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20年03月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我在做运营的时候,经常会陷入迷茫的状态。就是我脑海中的运营和开发的思维的冲突。

同事在分享:「运营要无能,产品经理要白痴」

给我一种很奇怪的感觉:这种什么都不用做的工作好不好呢?当然好,但是,是不是我们在什么场景下都可以去做呢?

中国古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似乎他们都在试图去想要做到无米之炊。这让我开始觉得这个事情不太对了。为什么你可以做无米之炊?这到底是你自己的能力,还是平台的能力?

要不要思考?但如果思考后条件不满足呢?

如果是平台的能力,这并不能算上是无米之炊,你在消费平台的资源。

头疼。头疼。

2020 年 3 月 月度总结

TL;DR

这个月买了新的设备 —— 口袋阅 ,读书时间显著提升。

月度总结

工作

腾讯的工作不开心。特别是我看了奈飞文化手册后,更进一步的明确了我为什么不开心,因为信息不透明。

  • 关于信息透明这个事情,我和小昱聊了一下,小昱觉得,这个问题其实不是信息透明的问题。实际上,任何人都很难做到信息透明,即使是我们 Team 的大 Leader ,也很难知道整个 Team 的工作。这个需要是我自己主动的提问。
    • 她提到,希望我能放低一些自己的身段,主动多问一些信息。这个东西我认可,因为的确是我自己的问题。
    • 回想一下,自己还是有点不够沉稳,还是因为自己过去的成果沾沾自喜。

这个月没有面试,依然是疫情的原因,不过换个角度来看,我也该去面试了。

生活

Side Project

  • 这个月给自己的两个小程序改了名,一个走个人整理的方向;一个走微信群辅助的方向。
  • 准备做多推
  • 准备做多抓
  • Telepage 还没有上线

这个月 Side Project 没有上线,希望四月份至少可以上线 3 个产品(多推、多抓、Telepage)

写作

本月因为工作的原因,写了一些文章,但是其实并不系统。希望四月份可以把最近做的一些知识储备给完整的整理出来。

暂定 4 月份文字产出 30000 字吧,平均下来每天也就 1000 字;我写的内容稍微一写就够了。

财务状况

本月财务状况总体可见

本月的整体开支较大;超出平均水平。

本月的最大的开支类目在教育侧,因为本月给自己报了个驾校,准备学个驾照,解决自己不会开车的问题。其次在数码产品,本月数码产品购买了 OSMO Pocket +一个显示器 + 给 iPhone 换了个电池,直奔 4000 + ;餐饮方面本月吃的比较好,所以比较高,但餐饮方面打算调整预算,而不是降低开支。

娱乐

  • 本月在娱乐上花了不少钱,买了不少 Switch 的游戏,应该在 2000 +

阅读

  • 奈飞文化手册
  • 重来2
  • 赢在下班后

年度计划对标

课程学习

一年学习 54 门课程,本月进度 0 门;全年进度 0/54;

图书阅读

一年读书 54 本,本月进度 3 本;全年进度 10/54;

电影观看

一年观看 54 部电影,本月进度 0部;全年进度 0/54

你为什么要当奋斗逼?

在绝大多数的人眼里,我都还算的上是一个很拼的人。

经常要做很多事情,有自己的成果,同时,还很年轻,可是,为什么,你还是这么拼?

有些时候, 我也在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这么拼?回老家每天老婆孩子热炕头不好么?以我的收入,回到老家,每个月绝对可以过的非常自在。但是为什么要坚持呆在大城市,不停的逼着自己往前走呢?难以相信我自己是为什么?

我自己想一想,可能是

  1. 我有太多想要实现的东西:从小我就有不少的想法,「志向远大」,虽然现实不停的击倒我。但因为我自己不断有产品产出,也让我自己开始不断的相信自己,不断的提升自己。
  2. 在我看来,大城市的生活挺好的:大城市的美女挺多的,很养眼。但可能这个问题结婚以后就没有了。
  3. 我所在的行业只在大城市:互联网行业基本上还是在大城市,小城市回去可以很好的生活,但是很难有很好的发展。当然,我自己本身就具备了独立开发者的属性,所以还好。但不争的事实是我回去的话,一定会很无聊,大部分时候都呆在家里。
  4. 我父亲的影响:父亲已经去世了,但不得不说,他给我留下了很多很有价值的东西。比如他的精神。从物质上,他给我留了两套房产,这些东西,都可以被我的孩子所继承。可是,我又能给我的孩子留下什么呢?
  5. 同侪压力:peer pressure 对于我来说压力挺大,我不会不由自主的将自己与那些优秀的人对比,无论比我大,还是比我小。比我大的会想如何才能向他一样。比我小的会想现在的年轻人真厉害,要好好加油。

