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22年07月

写博客, 工具重要么?

写博客, 工具重要么?

我写了快 10 年的博客,近 1000 篇,勉强算得上是个老人了,今天看到 Pin 的文章提到《只要用得習慣的都是好工具?》,刚好聊聊我自己的看法。

我从一开始使用 WordPress 写博客,再到后面折腾 Ghost、Typecho、EMlog、B3log、Hexo、Hugo 等一系列博客程序,一直到后来坚持在 WordPress 这个平台上持续写作。确实是有我自己的考量的。

对于我来说,确实不太需要工具来帮助我更好的产生一篇博客 —— 因为我满脑子都是灵感。但另一方面,我也认可工具是非常重要的 —— 就像我为什么现在坚持使用 WordPress 。

WordPress 作为动态程序,可以让我无时无刻的在任何一台电脑上写作 —— 我不只在 macOS 上写博客,还会在手机上写。而这些是 Hexo、Hugo 之类的产品无法做到的。

动态博客的 WordPress 释放了我写作的生产力,让我可以源源不断的产生灵感、记下灵感,并转变成文章。

另一方面,WordPress 的丰富的插件系统,也让我能够更好的写作:如果你细心,可能会注意到,今年我的博客几乎都有了题图 —— 主要得益于一个 WordPress 插件 Instant Images,让我可以直接在 WordPress 中搜索无版权图片作为头图。再配合上 USS Upyun 这个插件,来将我的图片放在对象存储上。

当贴图变得简单了以后,自然也就愿意在文章当中给我的读者以更加丰富的形式。

你说工具不重要么?我不这么觉得。

当你不知道你想要什么的时候,工具或许是不重要,因为反正你没明确方向,效率并不重要。但当你明确了你想要什么的时候,工具就变得十分重要了。

《写作即疗愈》书摘

《写作即疗愈》书摘

这本书我看了觉得还行,但确实也没什么可写的,所以就把我觉得还行的片段摘抄出来。贴在下方。

写作并不是专属于某一类天才的精英式活动。写作是一种交流、是自我发现、是创造、是灵性活动和自我表达。写作是我们用来寻找和练习理解内心声音的基本方法。很显然,写作也是人类的一种冲动。你究竟为什么要将自己排除在这种写作实践之外呢?

[美] 艾莉森·凡伦《写作即疗愈》

你付出的越多,你得到的回报就越多。写作对我们有很多帮助。 1.只有说出我们的经历,我们才能更充分地理解它。 2.用语言描述我们想要创造的未来,这样它就不会让人感觉模糊,而是开始变得可以实现。 3.在我们正在经历的现在和我们想要创造的未来之间建立一座桥梁(神经通路)。 4.用过去的经历来治愈我们和培养我们的韧性。 5.从正确的视角来看待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挑战。 6.为老问题找到全新的解决方案。 7.建立我们的自信。 8.增强我们的工作记忆能力和整体认知能力。 9.培养更多的满足感和感恩之心。 10.为我们的决策提供清晰的思路。 11.提高我们对恋爱关系的满意度。 12.增强我们的免疫系统,帮助我们睡得更好。 13.对抗和抑制焦虑、压力和抑郁。 14.把我们周围善意的和批评的声音过滤掉,这样我们才能最终理解自己的想法。

[美] 艾莉森·凡伦《写作即疗愈》

你可以仅仅因为想写就去写——你觉得自己被一种力量推着去写作,即使你没有出版的愿望。

[美] 艾莉森·凡伦《写作即疗愈》

找到一个合适的词汇来准确定义我们的经历,将有助于我们避免过度夸大或低估一种经历。我们使用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问题,并诚实地去评估问题,这样一来,我们就有可能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然而,这不是说任何文字都可以做到这一点。它们必须是正确的词语才行。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这样一种经历:你想不出一个合适的词来形容一个特定的话题,直到你最终想出它。当你终于能用恰当的语言来形容你的感受或经历的事情时,你会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如释重负的解脱感。 马克·吐温(Mark Twain)曾说:“用得正确的词语与差不多正确的词语之间的分别,等于闪电与萤火虫之间的分别。”这就是写作带给我们的启示——找到正确的词语。

