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随笔

ea3765a81c7a26a7864efdcf7c81ef7b

为什么说投资是认知的变现?

过去一直听孟岩讲「投资是认知的变现」,没什么感觉,最近投资拼多多属实让我自己感受到了「投资是认知的变现」这句话。

投资的核心动作是低买高卖

在股票市场中,所有的盈利来源都可以归结为「低买高卖」,你在低价时购买了股票、基金,并在高价时卖出基金,获得其中的差价。

一种策略是简单的「追涨杀跌」,如果发现一个股票/基金开始出现涨势,就开始买入,并在买入后不久,进行售出。这种行为并非完全不可行,在高频交易和量化交易的过程中,基本上便是基于这样的逻辑进行,并通过机器逻辑来提升交易的频度和粒度,获取高额收益。

另一种策略便是我们所说的「投资」,找到你觉得价值和价格不匹配的股票,以低于市价的标准买入,并以高于市价的标准卖出,获得其中的价差。绝大多数的投资便是如此。

如今有了各种股票基金 App,投资动作变得越来越简单,你不再需要前往股票交易所现场购买,远程在家中,甚至坐在马桶上,都可以完成一次交易,「认知」体现在何处?

认知便是你知道这支股票的价值是多少。当你知道一个股票的价值,你便敢于在市场情绪崩溃的时刻激情买入;当你知道一个股票的价值,你便敢于在市场热捧之时,激情抛售。

我的收益不过是运气

我买入拼多多时,正值中美关系冰冻,拼多多股票跌至 70 美元。所以我买入了 20 股,把当时海外的空闲现金全部投入。后续随着中美关系解冻、拼多多的海外版 Temu 业绩不错,拼多多股票一直涨,直到最近的 145 美元。

从 70 买入开始,一直到 110 美元开始,我开始纪律性的卖出,110 美元卖一部分;120 美元卖出一部分;130 美元卖出一部分;目前手头还剩不多,定下的售出价格是 150 美元。虽然尚未达到 150 美元,但已经收回本,剩下的部分其实都是赚的。

在此刻,我深刻的感知到「投资是认知的变现」。我不知道拼多多的价值是多少,所以我会在 110 卖出、120 卖出、130 卖出。如果我始终没卖,可能到了 150 美元卖出,不仅仅是收回本,而是翻倍的收益。

但另一个层面,上面的这些不过是马后炮,拼多多完全有可能从 110 美元跌回 70 美元,甚至跌回 40 美元,这一切都是有可能的。我的认知并不能告诉我拼多多的价值到底是多少,只不过是纪律性的交易让我可以赚钱,本质上是幸运,而不是能力。

一如当下纠结的我,到底该不该卖拼多多?现在是否是已经超过了拼多多的股票价值?我是否应该继续持有还是卖出?我不知道。或许止盈是一个好的选择,既然认知不到位,就应该接受自己认知不到位带来的结果。也像我年初 200+ 卖掉的 NVDA,我的认知没办法想象到 NVDA 可以卖到 400+ ,所以自然无法享受到其从 200+ 涨到 400 + 的收益。

投资不过是认知的变现。

woman eating sandwich

从童年找答案

熟悉我的人知道,我是一个胖子,不折不扣的胖子。身高 180 ,体重 110 Kg。我也试图减肥,但一直以来,并没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导致体重一直没有减下来。我也在想,到底是什么让我始终瘦不下来?

答案当然是:迈不开腿、管不住嘴。可真的这么简单嘛?

为什么迈不开腿?

因为内心有恐惧:

  1. 恐惧自己的体能不足,所以到健身房去根本做不了几个动作。
  2. 工具自己的能力不足,到健身房会被嘲笑。

但这些真的是问题么?或许是的,毕竟我还算的上是一个骄傲的人。但同时,这些想法也限制了我的发展和身体健康。

也许是因为在我看来,总有比健身更重要的事情,身体可以往后放一放。但,真的还能往后放一放么?

为什么管不住嘴?

相比于迈不开腿, 管不住嘴显然是让我持续胖下去更加重要的原因。但,为什么?为什么管不住嘴?为什么习惯性的吃多?

当我无意识的时候,我自然会继续吃多。但真的去思考为什么吃多的时候,我赫然发现,这问题原来是从童年带回来的回忆。

打小吃的就多

从小时后开始,我吃的就比较多。所以一直以来,给家里人养成的印象也是我比较能吃。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家里人觉得我能多吃 — 给我安排更多吃的 — 激励家里人给我安排更多吃的 — 进一步多吃。

这种恶性循环使得我被要求吃的更多,而我为了让家里人更开心,所以也在不断的吃的更,久而久之,固化了我吃的多的风格。

但,这解释不了如今我已经离开了家乡,已经开始自己做饭吃饭,为什么还是吃这么多?