但是我想,总有一天,我会从深圳离开,因为对于我来说,不一定要呆在深圳,还有更多适合我的地方。

《从零开始做播客:创造网红主播》书摘

第一章 开始筹划

你需要在节目一开始想通想好如何做下去

后期软件

Audacity

准备话题大纲

背景调查和紧急话题
如果是采访某人,需要在录制前做一些背景调查。找一些有趣的话题,在提纲中作为备选。我这么说是因为有时候嘉宾可能会在节目录制过程中怯场。通常情况下,每次提出问题或抛出新话题,你希望嘉宾可以回答、讨论,并且做出延伸。不幸的是,嘉宾有时只回答一两个字,让你措手不及。发生这种情况时,看看提纲中的紧急话题。
注意时间
注意时间也很重要。不要时间不足,也不要太久。确定短播客及长播客的时间范围。就我的经验而言,播客节目的合理时长大约是45分钟到1个小时。当然,如果你是乔·罗根这样的巨星,你可以录3个小时。但那是给铁杆听众听的。
有了提纲和时长设定,你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需要提醒一点,找到乐趣。对提纲的遵守过犹不及。把它当作谷歌,它一直在,当你需要时会来指导拯救你。

降噪

千万不要过度降噪!如果你处理降噪太过了,会削薄声音使之变得刺耳且有强烈的齿音,所以在降噪过程中需要注意参数调整

播客托管

推荐一个网站Fiverr.com。你可以用不到100美元的价格买到一张非常棒的封面图,节目的封面相当于一本书的封面。

结束语

访问podcastingpro.com发现播客未来动向方面的书籍,并订阅我的邮件列表获取最新内容及产品信息。我们也为需要全套解决方案的人提供咨询和剪辑服务。

Rust + MicroBit 按钮调试代码

#![no_main]
#![no_std]
use panic_halt;
use microbit::hal::nrf51::{interrupt, GPIOTE, UART0};
use microbit::hal::prelude::*;
use microbit::hal::serial;
use microbit::hal::serial::BAUD115200;
use cortex_m::interrupt::Mutex;
use cortex_m::peripheral::Peripherals;
use cortex_m_rt::entry;
use core::cell::RefCell;
use core::fmt::Write;
use core::ops::DerefMut;
static GPIO: Mutex<RefCell<Option<GPIOTE>>> = Mutex::new(RefCell::new(None));
static TX: Mutex<RefCell<Option<serial::Tx<UART0>>>> = Mutex::new(RefCell::new(None));
#[entry]
fn main() -> ! {
    if let (Some(p), Some(mut cp)) = (microbit::Peripherals::take(), Peripherals::take()) {
        // 引入两个版本的外设
        cortex_m::interrupt::free(move |cs| {
            /* 开启外部设备的 GPIO 中断 */
            cp.NVIC.enable(microbit::Interrupt::GPIOTE);
            microbit::NVIC::unpend(microbit::Interrupt::GPIOTE);
            /* 切分 GPIO 口,方便使用 */
            let gpio = p.GPIO.split();
            /* 将 Button 的 IO 口作为输入 IO 口 */
            let _ = gpio.pin26.into_floating_input();
            let _ = gpio.pin17.into_floating_input();
            /* 当 GPIO 17 ( A 键)出现了下降沿的时候,触发中断 */
            p.GPIOTE.config[0]
                .write(|w| unsafe { w.mode().event().psel().bits(17).polarity().hi_to_lo() });
            p.GPIOTE.intenset.write(|w| w.in0().set_bit());
            p.GPIOTE.events_in[0].write(|w| unsafe { w.bits(0) });
            /* 当 GPIO 26 (B键)出现了下降沿的时候,触发中断 */
            p.GPIOTE.config[1]
                .write(|w| unsafe { w.mode().event().psel().bits(26).polarity().hi_to_lo() });
            p.GPIOTE.intenset.write(|w| w.in1().set_bit());
            p.GPIOTE.events_in[1].write(|w| unsafe { w.bits(0) });
            *GPIO.borrow(cs).borrow_mut() = Some(p.GPIOTE);
            /* 根据需要,设置 GPIO 口作为输入输出口 */
            let tx = gpio.pin24.into_push_pull_output().downgrade();
            let rx = gpio.pin25.into_floating_input().downgrade();
            /* 将准备的 GPIO 口作为串口来使用 */
            let (mut tx, _) = serial::Serial::uart0(p.UART0, tx, rx, BAUD115200).split();
            let _ = write!(
                tx,
                "\n\rWelcome to the buttons demo. Press buttons A and/or B for some action.\n\r",
            );
            *TX.borrow(cs).borrow_mut() = Some(tx);
        });
    }
    loop {
        continue;
    }
}
// 定义一个中断(如果函数出现了错误,就会触发中断),当我从按钮按下接收到了一个中断,这个函数就会被调用。
#[interrupt]
fn GPIOTE() {
    /* 进入中断内部的内容 */
    cortex_m::interrupt::free(|cs| {
        if let (Some(gpiote), &mut Some(ref mut tx)) = (
            GPIO.borrow(cs).borrow().as_ref(),
            TX.borrow(cs).borrow_mut().deref_mut(),
        ) {
            let buttonapressed = gpiote.events_in[0].read().bits() != 0; // 识别出 A 键按下
            let buttonbpressed = gpiote.events_in[1].read().bits() != 0; // 识别出 B 键按下
            /* 将按钮打印到串口中 */
            let _ = write!(
                tx,
                "Button pressed {}\n\r",
                match (buttonapressed, buttonbpressed) {
                    (false, false) => "",
                    (true, false) => "A",
                    (false, true) => "B",
                    (true, true) => "A + B",
                }
            );
            /* 清空事件 */
            gpiote.events_in[0].write(|w| unsafe { w.bits(0) });
            gpiote.events_in[1].write(|w| unsafe { w.bits(0) });
        }
    });
}