[美] 艾莉森·凡伦《写作即疗愈》

这个术语,我能给出的最简单的定义是:表达性写作就是在纸上分享你对某一主题最深刻的想法和感受的行为。表达性写作涵盖了从散文到诗歌,到意识流,到情感词的罗列,再到关于某一主题的一系列想法等不同形式。这种类型的写作可以帮助你疗伤,并以一种新的方式了解自己。

[美] 艾莉森·凡伦《写作即疗愈》

当我们深入研究生活和写作之间的联系时,我们就会发现写作是生活中最美好的礼物之一:写作实践实际上就是一种生活实践。当我们从写作的困境中解脱出来,我们也就从生活困境中解脱出来了。

[美] 艾莉森·凡伦《写作即疗愈》

实际上,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象征着更重要的东西—— 一个自己可以自由地思考、梦想、反思和进行创造的空间,以及为这个世界奉献自己力量的空间。

[美] 艾莉森·凡伦《写作即疗愈》

我的建议是每天坚持20分钟的写作。如果你无法做到,那就试试10分钟。如果对你而言10分钟似乎也太长了,那就坚持5分钟。

[美] 艾莉森·凡伦《写作即疗愈》

安排写作的两个最佳时间就是在你起床的时候或上床睡觉的时候。

[美] 艾莉森·凡伦《写作即疗愈》

在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就像那天站在教室里的我一样:等待着某个人出现,告诉我们下一步该做什么,为我们来回答人生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给我们提供一套让我们感到安全的规则。我们始终追求安全和保障,但是创新和创造力却往往发生在安全和保障的边界之外。写作本身邀请我们进入这个过程之中。它邀请我们坐在创造力之桌的旁边,来到我们自己的人生之桌的旁边。

[美] 艾莉森·凡伦《写作即疗愈》

我们试图将精力聚焦在一件事情上的行为揭示了我们一直以来都受到外部事物的侵扰,总是会分心。

[美] 艾莉森·凡伦《写作即疗愈》

如果你打算用任何一种方式让自己保持在当下,与自己内心的声音保持一致——这个过程就如同把事情写在纸上一样,你就是在逆流而上。我们的世界并不是以一种有利于精力聚焦的方式来设计的。

[美] 艾莉森·凡伦《写作即疗愈》

人生的意义往往始于问题,而不是答案。

[美] 艾莉森·凡伦《写作即疗愈》

从更好的问题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不断地推动我们去寻求答案。它们让我们在一个或多个这样的循环中不停地运动。

[美] 艾莉森·凡伦《写作即疗愈》

CBT模型假设我们生活中的事件、思想和感觉之间存在着一种自然的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可以表述如下。 1.我们的生活中总会发生一些事情。 2.我们对那些事情都会有想法。 3.我们对这些想法都有切身的感受。 4.这些感受导致我们以某种方式行事。 5.这些行为会导致某种结果。

[美] 艾莉森·凡伦《写作即疗愈》

“先写下来,然后再编辑”的价值不仅在于你能在纸上写下更多的文字,还在于你会在写作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乐趣。你将会享受这样的兴奋感:充满好奇和偶然性,在桌子上有创意地摆弄一个东西而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你在第一次尝试时就不需要做到完美。

[美] 艾莉森·凡伦《写作即疗愈》

人类的精神不像人类的大脑那样追求生产力和效率。人类的精神渴望思想的深度,而不是宽度。人类的精神无法给出关于投资回报率的计算公式。人类的精神世界与思想贡献、文化遗产、影响力和价值有关。人类的精神更关注奉献而不是索取。人类的精神想知道自己是谁,为什么会在这里。

