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23年11月

从童年找答案

从童年找答案

熟悉我的人知道,我是一个胖子,不折不扣的胖子。身高 180 ,体重 110 Kg。我也试图减肥,但一直以来,并没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导致体重一直没有减下来。我也在想,到底是什么让我始终瘦不下来?

答案当然是:迈不开腿、管不住嘴。可真的这么简单嘛?

为什么迈不开腿?

因为内心有恐惧:

  1. 恐惧自己的体能不足,所以到健身房去根本做不了几个动作。
  2. 工具自己的能力不足,到健身房会被嘲笑。

但这些真的是问题么?或许是的,毕竟我还算的上是一个骄傲的人。但同时,这些想法也限制了我的发展和身体健康。

也许是因为在我看来,总有比健身更重要的事情,身体可以往后放一放。但,真的还能往后放一放么?

为什么管不住嘴?

相比于迈不开腿, 管不住嘴显然是让我持续胖下去更加重要的原因。但,为什么?为什么管不住嘴?为什么习惯性的吃多?

当我无意识的时候,我自然会继续吃多。但真的去思考为什么吃多的时候,我赫然发现,这问题原来是从童年带回来的回忆。

打小吃的就多

从小时后开始,我吃的就比较多。所以一直以来,给家里人养成的印象也是我比较能吃。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家里人觉得我能多吃 — 给我安排更多吃的 — 激励家里人给我安排更多吃的 — 进一步多吃。

这种恶性循环使得我被要求吃的更多,而我为了让家里人更开心,所以也在不断的吃的更,久而久之,固化了我吃的多的风格。

但,这解释不了如今我已经离开了家乡,已经开始自己做饭吃饭,为什么还是吃这么多?

内心深处对于物资匮乏的恐惧

我家里并不算富裕,甚至从小我的外食之类的都是很少的。大部分时候我都是在家吃的,对于外面的好吃的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机会去吃。

这样使我养成了一个坏习惯 — 每当有的机会去吃的时候,就会多吃。因为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还能再吃到。这个坏习惯也加重了家里人对于我「吃的多」的刻板印象。

而且,这件事也影响我在其他方面的习惯。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我住高档酒店,没有用完的洗漱用品一定会带走。一方面是我觉得不带走浪费。另一方面,的确这些高档酒店的洗漱用品我拿回家依然可以用。

虽然我的收入可能完全可以支付的起一块肥皂的钱,但习惯趋势我还是会把酒店的香皂带回家日常使用。我真的缺这块肥皂钱么?显然不是的。

想要改变,需要从心改变

我其实在朋友的减肥的服务中学了不少,包括理论也都看了,也都学了,但还是减不下来。真的是服务不行么?不是的。

从技能上,我已经掌握了先吃青菜蛋白质,再吃碳水;控制自己摄入食物的比重和顺序。但,习惯性的多吃,让我即使是已经在先吃碳水的情况下,依然大量的摄入了食物。

想要改变这些问题,需要解决我自己的心病、心理问题,最终才能得到解脱。

FastAPI 在使用 pytest 加载不同的配置文件,以实现测试环境单独运行某些配置项目

FastAPI 在使用 pytest 加载不同的配置文件,以实现测试环境单独运行某些配置项目

引言

Fast API 作为一个新兴的 Python Web 框架,不少的开发者都在使用 FastAPI 来开发应用。我最近也在试着使用它。

在开发应用时,我习惯使用 TDD 的方式进行开发,特别是开发飞书机器人时,由于飞书给我提供的请求是可预测的,特别适合以 TDD 的方式来定义行为并实现。

同时,我在使用其他语言开发的时候,也会用到使用 .env.env.testing 这样的配置文件来在不同的环境下加载不同的配置文件,达到在不同环境使用不同的变量来完成任务。

内容大纲

  1. 实现读取 .env 文件
  2. 实现在测试环境读取 .env.testing 文件

模块详细内容

实现读取 .env 文件

想要实现在 FastAPI 中读取 .env 文件,首先,你需要引入 pydantic_settings 包,来完成基本的配置文件的读取。

from pydantic_settings import BaseSettings

class Settings(BaseSettings):
    app_name: str = "Awesome API"

settings = Settings()
print(settings.app_name)

接下来你可以为这个 Settings 类新增 Config 配置,以实现读取本地的 .env 文件

from pydantic_settings import BaseSettings

class Settings(BaseSettings):
    app_name: str = "Awesome API"

    class Config:
        env_file = ".env"

settings = Settings()
print(settings.app_name)

通过上述代码,你的配置项目就会自动读取 .env 文件来加载环境变量,从而实现更加简单的环境变量管理。

实现在测试环境读取 .env.testing 文件

在测试时,为了避免使用线上的数据,你可以在测试时加载不同的环境变量文件。

如果你只有一个测试环境,可以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方式来实现:在配置 env file 时,传入一个元组,会自动加载多个文件。

from pydantic_settings import BaseSettings

class Settings(BaseSettings):
    app_name: str = "Awesome API"

    class Config:
        env_file = (".env",".env.testing")

settings = Settings()
print(settings.app_name)

需要注意,这里实现的实际上是使用 pydantic-settings 自己的加载顺序来实现。默认情况下,靠后的文件优先级会更高(覆盖了前面的内容)。这样的好处是如果你有些配置测试环生产是一样的,可以在 .env.testing 中加入不同的部分,相同的部分直接复用生产环境的配置项目即可。