《金字塔原理》书摘

中文版序

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先重要后次要,先总结后具体,先框架后细节,先结论后原因,先结果后过程,先论点后论据。

前言

金字塔原理不仅仅是一个指导写作的原理,更是指导组织思想的原理

虽然有很多关于如何写句子和段落的书,却几乎没有关于如何组织思想的书,而思想才是句子和段落要表达的内容!

虽然有很多关于如何写句子和段落的书,却几乎没有关于如何组织思想的书,而思想才是句子和段落要表达的内容!

第1篇 表达的逻辑

先了解主要的、抽象的思想,然后了解次要的、为主要思想提供支持的思想。因为主要思想总是从次要思想概括总结得出,文章中所有思想的理想组织结构也必定是一个金字塔结构

很像小时候上学的时候的议论文,总分总结构。

先了解主要的、抽象的思想,然后了解次要的、为主要思想提供支持的思想。因为主要思想总是从次要思想概括总结得出,文章中所有思想的理想组织结构也必定是一个金字塔结构

第1章 为什么要用金字塔结构

金字塔结构,颇像思维导图 & 软件工程中的树结构

大脑自动将信息归纳到金字塔结构的各组中,以便于理解和记忆。● 预先归纳到金字塔结构中的沟通内容,都更容易被人理解和记忆。● 你应有意地将沟通内容组织成金字塔结构,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说话、培训、演讲、报告、述职和写文章、总结、申请、方案、计划等。

归类分组,将思想组织成金字塔

● 一次记忆不超过7个思想、概念或项目。● 找出逻辑关系。

这个思想在我们做思维导图也可以应用

● 一次记忆不超过7个思想、概念或项目。● 找出逻辑关系。

所有的思维过程(如:思考、记忆、解决问题)显然都在使用这种分组和概括的方法,以将大脑中的信息组成一个由互相关联的金字塔组成的巨大的金字塔群。如果你需要与习惯用这种思维方式的人交流,你要做的就是确保你所说的内容符合其金字塔体系中的某一部分。

自上而下表达,结论先行

受众的大脑只能逐句理解作者(演讲者、培训讲师)表达的思想。他们会假定一同出现的思想在逻辑上存在某种关系。如果你不预先告诉他们这种逻辑关系,而只是一句一句地表达你的思想,读者就会自动从中寻找共同点,将你所表达的思想归类组合,以便了解各个组合的意义。

你可以通过有效的方法表达你的思想,减少读者用在前两项活动上的时间,从而使读者能够用最少的脑力理解你表达的思想。

自下而上思考,总结概括

得出这个概括性的句子后,你思维的抽象程度就提高了一个层次,可以将得出概括性句子的段落看做只包含一个思想,而不是6个思想。通过这种有效的方法,你可以接着将3个段落(每个段落都包含一个抽象程度比单个句子高一个层次的单一思想)组织成一个章节。

文章中的思想必须符合以下规则:1.纵向:文章中任一层次上的思想必须是其下一层次思想的概括。2.横向:每组中的思想必须属于同一逻辑范畴。3.横向:每组中的思想必须按逻辑顺序组织。

组织思想基本上只可能有4种逻辑顺序:● 演绎顺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时间(步骤)顺序:第一、第二、第三● 结构(空间)顺序:波士顿、纽约、华盛顿● 程度(重要性)顺序:最重要、次重要,等等

纵向关系

。一般的文章都是一维的(one-dimensional):一个句子接着一个句子,在纸面上基本呈现出纵向向下的结构。但是这种文字的纵向延伸却掩盖了一个事实,即思想是位于不同的抽象层次上的。根据这一事实,大主题下的任何思想都同时与文章中的其他思想发生着纵向及横向的联系。

通过纵向联系,你可以引导一种疑问/回答式的对话,从而使读者带着极大兴趣了解你的思路进展。为什么可以肯定读者会感兴趣?因为这种纵向联系会迫使读者按照你的思路产生符合逻辑的反应。

要想吸引读者的全部注意力,作者就必须在做好回答问题的准备之前,避免引起读者的疑问;也必须在引起读者疑问之前,避免先给出对该问题的答案。例如,只要你发现某篇文章在提出主要观点之前先写出了题为“我们的假设”的章节,你就可以肯定,作者根本没有给读者提出疑问的机会,就先给出了对疑问的答案。这样,在作者与读者对话的相应阶段,就不得不重复传递(或重复阅读)以上信息。