[美] 艾莉森·凡伦《写作即疗愈》
书评《金钱永不眠》&《金钱永不眠Ⅱ》

书评《金钱永不眠》&《金钱永不眠Ⅱ》

《金钱永不眠Ⅱ》
《金钱永不眠》

最近读了香帅的《金钱永不眠》和《金钱永不眠Ⅱ》。总体来说,我认为她的这两本书不符合我们过去所熟悉的那些书的定义,或者说,这不是一本我们常见的书,而是一本文集 —— 香帅过去几年的金融文章的文集。如果你抱着课程的视角来读这些书,可能会比较失望,但如果你把它当作散文集来阅读,是一个不错的内容。对于金融几乎完全没有了解的我,也能管中窥豹,学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纯学术研究(尤其是学术发表)有其范式和目标受众,是一个极度细分的市场,对于纵向的深度有近乎苛刻的要求。而好的专栏需要全视野,在横向的广度上有延伸,同时要兼顾逻辑上的美感。专栏受众甚广,一定要用有趣、浅显的语言说清问题。

香帅《金钱永不眠》

这是我应该做到的,一个专栏应该拥有全视野,Newsletter 也是的。感受到了博客作者和专栏作家的不同。

信用、可交易证券,以及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这几乎囊括了现代金融市场的全部基石。

香帅《金钱永不眠》

信用是我们所熟悉的信用卡、银行。可交易证券则是我们熟悉的股票 —— 它代表着企业的一部分权利。股份有限制公司,则是股票的基础。

尚在襁褓中的清王朝有着“万代基业”的梦想,一切民生、增长和经济的考量都在“秩序”面前沦为了傀儡和点缀。

香帅《金钱永不眠》

让我想起了 —— 黑猫白猫,找到老鼠的就是好猫。

成功的改革,其实是最朴素的世俗理性原则——“百姓日用即道”——的适用。

香帅《金钱永不眠》

消费品经久不衰便是如此,其他行业都可以死掉,唯独日常消费品不能死掉。

“民生”为第一要务。凡是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政府、政策、举措都是可以权宜处理的。

香帅《金钱永不眠》

很多时候,民众对于政府的要求并不高。

大家都知道金融市场的监管机构叫“一行三会”,包括央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银监会主管所有的银行、信托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相关业务,证监会主管券商、基金等机构的相关业务,保监会主管保险机构相关业务。

香帅《金钱永不眠》

之前还真不知道一行三会,现在了解到了。

不确定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风险”。金融学最基本的原则是:回报和风险从来都是唇齿相依。金融学中说“没有无风险的收益”,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香帅《金钱永不眠》

没有无风险的高回报投资品。

金融市场的本质是“不确定性”和“预期”。信息的透明有利于减少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使得价格更准确地反映价值,从而更有效地指导资源配置。这也是为什么所有的金融市场都在强调“信息披露”的重要性。

香帅《金钱永不眠》

一个稳定的金融市场,应该是信息透明的、不确定性降低的、预期非常明确的。(一级市场投资没有这么多,所以并不适合每个人)。

通俗地说,股票的“杠杆化交易”就是指投资者通过借贷,进行投资的行为。杠杆的作用恰似放大镜,会将投资的收益和损失放大。它使我们的投资收益和损失都被扩大,杠杆率越高,这个放大的效果就越强。

香帅《金钱永不眠》

杠杆是把双刃剑, 可能会把让你一飞冲天,也会让你一秒挂掉。

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枯竭意味着资产存在无法变现的风险(通俗地说,就是“炒成了永久股东”),这种巨大的不确定性会使得市场陷入更大的恐慌,导致投资者不计成本地出逃。

香帅《金钱永不眠》

NFT 就是一个典型的没有流动性的产品。

投资者买股票是为了盈利,而不是收藏。如果股票的“卖出”有困难,投资者一定在“买入”上很踌躇。现实中的市场就是这样的,有卖才有买,买和卖是市场价格决定的力量和机制。任何一环被限制,都会对价格和交易造成巨大伤害。

