,往往是用 Kindle。最近写的 Kindle 的文章,也不过这三篇

我用 Kindle 读了很多的书,了解了很大的世界。但另一方面,我确实也很少只用 Kindle。实际上, Kindle 于我,真的就是一个随身的图书馆,我会在这个随身图书馆里放着各种图书来看。

如果只说 Kindle 的实体阅读器,也就到此为止了。不过除了这些,我还常去浏览 Kindle 的网站,看看 Kindle 商店最近上了什么新书。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4

Kindle 商店的停运,于我而言,便是缺少了一个重要的发现图书的途径。有朋友会建议豆瓣也不错,但对于我来说,豆瓣大部分时候是用来记录我要读哪本书和我读过哪本书的,很少用来发现图书。除非是我要对图书进行专题方向的研究,则会通过某本书所在的豆列来查找更多的图书。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5

不看豆瓣的图书,可能是因为他上面总是新书速递,大部分书都是我不喜欢的,久而久之就不怎么看了。

此外,我偶尔还会用微信读书的书单功能,来查看一些有意思的图书。不过因为没有 PC 版,发现新书的概率终究是低了一些。

唉,少了一个能发现书的途径。

girl reading book

我已经很久没有去图书馆了

在看订阅的 Newsletter 的时候,看到这样一段话。突然想起来,我似乎很久很久没有正经的去图书馆了。偶尔在商场里看到书店还会进去看一看,专门去图书馆真的是很少再去了。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3

回想小时候,我常泡在图书馆里,周末往往是从吃完午饭呆到吃晚饭,一看就是看好几个小时。图书馆比较远,我有些时候也会去别的大型公立书店读书(新亚书店),放学以后就从家里走去书店看书,看几个小时再回家。

而从上了初中以后,因为学业的压力,就不怎么去书店的看书了。再加上初中开始,我将不少的时间投放在计算机上,去书店就越来越少了。

上了大学,我重新回到了有闲的状态,但我也再没回到过图书馆了。更多的时候,我都是直接买实体书了。毕竟我看的书大多是计算机相关的,等图书馆采购不知道猴年马月了。再加上大学时做了不少外包项目,也赚了一些钱,有钱就自己买。在大学时, 我除了买实体书,还买了 Kindle ,并订阅了 Kindle Unlimited 的,毕竟一年百来块,图书却可以一直借,很划算。

有钱,让图书馆离我越来越远了。回想一下,小时候喜欢去图书馆,大概是因为那个时候没钱买书,所以不得不去图书馆“白嫖”了。

floating green leaf plant on person's hand

如何拥有一个稳定的个人评价体系

人这一生难免会遇到不靠谱的朋友、上级、前辈,他们会在各种方面对你进行 PUA 。而一个对抗 PUA 的很重要的手段,便是构建一个稳定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体系。

我们现在生活当中,接受着外部大量的信息和评价。对于我们身边的绝大多数人来说,我们不可避免在的在过去被父母拿来和其他同龄人对比(别人家孩子),也会有不少人因此留下阴影。在被对比的过程中,难免就会产生不健康的逆反心理和错误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

在我看来,一个稳定的自我认知源自于以己为本的自我评价体系。以己为本不意味着你不需要参考外界的信息,但你的出发点应该是你自己,而不是别人。父母的对比往往就是以他人为本,指责孩子为什么不如他人,他人才是基准。而以己为本的评价体系,则是以自己为基准,看自己和他人有哪些差距,如何缩小甚至完全没有差距。

而关于具体的制定自我评价的体系,我的建议是:

  1. 先明确「我是谁」。
  2. 再明确「我想要达成的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是一个人,但不能是你直接联系得到的人(最好是已经去世的人,因为对于他们的评价已经基本定型,不会出现现在的明星塌房的事情)。
  3. 再明确「我和目标中间的人的水平」,这个目标同样可以是一个人,类似的,应该是一个你无法直接联系到的人。
  4. 当你明确了自己想要的目标之后,你已经大致知道他在历史上的位置。