序言的结构

除非引发这种疑问/回答式对话的话语与读者有相关性,否则这种疑问/回答式对话也很难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保证出现相关性的唯一办法,就是使这个句子直接回答你所发现的读者头脑中已存在的某一疑问。

自上而下法

自上而下法构建金字塔的步骤:1.提出主题思想。2.设想受众的主要疑问。3.写序言:背景-冲突-疑问-回答。4.与受众进行疑问/回答式对话。5.对受众的新疑问,重复进行疑问/回答式对话。

ref:scqa

这种方法迫使作者在写作构思时仅从头脑中获取与读者的疑问有关的信息。但是在具体操作中,这种方法能够迫使作者全面地考虑该疑问,而不是像表3-1中的例子那样只考虑了疑

自下而上法

自下而上思考:1.列出你想表达的所有思想要点。2.找出各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3.得出结论。

第4章 序言的具体写法

文章的序言必须用讲故事的形式,也就是说,序言必须先介绍读者熟悉的某些“背景”,说明发生的“冲突”,并由此引发读者的“疑问”,然后针对该“疑问”给出“答案”。

序言的讲故事结构

你应当通过向读者讲述一个与主题有关的“故事”,引起读者对该主题的兴趣。每一个好的故事都有开头、中间和结尾,相当于引入某种“背景”、说明发生的“冲突”,并提出解决方案

如果你确实想给读者讲一个“好故事”,你就应该给他们讲一个他们已经知道的“故事”,或者是他们应当知道的“故事”(如果读者具有这方面的背景知识)

如果你要写的文章针对的读者面很广,比如是准备发表在杂志上或者出版图书,那么你的任务更多的就是“培养”读者产生某种疑问,而不是“提醒”读者想起已有的某种疑问。

关键句要点必须表达文章的思想

你最好永远不要用“背景”或“介绍”作为某一章节的标题,因为这种标题所含的信息与其他标题所含的信息肯定不在同一个抽象层次上,或者说抽象的程度不同。而且,仅列出主语而不列出完整的思想,可能会存在一种危险,即关于该主语的思想无法形成明确的归纳或演绎逻辑论证关系。

序言需要2~3段,其结构如前面的图4-2所示。说明“背景”和“冲突”的文字可以长达3~4段,但是不能再长了

关键句的每一个要点,都应该按照与全文的序言相似(但简单得多)的背景—冲突—疑问结构逐个引出。也就是说,当读者对任何一个关键句要点提出疑问时,你应当告诉读者一个简单的“故事”,以保证读者与你站在同一位置上。

序言的目的是“提示”读者而不是“告诉”读者某些信息

序言必须包含讲故事的3个要素,即“背景”、“冲突”和“答案”

序言的长度取决于读者和主题的需要

演绎推理

我建议在关键句层次上尽量避免使用演绎法论述,尽量用归纳法取而代之。为什么?因为归纳法更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

生命需要敬畏

昨天晚上回来的时候,在楼下看到了一只死去的猫咪,看起来不大,估计也就几个月大。

不知道为什么,死在这里,想来是自己跳出来?或者是被虐待了跑出来的?又或者是被虐待后遗弃在这里的?