香帅《金钱永不眠》

赚钱就好。不要指望炒股炒成了股东。

在选美比赛中,人们选出的不一定是自己认为最美的女子,而是自己认为大众最喜欢的那个女子——这种非理性是人类的共性,在中国短期套利的市场氛围下更是如此。

香帅《金钱永不眠》

大家选出的是大众最喜欢的股票 —— 比如茅台。

在国内的大环境中,“韬光养晦”的发展战略始终是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发展的法宝。

香帅《金钱永不眠》

俗话说,闷声发大财。

90年代以前的大型国有企业的工人们,其实和企业之间有一种隐形的合同:极低的现金工资是和隐含的高福利(比如工厂的附属医院、教育、社保、住房等)相匹配的。

香帅《金钱永不眠》

其实现在也有,比如「体制内」。


个人与集体,领袖与信众,权力与权利,都是这个群体最容易踏入的塔西佗陷阱。

香帅《金钱永不眠2》

警惕陷入塔西佗陷阱。

金融的本质是突破人类社会面临的约束条件,帮助我们在不确定性的未来中追求更大程度的自由。

香帅《金钱永不眠2》

金融帮助我们放大现在的能力,从未来获取回报。

未来的资产世界也是一朵乌云,我们会进入“三高年代”——高波动、高估值、高分化。

香帅《金钱永不眠2》

高波动对于强者来说是好事,但对于弱者来说未必。

所以大家不要总想着搞平台、薅羊毛,而应踏踏实实开店,做好拳头产品。

香帅《金钱永不眠2》

搞平台需要时代的机遇。如果时代不需要平台,那就专心做好拳头产品。

人类历史的经济主题从来只有两个,一是增长,二是分配。当增长为主的时候,我们希望自由,不要管制,钟摆就荡到右边追求效率;当社会开始谈分配的时候,这个钟摆就荡到左边,追求公平。

香帅《金钱永不眠2》

我们现在应该是刚从增长转向分配。

知识创新是技术进步的动力,它通过投资的方式作用于经济增长,而且是累进的叠加的方式。

香帅《金钱永不眠2》

知识创新与投资相结合,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和高盛、摩根士丹利注重学历、血统的传统不一样,贝尔斯登奉行的是一种叫“PSD”的文化——P指贫穷(poor)、S指聪明(smart)、D指有强烈的(deep)赚钱欲望。

香帅《金钱永不眠2》

两类人,一类是高材生,一类是小镇做题家。

冥想不重要,重要的是活在当下 —— 读《十分钟冥想》有感

冥想不重要,重要的是活在当下 —— 读《十分钟冥想》有感

最近几年,为了寻求内心的平静和寻求更加高效的休息(是的,我最早入坑其实是因为听说冥想可以让你一分钟顶别人十分钟),我开始学习冥想。

但多年来,一直不得其要领,无论是看 Netflix 的《Headspace 冥想指南》,还是去下载各种冥想的 App(比如 Headspace、潮汐),购买其中的会员,体验会员所提供的功能/音频。如上种种,都不能让我真正感受到我所想要的「更加高效的休息」。我所得到和体会的,不过是我在进行冥想练习时的那种混乱感,感受到我大脑中来回流动的想法(和 Headspace 冥想指南中描述的一样),但也仅限于此。

在 Kindle Unlimted 中选书时,无意间看到了这本《十分钟冥想》,想着要不再试一试,就借阅来看。最差的情况也就是浪费了十分钟时间,不过读起来觉得这本书还是非常不错的,也在这个时候发现这本书的作者是安迪·普迪科姆,HeadSpace 的作者,对于这本书的信任感大幅度提升。


正念意味着心在当下,活在此刻,心神不乱。它意味着在自然的觉醒状态下安顿心灵,不带任何偏见或评判。这听起来很不错,不是吗?事实上,这与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相悖。我们的生活状态是,不断地被大大小小的想法和感受所困扰,不断地挑剔和评判自己以及他人。