内心深处对于物资匮乏的恐惧

我家里并不算富裕,甚至从小我的外食之类的都是很少的。大部分时候我都是在家吃的,对于外面的好吃的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机会去吃。

这样使我养成了一个坏习惯 — 每当有的机会去吃的时候,就会多吃。因为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还能再吃到。这个坏习惯也加重了家里人对于我「吃的多」的刻板印象。

而且,这件事也影响我在其他方面的习惯。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我住高档酒店,没有用完的洗漱用品一定会带走。一方面是我觉得不带走浪费。另一方面,的确这些高档酒店的洗漱用品我拿回家依然可以用。

虽然我的收入可能完全可以支付的起一块肥皂的钱,但习惯趋势我还是会把酒店的香皂带回家日常使用。我真的缺这块肥皂钱么?显然不是的。

想要改变,需要从心改变

我其实在朋友的减肥的服务中学了不少,包括理论也都看了,也都学了,但还是减不下来。真的是服务不行么?不是的。

从技能上,我已经掌握了先吃青菜蛋白质,再吃碳水;控制自己摄入食物的比重和顺序。但,习惯性的多吃,让我即使是已经在先吃碳水的情况下,依然大量的摄入了食物。

想要改变这些问题,需要解决我自己的心病、心理问题,最终才能得到解脱。

Go All In signage in middle of camera and banknotes

大力出奇迹,但不是 All in

不少人对于大力出奇迹有一个错误的认知 —— 认为大力出奇迹便是 ALL In。但其实并不是,大力出奇迹更像共产主义的一个特色 —— 集中力量办大事

实际上,我并不鼓励任何形式的 ALL IN,如果你开始思考要不要 ALL IN 的时候,说明你的路子大概率已经走错了。正确的事情需要投入去做,但不需要 ALL In 的去做。

ALL In 是指你将所有事情都押宝在一件事上,这意味着你不成功便成仁。但当你走到这一步的时候,可能你已经没得选了,大概率面临的是失败,不然为何成功成了千古佳话。

大力出奇迹则是对看重的事情大力投入,而不是停留在推演、思考,主动投入资源去推进一件事的落成,才能帮助你把想要达成的目标给达成。

这两者是不同的,可别乱用。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小公司大多死在优先级不清晰

引言

最近在和朋友在做一些项目的时候,很深刻的感受到了创业公司的一些问题。而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 —— 优先级分不清。

这也引发了我的思考,大公司为什么能成为大公司?小公司为什么总是小公司?是不是有什么是小公司一直没做好的?

思考后我的答案是:小公司往往死于优先级不清晰

作为一个小公司来说,资源不多是正常的,但不是致命的,有多少钱就办多少事就好。但如果你没有钱,却选择做一个不适合自己的事情,或不把有限的资源投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可能最终一定会面临一事无成,最终无法达成自己的预期。

背景信息

我们当时的目标是开发一个项目。一个项目中存在主流程和辅流程。我的观点是优先关注项目的主流程,而不是辅流程。而朋友则会关注一些偏表面的体验、颜色、或一些直线流程的产品功能。这里我们存在了优先级的冲突。当然,最终还是按照我的优先级来做事。

我的观点

在绝大多数的时候,大公司是那个资源更加充沛的角色,这使得大公司可以拥有更多的资源、更多的试错可能机会。对于大公司来说,一个方向的试错,并不会导致大公司彻底死亡。同时,大公司的各种流程的积累,可以帮助大公司尽可能的做出最正确的决策(虽然这个「最」其实是在企业内的最,未必是产品的最)。

但对于小公司来说,由于资源的有限,可能一次失败面临的就是全盘皆输。因此,对于小公司来说,优先级的决策就变得弥足珍贵。对于小公司来说,如果领导者是一个聪明、经验丰富的人,还可以很好的评估项目和工作的优先级,带领大家穿越周期,最终取得预期的结果。但如果领导者不够聪明,或者精力不在做决策上,则大概率走向不好的结果。

分析和评论

不过,这个事情上来讲,也有一点悖论。对于小公司来说,决策会更加重要,但对于小公司来说,招募到一个可用之材也是更困难的事情 —— 因为人才会选择去一些胜率更高的大公司从业,获取更加明确的收益。小公司得到的人才可能往往不是那么的优秀,使的小公司的决策行为更加雪上加霜。