把时间当作朋友 – 李笑来 书摘

把时间当作朋友 – 李笑来 书摘

“没有时间了”,是“时间恐慌症”患者脑子里唯一反复闪现的一句话。巨大的压力,极度的恐惧,使患者的身上集结并综合了一切矛盾:他们既勤奋又懒惰,既聪明又愚蠢,既勇敢又懦弱,既满怀希望又时时刻刻面临绝望,既充满自信又随时随地体会卑微……
 考量时间的剩余并没有意义,不要想时间。直接去做就对了。
无论我讲得多么有趣、多么有用或多么有道理,暂时还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当且只当你按我说的做了之后,对你来说,才算是真的有趣、真的有用、真的有道理。
 别人的道理终归是别人的道理
心智力量的不同,最终会使一个人无论是在学习上,工作上,还是生活上与另外一些人相比甚至可能产生不可逾越的鸿沟。
猎头也肯定有自己的办法。一个相对比较简单的办法就是锁定二流人才。道理也比较简单。任何一个团队里的一流人才,通常很难产生流动的愿望。他们的薪水很高,甚至过高;他们因为他们已经被承认而享有更多的福利待遇,同时也常常被同事和领导尊重;他们有更多的满足感、责任感;他们更加爱惜自己的名誉……另外,就算他们有一天产生了离开的愿望,往往并不是要去另外一家公司,而是想要出去单干。所以,一流人才往往对猎头来讲其实没有什么可开发的价值。
一直以为自己是一流人才,但是没想到自己是二流人才。
只要一件事儿你能做好,并且做到比谁都好,或者至少比大多数人好,你就不会对那件事情没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疑。
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应该是最重要的策略。坚持,其实就是重复;而重复,说到底就是时间的投入,我是说,大量的时间投入。
大部分时候,我们的努力还没有到需要拼天赋的时候。
记得过去老师曾讲解论语中曾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我每一天都自我反省三(多)次;第二种是我每一天都以下列三件事来自我反省;而……..在我那次被自己突然弄清楚的意识吓坏了之后的顿悟是,管他每天到底是“反省三次”,还是“列出三件事来反省”,都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每天都在“反省”。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好像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了。
智者坚持以为智
这世界上有些事情或道理,大抵可以分为以下4种情况:
1.实际上是正确的,我们也以为是正确的;
2.实际上是错误的,我们却以为是正确的;
3.实际上是正确的,我们却以为是错误的;
4.实际上是错误的,我们也以为是错误的。
 简单明了的划分
有两种办法很简单却又非常有效。第一种办法是当你面临尴尬的时候,记得一定要拿出纸笔来,把你所遇到的尴尬记录下来——当然,最好是记录在同一个本子里。这样的记录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它会提醒你,这是你曾经遇到过的尴尬。如果你不用纸笔记下来,那你就肯定会忘的。然后还要养成一个习惯,定期拿出这个本子回顾一下。这个习惯往往会使你很有成就感的,因为你知道,甚至可以清楚地看到你已经有进步了,因为那个本子里记录过的很多的错误你都不再犯了——当然,不再犯那些错误的原因是因为你在不停地提醒你自己!
另外一个办法是,在面临尴尬的时候,尽量弱化你的痛苦。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被你的大脑的直接反应所左右。要知道,你所面临的所有尴尬,最终肯定有一部分原因是你自己造成的。所以,没必要找借口,没必要抱怨别人,没必要觉得这世界就对你一个人不公平,要记得“你并不孤独”——肯定还有别人也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遭遇过同样的尴尬和痛苦。但是有多少人能像你现在这样平静地对待痛苦,而又清楚地意识到你不能被你的大脑的直接反应所左右呢?你这样一想,就释然了。只要你没那么痛苦,你的大脑就很难遗忘这个事件——更何况你早就把这个事件和经验记录在案了呢!想象一下吧,这两个简单的方法会在未来帮你减少多少麻烦,给你的未来节省多少时间!
耐心有着神奇的力量。当每个人都在拖延,最后又手忙脚乱的时候,你的生活却非常从容。
当我们决心改变的时候,“懒惰”便会指使我们的那个“大脑的自我保护功能”——“遗忘”——起作用,让我们不知不觉停止改变。
有些时候,自我保护机制反而成为拖累我们自己的存在。
养成任何一个新的习惯都不容易。需要多久才能真正成为习惯,与天生的一样自然呢?我的经验告诉我,一般需要五年的时间。对,是五年的时间。我看到过很多书籍上说,两个星期就可以养成一个习惯;我想,也许是我笨吧。
如果偏信21天成为习惯,倘若21天wei neng xing
判断一件事情是否真的重要的标准只有一个:是否对你的目标(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的实现有益。然而判断一项任务是否真的紧急的标准却没那么容易,因为你总是觉得每一件都很紧急。不过,经验告诉我们,真正紧急的事儿少之又少,十万火急几乎只是出现在故事里。不信你就尝试着把所有你觉得紧急的事儿延迟一段时间再处理,如此坚持一个月左右。最终你就会明白那些事儿实际上都没有那么紧急。所以,你只需要一个判断标准就够了:这事儿是否真的重要。再往后的道理就一目了然了:真正最重要的任务永远只有一个——那个真正对你的目标实现有帮助的任务。
做计划的时候,要知道这样一件事:做长期计划显然是正确的并且是必需的,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制作长期计划的。这是一种能力,也几乎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然而,这需要挣扎,需要努力,需要从一点一滴开始。不要一上来就开始制定过分长期的计划。
无论计划简单还是复杂,缺乏切实的行动就注定会失败或者失效。
如果你想改变你自己,或者你目前的处境并不令人满意,那就一切从简——找一个你觉得该给你带来改变的行动,然后去做就是了。不要怕碰壁,不要怕失败,那是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还是那句话,失败并不可怕,因为你总是要失败许多次才会有结果,并且又不是全天下只有你一个人失败,怕什么?关键在于在每次挫折之后能否吸取教训。只要能吸取教训,然后自我调整,那就是进步了。
我们一生做的事,大多都是一个试错(trial and error)的过程,对于人生,没有人能像解释数学那样给出普适的公式。永远记住,马上行动是最重要的。
“观察”延伸了我们可以“体验”的范围。所以,我们常常可以从他人的经历中获得经验或者教训,进而增加自身的知识。然而,“体验”、“试错”和“观察”,都是存在局限的。首先,不是所有知识都可以通过某个人亲身体验而获得。比如,地球的构造究竟怎样,没有人有能力去体验;太阳的温度究竟是多少,只能通过推测。其次,还有些知识很难通过试错获得。无法想象一个股票投资者通过试错进行决策,因为错的结果往往无法承担。最后,也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可以通过观察获得。历史研究者无法亲自观察几百年前的历史;伽利略发明高倍望远镜之前,凭借肉眼能够观察到的太空也相当有限。