[英]安迪·普迪科姆(Andy Puddicombe)《十分钟冥想》

当我读到这句话时,我突然意识到我的问题在哪里。我过去联系冥想时,都目标感过于强烈。我在追求一个「有用」的东西。这种对于「有用」的追求本身就没有办法让我去感受当下,自然我也就只能在冥想当中感受到纷乱的思绪,却无力去改变他们。事实上,冥想更多时让你明白你时刻是纷乱的。你需要注意到自己的这种状态,然后平静下来去对待它。而不是试图将他变得更加整齐 —— 我们是人类,不是机器人,不可能做到那么整齐。

冥想不是努力把阴云赶走,而是:搬把椅子到花园里,坐看云卷云舒。有时候,蓝色的天空会穿过阴云展露出来,令人备感美好。如果我能耐心地坐在那里,不过分执着于那些阴云,那么蓝色的天空会显露得更多。一切都好像是自发产生的,并不需要我做任何事情。以这种方式来看云,使我有了新的视角,有了一种我未曾在冥想中感受过的豁朗感。然而不只如此,它还给了我坐下来把心灵安放在自然状态的信心,不挣扎,不干涉,顺其自然。

[英]安迪·普迪科姆(Andy Puddicombe)《十分钟冥想》

这句话就更加明白的说明上面我的认知。冥想不需要我们做任何事情,只需要让我们自己坐下来安安静静的看待我们自己的情绪,意识到我们的情绪是混乱的,意识到我们想要的是阴云背后的天空,而不是阴云本身。

你唯一的职责就是留意它,观察它,留意身体在自然地做什么。

[英]安迪·普迪科姆(Andy Puddicombe)《十分钟冥想》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做的是观察自己的身体在自然的做什么,而不是试图将其摆放正确。

正念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将你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你任何时候所做的任何事情上。

[英]安迪·普迪科姆(Andy Puddicombe)《十分钟冥想》

正念的作用也不是我所期望的,能够更加高效的休息,而是让我可以更加集中注意力去做我想做的事情,我正在做的事情。

有时候,我们似乎一直忙着回忆、规划、分析生活,却忘了体验生活——体验当下此刻的生活,而不是去思考它应该是什么样子。

[英]安迪·普迪科姆(Andy Puddicombe)《十分钟冥想》

我就是一个典型的这样的例子,愿意去规划、分析自己的生活,希望未来可以变得更高。但却忘记了我应该先活在当下,而不是活在一个可能的未来。

正念的要旨是从根本上转变你理解自己想法和情感的方式。

[英]安迪·普迪科姆(Andy Puddicombe)《十分钟冥想》

过去我们是怎么理解的?可能是直接顺从感情,而不是冷静的分析。你如果已经能够跳出自己的情绪来分析自己的行为和选择,那你已经很接近冥想想要到达的正念了。

敢于与众不同

敢于与众不同

对于习惯于「中庸之道」的中国人来说,习惯于将自己隐藏在人群中央,不然也不会有「枪打出头鸟」的说法了。

但中庸之道,属实不适合构建个人影响力。别人不会因为你的客观就喜欢你(实际上大家并不认为你的客观就是真的客观。之前有一句话,你永远会认为和你保持一致的主观是客观的)。反倒是倘若你表露出自己对于世界的看法,可以很快的从众多人中找到志同道合者。

倘若你希望构建自己的个人影响力,大胆的让自己变得不同吧!不同会让你脱颖而出,不同会让你成为那个独一无二的人。

为什么中年人总是爱创业?

为什么中年人总是爱创业?

一般来说,年轻人才是最适合创业的。年轻人成本低、抗风险能力高,就算失败了,还有时间和机会重头再来。但如果我们真去看创业的市场,可能发现,反而是中年人比较喜欢创业。

仔细想想,也很正常,接下来试着解读一下。

我最近在看汽车,对于我来说,买车不算一件特别难的事(毕竟有软件开发的行业溢价放在这里),但另一方面,却也是个难事,我并不能一下拿出那么多现金。

那这些好车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在买?

