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思考

person reading book white sitting

线性内容与非线形内容:兼谈电子书与实体书

今天在在读网络空间的兴衰的时候,里面的一句话引起我的注意

人们在阅读文字时,常常快速扫描文字,找到感兴趣的部分再按照顺序细致阅读,这也达到了随机访问的效果。而音频与视频不能快速扫描,只能依然按照时间顺序快进或快退,来搜寻想要的内容,有较强的线性。

OrangeCLK

而我们所熟悉的音乐播放器的概念,也不过是更加方便的切换帧

现代音频视频播放器提供了进度条操作的接口,可以在时间轴上选取播放时间,有了一定随机读取的功能。但大体上音频与视频仍然是线性媒体,它只有按照时间顺序播放时才能提供意义,计算机提供的操作接口只是让人可以选择播放起点。音频视频中各帧内容只有时间关系,没有其他联系。

上面这段描述,突然让我意识到了我自己阅读习惯的一部分 —— 关于买书。

我算是一个比较喜欢买书的人,每年基本上都会买一些实体书和电子书来看,电子书我有4部 ,实体书有近 200 本。

我买的电子书和实体书也会有明确的方向倾向:

  • 工具书、计算机相关的,大多买实体书 、 PDF
  • 社科类图书、传记类图书,大多买 Kindle 电子书 / 微信

工具书买实体,是因为我在看工具书的时候会需要从目录快速导航到某个具体的细节,然后在这个细节里进一步快速跳转。在读这些工具书的时候,我的目标就是 —— 快速读完,然后解决问题,合上书。

除了工具书之外,我还会把一些我在电子书当中看到觉得不错,打算长期持续性阅读的传记等,买成实体书以便随时翻阅。

而社科类、传记类的图书,由于其内容和时间序、顺序阅读强相关,没有那么强的随意跳跃的诉求,携带方便的电子书就成了最佳的选择。

当时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这么样选择,现在看看,大概是因为信息本身的特质决定的。

df60e45f6bb619bb8596c1634d569c6e

天下文功,唯真诚不破

作为一个博客博主,由于不依靠博客来吃饭,且个人文笔着实一般,我对于博客的文章的要求不如很多人那么高。

但我同样也希望我的文章被更多的人看到 —— 如何才能在没有华丽的文笔和词藻的情况下,依然赢得读者的心 —— 唯真诚耳

我写文章不追求一定是要给别人传达最全面的信息(当然,也看具体的情况,如果是某个场景,我确实打算写成全面的「干货」,那就会集数月之功,只为产出一篇文章),而是更多的传递出我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看法。

所以我从不追求文章一定是干货,而更关注的是这篇文章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表达了什么样的含义。

干货,就留给专职写作的同志们吧!

person sitting on wooden dock over the lake during daytime

自我 PUA

在身边的不少人眼中,我算一个很厉害的人 — 年纪轻轻就能获得超出自己这个年龄大多数人能做到的水平。

不过我自己知道,其实我并不是一个特别优秀的人 —— 我有着普通的出身,过着普通的生活,上着普通的学校,并没有什么不普通。即使是别人看来不错的成就,在我看来也不过是普通的成就 —— 那些聪明人轻轻松松就能获得的。

而如果问 —— 那为什么你能做到,别人做不到呢?我想,这可能源自于我很擅长自我 PUA。我会不断的给自己加上更多的压力,在压力的逼迫下不断的去调整自己的极限。

通过自我 PUA ,我的确一直在逼着自己变得更好 —— 不一定是比天之骄子做的好很多,但确实超越了曾经的自己。

不过,我也知道,其实这种状态不可持续,也不是真正的强大 —— 我总会有一天把所有的压力累积到爆炸,然后彻底重来。我也并不能做到和那些特别优秀的人一样,能够游刃有余的处理所有事情。

不过,好在我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放过自己,对于做不到的事情,坦然的接受我做不到。

shallow focus photography of red and white for hire signage

裁员不稀奇

最近裁员消息到处都是,看群里一个人提到 —— 公司裁员以后,发现业务正常运转。让我想起了一个梗 —— 不敢居家办公,怕公司发现离开了你业务照常运转。

对于很多小公司来说,由于公司规模小,所以每个岗位的员工都不可或缺。但对于存在裁员新闻当中的大公司 —— 员工体系的设计便是希望你们可以每个人都能被替换掉,每个人都是标准化的螺丝钉。因此,在这样的公司当中,裁员业务正常运转丝毫不稀奇。

