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思考

grayscale photo of concrete building

中庸者才需要定位

今天在听播客的时候,听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定位理论不是在所有的领域都有用的,主要是广告营销业,以及一些偏快消品的行业“

当时主播举的例子是:今麦郎通过推出一款“凉白开”的产品,在市场上异军突起,占领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作为故事,必然有一定的夸大的成分,但我觉得这个逻辑很合理:

  • 优秀的人往往不需要定位就可以很优秀。
  • 中庸的人需要定位来让自己和别人看起来不一样,看起来很优秀。

我和朋友聊起来时举的例子是 王垠,看我博客的人可能不少人就知道。对于王垠而言,他没有定位就足以让他被很多人所知道。而只有中人之姿的我,只有通过定位才能在众多工程师当中,变得与众不同,为人所知。

如果你也是一个“标品”,不妨找找自己的定位,让自己与众不同。

合理。

two people drawing on whiteboard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战略

如果说,如何拥有一个稳定的个人评价体系 谈的是「选择和目标」,那么今天要聊的就是达成目标的路线。

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战略,来逐渐的达成自己的目标。目标搭配着战略,剩下的便只有努力达成战略过程中的每一个 Milestone,最终达成自己的目标了。

战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接下来的重点是:什么是战略?

战略或策略,是指为实现某种目标(如政治、军事、经济、商业或国家利益等方面的目标)而制定的高层次、全方位的长期行动计划。

维基百科

从维基百科的描述当中,我们可以抽出几个关键的定义

  • 战略的设定应该是达成某个目标:先有目标再有战略,而不是先有战略再想目标。
  • 战略应该是长期行动计划:战略意味着你要做一个偏长期的规划,这个规划可能是一年、三年、五年,甚至是十年。但肯定不是一星期,两星期的,那个叫计划或 Todo。
  • 战略应该是高层次、全方位的计划:高层次意味着战略关注的是一个在长周期下有效的事情, 而非短期有价值的。追求的更多的是长期价值;而全方位则提醒我们,战略不止我们能一眼看到的东西,还包括我们需要仔细思考才能意识到的问题。

但上面的这些似乎还是有点模糊,不具备可执行性,那是否有一些更具有可执行性的建议?

1. 战略的核心是聚焦

战略的重点不在于你要做什么,因为那个已经被目标定义。反而,战略要定义你不要做什么。我们选择做一件事的理由可能不重要,但我们选择不做一件事的理由非常的重要,因为他代表着背后的思考。

同样的,战略因为是一个更长期的过程,我们必须确定哪些事情是重要的,而重要的事情,往往只有很少的几件。如果你的战略有 30 条,那大概率不是战略,而是战术。

2. 战略要找到关键点

战略是要解决一个更加长期的问题和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做的是尽可能的找到其中的关键点位,通过撬动一个关键点位,来降低自己后续的实现成本。如果战略虽然制定,但却没有找到关键点位,可能会让你的目标离你越来越远。

不过,如果你的能力和判断力不足以让你找到战略的核心关键点也不影响,可以先设定一个指标,先快速尝试一下, 并推演当前的指标和手段是否可以持续产生效果和价值,再决定战略的关键点。

一些核心的判断点包括:

  • 不要边污染边治理:边污染边治理意味着你永生无法达到目标,你可以无限逼近目标,但永远无法达成目标。
  • 权责对等:在设计战略体系的时候,往往会遇到需要和他人协作共同达成。在涉及到和他人共同协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权责对等。以及,要尝试为他人的部分设定 Plan B ,不要出现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局面。
MacBook Pro near white open book

不删旧文章

我的博客的一个特色是,我很少删除旧文章。

一个核心的原因是在我看来,这些旧文章虽然拙劣、天真、单纯,但从某种视角上,那是我的过去。我没必要修改我的旧文章,来掩盖自己的过去。我不太需要所有人都认为我是完美的。

当然,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我懒得去修改自己之前的文章了。毕竟目前已经一千多篇文章了,实在是懒得更新了。

倘若我要写一篇文章,且和之前的文章相关,我可能会选择在文章当中引用旧文章,从而方便读者了解到之前我的思考轨迹。

而不删除旧文章获得的一个好处便是,我的思考轨迹,我如何变成如今的我都有迹可循。

girl reading book

我已经很久没有去图书馆了

在看订阅的 Newsletter 的时候,看到这样一段话。突然想起来,我似乎很久很久没有正经的去图书馆了。偶尔在商场里看到书店还会进去看一看,专门去图书馆真的是很少再去了。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3