仔细想想这些车大概率是那些年纪在 30 ~ 40 岁的人买的。他们往往跟随时代发展的红利赚了一波钱。而房产价格的暴涨也让他们得到足够的现金流水。即使是没有足够的房产,当年毕业时买房欠下的贷款,大头也还的七七八八了。剩下的都是一些日常的还款,每年年底还能结余一些。

当你已经买了房子之后,你这一辈子最大的一笔交易就已经结束了。如果你不考虑后续的置换房产,那么你积攒下的收入将会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生活已经很难再给你兴奋和激情了。而创业,是一个能给你极大的刺激和新奇感的选择,如果做好了,你甚至还能让自己的资产翻几番。作为已经在行业中深耕数年的中年人,这无异是一个好的选择。

如果你是,你能抵御这样的吸引力么?

体制内重做人,体制外重做事

体制内重做人,体制外重做事

如果我们认真思考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差异,就能得出标题的结论。

在体制内,你可以跟随这个体制生活、成长,与体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你不能轻易的进入体制内,但如果你进入体制以后,你也很难从体制内离开。只要不是犯下什么弥天大错,大部分时候你都还能继续在体制内当中呆着。

这种稳定性也让体制中的每个人都能意识到:我会和我面前这个看的不爽的人一起共事一辈子。这种长期稳定的关系,让体制内的人更倾向于把关系搞好 —— 毕竟就算你们今天撕破脸了,明天不还是要一起上班?甚至接下来的数十年都要一起上下班。既然如此,那不如选择息事宁人,不要让关系差到不可挽回的那一步。

私企则不同,即使我国的劳动法对于劳动者有保护,但企业只要愿意,依然可以将你光明正大的开除掉(无非是给你几个月工资的事情)。对于私企的每个人来说,都可以意识到,如果我看不行这个老板,那我可以选择直接离职,反正他又拦不住我。在 90 后、00 后,这种状态更加的明显。而对于企业来说,也会更加关注一个人能否把事做成,只要能做成,就可以继续接受。如果无法完成企业的目标,就无情的将员工开除。

因此,我们也就可以观测到标题中提到的「体制内重做人,体制外重做事」。

但就像我在 不可非黑即白的看问题 当中提到的,体制内重做人不意味着只做人,你同样需要做好事情;在体制外也不能只是看事不看人。你肯定不希望自己的合作伙伴是草包只会谄媚上级,或者只会做事,对人冷冰冰的。对应的,我们也不要变成这样的人,要掌握做人和做事的方法,并平衡二者的关系,不要彻底的倒向任何一边。

不可非黑即白的看问题

不可非黑即白的看问题

和朋友聊天,谈及国企和私企的区别时,朋友给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

在任何一个企业当中,都有偏政治的部分和偏业务的部分,只是在不同的企业当中比重不同。对于国企来说,企业本身的独特性,使得他更加的偏向政治,所以我们看到国企当中往往强调要会做人。而在私企当中,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更强,所以大家会更强调业务能力,不那么强调政治。但不存在任何一个企业当中只有政治或只有业务的情况。

这句话跟我很深的思考,过去我一直认为,在私企当中是完全不存在政治的。但得到新的信息后,不得不承认, 我过去的想法实在是过于天真。这世界不应该是二元对立的。大部分应该都是存在过渡的,无非是向哪个方向过渡罢了。

以后要警惕自己的这种思想。

财富自由不重要,你想要什么才重要。

财富自由不重要,你想要什么才重要。

每个人都在向往着自由,但似乎也并不是每个人都想清楚「如果自由,你要去做什么」?