对于小公司来说,需要用更高的赔率去招募合适的人才,才能招到真正优秀的人来一起做事。

结论

大公司因为有标准的流程,即使决策者水平不高,依然可以借助流程提升决策的水平。但对于小公司来说,如果决策者水平不高,大概率会死在路上。好的决策,影响一切企业。


作为一个个人,如果你刚刚走进社会,有机会进入到大公司去感受到大公司的决策流程,那对于你整个从业经验来说都是会有很大帮助的。但如果你没有办法进入到大公司,那么一定要仔细遴选小公司,特别是与小公司的领导者沟通,了解小公司的人领导者是什么样的人,确认小公司的领导者是否是你认可的人。避免浪费自己的时间。

创业公司/小公司可能是每个人必经的道路。但是,我希望你能在这个路上少踩一些坑,走的更稳。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27

憨夺型投资者

上周看了《憨夺型投资者》,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句话

情况好,赢得多;情况不好,输得少

对于我们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这个可能是最有价值的投资建议。当然, 也是最难达成的投资建议之一。

赚大钱可遇不可求,但亏小钱确实是有可能做到的,比如:

  • 给自己的投资留足安全边际。
  • 在做事时,关注你自己的利基市场 Niche。
  • 在行业低谷期买入,等行业兴盛起来时赚钱。

用书中的原话是这样的:

这就是憨夺型投资模式的框架,具体如下:

  • 投资现有的业务
  • 收购变化缓慢的行业中经营模式简单的企业
  • 在不景气的行业里对经营不善的企业进行抄底投资
  • 投资具有持久竞争优势的行业
  • 看准有利时机投大注
  • 注重套利
  • 买入以远低于内在价值折价出售的企业
  • 寻找风险低、不确定性高的业务
  • 模仿好过创新

以及,在这本书中了解到了凯利公式,有空要好好研究一下。

在我看来,在职做独立开发者也算是憨夺型投资者的一种方式,其中的成本是你自己的时间成本,但因为你有 Day Job,并不是全职投入,所以即使失败,也不至于输的很惨。你的优势,则是你的成本足够低。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26

领证,其实并不会有什么不同

晚上睡觉的时候,老婆问我:“领证了感觉好像也没啥变化?”

我回答:“是的,的确没有什么变化”。


老婆过去一直认为领证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从她的视角来看,领证让她觉得天津这个城市将会进一步给予她价值和存在感。

但在我看来,领证其实不会令我们的生活有太多的不同。领证并不会改变我们之间相处的模式、领证也并不会改变我们的生活状态。今天晚上该吃小鸡炖蘑菇,依然还是小鸡炖蘑菇。

另一个视角来看,领证也带来了我们生活中的不同。我们的心态开始发生变化,我们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开始有了一个新的身份:Some one‘s 老公 / 老婆。我们不再只为自己。我们可以成为彼此在医院需要签署病危通知书时的家属。

但无论如何,生活总是在向更好的方向演进下去。太阳照常升起,生活总是要日常的过下去。

fountain pen on black lined paper

一个人的永续职业

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上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职业,这个职业成为别人认知我们的标签。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看到,一个人可以从刚毕业做一份工作,一直做到退休。但在如今快节奏的时代当中,我们往往看到的是一个人加入一家公司,工作几年后,又离开这家公司,到一家新的公司去。

我们很难有一个固定的工作和职业来描述自己 —— 你到底是什么职业?

职业带来的收入是其次,关键是职业会给人不同的认知,以及职业是一种身份认同,我们需要依靠身份认同,在社会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那到底有没有什么职业是可以永续存在的?

对我而言,有三:

  1. 写作者:写作是一个相对稀缺的能力,且随着 AIGC 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不擅长写作。写作的价值反而在提升。且写作对我来说,是一个持续表达的事情,无论如何,我都将持续写作下去。
  2. 创造者:我之前就说过,软件工程师是这个时代的手艺人,你可以使用自己的技能,来创造出一些新鲜的产品出来,去解决别人的问题,打造不同的产品和生态。创造者与你的年龄,工作时间无关,只与你自己是否还愿意创造有关。
  3. 投资者:投资只关乎你买入的资产,并跟随你的资产不断成长。与你的年龄,工作时间等都无关系。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投资者,也可以一辈子成为投资者。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25