回想小时候,我常泡在图书馆里,周末往往是从吃完午饭呆到吃晚饭,一看就是看好几个小时。图书馆比较远,我有些时候也会去别的大型公立书店读书(新亚书店),放学以后就从家里走去书店看书,看几个小时再回家。

而从上了初中以后,因为学业的压力,就不怎么去书店的看书了。再加上初中开始,我将不少的时间投放在计算机上,去书店就越来越少了。

上了大学,我重新回到了有闲的状态,但我也再没回到过图书馆了。更多的时候,我都是直接买实体书了。毕竟我看的书大多是计算机相关的,等图书馆采购不知道猴年马月了。再加上大学时做了不少外包项目,也赚了一些钱,有钱就自己买。在大学时, 我除了买实体书,还买了 Kindle ,并订阅了 Kindle Unlimited 的,毕竟一年百来块,图书却可以一直借,很划算。

有钱,让图书馆离我越来越远了。回想一下,小时候喜欢去图书馆,大概是因为那个时候没钱买书,所以不得不去图书馆“白嫖”了。

medical professionals working

从医生的“医学研”演化到工程师的“产学研“

最近在听「发热电台」,在最新的一期节目当中,提到了医生职业体系当中对于医生的要求:医学研一把抓。

  • :医生的本质工作,治病救人。一个好的医生应当是能够治病救人的。有治病救人的结果出来。
  • :医生的教学工作,带实习生。一个好的医生的成长周期是很长的,期间则得益于前辈们的提携,才能逐渐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医生。
  • :医生的研究工作,在医生的体系内, 论文是一个评职称非常重要的评估因素。一个好的医生需要有自己的研究成果。

上面这三点让医生们苦不堪言(毕竟我国医疗资源不足,医生们完成医的任务就已经精疲力竭了),纷纷吐槽。

但我从中却注意到,似乎我们常见的职业当中,很多并没有类似的要求。而实际上,医生的“医学研”的设定帮助医生延长了自己的职业生命周期。

将其迁移至软件工程师领域,则是产学研一把抓

  • :产是软件工程师的本质工作,负责完成工作中的任务,将想法变为现实。这也是大多数软件工程师的日常。
  • :学和医生的定义类似。好的工程师应该试着将自己掌握的知识教授给学生。这些学生可以是你身边的实习生,也可以是你在社交网络上的粉丝。重要的是将知识传承下去,以及通过教授验证自己是否真的学会了。
  • :研则和医生略有不同。一方面,你可以通过类似医生的方式,撰写论文, 提交自己的研究报告给各期刊,来完成自己的研究工作。另一方面,你的研究工作可以和你自己工作使用的各项基础依赖结合,以开源的方式来展示你的研究成功。

当然,我能想到,这样的三条达成是很难的。但就如同医生一样,当你能做好这三条的时候,大概率你的职业生涯也会被延长,不用担心所谓的 35 岁危机。

person reading book white sitting

线性内容与非线形内容:兼谈电子书与实体书

今天在在读网络空间的兴衰的时候,里面的一句话引起我的注意

人们在阅读文字时,常常快速扫描文字,找到感兴趣的部分再按照顺序细致阅读,这也达到了随机访问的效果。而音频与视频不能快速扫描,只能依然按照时间顺序快进或快退,来搜寻想要的内容,有较强的线性。

OrangeCLK

而我们所熟悉的音乐播放器的概念,也不过是更加方便的切换帧

现代音频视频播放器提供了进度条操作的接口,可以在时间轴上选取播放时间,有了一定随机读取的功能。但大体上音频与视频仍然是线性媒体,它只有按照时间顺序播放时才能提供意义,计算机提供的操作接口只是让人可以选择播放起点。音频视频中各帧内容只有时间关系,没有其他联系。

上面这段描述,突然让我意识到了我自己阅读习惯的一部分 —— 关于买书。

我算是一个比较喜欢买书的人,每年基本上都会买一些实体书和电子书来看,电子书我有4部 ,实体书有近 200 本。

我买的电子书和实体书也会有明确的方向倾向:

  • 工具书、计算机相关的,大多买实体书 、 PDF
  • 社科类图书、传记类图书,大多买 Kindle 电子书 / 微信

工具书买实体,是因为我在看工具书的时候会需要从目录快速导航到某个具体的细节,然后在这个细节里进一步快速跳转。在读这些工具书的时候,我的目标就是 —— 快速读完,然后解决问题,合上书。