今天在群里看到大家在讨论主业和副业的话题,有个人提到:如果你的副业没有达到你主业的 20 倍,就不要放弃主业。不由得感叹,这个倍数通货膨胀的还挺快,前两年还是 3 倍,两年时间就到了 20 倍。

相比于一个明确的倍数,更重要的是想清楚你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有的人追求的是功名利禄,那对于他来说无论成就如何,都一定会在这个路上不断前进。而有的人追求的是田园风光,那对于他来说,收入的倍数毫无意义,重要的是他的收入能否覆盖你的支出。

当我们盲目的追求数字上的安全感的时候,很有可能是我们早已忘记了我们最初的梦想到底是什么。

羡慕那一颗柔软的心

羡慕那一颗柔软的心

总体来说,我还是比较羡慕那些拥有一颗柔软的心的。

作为一个纯纯的工科生,我的思维被理性所指导。有了情绪,也会下意识的交给理性和逻辑来拆解自己的情感,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并用理性的方式来处理它。

这样的思维方式让我在很多时候可以避免被情绪所操纵,但另一方面,也让我变得冷冰冰,没有什么“人情味”。

所以很多时候,我非常羡慕那些拥有一颗柔软的心的人。

但粒粒姐也提醒我,你羡慕他们那一颗柔软的心,但你可能不想羡慕他们在深夜辗转反侧无法入眠的心。我虽然不够柔软,但也活的自在。

有些内容,我可能一辈子都做不出来,认命了。

技术嘛,能跑就行

技术嘛,能跑就行

我用 WordPress 写博客也很多年了,中间其实有不少的人劝过我:「PHP 不行了, WordPress 也不行了,换 Hexo 吧」、「PHP 已经找不到工作了,你别学了」。

但不得不说, WordPress 依然是一个很好用的工具,我依靠他,写了超过 1000 篇博客;我依靠他,直抒胸臆。

搞技术的人比较容易极左,追求技术的新潮和先进性。写博客就要用最新最好的工具,写代码就要用最新最牛逼的语言。

但真实场景中你会发现,线上跑的应用往往是数年未曾变化的老产品,激进的迭代技术版本的往往是少见的。这难道是之前的工程师都是垃圾,不愿意升级么?也不尽然,很多时候是因为一个项目有这大量的历史债务,牵一发而动全身,技术变更产生的价值可能远不如产生的问题更多。

而更加重要的是,如果从 ROI 的视角来看,领导层面很有可能看不到技术变更的价值(需要你告诉你的领导),以及,很有可能重写的收益远高于重构的收益。

这也是我们看到大量的很 Fancy 的产品,依然在使用这些旧的技术的原因。这有什么问题么?没有的,技术终究是服务于业务的,在业务没有什么新的变化之前,这些老的技术跑着也挺好的。

如果你真的很想试试这些新的技术和方案,那就在新的项目中来落地吧!

听书无罪

听书无罪

我是一个不喜欢听书的人,我也没有用过听书类的产品。不过我算是得到这种线上电子课程的老韭菜了,买了不少的得到课程。

有的人说,这是「无法读书的时代」,我不这么觉得。我反而觉得,这是对于读书者最好的时代。

就像我常吐槽,为什么不是所有人遇到问题的解决思路应该是自己查找答案、读书找答案,而是选择去提问?

白宦成

无论是听书也好,得到课程也罢,甚至是播客节目,对我来说,都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

他们帮助我快速的在一个领域找到关节点,提供一系列的导读图书,给我一些基本的信息,帮助我更好的从一个新的领域开始。对于想要学习的人来说,这些工具可以帮助你快速提供一些关键信息,然后你可以基于这些关键信息按图索骥,去查找自己想要的知识,十分高效,何乐而不为?

如果说有罪的话,我认为有罪的是听书、有声课程的宣传口径,他们往往切中都市白领的焦虑,宣扬「只要你学习了我的课程,你便是学会了知识」,这种错误的宣传,让不少不具备判断力的人陷入了「感觉我学会」的陷阱。一学就会,一用就废

当你认清了这个事实之后,那么一切的内容都不过是你学习的工具罢了,为什么不选择一个更好用的工具呢?