《高效邮件工作法》书摘

  • 高效能人士最常考虑的就是工作的“主导权”。
  • 高效能人士不喜欢无用功。这里所说的无用功,指的是原本不用做,却因为没有安排好而不得不做的所有工作。
  • 与其排出优先级,不如省下时间着手处理眼前的工作,反而更能迅速完成工作。
  • 例如,你打开的第一封邮件的内容是“请修改网站资料”,大约需要10分钟的时间。这时,如果你手头刚好有别的工作,可能会回复“收到,我会在××点之前处理,请您稍等”。但是高效能人士会先处理这件事。不是说回复“××点之前处理”不对,只是“之后有时间了再处理”这种想法,是拖延的思维,有些危险。从尽快完成工作的角度考虑,了解邮件内容后立刻着手处理更有效率。
  • 其实如果在“3W”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信息,邮件的效果会更好。这就是“6W+3H”。先在“3W”上加上“3W”: When……什么时间 Where……什么地点 Whom……对象是谁 再加上“3H”: How to……怎么做 How many……多少 How much……花费多少 利用这些来整理想要传达的信息吧。
  • 总之,回复邮件并不是越快越好,最佳的回复时机要结合“目的”来考虑。
  • 发送的邮件完美无瑕,这是我们的理想。但是如果因为追求完美而错过对方期望收到邮件的时间,这封邮件就失去了它的价值。我认为我们更应该重视速度,为了“目的”,牺牲一点“正确”也无可厚非。这么一想,写邮件时是否会更放松一些?
  • 因此,避免连词的过度使用,是缩短邮件的一个方法。有人觉得连词是邮件不可或缺的,但是即使没有连词,邮件内容也是流畅的。所以果断删除那些不必要的连词吧,上下文的连贯性并不会受到什么影响。
  • 其实想要尽快收到回复并不难。只要根据前文所列的看上去有些棘手的邮件的共同点,反其道而行之即可。具体来说,就是要使邮件内容易读懂、易判断、需求明确。此外,要明确地列举出回复的好处(更进一步说,最好再加上不回复的坏处)。
  • 高效能人士的语感十分敏锐,他们不仅可以准确地传达信息,还会有意识地考虑如何给对方留下好印象。因为就算你传达的信息无误,如果对方对你没有好印象,也不会心情愉悦地与你合作,反而可能拖延工作。要想提高工作效率,仅靠自己的努力是不够的,只有使对方心情愉快地与你合作,才能加快工作进程。
  • 高效能人士很少使用消极的语言,即便在传达消极的内容时,也会尽量使用积极的表达方式。例如,他们会将“按时集合不要迟到”换成“请您预留足够的时间,及时到达集合地点”。再比如,他们会将“请不要随意修改数据”改为“如果需要修改数据,请与负责人联系”。这样一来,不仅不会惹怒对方,还可以使其欣然采取我们所期望的行动。
  • 转换说法时,需要注意的要点很多,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不要为自己的行为道歉,而要感谢对方的行为。比起“没能接到您的电话,非常抱歉”,“感谢您的来电”更能给人留下好印象。
  • 邮件只能用文字传达信息,因此,要避免对方将信息理解错误。如果遇到信息还没有完全确认就需要发邮件的情况,在前文的案例中,不要写“我认为付款时间是下月末”,而该写成“付款时间是下月末,我向会计确认之后再与您联络”。 当然,对于很多推测、预测、无法断言的内容,如不便断言的战略等,传达前需要事先表明“我预测”、“我个人认为”,或者“我确认一下细节再……”,这样文中就不用反复使用“我认为/我想”的表述了。
  • 话虽如此,胡乱打听却是不智的。这种时候,请使用“在可能的范围内”、“如果方便的话”等表述。
  • 大项目的运行必须事先设定“提前确定信息共享对象”、“工作汇报另行发送邮件”等基本规则。
  • 适合通过电话沟通的情况有: •可以当场回复的事情。 •紧急的事情。 •需要边解说边确认对方的理解程度的事情。 •因为存在感性因素,仅用文字表达容易引起纠纷的事情。 即使对方已经发来邮件,如果你认为电话沟通更快捷或更不容易引起误解,都可以主动进行电话沟通。
man covering face with both hands while sitting on bench

Eye Monitor 沉浸式工作打断神器

写代码最常见的问题是容易太沉浸,一写就是好几个小时不挪窝。 最近发现了一个应用: Eye Monitor ,可以很好的解决沉浸式写代码导致的久坐问题。

它和番茄钟有什么不同?