不过,裁员也并非完全没有坏处 —— 裁员可能不会让业务停止运转,但大概率会降低业务运转的效率—— 毕竟过去两个人能做的事情,现在只有一个人做了,自然会按照优先级调整,优先安排高优事项。低优事情能做就做,不能做就等等再做。

希望我们的经济可以扛过这一波疫情的影响。

哎,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天下皆苦。

person in yellow jacket holding black soil

白领凭什么比农民更赚钱

在 V2ex 看到这样一段话,想展开聊一聊。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5

在我大学刚毕业的时候,我其实很喜欢小公司,觉得小公司可以提供更好的薪酬福利(小公司这么小,招人总要有点过人之处吧)。但当我去到大公司的时候,才意识到我错的有多么离谱。如果你希望更好的薪酬福利,那么一定要选择大公司。但如果你希望赌一个未来,那么小公司是你应该去的地方。

为什么大公司能够在提供更好的薪酬福利,本质上是因为大公司通过自己的规模效应,赚取了超额的利润,只是将其中的一小部分分润出来,就可以给员工带来极舒适的工作体验。而作为这个大公司中的每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拿到更好的薪酬福利,则是因为你作为个人的付出本身价值可能一般,但公司本身的规模效应,可以为这件事创建一个极大的乘数,所以最终得到了一个不错的收益, 公司也就愿意持续给你支付一个较高的薪水。

此外,这个回答里提到了农民,这部分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我国的市场是一个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联合产生作用的市场,而农民的产出就属于政府宏观调控的范畴。一方面,政府需要确保农民能够吃得饱饭,不至于干不下去。另一方面,政府也需要更多的民众能够吃得其饭,不至于饿死。但政府本身不能产生价值,只能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就产生了我们发现农民赚不到钱,纷纷出来打工。而我们的粮食又能始终保持在一个低位的现象。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有赖于农业机械化和化肥的大量使用,通过这些方式,提升产量,降低人工成本,才能让农民真正赚得上钱。

close up photography of black turntable

歌手也看时代

最近周杰伦发新歌,一天就成为了数字专辑销量排行榜的榜首,并成为日销量、周销量、年销量和总畅销的排行榜榜首。

0d5b1c4c7f720f698946c7f6ab08f687
总销量排行榜

作为一个听周杰伦歌长大的人,自然是高兴这样的场景的,我所喜欢的歌手,依然是受到大家喜欢的歌手。

不过,高兴之余,也让我思考,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一个歌手已经唱了 22 年的歌(第一张专辑《杰伦》发布于 2000 年,至今已经 22 年),还能够获得大众的喜爱?背后到底是有什么出色之处,能够让人持续的着迷于他。

当然,我认为周杰伦的唱功、创作能力等都不错,除了歌词时长听不清,别的没啥毛病。但这也不会是全部,新一代的歌手同样也有类似水平的人。

那到底是为什么?

仔细想了想,大概是周杰伦生对了时代。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80后为2.28亿人,90后为1.74亿人,00后为1.46亿人。周杰伦是幸运的,他的歌曲影响了 80后、90后,影响了至少 4 亿人,再加上 00 后往往父母是 80 后那一代人,也会带着听一些歌,也会迁移默化影响一部分。4亿人的基数,自然是容易上榜首。而随着人口数量的下降,新一代的歌手,除非极其优秀,很难突破这种限制。人口所带来的数量级层面的差距,是无法比拟的。

当然,后续有这饭圈的文化来让销量提升,但这仅仅能解决歌手赚钱的问题,无法解决影响力的问题。 1 个人买 100 张专辑和 100 个人每个人买 1 张专辑,我相信歌手会更喜欢后者,因为后者才能让影响力持续的扩大。

不由感叹,即使你是天才,也依然需要时代的机遇。周杰伦无疑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

7fa2d8fc976b4e32dac6799f94e6d6b9

敢于与众不同

对于习惯于「中庸之道」的中国人来说,习惯于将自己隐藏在人群中央,不然也不会有「枪打出头鸟」的说法了。

但中庸之道,属实不适合构建个人影响力。别人不会因为你的客观就喜欢你(实际上大家并不认为你的客观就是真的客观。之前有一句话,你永远会认为和你保持一致的主观是客观的)。反倒是倘若你表露出自己对于世界的看法,可以很快的从众多人中找到志同道合者。

倘若你希望构建自己的个人影响力,大胆的让自己变得不同吧!不同会让你脱颖而出,不同会让你成为那个独一无二的人。

focus photo of person wearing black leather jacket with brown scarf near sea during daytime

为什么中年人总是爱创业?