除了工具书之外,我还会把一些我在电子书当中看到觉得不错,打算长期持续性阅读的传记等,买成实体书以便随时翻阅。

而社科类、传记类的图书,由于其内容和时间序、顺序阅读强相关,没有那么强的随意跳跃的诉求,携带方便的电子书就成了最佳的选择。

当时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这么样选择,现在看看,大概是因为信息本身的特质决定的。

df60e45f6bb619bb8596c1634d569c6e

天下文功,唯真诚不破

作为一个博客博主,由于不依靠博客来吃饭,且个人文笔着实一般,我对于博客的文章的要求不如很多人那么高。

但我同样也希望我的文章被更多的人看到 —— 如何才能在没有华丽的文笔和词藻的情况下,依然赢得读者的心 —— 唯真诚耳

我写文章不追求一定是要给别人传达最全面的信息(当然,也看具体的情况,如果是某个场景,我确实打算写成全面的「干货」,那就会集数月之功,只为产出一篇文章),而是更多的传递出我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看法。

所以我从不追求文章一定是干货,而更关注的是这篇文章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表达了什么样的含义。

干货,就留给专职写作的同志们吧!

person sitting on wooden dock over the lake during daytime

自我 PUA

在身边的不少人眼中,我算一个很厉害的人 — 年纪轻轻就能获得超出自己这个年龄大多数人能做到的水平。

不过我自己知道,其实我并不是一个特别优秀的人 —— 我有着普通的出身,过着普通的生活,上着普通的学校,并没有什么不普通。即使是别人看来不错的成就,在我看来也不过是普通的成就 —— 那些聪明人轻轻松松就能获得的。

而如果问 —— 那为什么你能做到,别人做不到呢?我想,这可能源自于我很擅长自我 PUA。我会不断的给自己加上更多的压力,在压力的逼迫下不断的去调整自己的极限。

通过自我 PUA ,我的确一直在逼着自己变得更好 —— 不一定是比天之骄子做的好很多,但确实超越了曾经的自己。

不过,我也知道,其实这种状态不可持续,也不是真正的强大 —— 我总会有一天把所有的压力累积到爆炸,然后彻底重来。我也并不能做到和那些特别优秀的人一样,能够游刃有余的处理所有事情。

不过,好在我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放过自己,对于做不到的事情,坦然的接受我做不到。

shallow focus photography of red and white for hire signage

裁员不稀奇

最近裁员消息到处都是,看群里一个人提到 —— 公司裁员以后,发现业务正常运转。让我想起了一个梗 —— 不敢居家办公,怕公司发现离开了你业务照常运转。

对于很多小公司来说,由于公司规模小,所以每个岗位的员工都不可或缺。但对于存在裁员新闻当中的大公司 —— 员工体系的设计便是希望你们可以每个人都能被替换掉,每个人都是标准化的螺丝钉。因此,在这样的公司当中,裁员业务正常运转丝毫不稀奇。

不过,裁员也并非完全没有坏处 —— 裁员可能不会让业务停止运转,但大概率会降低业务运转的效率—— 毕竟过去两个人能做的事情,现在只有一个人做了,自然会按照优先级调整,优先安排高优事项。低优事情能做就做,不能做就等等再做。

希望我们的经济可以扛过这一波疫情的影响。

哎,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天下皆苦。

person in yellow jacket holding black soil

白领凭什么比农民更赚钱

在 V2ex 看到这样一段话,想展开聊一聊。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5

在我大学刚毕业的时候,我其实很喜欢小公司,觉得小公司可以提供更好的薪酬福利(小公司这么小,招人总要有点过人之处吧)。但当我去到大公司的时候,才意识到我错的有多么离谱。如果你希望更好的薪酬福利,那么一定要选择大公司。但如果你希望赌一个未来,那么小公司是你应该去的地方。

为什么大公司能够在提供更好的薪酬福利,本质上是因为大公司通过自己的规模效应,赚取了超额的利润,只是将其中的一小部分分润出来,就可以给员工带来极舒适的工作体验。而作为这个大公司中的每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拿到更好的薪酬福利,则是因为你作为个人的付出本身价值可能一般,但公司本身的规模效应,可以为这件事创建一个极大的乘数,所以最终得到了一个不错的收益, 公司也就愿意持续给你支付一个较高的薪水。

此外,这个回答里提到了农民,这部分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我国的市场是一个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联合产生作用的市场,而农民的产出就属于政府宏观调控的范畴。一方面,政府需要确保农民能够吃得饱饭,不至于干不下去。另一方面,政府也需要更多的民众能够吃得其饭,不至于饿死。但政府本身不能产生价值,只能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就产生了我们发现农民赚不到钱,纷纷出来打工。而我们的粮食又能始终保持在一个低位的现象。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有赖于农业机械化和化肥的大量使用,通过这些方式,提升产量,降低人工成本,才能让农民真正赚得上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