与科学一样,宗教也是人们用来“思考”这个世界、“解释”这个世界的工具,只不过,在解释物理世界方面(比如,生命的起源,天体运转的机理),现代科学已经逐步地替代了宗教。今天的宗教势力依然庞大,只是宗教的重心已经转移到另外一个更需要它的方面去了——人文领域。
面对无法亲身体验的知识,人们往往会心存恐惧,因为人们害怕未知。而群体面临无法体验的知识,往往会表现为疯狂。
很多时候,人们的善良出自于软弱,而他们的残暴只不过来自于恐惧。
本科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论上讲,本科毕业之后,学生应该有能力自学自己需要的任何科目。
可是,今天所谓的本科教育基于种种原因,或明显地,或隐晦地,或有意地,或无意地使大多数毕业生在毕业的时候依然不具备基本的自学能力不说,甚至可能连本专业都没学好。最要命的是,本科教育不仅没能让相当数量的学生学好本专业的同时,甚至令他们对自己的专业产生了憎恨。
很多人正是因为没有目标才不停地‘学习’
有空的时候,或者干脆定期找出一段时间,把那些目前暂时无法理解的,或者支持的,或者反对的,或者无所谓的论点观点记录下来。
只要你去改变你的态度,你就会发现你的世界会因此发生转变
你在知识上不吝共享的经历,最终会让你明白这是最好的助人为乐的方法,并且获得的永远都是尊重。
1. 要热爱考试,因为你喜欢通行证。
2. 分辨考试的重要性。
3. 提前很久开始准备重要的考试。
4. 做题是最好的准备方法。
5. 通过做题了解考试的重点、难点。
6. 全面补习难点重点,并经常重新审视。
7. 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学东西,就要好好学,不能只学样不学本。”
迈克尔·海特,托马斯·尼尔森出版社的CEO,认为在任何情况下,无论是听课,参加会议,或者是进行研讨,记笔记都起码有这样几个好处:
1. 可以使自己保持参与状态。
2. 提供一个完整的捕捉灵感、疑惑的机制。
3. 可以用来与其他参与者沟通、讨论正确的信息。
● 笔记内容栏:尽可能完整而全面地记录演讲内容。
● 提示栏:当你做笔记的时候,让提示栏保持空白。演讲过后,简化你的笔记使之成为简明提示以供日后记忆,回顾和消化(思考)之用。
● 概要:用一个或二个句子总结你的每页笔记。
● [] 方括号标注为要做的事。
● () 圆括号标注为指派给他人的事情。
● * 星号标注为重要的事情。
● ? 问号标注为下一步要研究或是询问的事情。
我个人常用的是一些逻辑符号:
● Ò,用来表示因果,或者顺序。
● 、≤、≥=、≈、≠,可以用来表示各种比较关系。
● :、——,可以用来表示例子。
● {,可以用来表示分类或者列表。
数学一直是心智相对发达的人类所特有的、并且不断进步发展的、描述这个世界最为精确的工具
所谓的“人人都能成功”明显是荒谬的。首先,每个人拥有的资源不仅有限,并且各不相同,甚至大大不同。不妨设想一下极端情况:
1. “成功学”所倡导的所有方法都是完全正确的。
2. 每个人都能做到贯彻并实施那些完全正确的方法。
但是,即便如此,还是不可能出现人人都能成功的结果。因为,必须接受的前提是“每个人拥有的资源不仅有限,并且各不相同,甚至大大不同”,所以,最终,用图表把每个人的效用画出来之后,依然只能是正态分布曲线(只不过是一个底部更高的曲线),
我做完这件事之后所获得的欢乐和幸福是不是一定要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才可以获得的?
● 然后标记出并优先实施那些无需比较就可以获得欢乐和幸福的行动方案。时间会一如既往地分分秒秒、岁岁年年地流逝,但,你会惊讶于你生活的变化。每一秒,每一分钟,每一天,每一年,时间的质量由于对幸福的追求和感知的差异竟然会如此不同。
坚持到底就会成功的前提是,预期目标不仅现实并且可行,而后方法还得最好是正确的。总之,盲目坚持,大抵上没什么好结果。
决定一个人富有的三个条件,一是出身,二是运气,三是努力,而这三者之中,努力是最微不足道的。”
天下所有的骗子下手的时候,第一步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受骗者相信“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而受骗者一旦相信这是一个“不可多得、不容错过”的机会,就会在这种想法带来的压力之下做出非理性的选择。所以,千万不要相信“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当你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对你来讲,不存在任何机会。机会时时刻刻都会出现在你身边,关键在于,你有没有足够努力,可以做到像诸葛亮那样,“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当你准备好的时候,随处都有机会,而且所有的机会都是切实的,并且是可以把握的。
我们也恰恰因此而崇尚努力
某种意义上,尽管绝大多数人不愿意承认,他们的所谓“友谊”实际上只不过是“交换关系”。可是,如果自己拥有的资源不够多不够好,那么就更可能变成“索取方”,做不到“公平交换”,最终成为对方的负担。这个时候,所谓的“友谊”就会慢慢无疾而终。也有持续下去的时候,但更可能是另外一方在耐心等待下一次交换,以便实现“公平”。
承认自己能力有限,是心理健康的前提。
专心打造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独立的人,比什么都重要。
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交往的人。
● 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你的独立赢得尊重。
● 除非有特殊原因,应该尽量回避那些连在物质生活上都不能独善其身的人;那些精神生活上都不能独善其身的,就更应该回避了——尽管甄别起来比较困难。
● 真正关心一个朋友的意思是说,你情愿在他身上花费甚至浪费更多的时间。
● 记住,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决于他多大程度上可以脱离对外部世界的依附。
如果你曾经有过最终习得某种技能的经验,就知道在习得的那一瞬间,整个世界都会为之而变。或者换一个说法,因为你有能力做更多的事情了,你就不再存在于原本的世界里;因为你所习得的技能,你已经拥有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记住,你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有效率,至少不可能总是百分之百地有效率。
在做时间预算的时候,一定要留有空间。a.你必须清楚肯定会有意外事件发生,所以你要留些时间处理这些意外事件;b.你必须用适当的方法休息、放松,以便恢复良好的状态去做更多的事情。
证明自己是大多数人自然的愿望。“证明自己”本身没有任何错误,但是,很多人实际上是挣扎着想“证明自己给别人看”。殊不知,“证明自己给别人看”恰恰是最浪费生命的一种行为。
之所以在遇到尴尬时会冒出这样的念头,是因为大多数人早就朴素地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我们所面临的今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过去。可是,时间的属性决定了,被它穿透的一切都将凝固成历史,无法更改。无论后悔的程度多么强烈都无济于事。