一般来说,年轻人才是最适合创业的。年轻人成本低、抗风险能力高,就算失败了,还有时间和机会重头再来。但如果我们真去看创业的市场,可能发现,反而是中年人比较喜欢创业。

仔细想想,也很正常,接下来试着解读一下。

我最近在看汽车,对于我来说,买车不算一件特别难的事(毕竟有软件开发的行业溢价放在这里),但另一方面,却也是个难事,我并不能一下拿出那么多现金。

那这些好车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在买?

仔细想想这些车大概率是那些年纪在 30 ~ 40 岁的人买的。他们往往跟随时代发展的红利赚了一波钱。而房产价格的暴涨也让他们得到足够的现金流水。即使是没有足够的房产,当年毕业时买房欠下的贷款,大头也还的七七八八了。剩下的都是一些日常的还款,每年年底还能结余一些。

当你已经买了房子之后,你这一辈子最大的一笔交易就已经结束了。如果你不考虑后续的置换房产,那么你积攒下的收入将会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生活已经很难再给你兴奋和激情了。而创业,是一个能给你极大的刺激和新奇感的选择,如果做好了,你甚至还能让自己的资产翻几番。作为已经在行业中深耕数年的中年人,这无异是一个好的选择。

如果你是,你能抵御这样的吸引力么?

low-angle photography of two men playing beside two women

体制内重做人,体制外重做事

如果我们认真思考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差异,就能得出标题的结论。

在体制内,你可以跟随这个体制生活、成长,与体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你不能轻易的进入体制内,但如果你进入体制以后,你也很难从体制内离开。只要不是犯下什么弥天大错,大部分时候你都还能继续在体制内当中呆着。

这种稳定性也让体制中的每个人都能意识到:我会和我面前这个看的不爽的人一起共事一辈子。这种长期稳定的关系,让体制内的人更倾向于把关系搞好 —— 毕竟就算你们今天撕破脸了,明天不还是要一起上班?甚至接下来的数十年都要一起上下班。既然如此,那不如选择息事宁人,不要让关系差到不可挽回的那一步。

私企则不同,即使我国的劳动法对于劳动者有保护,但企业只要愿意,依然可以将你光明正大的开除掉(无非是给你几个月工资的事情)。对于私企的每个人来说,都可以意识到,如果我看不行这个老板,那我可以选择直接离职,反正他又拦不住我。在 90 后、00 后,这种状态更加的明显。而对于企业来说,也会更加关注一个人能否把事做成,只要能做成,就可以继续接受。如果无法完成企业的目标,就无情的将员工开除。

因此,我们也就可以观测到标题中提到的「体制内重做人,体制外重做事」。

但就像我在 不可非黑即白的看问题 当中提到的,体制内重做人不意味着只做人,你同样需要做好事情;在体制外也不能只是看事不看人。你肯定不希望自己的合作伙伴是草包只会谄媚上级,或者只会做事,对人冷冰冰的。对应的,我们也不要变成这样的人,要掌握做人和做事的方法,并平衡二者的关系,不要彻底的倒向任何一边。

low angle view high rise buildings

不可非黑即白的看问题

和朋友聊天,谈及国企和私企的区别时,朋友给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

在任何一个企业当中,都有偏政治的部分和偏业务的部分,只是在不同的企业当中比重不同。对于国企来说,企业本身的独特性,使得他更加的偏向政治,所以我们看到国企当中往往强调要会做人。而在私企当中,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更强,所以大家会更强调业务能力,不那么强调政治。但不存在任何一个企业当中只有政治或只有业务的情况。

这句话跟我很深的思考,过去我一直认为,在私企当中是完全不存在政治的。但得到新的信息后,不得不承认, 我过去的想法实在是过于天真。这世界不应该是二元对立的。大部分应该都是存在过渡的,无非是向哪个方向过渡罢了。

以后要警惕自己的这种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