但由于使用的是顺序加载多个问题,如果你发现表现和你配置的不一致时,就要看看是不是有优先级更高的环境变量文件覆盖了默认的 .env 文件。

结论

借助 pydantic-settings 的一些配置,你可以快速实现 .env.env.testing 的加载,相比与判断环境变量,这样会比较简单,且可以实现在 .env.testing 中只维护变量,和线上保持一致的部分可以直接继承。


附加部分

JSON to Pydantic

JSON to Pydantic

使用 FastAPI 后,你需要写完整的请求体和返回体,以便于生成 API 文档,对于完全从 0 开始构建的项目来说,是不难的,但如果你需要做的是一个项目的迁移,那么写这些类型定义可能需要耗费你大量的时间。

不过,JSON to Pydantic 可以帮助你解决这些问题:

这个网站支持使用一个 JSON 作为 Input,并生成对应的 Pydantic 的代码,对于一些老旧项目迁移的工作来说,可以说是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大力出奇迹,但不是 All in

大力出奇迹,但不是 All in

不少人对于大力出奇迹有一个错误的认知 —— 认为大力出奇迹便是 ALL In。但其实并不是,大力出奇迹更像共产主义的一个特色 —— 集中力量办大事

实际上,我并不鼓励任何形式的 ALL IN,如果你开始思考要不要 ALL IN 的时候,说明你的路子大概率已经走错了。正确的事情需要投入去做,但不需要 ALL In 的去做。

ALL In 是指你将所有事情都押宝在一件事上,这意味着你不成功便成仁。但当你走到这一步的时候,可能你已经没得选了,大概率面临的是失败,不然为何成功成了千古佳话。

大力出奇迹则是对看重的事情大力投入,而不是停留在推演、思考,主动投入资源去推进一件事的落成,才能帮助你把想要达成的目标给达成。

这两者是不同的,可别乱用。

小公司大多死在优先级不清晰

小公司大多死在优先级不清晰

引言

最近在和朋友在做一些项目的时候,很深刻的感受到了创业公司的一些问题。而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 —— 优先级分不清。

这也引发了我的思考,大公司为什么能成为大公司?小公司为什么总是小公司?是不是有什么是小公司一直没做好的?

思考后我的答案是:小公司往往死于优先级不清晰

作为一个小公司来说,资源不多是正常的,但不是致命的,有多少钱就办多少事就好。但如果你没有钱,却选择做一个不适合自己的事情,或不把有限的资源投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可能最终一定会面临一事无成,最终无法达成自己的预期。

背景信息

我们当时的目标是开发一个项目。一个项目中存在主流程和辅流程。我的观点是优先关注项目的主流程,而不是辅流程。而朋友则会关注一些偏表面的体验、颜色、或一些直线流程的产品功能。这里我们存在了优先级的冲突。当然,最终还是按照我的优先级来做事。

我的观点

在绝大多数的时候,大公司是那个资源更加充沛的角色,这使得大公司可以拥有更多的资源、更多的试错可能机会。对于大公司来说,一个方向的试错,并不会导致大公司彻底死亡。同时,大公司的各种流程的积累,可以帮助大公司尽可能的做出最正确的决策(虽然这个「最」其实是在企业内的最,未必是产品的最)。

但对于小公司来说,由于资源的有限,可能一次失败面临的就是全盘皆输。因此,对于小公司来说,优先级的决策就变得弥足珍贵。对于小公司来说,如果领导者是一个聪明、经验丰富的人,还可以很好的评估项目和工作的优先级,带领大家穿越周期,最终取得预期的结果。但如果领导者不够聪明,或者精力不在做决策上,则大概率走向不好的结果。

分析和评论

不过,这个事情上来讲,也有一点悖论。对于小公司来说,决策会更加重要,但对于小公司来说,招募到一个可用之材也是更困难的事情 —— 因为人才会选择去一些胜率更高的大公司从业,获取更加明确的收益。小公司得到的人才可能往往不是那么的优秀,使的小公司的决策行为更加雪上加霜。

对于小公司来说,需要用更高的赔率去招募合适的人才,才能招到真正优秀的人来一起做事。

结论

大公司因为有标准的流程,即使决策者水平不高,依然可以借助流程提升决策的水平。但对于小公司来说,如果决策者水平不高,大概率会死在路上。好的决策,影响一切企业。


作为一个个人,如果你刚刚走进社会,有机会进入到大公司去感受到大公司的决策流程,那对于你整个从业经验来说都是会有很大帮助的。但如果你没有办法进入到大公司,那么一定要仔细遴选小公司,特别是与小公司的领导者沟通,了解小公司的人领导者是什么样的人,确认小公司的领导者是否是你认可的人。避免浪费自己的时间。

创业公司/小公司可能是每个人必经的道路。但是,我希望你能在这个路上少踩一些坑,走的更稳。

我们是不是在三战的前奏?

我们是不是在三战的前奏?

一战的导火索是萨拉热窝事件,斐迪南大公夫妇被枪杀,引发了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二战的导火索则是德国入侵波兰,引发世界大战。而二战前局部也发生了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西班牙内战、日本侵华战争。

如今,我们面临着俄乌冲突、巴以冲突,感觉仿佛三战的前奏。印巴边境也开火了。

希望我的猜测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