《奈飞文化手册》书摘

推荐序一 文化,奈飞成功的原动力

思考如何对自己的企业文化进行颠覆和创新

企业文化就是帮助奈飞打造出极具创新能力与内容生产能力的高绩效团队、推动公司指数级发展、在市值上超越迪士尼的最终力量。

奈飞的企业文化主要是由“自由”与“责任”这两个关键词构成的

现代企业文化的核心还是人管人,但这个管人的人不是企业的管理者,而是员工自己

人们最希望从工作中得到的东西,是加入到让他们信任和钦佩的同事团队中,大家一起专注于完成一项伟大的任务,所以如果企业能够为员工提供这样的机会,那么他们就会更愿意加入到企业中来。

前言 自由与责任,奈飞文化的核心

勇于尝试新鲜事物、敢于犯错、不惧重新出发,最终收获成果

21世纪的企业VS.20世纪的管理方法

即对于大部分人而言,要让他们全力投入自己的工作中,必须对他们进行激励

像管理创新那样管理员工

管理者的本职工作是建立伟大的团队,按时完成那些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工作。只有这一项工作是管理应该做的

01 文化准则1 我们只招成年人

建立伟大的团队不需要靠激励、程序和福利待遇,靠的是招聘成年人,渴望接受挑战的成年人,然后,清晰而持续地与他们沟通他们面对的挑战是什么

每个人都渴望与高绩效者合作

尽可能简洁的工作流程和强大的纪律文化远比发展速度更重要

你能够为员工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只招聘那些高绩效的员工来和他们一起工作

不要让规章与制度限制了高绩效者

如何做到只招成年人1.只雇用、奖励和容忍完全成熟的成年人。2.让员工加入到让他信任和钦佩的同事团队中。3.打造尽可能简洁的工作流程和强大的纪律文化。4.不要让规章和制度限制了高绩效者。

双向沟通,注入好奇文化

双向沟通至关重要。员工必须能够提出问题、批评和其他意见。在理想情况下,员工应该可以对上至CEO在内的所有管理者提问。

永远不要低估问题与想法的价值,无论它们是哪一个层级的员工提出的。

员工的无知,是管理者的失职

就像跟你妈妈解释一件事情一样去解释一个问题

和客户有直接联系的员工必须理解,他们和客户的每一次互动都会导致这个客户告诉下一个人要不要使用公司的产品或服务,而这种宣传还是免费的

让员工学习冲突管理,不如让他们学习业务运作

他们最想从工作中获得的是持续学习的机会

思考一下你能做的每一件事,基于现有资源,为员工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为企业助力。

人前人后言行一致

奈飞文化的支柱之一是如果谁对某个员工有意见,对本部门的某个同事或公司里其他同事的工作方式有意见,他们就应该和当事人开诚布公地沟通,最好是当面沟通。

学会给出受欢迎的批评

给予反馈最重要的是要针对行为,而不是笼统地给一个人定性,比如“你不够专心。”反馈的内容必须是可操作的,反馈对象必须理解他们的行为需要做出哪些特定的改变

自上而下树立坦诚的榜样

我们会在团队会议上做一个名叫“开始、停止和继续”的练习。在这个练习中,每个人都要告诉一名同事一件他应该开始做的事、一件他应该停止做的事,以及一件他做得非常好且应该继续保持的事。我们非常相信透明带来的价值,因此会在会议中大声地做这个练习