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找到自己在历史上的位置。

前面我们提到,制定的目标需要是一个摸不到的、最好是已经去世,已经盖棺定论的人。而我们的参考系相对就没有这么麻烦。我们可以选择身边我们认为最厉害的人作为参考,进行对比,并通过对比找到自己的不足,补全这些不足。当我们已经超越了当下我们所定义的参考系之后,就可以重新寻找新的参考基准,并校准自己的认知。

在确立参考坐标系后,再不断的通过参考人来校准,从而让我们获得一个相对稳定且明确增长的个人评价。这样的个人评价体系在面对日常生活过程中的 PUA ,可以简单从容的去面对:你的评价是否是有价值的?对于我达成我的终极目标是否有效?。就算对方想要 PUA 你,也会因为无法动摇你内心的自我评价,而无法对你产生危害。

祝你拥有一个稳定的个人评价体系。

white floral on white book page

周报你可以不给别人看,但要自己写

在 V2ex 上有两个对立的帖子,写周报的意义何在?我个人觉得要认真写日报、周报、开好站会~

我自己的观点是:

  • 周报、日报可以不给别人看,但你应该自己给自己写一个周报/日报。这是为了帮你自己更好的做总结和记录,在日后需要的时候,有可用的资料。

我其实能理解那些反馈日报/周报的人的想法,在一个社交的场景下,周报和日报很快会流于形式,变成同侪压力( Peer Pressure),大家自然厌恶这样的内容和形式。但大家讨厌的是这种压力和无意义的竞争,而不是讨厌日报、周报本身。如果我将压力和记录拆开,则可以更好的看待日报、周报这些东西。

我们的生活当中需要处理太多的事情,这些事情往往在当下被我们一件件的处理掉,然后被我们抛之脑后。但这些小事,对于我们来说同样也是珍贵的经历和回忆。当日后我们希望回溯的时候,没有当下的记录,是一个十分困难的事情。

这也是后来为什么我开始写日记,记录每天零零碎碎的琐事。哪怕我的日历里只有几张照片、 几个地名、零零散散的只言片语,也可以帮我在日后重新回溯历史,成为我宝贵的记录。

medical professionals working

从医生的“医学研”演化到工程师的“产学研“

最近在听「发热电台」,在最新的一期节目当中,提到了医生职业体系当中对于医生的要求:医学研一把抓。

  • :医生的本质工作,治病救人。一个好的医生应当是能够治病救人的。有治病救人的结果出来。
  • :医生的教学工作,带实习生。一个好的医生的成长周期是很长的,期间则得益于前辈们的提携,才能逐渐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医生。
  • :医生的研究工作,在医生的体系内, 论文是一个评职称非常重要的评估因素。一个好的医生需要有自己的研究成果。

上面这三点让医生们苦不堪言(毕竟我国医疗资源不足,医生们完成医的任务就已经精疲力竭了),纷纷吐槽。

但我从中却注意到,似乎我们常见的职业当中,很多并没有类似的要求。而实际上,医生的“医学研”的设定帮助医生延长了自己的职业生命周期。

将其迁移至软件工程师领域,则是产学研一把抓

  • :产是软件工程师的本质工作,负责完成工作中的任务,将想法变为现实。这也是大多数软件工程师的日常。
  • :学和医生的定义类似。好的工程师应该试着将自己掌握的知识教授给学生。这些学生可以是你身边的实习生,也可以是你在社交网络上的粉丝。重要的是将知识传承下去,以及通过教授验证自己是否真的学会了。
  • :研则和医生略有不同。一方面,你可以通过类似医生的方式,撰写论文, 提交自己的研究报告给各期刊,来完成自己的研究工作。另一方面,你的研究工作可以和你自己工作使用的各项基础依赖结合,以开源的方式来展示你的研究成功。

当然,我能想到,这样的三条达成是很难的。但就如同医生一样,当你能做好这三条的时候,大概率你的职业生涯也会被延长,不用担心所谓的 35 岁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