番茄钟在很多场景下, 也都是实现打断的功效,强制你在一个特定的时间范围内做事 / 休息。但和大多数番茄钟不同的是,这个应用实现了一些有意思的活动算法,来帮你计算时间。而番茄钟则是明确的按时间卡住,不论这段时间你是否有操作,时间到了就是到了。

实现的效果

Eye Monitor 实现的效果就是当你的“疲劳度”达到了 100%,就会给你全屏幕弹窗,强制让你休息。虽然你也可以继续跳过,但跳过本身并不会降低你的疲劳度,只是让你可以短时间的休息一下,然后再次提醒你休息。这个设计是有点意思的。

8n7rqv

比如,这是我的休息统计,可以看到疲劳值会增加,中间如果你有休息,疲劳值则会降低,再次开始 Coding 则会再次提交。除了可以用来提醒自己休息,还可以不定时的看看自己什么时候在 Happy Hacking,什么时候在摸鱼~

40muwy

a computer screen with a remote control on it

ACME.sh 续签不成功下的 Debug 记录

我的域名证书目前基本上 100% 使用 acme.sh,免费大碗,唯一的问题是需要续签。对于一些涉及到 CDN 场景的可能不太友好。不过我的 CDN 往往也不太使用主域名,所以也可以接受。

最近在给一个域名续签的时候,出现了报错的问题

续签代码:

 "/root/.acme.sh"/acme.sh --cron --home "/root/.acme.sh"
Code language: JavaScript (javascript)

报错如下:

[Sun Aug 13 06:02:43 PM CST 2023] Renew: 'replace.com'
[Sun Aug 13 06:02:43 PM CST 2023] Renew to Le_API=https://acme.zerossl.com/v2/DV90
[Sun Aug 13 06:02:43 PM CST 2023] Using CA: https://acme.zerossl.com/v2/DV90
[Sun Aug 13 06:02:44 PM CST 2023] Multi domain='DNS:replace.com,DNS:feishu.io'
[Sun Aug 13 06:02:44 PM CST 2023] Getting domain auth token for each domain
[Sun Aug 13 06:02:48 PM CST 2023] Getting webroot for domain='replace.com'
[Sun Aug 13 06:02:48 PM CST 2023] Getting webroot for domain='feishu.io'
[Sun Aug 13 06:02:48 PM CST 2023] Verifying: replace.com
[Sun Aug 13 06:02:49 PM CST 2023] Processing, The CA is processing your order, please just wait. (1/30)
[Sun Aug 13 06:02:53 PM CST 2023] replace.com:Verify error:"error":{
[Sun Aug 13 06:02:53 PM CST 2023] Please add '--debug' or '--log' to check more details.
[Sun Aug 13 06:02:53 PM CST 2023] See: https://github.com/acmesh-official/acme.sh/wiki/How-to-debug-acme.sh
[Sun Aug 13 06:02:55 PM CST 2023] Error renew replace.com.
Code language: JavaScript (javascript)

在出现问题之后,可以通过在命令中添加 --debug 的方式,来实现查看响应的日志,debug 的命令如下:

 "/root/.acme.sh"/acme.sh --cron --debug --home "/root/.acme.sh"
Code language: JavaScript (javascript)

则在新的输出中,说明了我具体卡在哪里了

[Sun Aug 13 06:04:49 PM CST 2023] replace.com:Verify error:"error":{
[Sun Aug 13 06:04:49 PM CST 2023] Debug: get token url.
[Sun Aug 13 06:04:49 PM CST 2023] GET
[Sun Aug 13 06:04:49 PM CST 2023] url='http://replace.com/.well-known/acme-challenge/rm-enWjHphDeyjXtfXu2mi1V-D6cZY8EHAe_Gi7TmC4'
[Sun Aug 13 06:04:49 PM CST 2023] timeout=1
[Sun Aug 13 06:04:49 PM CST 2023] _CURL='curl --silent --dump-header /root/.acme.sh/http.header  -L  --connect-timeout 1'
<html>
<head><title>404 Not Found</title></head>
<body>
<center><h1>404 Not Found</h1></center>
<hr><center>nginx</center>
</body>
</html>
[Sun Aug 13 06:04:49 PM CST 2023] ret='0'
Code language: HTML, XML (xml)

acme.sh 的报错非常清晰,我的报错是因为我的文件目录中 /.well-known/ 中的验证文件找不到了,所以报错。那我只需要去检查我的 Nginx 配置即可。这里因为我的 Nginx 配置根目录不在默认指明的目录(因为用了 Docker ,nginx 只是一个代理),所以我需要将其修改为真正的 webroot。

修改 ~/.acme.sh/replace.com/replace.com.conf 中的 Le_Webroot 配置为真实的 webroot,再重新签名,就域名成功签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