坦承成绩,更要坦承问题

信任是建立在坦诚沟通的基础之上的,我发现当员工听到半真半假的话时就会开始冷嘲热讽。冷嘲热讽就像是癌细胞,它容易扩散、转移成牢骚和不满,并导致阿谀奉承和背后中伤等不良风气。

领导者能够坦承错误,员工就能畅所欲言

鼓励员工把问题摊开来说的一个最好办法,就是让员工看到那些畅所欲言的人都安然无恙

透明文化,让错误无处遁形

如果你想知道员工在想什么,没有比直接询问他们更好的方法了,而且最好是当面询问

坚持你的观点,用事实为它辩护

有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的立场,在大多数时候让自己意见正确

商业上的一个巨大危险就是,有人因为自己强大的说服力赢得争论,而不是依靠观点本身

数据并不带有观点

他们已经看到,即使有各种支持数据,项目依然会失败

基于真实数据来做决定会令人们感到更自在,部分原因是:如果决定是错误的话,就可以把责任推到数据上面。

基于事实≠真实,对观点进行不断审视

热情地认可别人为解决问题做出的贡献也能让人们知道你倡导无私。

要解决观点分歧,就将辩论公开化

奈飞聘用和晋升人员时要求他们具备的核心素质之一,就是拥有良好的判断能力,从本质上讲就是能够在复杂环境下做出正确决策、深挖问题的根源,以及拥有战略性思维并可以清晰地表达出来的能力。

你建立的是团队,不是家庭

究竟是从公司内部提拔还是从外部招聘一名高绩效者,我们的经验是看这项有待完成的工作是否需要内部人员所不具备的专业技能,或者在这项工作所属的领域,我们自己是否就身处创新前沿

员工的成长,只能由自己负责

保持灵活,不断学习新技能,不断考虑新机会,经常接受新挑战,这样可以保持工作的新鲜感和延展性

人才保留不是团队建设的目标

我心目中理想的公司就是那种离开之后仍然觉得它很伟大的公司,就像早些年的苹果或微软一样

我们压倒一切的人才管理任务必须是,为我们正在创建的未来打造一支最佳团队。

不与面试者谈薪酬

在候选人接受我们的工作邀请之前,不和他们讨论薪水问题。我们会讨论我们的薪酬理念,但不会讨论具体的数字

简历之外,更能看出匹配度

他重新定义了什么是“我的团队”,“我的团队”就是由我创建的足够好的团队,好到即便没有我,团队也能继续前行。

永远在招聘

候选人在评估你,就像你在评估他们一样,但人们很容易忘记这一点。

保证每个人都获得市场最高水平的薪水

根据我的经验,如果你有意招聘你能发现的最佳人选、给他们支付最高的薪水,你会发现,他们为业务增长带来的价值总是会大大超过他们的薪水。

08 文化准则8 离开时要好好说再见

我们都应该做好准备,时不时地换一份工作,不论是在公司内部还是去一家新公司,目的就是以我们喜爱的方式工作,做那些让我们充满激情的事情。同时,假如我们的表现不够好,也应该有人告诉我们,要么快速纠正过来,要么去一家新公司。

取消绩效评估流程

如果你无法找到可靠数据来证明评估流程有助于实现一些重要业务指标,那么我强烈建议你去争取废除它

废除绩效提升计划

关键在于,要以现实的眼光来看待重大提升在多大程度上有可能实现。同时,确保提升才是真正的目标,而不是以此为理由让某人离开

高敬业度不代表高绩效

错误的承诺只会让接受承诺的人们感觉自己被背叛了。

员工评估的一个算法

:这个人喜欢做的、极其擅长做的事情,是不是公司需要有人擅长做的事情

为什么要做共读会?

最近一个月,我做了两场线上的共读会,一场是3 月 1 日开始的 7 天;一场是从今天开始的 7天。

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你要做共读会?你明明是个程序员

对于我来说,做这个事情的理由还挺简单的:

  • 因为我想读这本书,所以我就搞一个共读会,拉人和我一起读,确保我能把这本书给读了。

本来其实也没有太多的目的,所以我不会太在意有多少人和我一起读,我更在意的是,我自己有没有读过瘾。

一个没有技术追求的工程师

我自己的 TITLE 变了几次,从「全栈工程师」到「全流程工程师」,始终没有变化的是, 是我对于技术的看法。

在过去TITLE是全栈工程师的时候,我认为技术是一个工具,因此我不希望以某一种技术来作为自己的 TITLE,我不是 PHP 工程师,也不是 Node.js 工程师,我就是一个工程师,我面向问题设计方案,解决问题。至于具体的技术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把问题给搞定。

到了现在 TITLE 是全流程工程师的时候,我依然认为技术是一个工具,不同的是,我又向上抽了一层,现在不仅仅是技术是工具,产品、运营都是工具,对于我来说,只要能够让我解决问题,是不是我自己开发的工具并不重要。

我对技术没有追求么?有的,不然也不会这么折腾。

我对技术有追求么?没有的,因为我视技术为工具,并不太过在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